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专栏作品:紫牛头条
2021-04-25 09:00: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社新闻专栏参评作品推荐表

栏目名称

紫牛头条

创办日期

2017630

刊登周期

一周6

刊登版面

扬子晚报A1叠

语种

汉语

刊登单位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扬子晚报

作者

(主创人员)

王文坚 陈迪晨 薛兵 李军 张冰晶 万惠娟

编辑

双传学

自荐作品所获奖项名称

省部级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社(台)级二等奖及以上新闻奖  注:此栏仅限自荐、他荐作品填写

联系人(作者)

陈迪晨

手机

13851889950

电话

13851889950

E-mail

351844526@qq.com

地址

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

210019

仅限自荐

作品填写

推荐人

姓名

 

单位

及职称

 

电话

 

推荐人

姓名

 

单位

及职称

 

电话

 

“紫牛头条”是扬子晚报原创社会新闻报道品牌栏目,2017年创办以来,始终坚持“深度报道和暖新闻并举”报道方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宣部新闻局对该栏目专题阅评所指出的,“从效果出发正确理解和报道社会新闻,努力坚持主流价值观,从策划选题、采访写作到全媒体平台发布,始终把社会效果放在首位”。

“紫牛头条”致力原创和深度,讲“好故事”,传递“好声音”,它聚焦普通奋斗者身上的闪光点,通过与新闻当事人的深度对话挖掘更多细节,让故事更加生动、鲜活、可读,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该栏目还关注大事件、大时代背景下的平凡英雄,如抗疫先进人物、脱贫攻坚工作者等,以晚报都市报的角度叙事,让故事更接地气,更贴近群众。“文字+视频”的表现形式,在当今传播格局下,更具有传播力和影响力。

“紫牛头条”除了见诸扬子晚报,每篇还配有新闻短视频,与文章一起发布于扬子晚报网、紫牛新闻app和官方微博、微信等扬子晚报全媒体矩阵,以及今日头条、企鹅号等平台,大量稿件、视频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央视等重要中央媒体和全国各地方主流媒体转载,多次登上微博新闻热搜、百度热搜等热搜榜。如《伤离别!工作7年的江苏首只导盲犬将退役,主人:谢谢你老伙计》被央视新闻、环球网等媒体转发,上微博热搜 话题阅读4000多万;《闲置豪华别墅竟成剧组拍摄地,房主:设施损坏,索赔三百万》视频阅读1178万,微博热搜第二;《听障小伙带领“无声团队”创业,用巨幅3D墙绘向世界发声》人民日报微博转发、学习强国微信头条转载,话题阅读1400万;《深情如许,他为亡妻种下6千株牡丹:十年了,见花如见人》人民日报微博转发、上微博热搜,视频阅读686万……该栏目全媒体传播广泛,其“深度阅读+短视频阅读” 的模式更适合新媒体传播。

“紫牛头条”专栏在坚持主流价值观前提下,正确把握和报道社会新闻。它紧盯社会热点,回应百姓关切,走正路,行大道,坚守高质量社会新闻报道,大力弘扬社会正能量,善于挖掘普通人身上的真善美,致敬每一位平凡的奋斗者,用一个个好故事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起到强底气、鼓士气的作用,体现了主流媒体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担当。该专栏采用报纸和新媒体矩阵联动的发布方式,让主流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在业内和受众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同时,它也有力地推动了记者深入基层,贴近群众,践行“四力”的作风转变,是传统媒体守正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

 

签名:

   

初评

评语

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社新闻专栏初评委员会在本栏内填报评语及推荐理由。由初评委员会主任签名确认并加盖初评单位公章。

 

签名:

   

                               

 

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社新闻专栏代表作基本情况

(上半年)

作品标题

江苏援黄石医生成“最牛主播”

发表日期

2020年311

众志成城抗“疫”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白袍战士”驰援湖北。该作品没有正面讲述医护人员与“疫魔”作斗争的场景,而是选取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来自江苏医科大学的江苏援黄石医疗队队员牛常明在黄石抗击疫情的同时,利用深夜休息时间,为南医大留学生的网络课程录制网课,成为疫情一线“最牛主播”。牛常明既是一位医生,也是一名高校老师,他不仅在一线抗击疫情,还把讲台搬到了抗“疫”前线,把自己治疗的新冠肺炎病例写进PPT,医生和老师双层的责任担当,令人肃然起敬。

 

2020年初,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江苏派出医疗队伍驰援武汉、黄石,其间发生了许多令人潸然泪下的感人故事。记者在众多抗疫人物当中,留意到了南京医科大学援黄石的牛医生,他和所有的抗疫医生一样,自愿请战,冒着危险在重症病房抢救患者。但不同的是,他还是南京医科大学的老师。因为疫情影响,学校延迟开学后,他心里放不下学生,在简陋的条件下,现学拍摄和剪辑软件,为学生们录网课。记者在他休息时间,数次对话这位牛医生,还原了他在黄石重症病房辛苦抗疫的点滴片段,也了解到他用“洗手衣”当绿幕,自学抠图的诸多细节。医者仁心与师者大爱让人感动。

这篇文章发布于扬子晚报全媒体平台,一经发布,得到了很多主流媒体的转载,视频文章阅读量近百万,有很多网友留言、转发和点赞,在扬子晚报官方微博上建立了“江苏援黄石医生成最牛主播”的话题,引来广泛讨论。网友留言:“给辛苦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生点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这样的好老师点赞!”“无私奉献,医者仁心,防护服上写着江苏牛的牛医生,真的很牛!”

扬子晚报紫牛头条独家以视频+文字的形式报道了这位医生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到江苏援黄石医生的敬业精神与勇敢抗击疫情的决心,该文发表之后,给社会带来了很好的舆论导向。不仅许多官方媒体转载,大量南京高校的校园网站、新媒体账号转发,这位医生老师的事迹感动了很多同行和高校学子。上牛老师网课的外国留学生也深受感动,在海外媒体账号也进行了转发,中国医生和中国老师的高尚形象得到很好的国际传播。

     

 

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社新闻专栏代表作基本情况

(下半年)

作品标题

你们身后,山河无恙

发表日期

2020年 10 24

2020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之际,又一批无名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其中三位烈士因为遗物中的印章被确认身份。记者来到这三位烈士的家乡进行了翔实的采访,作品通过烈士亲人们的讲述,家乡父老的介绍和记者实地探访,回顾70年前烈士们义无反顾奔赴战场的情形,描述了70年后贫困的乡村发生巨变,人们生活富足、家国安宁的动人图景。该作品不仅饱含对烈士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更以如今的小康生活告慰烈士英灵,展现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

第七批117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其中三位烈士因遗物中的印章被确认身份。获悉这一消息后,记者奔赴河南、安徽和福建三省,来到三位烈士的家乡。烈士亲人们的回忆,让烈士的形象栩栩如生:新婚不久的马世贤烈士戴着大红花、骑马光荣出征;林水实烈士身绑炸弹扑向敌人坦克;丁祖喜从小和堂姐当乞丐,后来加入新四军南征北战。记者更在烈士的家乡看到7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各项富民举措让乡亲们过上富足的现代化生活,“如今,家乡建设起来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记者在采访中不断被感动,也更加感受到,生活好了,但烈士从未被人们遗忘,抗美援朝伟大精神更成了人们奋斗路上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篇作品在扬子晚报报纸、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全媒体平台推送,报道后,被人民日报、各大网站和全国众多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转发,在各大平台累积有百万的阅读量。在扬子晚报官网微博上,其作为扬子晚报主持的话题#抗美援朝老兵影像库#的一部分,收获很多点赞与转发,引来热议。

该作品在扬子晚报上跨版报道,随后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关注。很多读者留言或打来电话:“泪目!向烈士致敬!”“正是因为有你们,才有今天的国泰民安!”“小康慰忠骨,我们一定要好好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该文也被央媒转载,引领正确舆论导向。

     

2020年每月第二周刊载作品目录

月份

   

刊载日期

1

沉默的父爱!儿子整理亡父遗物时 发现11年前未寄出的家信

16

2

他写的“武汉日记”阅读数最高的一篇达到了629万次,男护士:我这“不孝子”也想家

26

3

昏迷十天,黄石企业家转危为安 感恩,他和江苏护士有个“金陵之约”

312

4

中国女记者30天Vlog记录意大利抗疫

在罗马街头听到中国国歌最感动

49

5

“看到这牡丹花,就像看到了她”

深情如许,他为亡妻种下六千株牡丹

53

6

打工助学“格格姐姐”遇车祸 醒来发现15万医疗费有人交了

612

7

护考21年的武汉交警要退休了 他把“诗词大会”开到考场门口

710

8

战友穿错背心,意外发现化疗单 背后藏着防汛战士的痛与爱

85

9

勇救200斤溺水小伙,累瘫了 76岁大爷:70多岁换20多岁,值!

99

10

第一次看到牺牲在朝鲜的父亲画像 73岁退伍老兵哭得像个孩子

1010

11

男子倒地,快给他心肺复苏! 两美女救完人一对眼:嗨,同事!

1112

12

瘫痪在床的97岁老人抚摸红色纪念章视频网上流传

 

即使很多事都忘了,他也记得自己是个兵

1210

填写连续12个月每月第二周刊载的作品标题(如遇重大节假日或重大事件,顺延一周),日刊栏目填写每月第二周任意一天刊载的作品标题,动态消息集纳式栏目填报栏目名称。

上半年代表作:

白天为患者看病 深夜给世界各地学生授课,

江苏援黄石医生成“最牛主播”

深夜10点多,牛常明结束了在黄石一天的工作,但对他来讲,还没到休息时间。在身后的衣架上撑起一件蓝绿色的洗手衣,牛常明开始了《急诊医学》线上课程视频的录制。牛常明是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ICU的副主任医师、江苏援黄石医疗队的队员,同时也是南京医科大学的一名老师,承担着学校本科生、留学生的教学任务。绿幕是洗手衣“扮”的,抠图是临时找教程现学的,录制通常都安排在深夜,一个学时两小时。从南京到黄石,牛常明这个“最牛主播”已经完成了三个学时的录制。

为留学生录课,挂绿幕做抠图

第一次录,4天只录了4分钟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各高校的开学都延迟了,本着“停课不停学”的原则,牛常明主动承担起了南京医科大学留学生《急诊医学》网络课程的前期准备及录制工作。

“带的是南京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16级的97个学生,现在他们都还在世界各地,因为时差,是统一不了上课时间的,所以只能采用录课播放的形式。”牛常明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以前他也经历过课程的录制,但都是在教室里架设备进行的,而像现在这样自己录课自己剪辑,然后放到学校平台上播,还真是第一次。

因为无法与留学生实时互动,学校对录制课程的要求并不是特别高,有PPT配语音就可以了,但牛常明觉得这种简单的解说并不能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没有一个真人在镜头里讲解,光看PPT,没有互动感,学生很难坚持下来。”牛常明一开始想在画面里拼接上一个自拍的画面,但方方的一块,背景还要占掉不少位置,“人还是太小了,学生会觉得互动感不是特别强,所以我想能不能把人像抠出来。”

特别会“为难自己”的牛常明从网上找了绿幕抠图的教程,“死磕”起来。“又要学软件,又要调整各种设备,录课程最开始的4分钟,我用了4天的时间。”

一节课还没有录完

“讲台”就从南京“搬”到了黄石

为了达到更好的录制效果,牛常明将家中儿童房进行了改造,绿幕挂起来,两本厚字典加上三本书撑起了笔记本电脑,也就撑起了摄像头,甚至还有双屏幕的“豪华配置”,特别有主播感的“圆环补光灯”也架起来了。“那个补光灯,其实就是家里的一盏台灯,我把它掰着换了个角度,来照明补光用!”但是这个被改造的儿童房,一节课还没录完呢,就被闲置了。

2月11日,310人的江苏支援黄石医疗队启程赴湖北,作为前线最缺的重症监护医生,牛常明是其中一员。牛常明被安排到了黄石市中医医院,负责重症病房,同时也担着医疗队的业务主任。除了每天进隔离病房治疗患者之外,病区怎么改造,感控怎么来做,人员如何来培训,很多问题都需要统筹安排。“每天出了隔离病房,工作还远远没有完成,常常是开完讨论会,都已经是夜里10点多了。”

“学校的课程安排其实是很严格的,所以我想能不落下就不落下。”牛常明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哪怕在黄石再忙碌,时间挤一挤还是有的。于是晚上忙完医疗,10点多了,其他队员可以休息了,牛常明这个“主播”开始录课程,录到夜里一点也是常有的事。

撑起洗手衣当绿幕

把自己治疗的新冠肺炎病例写进PPT

挂在家里的绿幕没带来,牛常明就地取材,两个夹子,在衣架上撑起一件洗手衣当起了绿幕。

“这门课是《急诊医学》,第一个学时讲的是呼吸窘迫综合征,第二个学时讲的是机械通气,恰恰这些都是我在黄石这边几乎每天都在处理的内容。于是在原本的PPT课件上,我又加了在黄石这边碰到的患者,他们的影像资料、他们的病历,他们所接受的医疗处置的情况,在不暴露患者隐私的情况下,把这些抗疫最前线的医疗内容加入到课程里,讲给学生听。”牛常明觉得,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用一线最真实的例子,讲急诊医学的知识,比起直接讲授枯燥的理论知识更有意义。

“留学生们现在不在中国,他们对新冠肺炎的认识可能还没有我们那么深刻。”牛常明告诉紫牛新闻记者,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出现,他们也需要做好准备,在课程里,牛常明也把中国的经验告诉给留学生们:“预防永远是最好的治疗。”

姓牛,干活像“老黄牛”

防护服被写上“江苏牛”

“如果说每个医护人员都是战士,那么工作在重症病房的医护人员就是特种兵,我们都要冲向最危险的地方。”牛常明在出发驰援黄石时这么说,在黄石,他也是这么做的。抵达黄石后,牛常明被安排到重症病房工作。每日摸排患者病情,制定、调整治疗方案……

被防护服裹得严严实实,牛常明时常感到呼吸不畅、干渴难耐,但他坚持跟每个患者充分沟通。见到新入院的患者,他第一句话总是:“您好,我是江苏来的医生,我们一起努力!”

牛常明的几张防护服照片上,都没有明确写上自己的名字,“江苏牛”“黄牛”都出现过。“防护服上的名字都不是我写的,可能他们觉得我默默做事,像个黄牛一样,所以给我写上了。只要有个牛字,大家就都知道是我!”

最初在黄石市中医医院,牛常明负责的重症病区,24张病床,每天都是满的,其他病区情况也差不多。有一些症状严重的患者会剧烈地喘气,喘气的间隙会焦急地询问医生:“医生,还有什么办法能让我好一些?”每每这时,牛常明和战友们都会倍感压力,这种紧迫感会让他一直从早忙到晚,“没有所谓的上班或者下班,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

“现在黄石市中医医院的情况已经好多了,普通病房的患者基本出院了,ICU的重症患者统一转到了黄石市中心医院,我们这里的患者越来越少了。”牛常明告诉紫牛新闻记者。

提起这段时间对医护人员“逆行”的赞美,牛常明说自己并不觉得自己有那么高尚,“作为医生来说,治病救人是职责,不是施舍,医护人员在危难时刻就该站出来!反倒是患者们,我常看到他们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做了很多自己职责之外的事情,他们才是让我感动的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

通讯员 郭原君

上半年代表作版面

下半年代表作:

你们身后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记者探访“印章寻亲”三位志愿军烈士家乡,告慰忠骨

2020年9月27日,第七批117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其中三位烈士因遗物中的印章被确认身份。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近日奔赴河南、安徽和福建三省,来到三位烈士的家乡,寻找他们的生活印迹,记录7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告慰忠骨:“你们身后,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寻找

三枚印章成了确认烈士身份唯一线索

在本次移交的烈士遗物中发现三枚印章,分别刻着马世贤、林水实、丁祖喜三个名字。印章成了确认烈士身份的线索,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他们来自哪里?是否还有亲人健在?很快,事情有了结果。

福建漳浦县沙西镇涂楼村,在粗大条石砌成的老房子里,烈士林水实的侄孙林树新最先确认了爷爷的身份。9月26日,烈士遗留在印章上的名字被媒体披露后,他接到一位村里的老校长打来电话:“你快看电视,上面说的是不是你爷爷?”没多久,涂楼村村委主任林惠烈也给林树新打来电话,问他爷爷是不是叫林水实,“我说是的,他让我到他家里来一下,说我爷爷可能有消息了。”

林树新家厅堂东侧的墙上挂着爷爷林水实身穿军装、稚气未脱的相片。很快,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前来核对,并最终确认了林水实的身份。

林水实身份确认后几小时,千里之外的河南孟津县朝阳镇向阳村,村党支部书记马建功正拿出祖谱与当地人武部提供的烈士花名册核对,寻找马世贤的名字。“村里每年都会组织慰问烈属,我们小时候都会去栓子(马世贤哥哥)家打扫卫生,大家都知道他弟弟是位烈士,但是不知道全名,拿出祖谱一查就确认了。”曾经负责修谱的朝阳镇中心小学老校长马红运告诉记者。

而在安徽无为,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得到的信息里只有一个籍贯为无为县的“丁祖喜”的名字。9月26日下午,局里成立了工作组。很快,中华英烈网上显示了更详细的信息:丁祖喜于1921年出生,1953年牺牲在朝鲜战场。“我们这是革命老区,百姓很热心,烈士寻亲的消息发出后有很多人打电话来告诉我们,说严桥镇丁姓是大姓,可以去那里找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很快他们便从档案馆找到了一张烈士家属登记表,上面出现了丁祖喜父亲丁仁松的名字。9月27日,又经过一系列走访,证实严桥镇象山村的烈士丁祖喜便是这次移交的一枚印章的主人。

至此,三名烈士的家人均已找到。

牺牲

他身绑炸弹,义无反顾扑向敌人坦克

三位烈士中,丁祖喜参军时间最早,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一直到跨过鸭绿江。

抗日战争时期,安徽无为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丁祖喜烈士的堂妹丁玉姐(现名朱玉姐)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当时没有饭吃,她和丁祖喜都当过乞丐。鬼子一来扫荡,老百姓就不得不“跑反”,在鬼子扫荡时先逃往他乡,居无定所。

中国共产党创建皖江抗日根据地后,新四军第七师师部离象山村仅有十余公里。1944年,丁祖喜加入这支英雄的部队南征北战,直到1953年7月11日牺牲在朝鲜战场。

沙西镇涂楼村所在的古雷经济开发区原来属于福建省漳浦县。漳浦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涂楼村80%的人姓林,解放前基本上都属于贫农。林氏有不少人参加革命,受到族里长辈的影响,林水实1949年4月参加革命。

林水实侄孙林艺煜拿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证明书》显示,林水实烈士时任二一八团六连班长,在1953年的一次战斗中,立三等功一次。功绩摘要中写道:“战斗中打得勇猛,指挥灵活,在紧急情况下鼓舞大家歼敌情绪,自己冲锋在前,不怕流血牺牲,打垮敌人数次反扑,指挥全班歼敌百余名。”林艺煜听老人们说,1953年6月7日,在朝鲜江原道铁原郡作战中,面对敌人的坦克,时年25岁的林水实身绑炸弹,义无反顾地扑了上去。

孟津县朝阳镇向阳村地处洛阳以北,解放前这里战乱不止,土匪横行,十年九旱。那时候村民的生活条件都非常差,大部分人都住在挖出来的地坑窑洞里,靠天种地吃饭。村里老人说,当时吃水靠挖井,而且井水量都少,井轱辘反复绞几次才能绞出一桶水。为了养家糊口,很多人一家老小拉着车子“走西口”,生活非常艰难。

解放后,马世贤响应号召报名参军。马世贤的烈士证明书上显示,马世贤烈士生于1927年,籍贯河南省孟津县,生前所在单位及职务为五七〇团班长,立功情况为“三等功一次”。

回忆

家人一直珍藏他的照片

“他出征的时候没走几步,又转头回来向哥哥嘱咐,婚事一定要谈成,若自己不在了,林家添后便指望哥哥了。”林树新红着眼眶告诉紫牛新闻记者,爷爷林水实入伍时还没有成家,与大爷爷林水法兄弟情深。

在涂楼村林氏宗祠西侧一间旧屋里,记者见到了林水实的弟媳林长朱。“当年我小他7岁,仍能记得他长得很英俊,常能看到他放牛、下田割草或者捞鱼虾。”林长朱回忆,有一天家里收到一个布质信封,上面对林水实的称谓已经是烈士,信封里的手写书信写着:“林水法先生:寄来你的弟弟水实烈士的日记本、相片等物。”相片经过处理放大,在后来的数十年里一直被家人珍藏。

据丁祖喜堂妹丁玉姐回忆,哥哥自从参军后便没有再回过家。只有一次部队驻扎在附近,有机会见了面,还写过几封信。部队调走之后,和家里便再没有联系,直到部队寄回一个包裹,里面是一些丁祖喜的随身物品,附有一张他在战斗中牺牲后的照片。“照片中他的脸有些肿,头上还用绑腿布包扎了伤口,这是他唯一一张照片,可惜没有保存下来。”

丁祖喜牺牲后,他的父亲丁仁松一直把悲痛埋在心底。象山村村民丁仁全说:“按辈分我叫丁祖喜父亲为大哥,我们村里都知道他是老烈属,儿子牺牲在朝鲜。他不在别人面前提自己的儿子,但是我们都知道。”

与另两位烈士不同,马世贤入伍时才当新郎不久。

1948年孟津县解放,马世贤于1950年结了婚。今年80岁的马全欣老人还记得,马世贤的婚礼就是在他家那三孔窑洞里办的,那天下着大雨,新娘坐着轿子过来,马全欣和其他年轻人一起在旁边看热闹。不久马世贤就响应号召入伍,是村里第二批奔赴朝鲜的。当年马世贤骑着马、戴着红花光荣出征的情形还历历在目。

马世贤牺牲后,他的父亲马南方默默承受着悲痛,就连对家里人也很少提起,只是看到儿子的烈士证就会不停落泪。临终前老人向儿孙特意叮嘱,一定要想办法让儿子“回家”。现在老人的遗愿终于实现了。

如今

三位志愿军烈士的家乡已经“天翻地覆”

林水实牺牲后,母亲在家里为他摆了一个神龛,每天捧上一碗米饭念叨着“饭吃了吗”,直至去世都不曾中断。记者在林家看到,烈士牌位仍然摆放在桌上,一旁多了林家兄弟最近捐资助学的证书。

林水实的哥哥林水法以弟弟为榜样搞建设,在上世纪60年代担任生产大队大队长时,带领涂楼村村民凭肩扛手挖修建了一个水库,解决了村里的供水问题,并且在沙西镇最早实现了通电。他还带领村民围海造田,造出250多亩土地。在林水法和后来的村干部带领下,村民们又陆续建起了榨糖厂、碾米厂,修建了环村路。改革开放以来,涂楼村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现在这里是“中国隐形纱窗之乡”。还有一些群众留在村里做水产品养殖,紫牛新闻记者在海边滩涂看到,当年林水法带领群众围海造出的250多亩土地已经改成了收益更高的海水养殖场。

这里还有“中国榕树盆景之乡”之誉。从古雷港新区驱车进入沙西镇,沿路两侧种满了造型各异的榕树。一位开着盆景合作社的村民告诉紫牛新闻记者,自己的榕树盆景行销全球,年产值过百万元。涂楼村村委主任林惠烈说,现在村里每家至少都有一辆汽车了,两三层的小楼很多。

丁祖喜参军走后,丁玉姐一直留在无为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定居在象山村。紫牛新闻记者10月初来到象山村,看到金灿灿的稻谷即将收割,山野上遍是高高的风力发电机。丁玉姐的女儿朱万秀说,现在粮食早就不是问题。柏油路、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自来水已经通了十多年。

象山村党支部书记刘啟领说,村里的年轻人农闲时在外面打工挣钱,村里还开办了扶贫车间,生产汽车配件,吸收贫困人口就业。另外,村里还拿出一二十个公益岗位,解决村里的就业问题。多种举措之下,象山村已经从贫困村出列多年。

丁仁全在象山村生活安逸。“我是1976年初中毕业,1980年在乡政府当了广播员,2000年之后,到上海做过生意,现在儿子和女儿都在上海的合资企业上班,我年纪大了,回来和老伴一起种种地。”

丁玉姐的老伴去世多年,因为户口上只有一人,被认定为低保户,每个月除了有低保收入,还有高龄津贴。前两年,当地政府为她新建了两间宽敞的住房,就在女儿家的后面,方便照顾。村里通过光伏扶贫计划,帮老人上了一个项目,2万多元的成本大部分由政府承担,其余2000元无息贷款通过太阳能板发电的收益分三年还清,其他收益全归老人所有。

老人耳聪目明,有一台小电视,没事就躺在家里看戏,下午还会到村口打打牌,安享晚年。院子里柿树上结满了柿子,重外孙辈放学后在老人膝边玩耍。

马世贤的家乡同样天翻地覆。从上世纪50年代起,向阳村开始兴修水利,除了引水灌溉,还打了机井。如今这里的小麦亩产量至少八九百斤,玉米亩产量超过1000斤,温饱早已不是问题。村民除了种植粮食蔬菜和养殖,也外出务工。这里还是全国闻名的“桩基之乡”,村里有160多台打桩机,桩基工程施工队伍遍布全国各地公路、铁路建设工地。

记者在向阳村看到,马世贤侄孙马万营家如今盖起了小楼,紧挨着后门则是马世贤曾经住过的三孔窑洞。当年马世贤的父亲住在中间的窑洞里,他就住在西侧的窑洞。据传当年一共有18孔砖锢窑,现在由于住房条件改善,早已没有人居住。

向阳村的马建功说,村里正在推进厨房、卫生间和危房改造。厨房改用天然气,今年底计划天然气通到85%家庭。在卫生间方面,目前群众使用的是卫生旱厕,今年冬天准备进行厕所革命,卫生间全部进入家中,使用抽水马桶。

马全欣老人家里有一辆轿车,儿子还买了一辆卡车,老人自己有一辆四轮电动车,经常开着出门。他说:“解放前生活特别差,粮食不够吃,我还记得小时候用麦麸熬成汤喝。现在平时的日子都比从前过年的时候好。”

告慰

小康慰忠骨:你们身后,山河无恙!

马红运告诉紫牛新闻记者,2016年维修祠堂的时候,在那里的窑洞门额上发现“文行忠信”四个字的祖训,“我们马家祖辈就一直忠心报国。”祠堂重修之后,这四个字的祖训也挂在了里面。“马世贤没有辜负祖训,我们现在更不能辜负。”

林水实的烈士证书、立功证书和部队来信已经泛黄,被林家层层包裹着珍藏。林树新说:“这是我们林家的传家宝。”

这些朴实的话语,让紫牛新闻记者深为感动。确实,70年前,在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的命运交汇点上,这些烈士们选择了牺牲自己换取祖国的和平和发展;如今,我们又处在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决胜全面小康胜利在望,这不正是对这些英雄们最好的告慰吗?

小康慰忠骨!我们告慰烈士:你们的英雄事迹我们不会忘记,不敢忘记,不能忘记!你们身后,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宋世锋 刘浏

摄影摄像 朱信智 陈金刚 于房浩

下半年代表作版面

标签: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