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深思熟虑、主动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在去年底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上,江苏提出要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的目标。在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现状下,江苏如何率先实现碳达峰,为全国探路?江苏各地坚定不移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有哪些?首先,来关注能源结构优化。
江苏台记者杨尔希说:“在徐矿集团华美热电公司的集中控制室,大屏显示发电机的功率在210MW左右,记者了解到,往年这个时候发电机的机组功率要达到280MW以上。”
通过技术升级,让燃煤发电机组保持在较低功率运行,并保证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粉尘等主要污染物远低于国家标准。在江苏,像徐矿集团这样的燃煤发电企业一直在进行发电机组调控能力的灵活化改造,这不仅保证了化石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也为新能源电力消纳提供了充足空间。
徐矿集团华美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洪说:“不管是风电还是光伏,新能源没有调节能力;所有的火电企业都在行动,进行机组的灵活性改造。目前,我们已经达到了35%到100%,下一步要进行进一步改造,使调峰能力能够达到20%到100%,加大新能源接入量。”
与此同时,徐矿集团还在不断优化能源供应的结构。目前正稳步推进内蒙、山西、青海、新疆等风电、光伏资源丰富的地区新能源项目的合作,全力打造外电送苏的绿色通道。
徐矿集团副总经济师、江苏能投公司党委书记、江苏徐矿热力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培军介绍,主要是围绕着外送通道,把新能源送到江苏来做大量的工作。到“十四五”末,新能源的装机要到增加到300~500万的规模,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500万吨左右。
放眼全省,一个个新能源重大项目的开工、并网,正不断增添江苏率先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底气。在盐城,随着射阳龙源H2海上风电项目正式并网发电,盐城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新能源发电量在全市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50%;在南通,国内在建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国家电投800兆瓦如东海上风电项目陆上集控中心受电一次成功,项目建成后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5万吨;在连云港,单机容量126.5万千瓦的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基地……
国家电网江苏分公司发展策划部工程师程锦闽告诉记者,截至2021年4月底,江苏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了3589万千瓦,占全省总发电装机的比例是24.9%。通过深化新能源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将风电、光伏的发电量优先纳入全省的发电计划,推进能源互联网的规划建设,充分保障了全省新能源的消纳。
“十四五”期间,江苏将打造国家级海上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全面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全面淘汰落后煤电机组,以能源结构调整倒逼产业结构调整。
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理事长、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肖睿认为,江苏省有个非常大的优势在于,最近几年经济增长和能源增长已经初步脱钩了,这就是“达峰”的前兆。要控制高耗能产业的扩张,逐步要通过新能源去替代传统的煤电,依靠产业升级把能耗降下来。可能这方面要有一些阵痛,但是还是要尽快地“达峰”,“达峰”以后留给“中和”的时间就比较长,以后就走得比较顺了。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李折 杨尔希 冯水清 张正 谢学敏 刘堃 盐城台 如东台 编辑/胡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