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江苏盐城: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擦亮高颜值生态底色
2021-09-15 19:29:00  来源:盐阜大众报  
1
听新闻

蓝天白云,湖清水绿,草木丰茂,飞鸟欢唱……行走在盐阜大地,处处可见风光如画,以及享受到“绿色福利”村民的张张笑脸。这得益于盐城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在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上持续发力。

海岸线整治、养殖用海清理、退渔还湿、退圩还湖……聚焦绿色发展,盐城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两山”理论,生态修复治理创新举措不断,综合治理成效斐然,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助力。日前,江苏省首届“最美生态修复案例”评选结果揭晓,盐城市建湖县九龙口湿地生态修复、阜宁县金沙湖生态修复、建湖县树新村和洋中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三个生态修复案例成功入选。

湿地修复

“退”出美丽风光

走进建湖九龙口,只见湖清水绿,潟湖鱼鸟欢歌。过去由于以匡圩种养和围网养殖为主要利用方式,被誉为“里下河的明珠”的九龙口湿地,也曾一度经历大量养殖破坏水面、湿地生态系统越来越脆弱的困境。

面对发展阵痛,九龙口以创建国家湿地公园为抓手,大力实施退圩还湿(退渔还荡)、全面整治湿地水环境、推进退化湿地植被修复、丰富鸟类生境、适度开发生态旅游项目。

经过生态修复,如今九龙口仅鸟类数量就大幅增长,每到秋天,成群的野鸭及其他水鸟栖息在浅水滩区,场面令人叹为观止,观察记录鸟类多达15目32科107种,陆续发现震旦鸦雀、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种群,引起了生态环保界的高度重视。

“共收储塘口100多个计800多公顷,湿地核心区所有塘口和水上围网全部清除,推平圩堤平整,恢复湿地原貌。”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副主任刘军介绍,九龙口湿地退化湿地植被修复300多公顷;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实施湿地水系疏通工程,疏浚河道18.5公里;结合农村康居工程建设,拆迁安置周边农户400多户,大幅减少湿地生活污染源;新增人工岛5个,栽植湿生树木10万多棵,丰富鸟类生境。

别致独特的美景、清澈见底的湖水、随处可见的候鸟,生态湿地美景同样在金沙湖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退沙还湖、湖形整理、围湖铺沙、依沙建路、湖堤造林……自2009年起,阜宁县全面实施金沙湖湿地修复工程。

“我们花了十年时间把金沙湖打造成长三角城市湖泊生态修复样板。”阜宁县委书记张利华说,系统的修复让曾经的废矿水塘变成如今碧波浩渺的知名生态景区,每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湖水常年保持Ⅱ类水质,湖心达到Ⅰ类水质,近百种鸟禽在此栖息。

金沙湖是全市唯一的省级生态样板河湖。近年来,金沙湖对周边的家禽养殖场、各类工业企业进行迁移;实施了万亩湖型综合整治项目,清理湖底淤泥达336万立方;实施了千亩生态氧吧等项目,新增绿地400公顷,修复芦苇湿地10公顷,植被覆盖率80%以上;建成了生态停车场、生态科普文化长廊等生态旅游配套设施……

好生态为旅游产业发展夯实了根基,同时也带动周边农民致富。目前,金沙湖旅游度假区累计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1000多人,景区富民的目标正逐步变为现实。生态修复使岗北河淤塞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大大减少对湖水河水水体的污染物排放量,消减COD100吨,改善金沙湖水质,同时改善阜宁县农业灌溉用水的水质,对保护地下水水质有促进作用。

土地整治

实现乡村蝶变

在建湖县上冈镇树新村,从空中俯瞰整个村落,最为显眼的是成方成块的可以机械化作业的田地。在两年前,这里的农田却是细碎零散的景象,整个村庄的规划也杂乱无序。

这样的转变得益于当地实行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近年来,建湖县积极探索推动土地整治与多种要素的综合跨界融合,于2019年8月率先在上冈镇树新村和洋中村试点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面积15400多亩,涉及1200多农户,通过土地整治,新增耕地1500多亩。

“建湖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全省乃至全国提高国土资源利用效益、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范例,同时,为破解苏北农房改造用地‘瓶颈’创造了范式。”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刘聪高度评价了建湖的探索。

试点村破除田埂、地界、垄沟等硬件约束,“碎田”变“整田”,改变“划田埂而种”的传统耕作方式;合理划定“条田”标准,实现从“以机适地”到“以地适机”的整治转型,农机作业费用同比下降15%;深耕细作,摒弃以往推土回填洼地做法,采取“耕作层剥离法”,减少植被破坏,生物培肥、涵养地力,农田实现增产5%以上……

经过综合整治,两个村耕地更加集中连片。由整治前零散105块归整为44个种植田块,既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也便于后期管护。树新村党总支书记王彬介绍,去年该村的麦收亩均产量已经由352公斤提高到449公斤,同时村级集体经济也搞活了,仅新增土地入股一项每年可实现200多万元的收入。

建湖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吴仕军说,全域综合整治后,村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也配套齐全,农民生活品质得到了较大提升。与此同时,农户以土地入股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再由引进的农业开发公司进行规模经营,这样,农民不仅可以得到固定的土地流转收入,还可以就近就业增收。此外,村里将土地整治后增加的耕地折股量化到户,产生的收益对村民进行二次分红。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张中俊介绍,农村全域土地整治过程中,盐城市统筹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现有耕地提质改造等工作,不断提高耕地集中连片程度和耕地质量,推动形成“地平整、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耕作格局,着力将整治区耕地全部打造成为高标准农田。同时,注重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

目前,建湖、响水县积极推进2个国家级试点和2个省级示范项目的实施,其中建湖县高作镇、响水县响水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已列入国家试点,确保做出成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其余各县(市、区)结合各地实际正积极推进国土空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守护生态

绘就大美画卷

修复一方土地,守护绿色生态。近年来,盐城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在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上持续发力,创新举措不断,综合治理成效斐然,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助力。

——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盐城市深化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融合生态保护理念,健全完善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管理,探索推进农村全域土地整治,持续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林地、湿地、自然保护地、海域海岸带生态修复等工程项目实施,推动耕地集中连片,夯实粮食生产“根基”。组织开展编制市、县两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十三五”以来,全市共实施完成省级投资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超万亩,其中,实施市级投资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面积近万亩;实施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新增耕地近20万亩;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新增农用地近4万亩。

——加快推进海岸线整治修复。按照国家海洋督察整改要求,盐城市沿海五县(市、区)已编制完成了本地区海岸线整治修复三年行动计划,于年内完成了海岸线整治修复工程目标任务。通过海岸线整治修复改善提升了海岸线沿线环境,提高海岸线防灾减灾能力。

海洋环境修复进展更快。38宗9954.654公顷违规养殖用海全部清退到位,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浒苔联防联控纵深推进,压减养殖面积8368.93公顷、占比114.1%,超额完成省定任务;1.7万台非法养殖筏架全部清退到位,3.4万台合法养殖设施全部清滩到位,5000亩半浮动无筏架生态养殖新工艺投入使用。

——实施滩涂湿地生态修复。按照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理念开展湿地修复工作,“十三五”期间珍禽保护区利用亚行贷款等项目开展核心区湿地修复,开展了引水补湿、退渔还湿、芦苇控制、互花米草控制试点等修复工程,修复核心区近7.5万亩湿地,生境质量明显改善。对缓冲区、实验区违规种养退出的24.9万亩区域恢复原状后进行自然恢复,射阳盐场一号水库退渔还湿区、响水旭强光伏项目生态修复区、大丰四卯酉闸以南的退渔还湿区等区域修复成果喜人,逐步成为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域。

实施退渔还湿工程。为减少近海养殖污染,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2017年东台市实施珍禽保护区实验区弶港镇蹲门村退渔还湿近2万亩;2020年对珍禽保护区缓冲区海域范围内射阳17宗5.14万亩、大丰21宗9.79万亩进行退渔还湿。退渔后人工设施设备已全部拆除,退渔区域已恢复自然生境。

生态恢复,道阻且长。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张中俊表示,盐城市将整体谋划全市碳汇林布局,加快推进碳汇造林试点;大力推进国土绿化,重点实施海堤防护林、沿海新林场等成片造林,推动更多盐碱荒滩成为林海绿洲;认真做好创建国际湿地城市迎查准备,积极实施海岸线整治、养殖用海清理、退渔还湿、退圩还湖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不断增强湿地的原真性和生物的多样性,依托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湿地“吉祥三宝”,打造最具吸引力的城市IP,争创“两山”理论新实践示范。

作者:陈婷,陈鸿兵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