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危机处置过程中,如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科学运用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思政工作贯穿疫情防控全过程,如何探索思政教育介入社会重大事件的科学机理,是值得深入思考、积极探索的现实命题。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人民战争,其伟大使命是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是国之危难、民之不幸,但抗击疫情却成为新时代鲜活生动的思政教育素材,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和教育的重要契机。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丰富的教育素材,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教育和实践,引导青年学生从共产党员的挺身而出中真切感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从医务人员的最美逆行中真切感受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敬业担当,从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战中真切感受同舟共济、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中深刻体会国家伟大和制度优越。这些真实、鲜活的思政教育素材有利于直抵青年学生心灵,励其心志,催其奋进。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社会重大事件的产生和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内外环境和主体状态不断演化,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挑战不断产生。思政教育介入疫情防控,须充分把握事态发展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认知和应对策略,以精准的切入点和有效的介入方式,有效发挥思政教育的主体作用。
在事前防范阶段,要构建思政教育介入社会治理的常态机制。社会重大事件与思政教育互为促进,前者为后者的提质增效提供创新载体,后者为前者的益向发展提供思想导向。因此,构建思政教育介入社会治理的常态机制,既是发挥思政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本质所在,也是构建思想预警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由于前期预警不足,加之病毒传染力强、春节期间人员流动大等客观因素,导致疫情迅速扩散。在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中,通过思政教育凝聚广泛共识、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配合,迅速构建了严密的防疫防控体系,强力阻断疫情扩散。这是思政工作的成功实践,值得深入总结、创新机制。
在事态发展阶段,要发挥思政教育在社会重大事件中的协调导向作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在他看来,理论作为“批判的武器”与实践作为“武器的批判”都同样重要,理论通过掌握群众,能够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党和国家的建设经验反复证明,越是困难的时候,思政教育越能提供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依托思政教育的引领和激励功能,组织广大医务人员和科研人员坚守“防控一线”,无数师生投身信息排查、舆论引导和心理疏导等防疫抗疫的“第二战场”。思政教育的协调导向作用远超出高教领域,为防疫的组织动员、政策宣讲、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和实践支持。因此,从服务社会的角度出发,高校紧跟形势发挥思政教育社会动员和协调导向作用,是其介入社会重大事件的重要途径。
在事后总结阶段,要强化思政教育在社会修复中的价值引领功能。处置社会重大事件是反映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的一面镜子。疫情防控结束后积累的成功经验、反思的过错教训,是改进和完善思政教育体系,修复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宝贵资源。一方面,教育者要认真总结经验,力求探索规律,及时凝练出富有政治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的教学内容,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功能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由于此次疫情防控对师生和社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次生影响,高校要强化思政教育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思政教育的精神和心理修复功能,发挥其在思想指导、价值引领和心理疏导等方面优势,优化爱国主义教育、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科学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等,为社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全面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扬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