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政声|坚守奋进情怀 办成一流大学
2020-03-10 07:4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浦玉忠  
1
听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必须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并再次强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时代的召唤标定奋斗的航向,地方高校要想建设一流大学,更加需要永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不变,大力弘扬奋进精神,筑牢奋进的基点、立起奋进的标杆、形成奋进的文化,让奋进成为全体师生的情怀,用心、用情、用力办好中国特色一流大学。

1912年,南通大学由张謇先生创办,至今已走过了108年光辉历程。回望来时路,通大始终与国家命运相连,与时代发展同步,以“祈通中西”的世界眼光和“力求精进”的卓越精神,谱写了一部不懈努力的奋斗史。2018年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新时代通大人的历史使命,明确实现跨越发展的“8050计划”,即到2023年,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跻身全国80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到2032年,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跻身全国50强,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站在新的起点上,南通大学将始终把“坚持方向”作为第一前提,努力办成人民满意的大学;把“立德树人”作为第一任务,努力办成培养一流人才的大学;把“人才队伍”作为第一资源,努力办成人才集聚的大学;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努力办成充满活力的大学;把“对外开放”作为第一窗口,努力办成开放融合的大学;把“真抓实干”作为第一姿态,努力办成人气集聚的大学。

制度夯实发展根基。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制度同样是保障高校事业长久发展的根基。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就要通过优化教育管理方式,运用更丰富、更灵活的管理手段,让制度的控制与驱动作用在一流大学建设中更加凸显。南通大学在机构改革中,大幅压缩行政机构,精简行政人员,突出教书育人重心;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成立张謇学院,成为“跟进式”教育理念灌溉下的示范田,与地方政府、著名企业联合建立项目学院,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组织管理办法,连续获“挑战杯”系列竞赛最高奖项;在深化思政课改革中,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校领导带头做班主任、讲思政课;在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中,积极探索“科研特区”建设;在职称评定改革中,树立“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论文”导向,畅通“破格评审”“认定评审”通道;在岗位聘任和绩效定档改革中,建立以“任务绩效”为中心的考评体系,实现“低职高聘”。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不断完善并有效建立了符合一流大学建设的制度体系,让各种智力资源“动”起来,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快”起来。

文化铸就内生动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办大学就是办氛围,只有充分发挥大学文化中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才能解决改革发展动力不足、举措不新的问题。地方高校在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如何避免成为“985”“211”高校的“衍生品”和“复制品”,必须在自身文化基因上寻找突破口,在坚守文化血脉、发掘文化财富、推动文化创新、注重文化养成上下功夫,把先进的思想理念内化为师生教学科研的价值追求,巩固全体师生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提振全体师生的精气神。百年通大始终坚守传承“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和“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价值追求。第三次党代会将“文化引领”列为四大发展战略之一,大力实施高水平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先校长张謇先生爱国主义情怀和创新创业精神,放大以“莫文隋”为代表的精神文明典型效应,加强学校形象标识系统建设、“校庆月”活动品牌建设等,彰显通大文化的鲜明特质,凝聚起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作者为南通大学党委书记)

标签:大学;文化;师生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