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还原记忆里的“苏式生活”
2021-06-28 14:35:00  来源:姑苏晚报  
1
听新闻

任强在讲述小时候的馄饨担。

一比一还原的灶台,原汁原味复制了苏州老底子的生活场景。记者 孙佳桦 摄

记者 孙佳桦

如何纪念奋斗过的青春,也为小辈们留一份“乡愁记忆”?苏州市三中72届几位退休老同学在一次聚会后,萌生了收集居家老物件的主意。他们通过“老同学圈”带动“朋友圈”,历经近两年时间收集了超过1000件地道的老物件,并借用一间厂区的闲置用房筹建了一个“时光记忆”展示厅。

从消失的馄饨摊、虎丘牌照相机,再到风靡一时的“36只脚”结婚家具、英文打字机……200多平方米的展厅还原了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城乡百姓居家场景,也记录着老百姓越过越有滋味的生活。

精打细算过日子

老一辈人有智慧

任强是“时光记忆”筹建核心成员之一,近两年来,他与老同学每个礼拜都要来忙活,对里面的展品更是如数家珍。记者注意到,展示厅分上下两层,上层是城市居家场景,分5个年代进行展示,下层除了展示农村居家场景,还还原了10个有代表性的生活场景。

“这只‘钢种镬子’,一看就是上世纪50年代的东西。”任强拿起一只外壳漆黑斑驳的锅子说,“这只锅底,是破了之后重新补上去的,所以会厚一大圈。”一旁的鞋底也有玄机,它的前掌和后脚跟被钉上了一层黑色的胶皮,比布鞋底更加耐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个年代日子处处精打细算,一双鞋不知道要补多少回。”任强说,街头巷尾总能见到手艺人,补碗补锅的、磨剪刀的、配钥匙的。展示厅收集到一些旧时的修补工具,形状各异但都有特定的用处,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苏州人对生活细节的讲究,对美的追求是出了名的。改革开放前,生活条件远不如现在,但从生活用品上也能看到这种特质。一只上世纪60年代的绿色铁质镂空热水瓶罩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它虽已有锈斑,却依然坚固能使用,而且颇具设计感。据任强介绍,这个可是当时的“爆款”,更了不起的是,它是用自行车旧链条改造而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废物利用,绿色环保。”

同样考究的还有陪嫁用品。上世纪60、70年代流行“手枪花”式样的橱柜,陪嫁要有“三转一响”,“三转”指的是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一响”则是收录机。到了上世纪80年代,苏州年轻人结婚喜欢请木匠“打家具”,颜色是当时最流行的土黄色。一件家具“4只脚”,生活越过越好,陪嫁的家具也就越来越多,当时普遍已达到“36只脚”。糖罐、糖缸、拉丝杯……收集来的陪嫁老物件历经岁月,依然很新。任强道出了其中缘由:“都是老同学结婚时买的,舍不得用,更舍不得扔。能收集到一块儿展出,是物尽其用,更是一代人青春的纪念。”

老物件穿越时空

还原生活“烟火气”

离开了手机、离开了网络,现代人似乎就不知道怎么娱乐了。那没有电子产品的年代里,苏州老百姓过得很无聊吗?恰恰相反。展示厅里的老物件还原了当时苏式生活的“烟火气”。

“这种馄饨担一头是锅灶,灶膛里烧的是劈得细小的柴爿,另一头是柜子和抽屉,里面存放食物和调料,柜面可以供吃客放碗吃馄饨。”任强说,他小时候还见过这种馄饨担,相当于现在的“深夜食堂”,一碗大概只要7分钱,“味道不要太好,到现在还觉得鲜。”

上世纪60年代末,半导体收音机崭露头角,上世纪70年代末期,出现了单卡磁带录音机,小尺寸黑白电视机也有了,再往后,就是录像机、VCD机、DVD机的时代了。在上世纪90年代的展厅里,明显能感受到香港文化的流行。“我记得老百姓一直盼着香港回归,我会的粤语歌基本都是那时候学的。”任强说,苏州人对教育一直很重视,上世纪80年代,已经有家庭自购英文打字机让孩子练习了,到了上世纪90年代,286、386型号的电脑也走入了百姓家。走出家门的娱乐活动同样丰富,园林券是苏州老百姓专属的福利,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都还有发放,很多80后都有着父母用券带他们去逛园林的美好记忆。

始于上世纪70年代,风靡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苏州长城电扇、香雪海冰箱、孔雀电视机、春花吸尘器是家用电器中的新秀,苏州人自豪地称之为“四大名旦”。事实上,苏州还有一件拿得出手的设备——虎丘牌照相机。“135型号一只100块钱。”任强说,当年也算半个文艺青年,曾经买了一只。上世纪70年代末,学徒工资一个月14块钱,普通工人一个月大概28块钱,买一只照相机,要攒上3个多月的工资。

“时光记忆”还在延续

筹办人望用于公益展出

下层展示厅的农村居家场景也很有意思,有用于田间劳作的蓑衣、饭桶,还有一直沿用到上世纪90年代的“育儿三件套”——“困桶”“立桶”“坐桶”。“坐桶”功能接近现在的婴儿推车,“困桶”就是婴儿床,劳动人民机智地将床板设计成镂空的,方便处理婴儿尿床的情况。“立桶”足足有一米多高,怎么让宝宝“立”起来呢?任强揭秘:“立桶是双层的,上层用来给孩子活动,下层可以放一个暖炉用于冬天保暖。”

记者了解到,展示厅已经收集到了超过1000件居家老物件,其中绝大部分是老同学、老朋友捐赠的,参与人数超过百人。有一小部分是筹集小组自掏腰包收购的。“有些实在找不到只能买,譬如以前苏州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的扬谷机。”任强说,自筹的资金小部分用来收购展品,大部分用于运输和布展。

“例如我们还原的老虎灶、灶台,都是一比一的真家伙。”任强说,展示厅里的灶台是临湖镇两位70多岁的老师傅来砌的,整整花费了两天工夫,原汁原味复制了苏州老底子的生活场景。

“我们还想继续丰富展品,把最近20年的年代展厅也搭起来。”任强说,受场地限制,现在的展厅布置还比较简陋,也不能对外展出。按照筹建小组的原计划,筹备成熟后,想要找个合适的场地,把这些老物件无偿捐赠出去,用于公益展出,让更多的新老苏州人寻找到“时光记忆”。

标签:馄饨;苏州;陪嫁
责编:徒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