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6月1日起正式实施,首次将留守未成年人、困境未成年人纳入法律保护。早在4年前,江苏省政府就将儿童“关爱之家”建设列入民生实事。今年,再建100个省级标准儿童“关爱之家”被列入省民政厅“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中。
江苏是儿童大省,有留守儿童14.7万人、困境儿童63.5万人,呵护他们成长,需要建立新阵地,还需要有人办事,有钱做事,常态化服务。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留守儿童是特殊的儿童群体,更加需要党和社会各界的关爱。此次将留守未成年人、困境未成年人纳入法律保护,无疑给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路上撑起了“保护伞”,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消除“留守土壤”,从“根”减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随着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地陆续出台了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政策,许多农民得到了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指导,实现了返乡创业就业。宿迁出台“惠企招工宿六条”,让“候鸟”变“归雁”;徐州全面实施“三乡工程”,好政策的东风把农民“吹”回家;连云港深入实施“万人返乡就业创业凤还巢”计划,让更多农村劳动力选择“家门口”就业……为民办实事就要解决城乡发展失衡的问题,使得更多农民工返乡村、建设乡村,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让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长,拥有一个美好、完整的童年。
撕掉“留守标签”,用心呵护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和父母分开,他们只是一个特殊群体,并不是问题群体。要撕掉留守儿童标签,用“心”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阴霾”。在接触和帮助留守儿童时,一定要注意方法,避免将留守儿童当成“问题儿童”。湖南谢曦老师自备“洗剪吹神器”,给孩子们剪指甲、剪头发;河南80后校长张鹏程用工资为学生加鸡腿;四川罗俊龙老师身上挂满棒棒糖,在讲台大跳猩猩舞……他们用爱温暖孩子之心、抚平家庭之伤,用“心”考虑孩子的感受,在满足孩子愿望时做到不伤孩子自尊,让留守儿童得到真正的关爱、真正给予他们满足感、幸福感。
撑好“关爱之伞”,从“常”帮助留守儿童。正值“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许多社会团体都会捐赠书包、衣服等作为留守儿童的节日礼物,但“我为群众办实事”不是“一阵风”,关爱留守儿童也不能“节日化”。除了逢年过节时的走访慰问,更应全面系统地去思考他们的长远期许。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泰州于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南通将建设7个省级儿童“关爱之家”示范项目;张家港印发了未成年人保护领域重点项目……只有将办实事融入入到孩子们衣服袖子的长短、被子的厚薄中,才能真正让他们绽放灿烂的笑容。
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宇宙”,为他们撑好法律的“保护伞”,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孩子们心里,给他们一个更安全、更温馨的成长环境,才能让祖国每一朵花儿都在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中尽情绽放!(曹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