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新媒体新闻专栏:《紫牛新闻》
2020-04-20 10:3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新闻奖新媒体新闻专栏参评作品推荐表

专栏名称

《紫牛新闻》

创办日期

2017720

参评项目

新媒体新闻专栏

发布单位

扬子晚报

2019年度发布总次数

346

发布平台

@紫牛新闻微博号

主创人员

王文坚 陈迪晨 薛兵 李军 张冰晶 万惠娟

编辑

双传学

专栏简介

“紫牛新闻”首发新媒体,依托@紫牛新闻微博号,辐射扬子晚报全媒体矩阵,次日扬子晚报报纸刊登。@紫牛新闻2017年与@央视新闻调查、@侠客岛等10家栏目被微博评为“最佳深度报道媒体”。紫牛新闻定位是原创社会新闻报道,坚持“深度报道和暖新闻并举”报道方向,采用“深度报道+新闻短视频”的形式。201812月中宣部新闻局对“紫牛新闻”专题阅评指出,“从效果出发正确理解和报道社会新闻,努力坚持主流价值观,从策划选题、采访写作到全媒体平台发布,始终把社会效果放在首位”。“紫牛新闻”聚焦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向社会传递人间大爱。《对话坚守小岛半个世纪的村医:离不开,我的骨血已融进小岛》讲述了一位平凡村医50年的坚守,让人落泪感动;“紫牛新闻”善于挖掘平凡百姓真善美。《启东老板收留“无名大侠”待若兄弟13年,今天又传好消息!》讲述一个延续了13年的爱心故事和最新进展,给人温暖和希望。“紫牛新闻”善于讲“好故事”,提振人心,鼓舞人、激励人,去年有近百篇次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和央视等中央媒体各平台转载;单篇视频点击最高超7亿次,千万+作品也时有涌现,频频登上新闻热搜,在网络上有巨大传播力和影响力,微博话题总阅读量9.5亿次。

推荐

理由

紫牛新闻”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倾力打造的媒体融合栏目,其特点一是强原创,内容有深度有温度有高度;二是强视频,新闻短视频独立于文字,可单独传播;三是强传播,内容可读、选题精准,被各大主流媒体新媒体转发多。传播平台依靠扬子晚报全媒体矩阵,还见诸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紫牛新闻”在媒体融合上不忘初心,牢记自身在社会发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舆论职责,用好故事传递正能量和人间温暖。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20   

联系人

陈迪晨

邮箱

351844526@qq.com

手机

13851889950

地址

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邮编

210019

中国新闻奖新媒体新闻专栏代表作基本情况 

栏目名称

《紫牛新闻》

代表作

启东老板收留“无名大侠”待若兄弟13年,今天又传好消息

发布日期

2019222

作品时长

配视频141

奇特的开始。一位小老板将饭菜打包挂在树上,以帮助无家可归的无名流浪汉;感人的情缘。小老板13年来待有智力障碍的无名流浪汉亲如兄弟,还帮他筹划将来的养老问题,凡人善举令人点赞;最新的进展。无名氏在社会多方帮助下,终于基本确认了身份,找到了家人。三方因素结合在一起,这是一个颇能引起阅读欲又让人备感温暖的故事。

一位在湖北打拼的江苏老板,与一位无名流浪汉13年的“兄弟情缘”引起了记者的强烈兴趣,这位“无名大侠”的身份之谜能不能解开,同样也是人们关注的事情。记者通过详细采访,不仅还原了13年“兄弟情缘”背后不为人所知的故事,还第一时间获悉,江苏启东警方通过有数万全国各地民警注册的启东警务协作平台,在全国多地警方的协助下,初步为“大侠”解开身份之谜,并第一时间报道。

该篇报道在扬子晚报全媒体矩阵分发,全国多家主流媒体转载,阅读量超过200万。帮助无名流浪汉的当事人朱新201912月入选江苏好人榜。

中国新闻奖新媒体新闻专栏代表作基本情况 

栏目名称

《紫牛新闻》

代表作

对话坚守小岛半个世纪的村医:离不开,我的骨血已融进小岛

发布日期

2019715

作品时长

配视频250

什么样的信念,才能让一个人在一座小岛上坚守50年,风里来雨里去守护岛上村民的健康,甘愿孤独、清贫,还曾面临生命危险?作品以深度报道加视频的形式报道了可敬小岛村医的事迹,并用老人的一句话解释了一切,“离不开,我的骨血已融进小岛”。坚守,源于对这块土地最深沉的爱,源于始终不渝的初心。

记者获悉小岛村医谭庆云老人的事迹后,几次来到位于江苏骆马湖水域的这座小岛,跟着老人划着小船出诊。看他怎么给岛上村民看病,与他深入交谈。一路提问,一路记录,一路拍下视频。在记者几次上岛,对岛上的生活有了亲身体会后,更加感觉到这50年坚守的不易。

该报道在扬眼APP、扬子晚报微博、微信、腾讯视频、秒拍等平台发布后,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新闻移动网、中国之声等全国众多主流媒体转载。在“央视新闻”微博话题“今天,说一声#医生谢谢你#”,也出现了谭庆云的身影。央视新闻客户端在818日的专题《你好,新时代》以《一条小船,一个医药箱,他守护渔民整整50年》为题,采用了紫牛新闻的《岛医》视频。

上半年代表作​【紫牛新闻】启东老板收留“无名大侠”待若兄弟13年,今天又传好消息!

“大侠”是个流浪汉,在湖北房县经商的江苏启东人朱新,13年前第一次见到他时,看他高高瘦瘦,头发乱蓬蓬的,一时心血来潮,就喊他“大侠”。

“大侠”似乎失去了部分记忆,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对自己的过往一无所知,经常在垃圾桶里翻吃的。朱新于是经常给“大侠”食物。给的方式很特别,把食物打包挂在树上,“大侠”自己来取。

从此,这个启东人就和无名氏大侠有了不解之缘,这个缘分维持到今天已经13年。“大侠”早已经成了朱新家里的一员。

“给‘大侠’落了户口、办了身份证,他就真正有一个家了!我正在帮他办理养老险和医保,让他下半生有个保障。”222日中午,51岁的朱新在电话里激动地告诉家乡的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接下来,他还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帮“大侠”找到家人,揭开他的身世之谜。

紫牛新闻发稿前从启东市警方获悉,经过启东警务协作平台的查找,“大侠”朱德善的身份基本得到确认,他的亲人也已经找到。

江苏老板树上挂剩饭

无名氏“大侠”扫地回报

朱新是江苏启东人,2000年举家到湖北房县经商。他口中的“大侠”,就是2006年自己在当地收留的一名身份不明的流浪汉。他管他温饱,他以恩相报……老板和流浪汉,善心和感恩,在13年的漫长岁月中交织成跨越身份和时空的情缘。

在朱新的多方奔走和当地民警的帮助下,“大侠”在新春之际有了正式身份,随朱新姓,取恩人“积善承德”义举中“德善”为名,全名朱德善。

22日午饭时间,朱新给紫牛新闻记者发来一段视频,他和朱德善正在家中吃饭。两人开酒小酌、惬意畅快、亲如一家人,朱新还不断向朱德善碗里夹菜,朱德善面色红润、衣着整洁。

可谁能想到,13年前的朱德善,还是一名从外地流落到房县的流浪汉,整日在街头风餐露宿、居无定所。他和朱新的情缘,是从一袋打包回来的剩饭菜开始的。

朱新来自江苏启东。启东是远近闻名的电动工具之乡,每年数万人从启东奔赴全国各地从事电动工具销售生意。朱新,便是这群生意人中的一员。

2000年,朱新带着妻子来到湖北十堰房县,在当地买了一间70平方米的销售门店,自主经营建筑电动机械销售生意。平时店里忙,朱新也很少回启东老家。近二十年在外打拼,朱新的口音也变了许多。一家人的生活温饱无忧,夫妻俩的勤劳肯干撑起了这个家庭。

2006年初的一天,在朱新门店附近的一个巷子里,来了一名流浪汉,看起来年纪不大,却目光呆滞,身上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朱新看到他时,这名流浪汉正在一个垃圾堆里翻捡食物。朱新留了心,他发现一连几天,这名流浪汉都出现在垃圾堆上。看到这一幕,一向乐于助人的朱新动了恻隐之心,“我当时想,这真是一个可怜人。我平时经常出去吃饭,很多饭菜吃不完就浪费了,如果将这些剩饭菜能打包回来,还能让他有个温饱饭。”朱新回忆说。

后来,朱新只要出去吃饭,总是将吃不完的饭菜打个包,挂在门前的一棵树上。久而久之,这名流浪汉感受到了这家店主人的善意。看到树上的饭盒,他便前来拿走,饱餐一顿。

流浪汉没有名字,朱新刚开始不知道怎么称呼他。看他身材高高瘦瘦的,长发飘飘,有点像武侠剧中的人物,朱新便随口喊他“大侠”。

一来二去,朱新和流浪汉熟悉了起来。但在朱新眼里,自己不过是举手之劳帮助一个落难之人,但当年7月发生的一幕,却深深触动了朱新。

一天早上,朱新打开店门,发现门口的地面上干干净净。此后几天,每天都是被人打扫过。后来一天早晨,朱新特意早起,想看看是谁在做好事。让他惊讶的是,他发现每天早上帮他打扫店面的不是别人,正是“大侠”。

饭食之恩铭记在心。“大侠”的举动,让朱新深受感动。他找到“大侠”,问 “你愿意跟我干吗?”没想到“大侠”竟点点头同意了。朱新便决定将“大侠”领回去,给他换上一身干净衣服,并将自己店面后面的仓库腾了一个地方供他住宿。就这样,这个不知从哪里流浪来的“大侠”就在朱新家里安了家。朱新家的饭桌上,也多了一双筷子。

收留恩情超越血缘

“大侠”一住就是13

一个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江苏老板,突然收留了一个来路不明的流浪汉,这让周围邻居觉得不可思议,一时间议论纷纷,甚至还常有人来到朱新店里看热闹。但时间长了,邻居们发现朱新对“大侠”的确视如家人,不仅在生活上没有亏待他,还处处对他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大侠”可能是头脑受过损伤,说不出自己家在何处,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当年,“大侠”看起来也就30岁左右。

虽然流浪在外,但“大侠”身体健朗,干起活来也十分卖力。朱新便安排他在店里打打杂。朱新妻子之前一直在店里帮忙,近几年由于年纪大了,身体不适便回家休养,负责照顾家人的起居,一日三餐炒些家常菜,每天喊上“大侠”一块吃。

70平方米的店铺里,“大侠”每天帮忙整理箱子、修理小物什,见到朱新搬重机械,他会常常主动上去搭把手。有时候朱新在外忙着跑单子,客人来店里买东西,“大侠”也帮着收账理账。朱新说,“大侠”不善言辞,但做事很认真。“仓库里有多少货,哪些货物放在什么位置,我自己都记不太清楚,他却记得清清楚楚。”朱新说。

即便没有血缘关系,朱新一家从未亏待过“大侠”,对他视如家人。有时候朱新回江苏老家过年,还不忘帮“大侠“准备好年货,并放心地将店里钥匙交给他保管。今年过年,朱新没回老家,和家人在房县团聚,带着“大侠”一起吃了团圆饭。朱新说,“大侠”性格老实木讷,一般和家里人比较亲热。平时工作忙,一家人出去旅游的时候,也带着“大侠”到襄阳、竹山等地。

每年为“大侠”存养老钱

已存了4万元

在朱新的帮助下,“大侠”适应了一家人的生活节奏。每天看着“大侠”在店里帮忙,踏踏实实生活,朱新却从未见“大侠”回忆起自己的身份和家乡。

“我不可能照顾他一辈子,说不定哪天就回江苏老家了,那他后半生怎么办呢?”虽然帮他解一时之困,却无法保他下半生生活无虞,这些问题一直悬在朱新心头挥之不去。

朱新和妻子商量着从积蓄里抽出一部分钱存起来,将来留给“大侠”。于是,2016年开始,朱新以自己的名义在银行里每年存一万块,目前,账户上已经存了4万块。“这些年他在店里工作,帮了我们不少忙。他没有工资,我们平时负责他的衣食住行、日常开销。这笔钱留着给他养老。”

除此之外,心思缜密的朱新想给“大侠”买一份养老保险,“如果给他买了保险,等他老了以后还有点钱拿,维持生活没问题。但是他没有户口,买不成保险。”

多方奔走为“大侠”落户口

从此有了名字和身份

这些年,朱新越来越感觉到,要让“大侠”有正常生活,必须要解决一个身份问题。但他的身世是个谜团,怎么给他落户呢?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2018年底,朱新带着“大侠”到房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向民警递上了一份求助申请,希望给“大侠”上个户口。热心的民警接到申请后,从帮其寻亲入手,进行DNA信息采集和指纹掌纹采集信息检索比对,试图找些线索,但一直没有结果。初步走访得知,“大侠”可能是从宜昌、襄阳、重庆等与房县接壤的地方流浪过来的。为了尽快解决“大侠”的户口问题,房县公安局民警先后多次深入社区村组,为其落户搜集补充材料,并积极与宜昌、襄阳、重庆等警方进行联系、核实。但时过境迁,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资料。

考虑到当事人的情况,为避免出现双重户籍和犯罪人员利用流浪乞讨身份逃避法律制裁的情况,房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户籍民警经多种渠道进行核实、取证,确保“大侠”登记身份信息的准确性和户口的唯一性,确认没有任何疑点后,上报县公安局户政科审核批准。

“大侠”没有名字,朱新替他做主,跟着自己的姓氏,取名德善。“朱家人嘛,做人踏踏实实,积善承德,就给他取了这个名字。”

元宵节前一天,朱新带着朱德善赶到派出所,朱德善的户口正式落在房县。户口簿上,户主姓名一栏写着“朱德善”。由于朱德善没有个人积蓄,朱新打算为他缴纳养老金、保险等,让他享受到社会保障、医疗费用报销的待遇,将来养老无忧。

好消息! “大侠”亲人找到了

朱新和“大侠”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大侠”谜一般的身世引起了社会关注。湖北房县公安局也收到了一些寻亲线索。22日下午,紫牛新闻记者从房县公安局了解到,虽然警方为“大侠”落了户口,但最终还是希望能找到他的家人,和亲人团聚。

“这么多年,‘大侠’一直留在店里帮忙,一家人一起过日子习惯了。但我更希望他能找到自己的亲人,就算他想回家,我也会尽力帮助他。” 朴实的朱新向紫牛新闻记者袒露心迹。

警方一直也在努力。在媒体报道后,湖北鄂州有一名赵姓老者联系警方,称“大侠”很像他十几年前走失的儿子。目前警方已帮其进行了DNA比对,“我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寻亲线索,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帮‘大侠’找到亲人。”房县公安局外宣办主任魏世银告诉紫牛新闻记者。

而当记者发稿时,22日下午5时半,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从启东公安局传来,经过启东警务协作平台的查找,“大侠”朱德善的身份基本得到确认,他的亲人也已经找到。

启东公安局刑侦大队民警俞海忠告诉紫牛新闻记者,朱新是从启东走出去的,他的义举在家乡引起了强烈反响。朱新希望能揭开“大侠”的身份之谜,帮助他找到亲人,家乡公安尽力帮他实现这个愿望。

22日,启东警方通过注册有全国2.7万民警的启东警务协作平台,将“大侠”的照片等信息,上传平台,在浩如烟海的人口信息库中仔细比对。功夫不负有心人,警方发现重庆万州一名叫“熊德春”的人,和“大侠”相貌十分相似。“平台上杭州和宿迁两名民警也一起帮忙寻找,最终成功找到了‘熊德春’的哥哥熊德富。经电话确认,熊德富的弟弟在十多年前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 俞海忠说。几经了解,警方基本确认“大侠”朱德善就是走失多年的“熊德春”。目前,重庆和湖北警方已分别抽取了两人的血样,经进一步科学鉴定后,才能最终确认。

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熊德春出生于1977年,重庆万州人,患有智障。当年从家中走失后,家人虽然多方寻找,但杳无音讯。十多年过去了,家人以为弟弟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便放弃了寻找。

据悉,启东市公安局于2011年在公安内网搭建了一个面向全国的多功能“互联网+”警务协作平台——启东刑侦论坛。目前论坛实名注册超过2.7万人,所有会员全是民警,遍及全国31个省区市、2800多个县、市级公安机关。实现全国警务协作无缝对接,在刑事侦破、打拐寻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紫牛新闻记者|郭小川

实习生|钱西雯

编辑|张冰晶

主编|陈迪晨

下半年代表作:【紫牛新闻】对话坚守小岛半个世纪的村医:离不开,我的骨血已融进小岛

今天上午,扬子晚报推出了扬眼视频《小岛村医半个世纪守护173户渔民》,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今天记者再次来到小岛,对话这位平凡而可敬的老人。

从宿迁市区驱车10多公里,再乘坐20多分钟快艇,就是坐落于骆马湖水域的戴场岛。这个主岛面积仅有90亩的小岛,现有170多户居民。

小岛上有位“特殊居民”,说他特殊,是因为他是岛上唯一的医生,而且一干就是半个世纪,50年来几乎没有离开过小岛。他就是小岛村医谭庆云,今年已经67岁。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老人小岛行医50载?67岁的年纪为何还退而不休?行医生涯中又有哪些难忘的人和事?

岛医素描

小岛行医,坚守半个世纪

骆马湖位于江苏省北部,跨宿迁、徐州两市,面积375平方公里。戴场岛坐落于宿迁市湖滨新区的骆马湖水域,从宿迁市区驾车15分钟左右到达湖滨公园,再乘坐20多分钟快艇才能登上小岛。

戴场岛由主岛以及马口、许场、徐圩、朱圩、袁场等几个岛组成,其中,主岛面积90亩,现有居民170多户、600人,常住人口在200人左右。从高空中望去,戴场岛像一朵莲花,静静地绽放在浩瀚而苍茫的骆马湖水面上,戴场岛上的戴场村,就是一座漂在水上的村庄。

1952年出生的谭庆云,从17岁那年跟着一个下放的知青学医,开始为岛上的渔民看病,这一干就是半个世纪。不论春夏秋冬,也不论严寒酷暑,他在风里来,雨里去,村民们随喊随到,没有白天黑夜,也没有周末假期,他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守护着岛上渔民的健康。

从当初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到如今满头白发的老人,他脸上的皱纹刻下了岁月的印迹。岛上的一草一木,都已融入到了他的生命里,岛周围的每一片水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虽然岛上的生活极其辛苦,谭庆云的收入也非常微薄,但老人仍然默默坚守了下来,在近2万个日子里默默地奉献着。

和小岛村医面对面

大病小病甚至接生,什么病都看

今天下午4点半,紫牛新闻记者一路辗转登上了戴场岛。卫生室门口,谭庆云老人远远就迎了出来。握手时,记者注意到老人黝黑的双手布满了老茧,岁月在老人身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行医至今已有50载,但回忆起刚开始行医的经历,老人仍历历在目。“说实话,还是有些紧张,最要命的是手上没有急需的药,急得冷汗直冒”。缺少医疗设施和药品也贯穿谭庆云早期的行医生涯。“记得有次一位女子急性中毒,我只能简单地帮她输液,然后赶紧送病人转院洗胃,最后送到了新沂人民医院”。

50年的行医生涯,谭庆云大病小病,急病慢性病,什么病都看。不仅如此,还得“客串”接生。“记得有一次,一户居民家生小孩,但岛上没有专门的妇产科医生,虽然有接生婆帮着照应,但渔民们不放心,还是找到了我。第一次我真是手忙脚乱,帮着剪脐带,消毒什么的。后来时间一长,我基本上也成了专职妇产科医生,渔民家有孩子出生都会第一时间找到我。”

24小时值守全年无休

曾踏冰出诊坠入冰窟窿

戴场岛除了主岛,周边还有5个小岛,谭庆云日常行医,除了走家串户外,经常还需要划船出诊。一到了冬天,冰封湖面,就成了谭庆云最头疼的事。

“记得有一天夜里,附近小岛一位渔民脚面被利器划伤,静脉被割破,血流不止,正好湖面又结冰了,我当时真是急坏了”。谭庆云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当时情况紧急,他只能踏冰而行,在冰面跑了没多远,冰层突然破裂。“我整个人掉了下去,碎裂的冰块割伤了我的膝盖,幸亏水面不是很深,才捡回一条命”。

谭庆云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当时他顾不得自己有伤,浑身湿透冻得直哆嗦,仍坚持赶到了渔民家,帮他处理好了伤口。等半夜里回到家,谭庆云才发现膝盖疼得彻骨。紫牛新闻记者注意到,直到今天,老人的膝盖上仍有两道明显的伤痕。

除了出诊条件艰苦,因为自己是岛上唯一的医生,谭庆云还必须24小时在岗,而且全年无休。“老伴其它倒没有抱怨过什么,就是抱怨我这点,大冬天的,刚准备睡觉,接到个电话就走。我只能安慰老伴,相对于病人的痛苦,这点辛苦算啥”。

渔民离不开我

我也离不开村民

作为岛上唯一的医生,辛苦自不必多说,但谭庆云自言也收获多多。“除了渔民的信任,最大的收获就是爱情”。谭庆云告诉紫牛新闻记者,他和妻子能迈入婚姻殿堂,月老就是自己的行医经历。“记得当时附近岛上一位老人哮喘反复发作,老人不能到主岛上来,我只能划船上门诊治,正是因为我看病过程中的认真踏实,老人后来就成了我的老丈人”。谭庆云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当时看好了老人没多久,老人就托人介绍女儿给自己认识,自己才有了这么多年相濡以沫的好伴侣。

“其实坚持这么多年在岛上行医,一方面是村民离不开我,一方面我也离不开村民”。谭庆云告诉紫牛新闻记者,这么多年岛上每户人家他都非常熟悉,相处得就像亲人一样。隔三差五就有渔民给自己送些吃的,送些蔬菜。“我知道渔民们是在感谢我,但我同样对他们也心存感激。”

谭庆云告诉紫牛新闻记者,这50年来他基本没离开过小岛,去得最远的地方就是宿迁市区。“我真的是非常牵挂这些乡亲们,就希望所有人都能健健康康的。”

哪天我干不动了

希望有人能接棒

7年前,当时60岁的谭庆云到了退休的年龄。他也到宿迁市区儿子家短暂住了几天,但看到迟迟没有医生上岛接自己的班,一下子又急了。“我是想过养养老,帮带带孙子,但城市就是待不住,岛上的卫生室不能关门啊,渔民生了病不能没人看啊!”就这样,谭庆云很快又回到了岛上,只有这种“退而不休”的生活才能让他感到内心的平静和踏实。“过去这50多年,我离开小岛的日子总共也就1年左右,我的骨血都融入了这块小岛上,真的离不开了。”

谈到未来,谭庆云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只要自己身体允许,他会一直干下去。“哪天我真的干不动了,我真的希望相关部门能重新派个医生过来,接好我这一棒”。

记者手记

“离不开”,是因为骨血融入这片土地

紫牛新闻记者在岛上采访,半个小时的时间身上就被蚊虫叮了十几个包,而谭庆云老人却安之若素。其实,小岛条件的艰苦还不仅仅在物质上,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孤独感。小岛通电,也有网络,但离陆地较远,交通并不便利,也正因如此,很多年轻人都离开了,留守小岛的大多是老年人。

谭庆云也曾经有过同事,但也是因为受不了这种艰苦和孤独,很快离开了。记者询问他有没有想过离开,为什么能坚守半个世纪,谭庆云老人一句“我的骨血都融入了这块小岛上”,让记者几乎潸然泪下,这种坚守,已经不仅仅是用让人尊敬和感动来形容了。是啊,骨血融入土壤,根已深深扎入大地,他已经与岛上每一位村民,与岛上一草一木融为一体,怎么离得开啊?!

采访谭庆云老人时,记者心中不由自主想起了守岛英雄王继才,不同的岛屿,肩头不同的责任,却是一样的坚守,一样的甘于寂寞,默默奉献。坚守的背后是他们对这片土地和土地上人民的深爱,没有人要求他们付出这么多,是他们自己心中的信念,始终不渝的初心,自觉承担着这平凡而伟大的使命。

紫牛新闻记者|周茂川 高峰

编辑|张冰晶

主编|陈迪晨

图片来源 记者拍摄

标签: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