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徐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陆港新城”全面崛起
2021-01-06 20:12:00  来源:中国徐州网  
1
听新闻

近年来,江苏徐州把建设淮海国际陆港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机遇、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和牵引全局发展的重大战略,举全市之力推进落实,一个以铁路货场片区、亿吨大港片区为“双核”带动产业发展,加速构建“一心、双核、多组团”的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徐州中欧班列:呼啸驰骋 奔赴亚欧

2020年11月28日,伴随着清脆的汽笛声,满载货物的徐州—德国汉堡班列,缓缓驶出徐州铁路货运中心铜山货场,这是第600列徐州中欧班列正式启航,也首次打通了徐州到欧洲经济中心的陆路通道,标志着徐州中欧班列从此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2015年12月22日,第一列徐州中欧班列驶向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这是徐州班列启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刻。作为淮海国际陆港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徐州中欧班列的开通架起了徐州至欧洲的“连通走廊”,打开了徐州对外贸易的“国际通道”。之后的五年,“徐州号”中欧班列陆续开行“徐州—莫斯科”“徐州—杜伊斯堡”等多条线路,一列列班列呼啸而去,奔赴中亚与欧洲,为徐州产品“走出去”、异域产品“走进来”建立起了强有力的物流“直通车”。

“徐州号”驰骋的五年,是徐州市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的五年。而随着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的组建成立,以中欧班列提质增效为重要抓手,淮海国际陆港的建设正在全力加速,一条连接亚欧大陆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全面贯通。

2020年以来,徐州中欧班列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现逆势开行近300列,吞吐量2.4万标箱,同比增长56%的佳绩。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综合指标居全国前列,有力带动了徐州市工程机械、建材、电子设备等货物对欧亚地区的出口和木材、棉纱等货物的进口,为稳外资、稳外贸,促进徐州地区全域深度开放、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发挥了积极作用。

徐州港:通江达海 贯通南北

作为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徐州港是我国“南煤北运”的重要中转枢纽。

步入徐州港顺堤河作业区,远远看去,一排排集装箱龙门吊高高耸立,一艘艘货物运输船舶整齐停放。这里是淮海国际陆港重要组成部分,是京杭运河规模最大的港口。在高质量发展阔步向前的道路上,徐州港正在加快融入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中。

加速布局铁水联运,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淮海国际港务区着力推动的一件大事。2020年12月25日,徐州港疏港铁路正式开通,标志着徐州港一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京杭运河第一港”,淮海国际陆港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江苏徐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曹震说:“2021年,我们将按照以港聚产、以产促港、以港兴城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港口二期工程和临港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构建淮海国际陆港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发挥徐州港通江达海、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的节点作用和集聚能力,将徐州港打造成为国家级现代化多式联运综合物流园区。”

在不久的未来,借助国家及区域战略多重叠加的机遇,围绕顶层规划设计、港产城融合发展、江海河联运体系构建、绿色生态环境建设、智慧港口打造等路径进行突破,徐州港必将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和服务“双循环”构建的新发展格局中,为构建徐州出海新通道,促进海河联动新局面再添动力。

徐州淮海国际陆港:走向全国 融入世界

建设徐州淮海国际陆港,打造东西双向开放的内陆型国际中转枢纽港,是省委、省政府着眼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扩大东西双向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省委、省政府促进内外资源交汇融合、强化区域联动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动徐州市加快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徐州市积极抢抓重大机遇,瞄准国际规则和全域开放体系,加快完善多式联运、物流枢纽、开放平台、贸易服务等功能,加快建设“全功能、现代化、国际化”内陆型中转枢纽港,奋力打造江苏向西开放门户,为国家和省重大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为加速推进淮海国际陆港建设,2020年7月,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正式成立,设立港务区党工委、管委会,代管“一镇三街道”110平方公里,进一步优化了发展空间与管理主体。

“我们坚持‘边组建、边划转、边规划、边建设、边招商、边运营’,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开发建设呈现良好开局和强劲发展势头。”淮海国际港务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黄玉柱说,淮海国际港务区将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加快建设现代化内陆型国内中转枢纽港、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全面加快中欧班列健康运行、全面建设宜居宜业现代化陆港新城,为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贡献陆港力量。未来,随着各项工作的深入推动,一座现代化、国际化陆港新城必将崛起于淮海大地,走向全国,融入世界!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