两年扶贫摘掉多年的贫困村帽子 “小上海”招呼村民回家过年
元旦后,一批省委下派的扶贫工作队员,结束对灌云县的两年扶贫工作,准备返回。“扶贫后,我们曹赵村可以摘掉多年的贫困村帽子,你看我们搭起大舞台、装上路灯,晚上灯火通明,被周边群众称为‘小上海’!”村党总支书记刘玄说。
南岗乡地势高,土地贫瘠,是灌云县的贫困乡。曹赵村是南岗乡最大一个村,户籍总人口5840人,其中低收入214户、低收入人口543人。通过两年扶贫,村庄发生巨大变化。村头新建了村部、广场、大舞台,新修了水泥路。
负责曹赵村扶贫的省国税局帮扶干部杨晓煜领着记者来到一排蔬菜大棚前,14个蔬菜大棚都是扶贫的成绩,一个大棚承包费1万元,一年给村集体创收14万元,去掉土地流转费用5万元,村集体可净收入9万元。承包大棚的村民刘云腾正在给芦蒿浇水,他说:“我们的芦蒿卖到南京、芜湖,一个棚的芦蒿收入3万多元,芦蒿收了后,还能卖一茬西红柿。”
蔬菜大棚要长年雇30多个帮工,村民司其荣告诉记者,她70岁了,还可以干摘芦蒿叶子这样的活,一天收入四五十元,一个月二十来天有活干,差不多月收入1000元。旁边的村干部介绍,司其荣家是贫困户,打零工加上低保,可保证她家人均收入超过6000元,达到脱贫标准。
扶贫队修好道路、电灌站,还帮村里引来上海客商投资的安农牧业公司,这更让曹赵村干部群众充满期盼。这个养猪基地规划一年出栏15万头商品猪,今年4月主体建成,7月投产,公司将附近乡镇仔猪繁育基地的小猪转到这里育肥。养猪喂料、打扫主要靠机器,但仍要雇佣50-60名工人。养猪基地将依托猪粪发展循环农业,季节性用工特别多 。
刘玄说:“我们是传统的打工村,青壮年大部分在外打工。村里产业搞起来,环境也有所改善,今年过年我们可以有底气招呼出外的村民回来了!” 记者 程长春
通讯员 夏兴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