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乡村史记丨扬州邗江沿湖村:小康路上不留“最后一公里”
2021-01-06 13:57:00  
1
听新闻

一条沿湖大道,3年时间让一座位置偏僻的小渔村,蝶变为备受游客追捧的网红渔村。今年“十一”黄金周,8天时间,这座0.8平方公里的小村庄接待游客数万人次,旅游收入高达240万元。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与611省道沿湖大道以及农村公路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要想富、先修路”的朴实道理。

611省道沿湖大道

过去,20公里进城路要走1个半小时

作为扬州唯一的渔业村,沿湖村位处扬州城东北郊,南依烟波浩渺的邵伯湖。历史上,这片区域被称为北湖,由大大小小若干湖泊组成,明末清初是众多名人的归隐之所。如今,这里也是河汊纵横,水网密集,有着良好原生态湿地风情的同时,也给当地居民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

“20年前,出村只有一座独木桥。”沿湖村党委书记刘德宝指着村里的一座景观桥笑道,“这座桥现在改造成了景观桥,来旅游的人都喜欢在这打卡拍照。”

沿湖村农村公路

刘德宝说,沿湖村距离扬州城区不过20多公里,但20年前,只有一条两人宽的黄泥路通到镇上,进扬州城一趟,最少一个半小时。2007年,刘德宝推动沿湖村启动填塘整地,帮助渔民上岸定居。村里穷得叮当响,只能靠“化缘”。每天天不亮,刘德宝就骑着摩托车去镇上,再坐公交车到区里,每趟来回要3个小时,苦苦跑了3个月,才获得了5万元的启动资金。

建设沿湖大道,带来巨大机遇

渔民上岸定居,世代打渔为生的渔民,糊口的生计从打渔变成沿湖养殖。但,邵伯湖位处江淮生态大走廊,禁渔和退养还湖已经是大趋势。既不能打渔,又不能养殖,村民们怎么办?

“靠水吃水”,管得了温饱,却带不来小康。刘德宝找来村民商量,大家说,渔家人还要吃渔家饭,只不过换个吃法,那就是发展乡村旅游,看渔村美景,尝渔家美食!

发展乡村旅游,没有便利的交通,只能是画饼。从扬州城到小渔村,颠颠簸簸、曲曲折折一个半小时车程,很难吸引游客。2014年,扬州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城建工程611省道沿湖大道开工,这条沿着高邮湖、邵伯湖西岸的31公里南北快速通道,打通了湖西的交通盲区,给沿线的居民出行带来了极大方便。

沿湖大道一开工,刘德宝就认识到了这条路将会给渔村带来巨大红利。一向以“抠”出名的他,竟然甩出了罕见的大手笔——花80万“巨资”元邀请专家为沿湖村做了乡村发展规划设计,确定了以“渔隐”为主题的“深休闲、微度假、慢文化、细体验”特色乡村旅游方向。

2017年年底,沿湖大道全线通车,沿湖村到扬州城北门户——启扬高速瘦西湖出入口,车程缩短到20多分钟。便利的交通、优美的环境、独特的渔家文化,迅速吸引了大批游客。大道通行,奔小康的步伐也开始腾飞,沿湖村游客接待量一年翻一番,年旅游收入也从刚启动乡村旅游时的五六百万元,迅速增长到2019年的26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到3.2万元。

小康路上不留“最后一公里”

从沿湖大道到沿湖村,还有不到3公里的路程。这段道路,是典型的水乡农村公路,沿着河塘港汊,曲曲折折,4.5米宽的水泥路面。“两辆小车会车都有困难,旅游大巴更难进来。”刘德宝说。

“小康”路上不能留着“最后一公里”。2018年,扬州交通部门投资1300多万元,对这条2.8公里长的农村公路进行了提档升级改造,路基拓宽到7米,路面宽6米,沥青混凝土路面,新(改)建两座桥梁。改造后的沿湖路,直通611省道沿湖大道,旅游大巴从沿湖大道到沿湖村的标志景点——渔文化博览园,只需短短5分钟。

这条沿湖路,是沿湖村对外通行的一条主干道,沿线优美的湿地风情、渔家文化,更让游客频频打卡拍照。作为一条“美好生活乡村路”,沿湖路成为“诗画邗途”农路品牌的代表,并已通过江苏省农村公路品牌创建成果验收。

沿湖村农村公路

10月22日,沿湖村旅游集散中心门口,大巴车上走下一群大学生,背着画架、拿着画笔,嘻嘻哈哈,散落渔村各个角落,寻找最佳角度。很快,这座全国最美渔村的迷人秋景,就让大学生们安静下来,静静挥舞画笔。

谁能想到,这座备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渔村,10多年前,还是交通不便的穷村,被周边村民戏称为“渔花子村”。随着交通条件的一步步改善,“渔花子村”翻身成了脍炙人口的乡村旅游胜地,频频登上央视新闻联播。

“今年受疫情影响,上半年旅游收入减少了300多万,但是到国庆黄金周,沿湖村的游客量已经反弹,比去年同期还多2000多人。”刘德宝信心十足地说,“我们有信心,年初定的目标肯定能完成!”

标签:
责编:黄琰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