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新方式践行文明新风尚 文明祭扫,清明更“清明”
2020-04-02 11:2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又是一年清明至。每逢此时,人们都会通过祭扫缅怀亲人,寄托哀思。眼下疫情尚未结束,为防止聚集引起疫情蔓延,江苏多地发出通告,倡导文明有序、错时错峰的预约祭扫,引导群众通过居家追思、网络祭扫等新方式践行文明新风尚。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文明祭扫的践行者、生态殡葬的先行者,推动清明更“清明”。

网络祭奠,遥寄不变的哀思

缅怀与敬畏,是清明不可缺少的底色。按照习俗,清明当天人们要在墓前供祭。江苏各地推出代祭扫服务,以公墓、骨灰堂(塔陵)为单位,由工作人员开展集体祭扫。3月9日,雨后的“常州龙城古园”陵园,工作人员将白菊轻放在一座座墓前,代为表达哀思。园内一处花坛葬安葬着25岁留学生陈雨思的祖父。两年前祖父逝世,留给亲手带大的孙女无尽的怀念,然而因为疫情影响,陈雨思暂时无法回国。为此,古园工作人员不仅替陈老先生擦拭墓碑、敬献鲜花,还通过视频连线方式,让身在异乡的陈雨思目睹祭扫全程,与逝去的爷爷进行超越时空的交流。

疫情期间,“不出门,少聚集”是对家庭、社会负责。3月19日,南京市上线“宁思念”APP,实现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祭奠逝者的愿望。这一网络祭扫平台采用区块链、大数据技术,实现与105万逝者信息库进行匹配;清新雅致的操作页上,连接了全市所有经营性、公益性公墓和纪念堂。

执勤民警在墓园出入口对未预约的市民进行指导,对照预约指南帮助市民完成扫墓预约工作。乐涛 摄影

为了让网络祭祀更简便,如皋市的“微信祭扫”小程序摒弃复杂的建馆操作,只用四步操作即可达成心愿。识别小程序二维码后进入墓园选择界面,在长条形对话框中输入逝者姓名,点击“前往扫墓”,祭祀界面就会显示庄严肃穆、花木环绕的虚拟墓碑。按下墓地场景底端的按钮,可选择扫墓、献花、进香、鞭炮、留言等方式完成虚拟祭扫互动体验。受画面情境触动,很多人在“留言”中添加亲人简介、事迹,写下自己诚挚的心声。

在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季中扬看来,无论是远程代祭还是居家祭祀,无论是通过书写寄语、手绘画册抑或拍摄微视频、制作思念卡,这些寄托哀思的新方式都意味着丧葬礼俗的延续和改进。“清明节的核心是传统‘孝文化’,缅怀先人不必拘泥形式,心存感恩才是真正的节日精神。”季中扬说。

倡议先行,公约助力更“清明”

一个个镜头记录多样化纪念方式,也折射出人们观念的改变;一个文明、低碳、安全的清明节能够到来,离不开对文明祭扫、移风易俗的持续重视和有力推动。随着江苏各地发布祭扫倡议书,“绿色清明”为这个特殊的春天增添一道亮丽风景线。

3月19日,徐州市铜山区率先根据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发布《文明祭扫倡议书》,引导群众转变祭祀方式。倡议提出,要自觉摒弃封建迷信的祭祀方式,从注重实物祭祀转变为注重精神传承;要树立厚养薄葬、绿色殡葬的生命观念,积极采取生态节地安葬方式,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倡议获得热烈响应,人们纷纷以网络祭扫、鲜花换纸钱、植树祭故人等文明祭扫方式缅怀亲人,争做文明新风的践行者。

宿迁文明办通过发放倡议书、宣传手册,向广大市民倡导《人情新风宿9条》,内容包括减少聚集、绿色祭扫、移风易俗、党员带头,培育文明新风,让清明更“清明”。宿迁还深入开展相关文明祭扫主题活动,包括网上祭英烈活动、爱国卫生活动、传承传统文化活动,把对逝者的悼念感恩转化为爱国爱家的浓厚情感、拼搏奉献的实际行动。

如皋市多措并举,深入推动文明祭扫工作进村庄入社区。清明节前,各村(社区)自愿成立服务队,不仅广泛利用电子显示屏、广播宣传栏、文化墙等营造文明节日氛围,还在倡议实施过程中具体“管”好细枝末节。为了引导群众抵制迷信、文明祭扫,志愿者主动上门做丧者家属工作,共同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

3月24日,省文明办发布“文明祭扫 平安清明”倡议书,呼吁全省干部群众及远在他乡的江苏人自觉进行网络祭扫,弘扬新风;异地祭扫,减少返乡;错峰祭扫,避免扎堆;绿色祭扫,保护生态。种种约“法”三章的倡议,进一步改变人们的祭祀观念,让鲜花代祭、社区公祭、网络祭祀等新方式深入人心,让文明祭扫内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情感认同。

传承精神,清明与文明同行

灵动的画笔飞舞,一张张充满童趣的“手抄报”上,嫩绿柳枝插在门前,和煦春光里游人如织,风筝飘入高高的蓝天,人们剪断牵线,祈求好运……3月27日,滨海县八滩镇中心小学六(7)班同学,通过手绘画报、诵读诗词、书写寄语等主题活动,唤醒传统习俗的生活记忆。“今年虽不能带孩子们去现场祭扫,但居家追思的方式更富创造性。”中心小学老师马丽娟认为,引导学生多样化表达清明之际的所思所感,可以深化学生对节气文化的认知和体会。

清明,不止是一个节气,更是文明的符号,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彰显。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清明节衍生出游春踏青、戴柳插柳、放风筝、荡秋千等节俗游艺活动。而今天,清明节也成为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载体。

3月30日至4月10日,江苏省文明办、江苏文明网将集中组织开展2020年青少年“网上祭英烈”网络文明传播活动。活动在“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等设有活动专区,引导广大青少年通过网上学习教育、点烛献花凭吊、签名寄语留言等多种形式,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从小立志为实现伟大梦想而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传承是最好的缅怀。近年来,我省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移风易俗工作深度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在全省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过程中,“有效用好重要节日蕴含的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纪念活动、庆典活动和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引导人们厚植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记者 吴雨阳 徐宁

标签:
责编:马燕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