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大运河 流动的文化
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被称为“中国运河第一城”的江苏扬州考察。总书记为什么要重点关注大运河?从这条文化长河中,我们能够得到怎样的启迪?历经千年,大运河如何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详细]
千年大运河 流动的文化

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被称为“中国运河第一城”的江苏扬州考察。在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总书记详细了解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和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等情况。总书记为什么要重点关注大运河?从这条文化长河中,我们能够得到怎样的启迪?历经千年,大运河如何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大运河:关键纽带 宝贵遗产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这是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描写大运河的诗句。

大运河的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古水道,开凿了邗沟。此后,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又继续施工延伸河道。

隋朝,是大运河形成的最重要阶段。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通济渠,公元608年又开永济渠,逐步形成以北京和杭州为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的水运大动脉。

元代以后,随着北京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大运河的航运目的地也由洛阳转移到北京。元代对大运河水道裁弯取直,大大缩短了航运里程,形成了京杭大运河。

再加上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从宁波入海的浙东运河,中国大运河全长近3200公里,这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

大运河的通航,极大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也促进了运河沿岸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

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挺立的脊梁,大运河就是流动的血脉,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

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扬州:因运河而生 因运河而兴

总书记这次考察的扬州,是大运河的原点城市,也是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的古邗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有确切开凿年代的运河。大运河“诞生”的公元前486年,也被视为扬州建城史的开端。扬州城古时被称为“邗城”,就是得名于邗沟。

扬州因运河而生,也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盛。在唐代,扬州是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东南第一大都会。当时有一句俗语,“扬一益二”,说的就是在当时全国最富裕的城市中,扬州排第一,益州也就是今天的成都排第二。

作为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在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后,扬州有6段河道、10个遗产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大运河沿线城市之最。

以申遗成功作为新的起点,扬州用世界遗产标准来保护好大运河,推动名城建设。这次习近平总书记调研的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运河三湾,是明朝万历年间为抬高水位、减缓流速将运河河道舍直改弯的产物。近年来,扬州利用三湾原有运河湿地资源,启动建设3800亩的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搬迁企业、拆除码头、清理违建,实施水系疏浚、驳岸改造、湿地修复,生态环境极大改善。在扬州,一条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如今,除了扬州,大运河江苏段的其他沿线城市也各有定位,比如徐州的“大汉雄风、豪情运河”,无锡的“太湖明珠、甜美运河”,苏州的“天堂苏州、苏式运河”……千年大运河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运河故事 谱写新篇

如何做好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如何从流淌着的遗产中挖掘活的历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思考的命题。

2017年2月,总书记在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考察时强调,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他说,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

当年6月,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去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纲要》强调,坚持科学规划、突出保护,古为今用、强化传承,优化布局、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运河故事将谱写新篇,千年文脉正奔流不息。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打造最美丽最精彩最繁华的江苏名片
江苏是大运河的生长原点,大运河江苏段纵贯南北790公里,滋养了千年繁华富庶,塑造了“吴韵汉风”“水韵书香”的人文特色,今天运河沿线仍然是江苏的经济重心、美丽中轴、创新高地。[详细]
打造最美丽最精彩最繁华的江苏名片

江苏对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举足轻重:全省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占全国1/3以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7年通过运河输水47亿立方米,全年通航里程占全线78%,货运量占全线80%;

大运河对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至关重要:江苏段沿线常住人口占全省85%,经济总量占全省91%,大运河串联起9座国家创新型城市、38个国省级开发区,沿线分布着54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江苏确立了“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用系统性思维引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水平的旅游长廊,亮出令人瞩目的“江苏实践”。

江苏担当:建设先导段、样板段、示范段

“把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打造成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2018年6月,在省委中心组学习会议暨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省委书记娄勤俭这样阐释江苏的使命担当。

江苏是大运河的生长原点,大运河江苏段纵贯南北790公里,滋养了千年繁华富庶,塑造了“吴韵汉风”“水韵书香”的人文特色,今天运河沿线仍然是江苏的经济中心、美丽中轴、创新高地。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理应走在全国前列。

如何在保护传承中科学利用永续发展,让流动的文化泽被当代启迪未来?江苏从民族文化复兴的高度看待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谋篇布局:

成立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省直17个责任部门和11个运河相关设区市齐抓共管;

设立全国首只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初始规模200亿元,重点支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文旅融合发展;

组建省级重点智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汇聚全国专家提供智力支撑和学理支持;

编制出台全国首部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地方性法规《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护航江苏运河事业;

发挥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秘书处设在扬州的地利优势,搭建国际运河城市交流合作平台;

历时8年编纂出版全国首部运河通志《中国运河志》,填补了中国大运河无通志的空白;

发行全国首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地方专项债券,募得的23.34亿元用于13个大运河文旅融合项目……

一项项举措,都是为了推动大运河从“地理空间”转化为“文化空间”,活化两岸文脉,复兴千年运河。

去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江苏被确定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全国唯一一处重点建设区。这是一座前所未有的公园,覆盖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京、南通和泰州11个设区市,我省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价值提炼为国家治理的中国智慧、经济运行的国家命脉、多元文化的融合渠道、治水思想的经典表达和革命精神的弘扬基地这五大内涵,打造22个核心展示园、26个集中展示带、154个特色展示点,使之成为具有中国气派、江苏特质的活态文化地标。

江苏作为:弘扬千年水韵,滋养现代文明

投入3亿元抢救保护一座运河古闸,淮安保护板闸遗址是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价值弘扬的典范。

2014年,板闸遗址在工程建设中被发现,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沿线最重要的水工考古发现。当地立即决定出资3亿元回收已经出让的100余亩土地,把商业用地调整为文化遗产保护用地。如今,总投资28.7亿元的中国漕运城、板闸遗址公园正在建设,依托运河文化遗址,淮安还将建设漕船制造博物馆、漕粮仓储博物馆、水工科技馆、水利博物馆等,用大运河博物馆群讲好运河故事。

这是个惊人的数字,大运河留给江苏的文化遗产多达1961项,包括958处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和103项非遗。对这些丰厚家底,江苏郑重承诺:全部进行抢救性保护延续文脉,坚决杜绝建设性破坏,本着共建共享原则,使运河文化融入寻常生活。

千年运河之水今天仍然激荡着城市发展的动力。扬州三湾,曲折迂缓的运河像一条玉带,在这里新建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已露真容,造型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船,待布展开放后,这里将成为中国大运河的集中展示地和全线新地标。然而就在六七年前,这里还密布着工厂、仓库、居民棚户和垃圾场,破败不堪。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此选址激活了这片运河遗产地,使之成为推动城市片区改造升级、均衡发展的关键节点。

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促进沿线城市高质量发展,江苏正整体打造“诗画江南”吴文化高地、“漕盐都会”淮扬文化高地、“雄武厚土”楚汉文化高地和“十朝文枢”金陵文化高地,运河不仅孕育了灿烂文化,也蕴藏着城市未来发展的密码。

今天的大运河江苏段,仍然是流金淌银的交通动脉。徐州蔺家坝船闸,大运河江苏段主航道的北大门,船闸40分钟开合一次,过闸的船只总吨位可达12000吨,相当于200节火车的运量,船闸以北的顺河堤作业区,是运河全线最大的港口,亿吨大港的蓝图正在高速发展中逐渐清晰。

湖西航道原本是淤塞百年的泗水故道,这段千古名河的“复活”,是江苏大运河今天仍焕发勃勃生机的缩影。据统计,2019年大运河江苏段的货运量高达4.9亿吨,相当于8条京沪高速公路或3个三峡船闸,占全省综合交通运输总量20%,担负着长三角地区物资中转及北煤南运的战略任务。同时航运能耗低、用地少、污染小,每年节约燃料约70万吨,节约治污成本240亿元,有效支撑了江苏的集约发展、绿色发展。

深厚的历史文脉和繁华的现代文明,为江苏打造“千年运河·水韵江苏”人文品牌奠定了雄厚基础。今年7月29日,省文旅厅向社会推出10条大运河旅游精品线路,涵盖漕运文化、运河水工、古城古镇、民族工商业、红色文化、运河美食等领域,被推荐给海内外游客。

大运河日益成为最美丽、最精彩、最繁华的江苏名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两岸交相辉映。

江苏愿景:融入国家战略,扩大全球“朋友圈”

31米高差,这意味着南水北调从长江经大运河江苏段被输往北方的每一滴水,在江苏境内都要被抬高11层楼!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一期南起长江,北至微山湖,为了保证清水北上,江苏在超过400公里的通道上设置了9级16座泵站,7年间输送了47亿立方米清水,滋养着北方的城市乡村。

如今,江苏正投身于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的规划建设,为京杭大运河与雄安新区水系连通及白洋淀生态修复提供水资源保障。

一江清水往北送,这只是江苏大运河文化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一个方面。放眼全国,大运河江苏段不仅串联起扬子江城市群、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海经济区,辐射到沿海经济带,而且与“一带一路”建设以及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交汇,在跨区域文化交流、生态环境共保、旅游品牌联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等方面发挥江苏力量,贡献江苏智慧。

11月19日,第三届长三角文博会将在上海开幕,江苏馆以大运河为轴,综合运用多媒体、AR/VR、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勾勒和串联各大板块,重点展示《中国大运河史诗长卷》数字化项目、古诗词里的江苏大运河图景、“千问千寻”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传播行动等内容,描绘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与此同时,我省正在加紧编制、出台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价值阐释弘扬、生态长廊建设、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现代航运建设发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6个专项规划,以规划引领保护和高质量建设,为全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树立新标杆。

借助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江苏还构建起了全球运河城市“朋友圈”。9月28日,一年一度的论坛在扬州开幕,WCCO名誉主席、美国前商务部长卡洛斯·古铁雷斯在视频致辞中说:“运河文化展现了人类自古以来对物质交流和精神交流的渴望……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只有齐心协力、勠力同心才能共克时艰……在一切重要议题面前,我们应该始终铭记运河精神。”

据统计,全世界有500多条运河,分布在52个国家,沿线有3000多座城市,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复杂时代背景下,以运河城市为载体,以运河文化为灵魂,江苏正在推动跨国界、跨文化的沟通交流,构建世界运河城市命运共同体。中国大运河,不光从古代流到当代,还沟通着中国与世界。

2500年的运河,哺育了两岸儿女,孕育了灿烂文化,也塑造着未来的模样。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出的时代命题,江苏正在书写精彩的答卷。

来源:交汇点
  • 2006年
    大运河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月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
    2007年9月
    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在扬州挂牌
    2006年-2010年
    江苏投资100亿元以上,重点整治京杭大运河,苏南航道“四改三”,苏北航道“三改二”。
    2008年3月
    国家文物局在扬州召开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第一次工作会议,决定以城市联盟的形式整体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09年4月
    由国务院总牵头,8个省市和13个部委联合组成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正式建立省部协商机制,大运河申遗上升为国家行动。
    2012年10月
    由文化部出台的《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正式施行,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大运河遗产保护。
    2013年1月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完成大运河最终申报文本。
    2014年6月
    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2016年
    江苏提出并推动江淮生态大走廊规划建设,打造世界跨流域生态廊道建设样板区和淮河流域东部生态屏障。
    2017年
    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通州区调研时指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
    2017年9月
    江苏提出“三个长廊”(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和高效益的经济长廊)的建设构想。
    2018年4月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在南京成立,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汇聚全国专家提供智力支撑和学理支持。
    2018年6月
    江苏成立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省直17个责任部门和11个运河相关设区市齐抓共管。
    2018年10月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选址江苏扬州三湾,并公布初步设计方案。
    2019年1月
    江苏设立全国首只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文旅融合发展。
    2019年2月
    中办、国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
    2019年5月
    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扬州举办,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标志性项目。
    2019年7月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江苏被确定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全国唯一重点建设区。
    2019年9月
    江苏历时8年编纂出版全国首部运河通志《中国运河志》,填补了中国大运河无通志的空白。
    2019年12月
    《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出炉,在全国率先构筑起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四梁八柱”。
    2020年1月1日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正式实施,为全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立法提供江苏经验。
    2020年5月
    江苏发行全国首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地方专项债券,募得的23.34亿元用于13个大运河文旅融合项目。
    2020年9月
    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无锡、淮安举行。
    2020年11月17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借“长三角+大运河”东风 推进港航一体化发展
京杭运河流域与长江中上游地区互联互通是两大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题,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徐州地处江苏北大门,肩负着为江苏联接各地区的重任。[详细]
借“长三角+大运河”东风 推进港航一体化发展

11月20日,京杭运河湖西航道徐州段,满载货物的船队从宽敞的河面通过,河道两侧整齐干净,各类辅助设施先进高效,船舶滞留的旧景象一去不复返。

京杭运河流域与长江中上游地区互联互通是两大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贯彻落实“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徐州地处江苏北大门,肩负着为江苏联接各地区的重任。

曾经是“卡脖子”航道 如今是“流量担当”

湖西航道位于苏、鲁交界的湖西大堤内侧,徐州段全长57公里,是京杭大运河自鲁入苏的第一站,京杭运河水运主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煤南运主通道之一。

但是,湖西航道一度只达到六级航道标准,是京杭运河江苏段等级最低、航行条件最差的“卡脖子”航段。每到枯水季节,航道断航、船舶搁浅滞留现象十分严重,有的年份断航时间长达140天,滞留船舶千余艘、堵航20多公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如今,京杭运河湖西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已通过竣工验收,升级整治后,全线由六级航道扩容为二级航道,并新建蔺家坝复线船闸1座,新建、改建桥梁3座,整合改造渡口6处。

今年9月,中央电视台大型人文纪录片《远方的家》栏目组来到徐州蔺家坝船闸拍摄《运河行》系列节目,用镜头聚焦蔺家坝船闸历史文化和自然人文之美。 作为京杭运河江苏段的“北大门”的蔺家坝船闸,上接微山湖京杭运河湖西航道,下连京杭运河徐扬段,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流的黄金水道,运河航线的重要节点。经过徐州市航道管理处近年来的建设,目前的蔺家坝船闸每闸次可放行8艘2000吨货船,每天满载煤炭、黄沙、钢材的船只络绎不绝……而这仅是徐州航道近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

加强内河水运网建设 高等级航道超268公里

“十三五”期间,徐州航道围绕“加强内河水运网建设”主题,积极把握水运发展政策,强化行业创新,注重提速融合,在完善规划体系、重大项目推进、绿色智慧平安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航道就是船舶航行的水上公路,“十三五”期间,徐州市航道重点项目稳步推进,“两干多支”航道网络初步形成,2019年航道总里程1033公里,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268公里。目前已完成全线航道疏浚,以及蔺家坝船闸、徐洪河沙集、刘集船闸养护改善等一系列船闸养护工程,基础设施供给水平逐步提升。

沿线基本见不到垃圾 取而代之的是青山绿水

在航道基础建设的同时,徐州航道绿色智慧水平明显提升,干线航道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进。

“我每天早上干完农活就喜欢在运河边坐坐,这里不仅有往来穿梭的货船,还有如诗如画的美景。”在运河边长大的铜山区茅村镇村民郭炳勋说,在京杭运河主航道沿线,现在已经基本上见不到垃圾了,取而代之的则是青山绿水。

经过徐州市航道处的整治,仅在2018年全市干线航道沿线共清理垃圾213处,清理碍航设施1541处,拆除违章建筑259处,绿化缺口补植18处,绿化提升里程108.07公里,沿线新增绿化面积337.58万平方米,省干线航道沿岸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提升。而沙集和刘集船闸景观提升工程、徐州和邳州水上服务区绿化和环境提升工程按计划完成。

深入发掘航运文化内核 文化带建设提档升级

央视《运河行》系列节目拍摄期间,摄制组深入蔺家坝船闸运行调度现场,“以江苏航运北大门、最美运河地标”为主线,拍摄了“以史为凭,丈量航运,移步异景,楚汉风韵”的蔺家坝船闸航运文化标识;通过镜头呈现了航运文化内核,蔺家坝船闸历史价值和文化遗存,展现了航道处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我们研究制订了《新时代大运河航运文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积极推进航运文化建设工作,开展专项调研,进行了史料收集。组织申报《蔺家坝船闸文化标识工程》项目,委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开展《蔺家坝船闸航运文化标识概念规划》研究。配合徐州市交通运输局做好《徐州市大运河文化带生态长廊建设》,积极参与运河沿线航道环境整治,做好运河沿线绿化、景观等提档升级及交通船闸、水上服务区等设施景观建设工作,抓好航道环境提升和园林式、花园式服务窗口建设。”徐州市航道管理处党委书记王行宇说。

借“长三角+大运河”东风 推进港航一体化发展

2020年11月,徐州组织开展了《徐州航道“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并已完成初稿编制,初步拟定了“十四五”航道发展思路、发展指标和重点任务。

王行宇说,徐州航道“十四五”发展思路是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立足于徐州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淮海国际陆港建设,推进港航一体化发展,增强水运功能,加快补齐水运“短板”;加快全市干线航道建设,力争启动徐洪河通航工程,加快经济薄弱县的通航工程建设,加大市域航道保畅通建设,打造“干支联通、节点顺畅、通江达海”的内河航道网络;开展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航闸建设和服务,推进航道发展品质和服务效能提升,推进蔺家坝文化标识建设,积极打造航运特色鲜明的大运河文化带样板,推进“航道+文化”发展,提升内河航道发展软实力。

如今,通过竣工验收的“黄金水道”自身承载能力不断提升,通航条件极大改善,航道设施质量更加稳定可靠,千吨级船舶畅通无阻。运河的航运能力及水运优势进一步发挥,为徐州区域经济乃至江苏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运支撑,对加快推进江苏干线航道互联互通、通江达海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徐州网 作者:龚严巍 刘冰
未标题-18.png
在家看天下丨春风又绿运河岸
在家看天下丨春风又绿运河岸

京杭大运河徐州段,阳春三月,运河两岸边各类花已悄然开放,春风拂过枝头,花瓣在空中旋转飞舞,犹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地面好似铺上了一层绿色的绒毯,仿佛走入人间仙境。

运河大桥

运河岸边美景

水韵邳州

运河古镇窑湾

京杭大运河分岔处,左前山东方向,右前徐州方向

绿色航道

运河航道

航行在运河里的单机船

繁忙的大运河

运河上的汽渡船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贾传军
未标题-10.jpg
京杭运河湖西航道整治一期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京杭运河湖西航道整治一期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京杭运河湖西航道整治一期工程竣工验收会10月27日至28日在徐州举行,经过核查组专家近两天的验收,该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京杭运河湖西航道整治一期工程是交通运输部、省、市“十二五”水运重点建设项目,起于蔺家坝船闸,止于沛县房村,长31.225千米。此次升级整治,全线由六级航道扩容为二级航道,并新建蔺家坝复线船闸1座,新、改建桥梁3座(不含跨闸桥),整合改造渡口6处。一期工程通航后,航道由现有的60米拓宽到110米,2000吨级船舶或船队可以直接通过,大大提升了船舶的通航能力,消除了京杭运河江苏段最大的“瓶颈”制约,使其真正成为贯通南北的千吨级水运黄金通道。

据徐州市航道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京杭运河湖西航道是国家水运主通道京杭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湖西航道整治工程是加快我国水运主通道建设,增加“北煤南运”运输能力,进一步发挥黄金水道低碳水运效益,满足京杭运河船舶大型化的需要。湖西航道与“亿吨大港”顺堤河作业区交汇,构建了徐州综合交通水运体系,对于加快徐州水运事业发展,打造徐州“亿吨大港”,促进徐州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推动运河经济带、东陇海经济带的产业布局和江苏乃至华东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来源:徐州日报 作者:龚严巍 彭波
录制_2020_12_01_11_30_13_34.gif
徐州沛县:擦亮“运河名片”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让百姓富起来
徐州沛县:擦亮“运河名片”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让百姓富起来

大运河,流淌千年,绵延不息,700多年前,元朝人就借助泗水河作为大运河的河道,经过明清两代不断的治理,使得江苏徐州沛县这一段河道更加繁荣,楚风汉韵的浸润,北雄南秀的影响,使得沛县成为独具特色的人文荟萃之地。地处沛县东南部的魏庙镇,大运河在境内日夜流淌,近年来,魏庙镇魏庙社区擦亮“运河名片”,致力文旅融合,让大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

“运河良品”品牌赋能 助力农民致富增收

“这是我们的‘运河良品’直播间,在这儿通过直播就可以把我们的农产品销售出去。”在魏庙镇魏庙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该站副站长宋磊告诉我们。

这是该社区依托大运河文化,打造品牌助力当地农产品销售的最直观体现。

魏庙社区位于镇驻地,下辖四个自然村,共1108户,全村总人口4465人,盛产优质稻米、大豆、玉米、蔬菜等。虽然物产丰饶,但销售模式却一直传统单一,许多农户面临着产品销售困难问题,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量优质产品销售不出去。

“我们注册了‘运河良品’这一新型文化消费品牌。就想着将运河文化和当地优质的农副产品结合起来,促进产品销售,助力百姓致富增收。”宋磊说。

“运河良品”品牌,以沛县魏庙镇“大运河文化”为核心,重构大运河文化的内涵、故事、元素等,塑造新型的文化消费价值要素,进一步形成以大运河为核心的“新农业产品”“新文创产品”等具体形式,多样化地为农业经济、文旅经济、文创产业、农副产品等实现品牌赋能,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运河良品”涵盖了农副产品、农耕文化、特产食类、非遗工艺等多个方面。

“目前我们有五种稻米和特色食品魏庙冷面借助‘运河良品’这个品牌进行销售,销路很好。”宋磊告诉我们。该社区通过文化+科技+开展本地化的品牌建构与运营,营造多元、系列化、动态进化,传统与现代相融的新型文化消费价值,以新型的研、产、销等先进手段与手法,凝聚群众,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实现强村富民。

挖掘运河文化 讲好新时代魏庙故事

木船、纺车、草房……走进魏庙社区大运河文化民俗风情馆,一幅幅大运河畔生活的场景展现在人们面前。

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流经魏庙镇东部境内的大运河,留下了璀璨的运河文化,滋养着一代代魏庙人,在镇区中部,古运河的遗痕多处可见,向人们述说着历史的沧桑。

“古运河从斗虎店村东向南流淌,村南头有一口老井,传说乾隆皇帝沿着古运河下江南时曾饮用了这口井里的水,井水清澈甘甜,乾隆皇帝十分高兴,就在水井旁的碑碣上挥笔题写了‘义井’两个字,这就是‘义井’的来历。”在大运河文化民俗风情馆,魏庙社区主任孙统科向我们娓娓道来。

在魏庙镇,这样的故事口口相传。运河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运河畔一代代人难忘的记忆,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魏庙镇魏庙社区以运河文化为主线,倾力打造大运河在魏庙、大运河技艺在魏庙等多个展厅,向人们展示大运河农耕文化、婚俗文化、手工技艺等。

“现在,从事编茅窝、编席、打铁、晃香油等手工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了,有些技艺只有在一些活动中才会向人们展示一下,我们创建大运河手工技艺在魏庙展厅,主要让后人知道生活在大运河畔的祖辈们有哪些传统技艺,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孙统科对我们说。

这里不仅是人们了解运河文化的一扇窗口,也是魏庙社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场所,社区在这里开展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智慧驿站、道德讲堂等活动,进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爱国主义教育、大运河文化的宣传宣讲,并通过乡音、乡愁、乡味、乡技、乡风、乡贤“六乡”特色,用家乡话讲理论、讲政策、讲故事,展示运河民俗风情、品味舌尖上的魏庙,展现传统技艺、评选魏庙最美人物,讲好魏庙故事。

千年大运河文化,在徐州沛县魏庙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来源:中国徐州网 作者:李璐
read_image.jpg
挖掘运河历史 见证时代变迁
挖掘运河历史 见证时代变迁

为抢救运河历史、记录时代变迁,11月15日,由邳州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编撰的《大运河老渡口》一书在邳州举行了首发式。

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运河老渡口》是一本记录邳州大运河水上交通历史、感受乡愁、留住记忆的读物,全书共收录关于大运河老渡口、老码头、老货场的文章39篇,关于邳州水运管理与沂河渡口等文献5篇,另有关于渡船、渡口、渡工及撤渡建桥等资料照片40多幅。

该书是邳州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大运河文化丛书”的第二本,第一本《大运河的传说》也是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于2017年获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提名,2019年获江苏省文艺大奖“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奖”。

在新书首发式上,邳州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刘付凡、副会长杨光正等回顾了研究会在挖掘大运河邳州段历史和促进发展等方面的工作。继《大运河老渡口》之后, 邳州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又加紧编撰6册“大运河文化系列读本·邳州卷”:《运河风貌》《运河风物》《运河风云》《运河风韵》《运河风流》《运河风华》。

来源:徐州日报 作者:张瑾
read_image.jpg
徐州多家文创企业精彩亮相第三届长三角文博会
徐州多家文创企业精彩亮相第三届长三角文博会

由沪苏浙皖党委宣传部共同发起的第三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于11月19日至22日在上海举办。徐州多家文创企业在江苏展区精彩亮相,集中展示推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互动并进的最新成果。

江苏云仟佰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徐州科技企业带来了全新的3D打印技术

本届文博会以“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为特征,举办主旨论坛、特色发布、经贸对接、直播带货等活动,聚集了来自国内外的1011家参展单位。数字化的《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位于江苏展区的入口,只见流动的“大运河图卷”上,船在走、鸟在飞、诗成行……江苏展区此次以大运河为轴勾勒和串联各大板块,视觉冲击力十足。在弘扬大运河文化的践行者中,徐州文旅企业始终走在前列,主营窑湾古镇保护开发工作的骆马湖旅游发展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江苏馆

“窑湾古镇地处大运河与骆马湖交汇处,南来北往的商船均要在此停泊中转物资,因此它被称为大运河的‘黄金拐点’。”该公司营销部经理余君告诉记者,窑湾古镇将致力于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窑湾核心展示园”,努力把大运河的文化底蕴转化为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把大运河窑湾段打造成为高颜值、高品位、高效益的旅游地标。

香包传承人王秀英(左)缝制香包

一头银发,一身红袄,精神矍铄的王秀英老人现场缝制香包,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徐州香包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马庄香包最具有代表性。根据季节的不同、顾客的需求,我们会调配不同配方,寓意各种美好。”王秀英边缝制边对记者说:“‘事事如意’香包有祝愿一切顺利的含义,‘团团圆’香包希望阖家幸福、和谐美满……”

据了解,如今,马庄村成立了香包专业合作社,马庄香包也借文博会享誉长三角,成为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名片。

高新科技引来观众驻足

从历史走向未来,文博会也是文化创意、文化科技产业企业集中展示的舞台。徐州参展企业云仟佰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型3D打印装备,能够对文创产品开展数字化扫描、个性化设计、3D打印定制生产,既可实现文物产品的数字化保存,还能用于个性化文创产品的打印生产,满足人民群众对个性化文创产品的消费需求,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新沂特产

近年来,徐州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实施“舞动汉风”工程,大力打造大汉文化、运河文化等文化建设新名片,推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互动并进,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全市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文化强市建设实现了新跨越。

据了解,徐州市已连续三年组团参加长三角文博会,通过该平台进一步推介和挖掘徐州这座文化“富矿”,推动文化与科技、文化与资本、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来源:中国江苏网
read_image.gif
“黄金水道”无缝对接 “一带一路”通江达海
“黄金水道”无缝对接 “一带一路”通江达海

总投资3.5亿元的徐州港双楼作业区通用码头铁路专用线项目是2020年度江苏省两条铁路专用线工程之一,是淮海国际陆港双楼片区的重要支撑项目。目前,工程进入尾声,本月底具备开通条件。这意味着,徐州市贾汪区将在京杭运河率先实现集装箱运输的水铁联运无缝对接。

进入冬季,“黄金水道”大运河运输依然忙碌,位于大吴街道的徐州国际集装箱滚装码头堆场上,整齐堆放着一批批进出口集装箱。泊区内,大型装卸塔吊正将集装箱吊装到一艘艘集装箱船上。

徐州双楼物流园区规划总投资约150亿元,自2016年以来已完成投资约100亿元,是贾汪区设立的以多式联运、保税物流为特色,服务徐州及周边150公里范围内生产企业为目标的综合枢纽型物流园区,是淮海国际陆港的重要板块。

园区沿京杭大运河北岸呈东西向分布,空间布局包括:跨境电商物流区、保税物流区、多式联运物流区、仓储配送区、集装箱物流区、物流加工区。园区利用公铁水多式联运无缝对接的物流成本优势,结合保税物流中心政策优势,与国内外龙头企业合作,打造集进出口口岸、保税物流、多式联运、大宗物资交易、第三和第四方物流服务、公共信息平台、跨境电商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物流园区。

2017年,徐州双楼物流园区与中远海集运合作在徐州市率先开通运河集装箱至上海洋山港的班轮航线,构建通江达海大格局。

2019年12月,徐州淮海国际陆港双楼内河港河海联运平台启动暨多式联运重点项目开工仪式在双楼物流园区举行,第一批水运外贸集装箱首航。这是徐州继航空、铁路对外开放之后又一领域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徐州实现了空、铁、水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020年10月,徐州直达武汉的直航集装箱班轮首航开通,此条航线的开通是长江中上游地区与京杭运河流域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战略选择,为贾汪区更深层次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截至目前,该码头已开通至上海方向内外贸混舱天天班航线、连云港方向每周四班内贸航线、济宁方向每周两班内贸航线、武汉方向每周两班内贸航线,全年集装箱吞吐量预计突破4万标箱。

为完善多式联运体系,贾汪区加快建设铁路专用线,徐州港双楼作业区通用码头铁路专用线共建设3条1050铁路到发线、5条装卸线及1.5万平方米快速货运场站,建成后年到发量可达195万吨,将与徐州国际集装箱·滚装码头有机结合,在京杭运河率先实现集装箱运输的水铁联运无缝对接,纳入海关监管后将成为“一带一路”新的交汇点。

双楼片区是淮海国际陆港“一港多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淮海经济区重要的枢纽港、物流港、贸易港和产业港。

园区目前已引进快递快运项目包括普洛斯智慧物流园区、远泉金融智慧物流园区、凯熠冷链物流园区、百果园冷链仓储中心。

目前,普洛斯一期、二期已建成投入使用,进驻库派同城、润易达等第三方物流企业。凯宿冷链、百果园项目预计年内完成主体施工。跨境电商项目主要包括徐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跨境电商保税监管区、5万平方米进出口展销平台和5万平方米口岸电商办公区。

内河港河海联运项目主要包括11个2000吨级作业泊位、3条1050铁路到发线、5条装卸线以及港区后方海关监管库、冷库等作业场站。多式联运体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入驻。

2020年12月8日,京东快递徐州转运中心项目、美的安得智联淮海区域分拨中心二期项目,分别签约进驻徐州双楼物流园区。

“十四五”期间,徐州市贾汪区将把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及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大宗物资物流、国际贸易物流、区域分拨分销物流及多式联运物流等业务,形成完备的物流服务功能体系、建立全方位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的一块样板。

来源:贾汪发布、无线徐州
建好“大公园” 助力“一盘棋”
近年来,宿迁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指示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把“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牢牢抓在手上,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有力有序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落地落实,为下好全省“一盘棋”作出应有贡献。[详细]
建好“大公园” 助力“一盘棋”

坐拥“两河”(大运河、古黄河),心向长江。近年来,宿迁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指示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把“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牢牢抓在手上,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有力有序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落地落实,为下好全省“一盘棋”作出应有贡献。

修复生态环境,守护绿色家底

头枕骆马湖,脚偎洪泽湖,腰缠大运河、古黄河两条“玉带”,生态优势得天独厚的宿迁,被赞誉为“华东的一块净土,黄淮海地区最大的氧吧”。生态宿迁既有“天生丽质”,更不乏后天努力。

告别20多年的捕鱼生活,泗洪县龙集镇渔民田艳被安排到镇工业园一家服装企业当起了缝纫工。

10月28日,全省禁捕退捕船网处置补偿安置现场推进会在宿迁召开。宿迁全市共有建档立卡退捕渔船6302艘,2019年已经完成退捕529艘;今年洪泽湖水域4714艘渔船已完成渔船价值评估、协议签订、船网回收、证书注销工作,船只处置、转产就业、住房安置等工作快速推进;计划明年完成骆马湖水域1059艘渔船退捕任务。

宿迁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昊表示,将坚持把推动境内洪泽湖、骆马湖水域禁捕退捕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政治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禁捕退捕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要求,确保按时完成目标任务,为共抓长江大保护、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宿迁,伴水而生、因水而兴,加强治水管水尤为重要。从2017年起,宿迁全面建立河湖长制,河湖长将全市2大湖泊、16条重要河流、39座水库、2045条县乡河道、5655条村级河道全部“认河认湖”到位。科学治水,严格护水,统筹谋划,全域治理,全市河湖水质生态提升明显,河湖空间管控更加规范。今年5月,宿迁市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激励市,全省唯一、全国仅十家。

致力生态治理、环境修复,宿迁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快速整治园区污染,全市各园区全部配套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设施,主要涉水企业均纳入接管范围,对化工园区27家重点企业VOCs排放、63家废水排放、所有企业危险品仓库等进行24小时连续在线监测;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92%;中心城市建成区范围25条省考城市黑臭水体基本完成整治,2019年6月成功入选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马陵河和世纪河今年1月入选国家城市黑臭水体环保行动典型案例……

宿迁市生态环境局四级调研员、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人朱亮说,今年以来通过开展环境执法“百日攻坚”行动、水环境专项执法检查,重点对各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厂和排水大户污水排放口、雨水排放口水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检查、监测。截至目前,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1万余人次,检查企业5096家次,立案查处违法行为500余件,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278件,处罚金额2495.5万元。

不仅在治理力度上不断加码,宿迁还从环境治理体系上破题,建立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积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构筑立体交通,实现通江达海

船舶密集、桥吊飞舞、货车穿梭,秋日里的运河宿迁港呈现一片繁忙的景象。“目前,港口开通了宿迁至太仓、上海、南京、连云港、济宁5条集装箱航线。也就是说,从我们这里上船,集装箱可以经由三条航道进入长江。”宿迁市港口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尤勇告诉记者。

宿迁不临江、不靠海,经济发展一度受区位交通特别是物流成本较高等因素影响较大。为充分利用京杭大运河、古黄河等水运资源,降低区域交通物流成本,宿迁市委、市政府决定打破瓶颈制约,规划建设运河宿迁港产业园。2013年10月,产业园总体规划出炉;2015年2月,宿迁提出了“市区共建、以区为主”的建设方式,全面拉开园区建设大幕。

2018年8月,运河宿迁港正式开港,至目前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0万标箱、货物周转量3500万吨。宿迁港的开港运营,特别是水路集装箱运输航线开通,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公路运输模式,大大降低了企业物流运输成本,仅去年就为全市生产企业节约1.5亿元,并已形成“立足三县两区,辐射苏鲁豫皖”的服务功能格局。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80余家临港工业和现代物流企业先后落户园区,其中总投资280亿元的恒力(宿迁)产业园更是成为建市以来单体投资最大项目。宿城区委常委、运河宿迁港产业园党工委书记施勇表示,将紧紧抓住省政府支持运河宿迁港申创水路开放口岸的重大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最新要求,把产业园放在全市发展大局中高点谋划、高点定位,务实苦干,团结创新,全力把产业园建设成为全市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临港产业集聚地和口岸物流核心区。

跨越空间阻隔、拉近与长江的距离,宿迁构筑起立体的交通网络,“千里江陵一日还”梦想成真。

宿迁市交通运输局综合计划处副处长于宾介绍,作为长三角北翼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京沪、新扬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徐宿淮盐高速横穿东西,宿连高速宿豫至沭阳段9月29日开工,未来还将新建盐洛(宿城至泗洪段)、泗蚌(江苏段)等高速公路,届时宿迁将形成“内畅外联”的高速公路网。宿迁至连云港三级航道已经启动建设,将于2024年建成通航,宿迁各类产品将可经水路快速到达连云港港,运往全球各地。徐宿淮盐高铁已于2019年建成通车,加之即将开工的合宿青高铁、正在规划的宿宁高铁,宿迁将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铁枢纽城市。

发展绿色产业,激活崭新动能

生态是底色,发展是根本,产业选择是关键。宿迁持之以恒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产业,努力以“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10月中旬,沭阳亚森同汇实业有限公司年产40万立方米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行。公司主要设备全部从国外引进,可完全实现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精益化和绿色化。

木材加工产业一度是宿迁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但由于准入门槛低、生产粗放,不仅资源消耗大、产品附加值低,而且环境污染严重,同时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5月6日,宿迁市召开全市动员大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等产业转型升级。4912户相关企业被分为关停退出、提升改造、搬迁入园、兼并重组四类,分类施策。截至10月中旬,2492户关停退出类企业已关停2125户,11月底前将全部关停到位。

“告别脏乱差的废旧塑料加工生意,咱们耿车镇不仅环境美了,还搭上了电商快车,去年网销‘多肉’就达10个亿!”谈及家乡的变化,宿城区耿车镇电商创业者李平自豪不已。

依托绿色经济发展浪潮,宿迁抢抓“互联网+”机遇,倾力打造“电商名城”,电商产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华丽蝶变”,交易额年均增长率保持40%以上,相继打响沭阳花木、耿车家具等系列品牌。在《2020淘宝直播新经济报告》中,宿迁市位列全国十大淘宝直播之城第四位。目前,全市拥有1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电商县”,8个省级电商示范基地,97个省级以上农村电商示范点,“淘宝村”数量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在宿迁,平均每80人就拥有1家网店,每10人就有1人从事电子商务相关工作,每1秒钟就有10.35件快递发往世界各地。

2018年5月,随着投资5亿元的天合光能2GW组件项目成功落户,宿迁光伏产业发展翻开崭新一页。短短2年间,宿迁市光伏产业签约投资累计达400亿元。所有项目投产达效后,全市光伏产业预计年产值将实现1000亿元。

瞄准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宿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绿色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对全市产业体系进行优化,积极构建市域“5+4”产业新体系,即重点发展机电装备、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绿色家居、新材料五个主导产业和新型电子信息、新型碳材料、新型成形制造、无人机四个先导产业,加快构建产业特色突出、产业链完善、配套体系健全的绿色发展格局。

创新发展,科技为先。坚持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摆在核心位置,宿迁出台实施《宿迁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工作方案(2019-2020年)》,推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取得新突破。2019年,全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9家,总量达到336家,同比增长36%,增幅苏北第一;列入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企业214家,同比增长304%。创新型企业梯队的不断增强,为宿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朱文军
read_image.jpg
宿迁:绘制千年运河的时代画卷
宿迁:绘制千年运河的时代画卷

大运河宿迁段全长112公里,纵贯宿迁全境,从中心城区穿城而过。宿迁是全国唯一拥有大运河三个不同历史阶段航道的城市:隋唐时期的通济渠(汴河)、元代“借黄行运”的黄河故道、清朝开通的中河,形成了如今蔚为壮观的大运河宿迁段面貌。

黄金水道体现千年变迁

大运河宿迁段是苏北航运的重要水道和南水北调的主要通道。从地理区位来看,宿迁位于中国南北分界线,素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中道、扼二京咽喉”之称,向北联系中国的政治中心,向南联系着中国的经济中心,是大运河“弃弓走弦”的关键节点、隋唐大运河与明清大运河的交汇节点、国家漕运命脉的重要节点。

大运河宿迁段体现了运河的千年变迁和发展历程,兼具历史延续性和空间密集度,运河也是宿迁汇聚南北、沟通外界的黄金通道。

大运河的千年变迁造就了宿迁绝佳的生态优势,形成洪泽湖、骆马湖、中运河、皂河、六塘河、古黄河等水系,构成“两河并行”、“河湖并行”等特色自然景观格局。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宿迁拥有遍布全域的十处水利风景区。大运河宿迁段自然风貌大气磅礴,呈现大地水景特色景观。

运河要冲造就独特人文

运河的要冲优势创造了宿迁独特的人文价值。据统计,宿迁大运河沿线遗产总数47项,其中水利工程及相关遗产18项、聚落遗产2项、其他运河物质文化遗产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20项、生态和景观保护区4项。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结合呈现出活态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遗存相映生辉的宿迁运河遗产状态。

高超的水工文化。大运河宿迁段体现了千年来人类与水抗争的历史,治黄、治淮、治运并举,是通过高超的河工水利技术推动民生改善的典范。尤其是中运河的开挖,体现了当时世界河流治理的最高技术水平。新中国成立后,刘老涧、皂河等大型翻水站先后投入使用,宿迁成为南水北调东线的重要节点。

精彩的地域文化。长期与黄河、运河的水患进行搏斗,催生了宿迁以祈福和水神崇拜为特点的民间文化,形成以龙王庙、大王庙、张将军庙等为代表的遗迹。祈福文化和酒文化、漕运文化、红色文化、亲水民俗等构成宿迁丰富的地域文化体系。

丰富的皇家历史文化。宿迁作为大运河咽喉之地和重要交通节点,是皇帝南巡的必经之地,给宿迁留下丰富多彩的皇家历史文化遗产。在行宫遗址方面,除现存的龙王庙行宫外,还有多处遗存,如陈家庄行宫、龙泉庄行宫在清《乾隆南巡驻跸图》中均有展现。在御制诗文方面,康熙、乾隆两代留下60首左右的御制诗,是宿迁历史的真实写照。皇帝南巡在宿迁也留下了大量传说、故事以及传统技艺。

“水美宿迁”绘制时代画卷

宿迁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宿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工程,组建成立宿迁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举办专题学习会,召开建言资政会,“水美宿迁”的时代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抓好整体策划。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围绕打造水美城市,把城市内涵提升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结合起来,在国家和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总体格局中,精准定位大运河宿迁段优势和亮点,形成大运河宿迁段闪亮名片。做好谋划设计,明确“一带一核四组团”整体空间结构策划思路,“一带”为全长112公里的河道串联全域的运河主题纽带;“一核”为多元阐释运河文化内涵的核心功能区——中心城区文化核,“四组团”分别为“皂河—骆马湖”组团、“洋河”组团、“泗阳”组团和“泗洪”组团。策划重点项目,精心设计四大类48个项目,打造“城河一体”的水美宿迁城市特色风貌。

——打响运河品牌。开展大运河主题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弘扬运河文化。连续两年举办运河品牌电商大会,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让西楚文化与运河文化碰撞交融,探索实体经济转型的“新运河路径”;举办首届骆马湖沙雕节,以“运河千里图”为主题,展示世界遗产大运河的文化积淀,展现宿迁历史人文、城市发展成就、中国酒都特色和运河沿线风情;举办大运河文化资源图片展,全面展示大运河宿迁段深厚的历史文化;组织开展“寻找大运河江苏记忆”活动,全面排查梳理运河地标,制作运河宣传短视频。

——推进环境治理。策划组织开展“一线一岸”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扎实推进“清理码头堆场、规范通航秩序、提升堤岸环境、建设船舶服务区、整治骆马湖东岸”五大类共13个项目,建立健全挂图作战、交办催办、巡查督办、定期通报等工作推进机制,全面落实违建管控、航运管理、环境保护等长效措施,做到“解决一个问题,建立一个机制,跟上一个制度”,让千年大运河堤岸绿、河水清、航道畅,焕发新生机。

——挖掘运河文化。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会,深入挖掘和传承大运河历史文化,弘扬和践行大运河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智力支撑;系统梳理宿迁全域历史文化,对宿迁文脉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入研究,深入挖掘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和运河相关遗产,提出文化应用创新战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扎实做好非遗活态保护传承。

宿迁将按照“一带一核四组团”整体布局,以“文化+生态”为路径,到2021年底重点打造中心城区16公里范围“中国大运河露天博物馆”,精塑“水美宿迁”品牌。

图片来源:宿迁市文广旅局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姥海峰
1.jpg
拥抱上海,宿迁文化IP大放异彩
拥抱上海,宿迁文化IP大放异彩

11月19日下午,宿迁在上海市成功举办2020宿迁(上海)文化产业专题推介会,向来自上海等地区的客商代表推介宿迁文化产业,现场签约16个项目,协议投资71.2亿元。

俗话说,“万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座城市往往都有其独特的标签。

上海作为全球城市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是国家重要的科教高地和对外开放窗口,是最繁荣的港口、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更是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城市。

宿迁也不例外,拥有着项王故里、中国酒都、水韵名城这三张独特的自然、历史和文化名片,地理上的南北过渡带、历史上的区划不断变更、文化上的融合渗入和经济上的蓬勃发展,让这座城市永葆生机和活力。

最美好的遇见都是恰逢其时。从运河之畔的宿迁来到美丽的东方明珠上海,11月19日下午,2020宿迁(上海)文化产业专题推介会在上海市成功举办。西楚文化沪上大放异彩,宿迁缘何如此受青睐?宿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光华的致辞作出生动解读。

宿迁为何选择在上海举办文化产业专题推介会?

近年来,上海围绕打造全球影视创制中心、艺术品交易中心、亚洲演艺之都、全球电竞之都“两中心两之都”目标,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提升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壮大市场主体,培育新型业态,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作为长三角的新兴城市,宿迁始终坚持把上海作为产业招商的首选地、招才引智的主阵地。上海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基础雄厚,同时也拥有企业转型、产业外溢的客观需求。随着两地交往的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长三角企业家把目光投向宿迁、把项目投入宿迁。承接产业转移,更好发展文化产业,宿迁具备优良环境和优质空间。

宿迁和上海完美邂逅,

依靠什么?独有的文化特质!

宿迁镌刻着英勇无畏的西楚文化印记

宿迁享有“华夏文明之脉、江苏文明之根、楚汉文化之魂”的美誉,底蕴丰厚的西楚文化特质,堪称文化创意、网络影视、演艺演出等产业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宝藏。

宿迁赓续着坚韧不拔的红色文化基因

宿迁探索红色“融合+”道路,初步形成了“红色文化+文创”“红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等“红色+”全产业链条。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扩展红色产业边界,丰富的红色资源给宿迁文化产业带来了无尽可能。

宿迁蕴藏着厚重璀璨的运河文化遗产

宿迁积极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用好用活大运河这笔丰富遗产,依托运河特色资源,活化保护传承,注入新兴业态,推动产城融合,构建“一带一核四组团”整体布局。以运河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发展大有可为,宿迁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将是文化产业项目投资的新蓝海。

宿迁飘散着悠久绵长的酒文化浓香

宿迁是运河沿线唯一的中国酒都,近年来,致力打造传承酒之风骨的活力酒都、构筑酒之风仪的多彩酒都、展现酒之风韵的魅力酒都、闪耀酒之风华的人文酒都。以酒为媒的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潜力无限,将成为宿迁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宿迁彰显着河清湖秀的生态文化魅力

宿迁依水而生、因水而美,是全国唯一具有“两湖两河”特定地理标识的地级市。立足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宿迁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市委提出的“六增六强”重点工作,把“文化增色强底蕴”作为重要内容。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宿迁拥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优质环境和光明前景。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宿迁、上海正以文化作为联系交流的纽带,寻求新时代互利共赢的新机缘。两地加强合作、携手前行的美好故事,未完待续……

来源:速新闻 作者:洪磊 时晓凯
read_image.gif
运河宿迁港产业园打造全市“口岸物流核心区”
运河宿迁港产业园打造全市“口岸物流核心区”

日前,省政府批复宿迁关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根据批复内容,省政府支持运河宿迁港申创水路开放口岸,并依托口岸将运河宿迁港产业园打造成为全市“口岸物流核心区”。

批复内容显示,省政府将支持宿迁全力打造口岸物流核心区,加快运河宿迁港建设,支持运河宿迁港申创水路开放口岸,开通外贸直达航线,推进宿迁“买全球、卖全球”整体布局。加快运河宿迁港至洋河铁路专线、宿连运河建设,推动运河宿迁港与周边海港、陆港、空港“多港联动”发展,把运河宿迁港纳入淮海国际陆港建设“一港多点”总体规划,统筹推进铁水联运、水水转运等多式联运建设,打通与中欧班列、沿海港口、国际空港之间物流通道,支持创建更高层次开放平台,重点发展跨境电商B2B出口(9710、9810)业务,带动纺织服装、机电装备、绿色建材、新型材料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还将支持宿迁打造保税功能核心区,支持宿迁市申请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推动宿城区、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跨境电商保税进口业务,引进国内知名跨境电商平台,推动保税物流、线上线下展示(O2O)、国际分拨配送等多种跨境电商业态发展,打造汇聚跨境电商企业、物流仓储、人才培育、公共服务、展览展示等在内的产业集聚区,推动形成以食品、日用消费品、家居用品等商品进口为主,辐射长三角北翼、淮海经济区的国际交易展示中心和进口商品区域集散中心。

来源:宿迁网 作者:张茂
read_image.jpg
沭阳县非遗项目运博会上受青睐
沭阳县非遗项目运博会上受青睐

9月3日,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无锡开幕,沭阳在无锡市太湖国际博览中心参与了文旅精品展、美食文化展。在文旅精品展上,沭阳文创产品、旅游宣传手册等产品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关注;在文化美食展上,独具“沭阳味道”的非遗美食钱集老鹅也吸引着各地游客驻足品尝。

9月5日,第二届大运河文旅博览会分会场暨“运河传情 匠心筑梦”——第三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在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长廊景区开幕。由宿迁市文广旅局选送的沭阳县钱集老鹅、玫锦核雕等非遗项目,吸引了前来参观的群众驻足,或品尝,或观赏,或选购,赞不绝口。

9月6日,在沭阳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组织下,约30名来自沭阳的非遗传承人观摩了运博会淮安分会场非遗展区,大家看亮点、聊心得、话发展,将“运河传情 匠心筑梦”主题推向高潮。

据了解,9月3日至7日,第二届大运河文旅博览会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外办、省文联、无锡市人民政府、淮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主会场设在无锡市、分会场设在淮安市。本届运博会以“融合·创新·共享”为主题,共安排夜游古运河、开幕仪式、主题演出、展览展示、主题论坛、非遗分会场和互动联动等7大板块、15项重点活动,倾力搭建大运河沿线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平台、文旅精品推广平台和美好生活共享平台。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郇云 金纾亦 薛惠芹
read_image-(1).jpg
宿迁运河湾公园成“网红”打卡点
宿迁运河湾公园成“网红”打卡点

11月4日,宿迁市区运河湾公园秋日景色让人流连忘返,这里成为了市民的一个休闲散步的“网红”打卡点。据了解,运河湾公园是宿迁市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大运河文化带的亮点工程。

来源:宿迁网 作者:郑绪军
read_image.gif
中运河宿迁闸至刘老涧闸段整治工程获批
中运河宿迁闸至刘老涧闸段整治工程获批

11月22日,记者从宿迁市水利局了解到,近日,宿迁中心城市重点工程——中运河宿迁闸至刘老涧闸段整治工程通过省水利厅技术审查,获宿迁市发改委批复,工程总投资6600万元,其中省级补助5280万元。

据了解,中运河系京杭大运河江苏北段,皂河闸以下基本上与废黄河平行,流经宿迁、泗阳,至淮阴杨庄,下与里运河相接,全长179公里,区间流域面积6800平方公里。宿迁中运河全长111.2公里,是南水北调东线主要输水干线,主要承担骆马湖泄洪任务,兼顾黄墩湖和邳洪河地区排涝任务,具有行洪、排涝、输水、航运等功能。

此次获批的中运河宿迁闸至刘老涧闸段整治工程,按照河道防洪50年一遇标准设计,主要建设内容为:堤防加固13.09公里,堤段防渗处理2.6公里,堤坡防护7.17公里,新建防汛道路15.68公里。工程完成后,可有效解决防洪安全隐患,提升区域防洪能力,满足防汛抢险需求,保障区域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目前,市水利局已开展招投标和征地拆迁工作,为项目实施打好基础,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国康
悠悠运河水 脉脉育名城
浩浩汤汤的运河水,流淌千年,它孕育了更见证了淮安的成长与变迁。全国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粮储运中心、盐榷税务中心、漕船制造中心……在大运河承载中国航运主枢纽的时代,淮安因运河而兴,成为运河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被称为“运河之都”。[详细]
悠悠运河水 脉脉育名城

浩浩汤汤的运河水,流淌千年,它孕育了更见证了淮安的成长与变迁。全国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粮储运中心、盐榷税务中心、漕船制造中心……在大运河承载中国航运主枢纽的时代,淮安因运河而兴,成为运河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被称为“运河之都”。近年来,淮安主动接轨国家战略,统筹做好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努力在全国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体现淮安担当、打造淮安样板,昔日的“运河之都”正焕发出新时代风采。

漕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交通运输体系。大运河主要因漕运而兴,是世界最长、最著名的人工运河。淮安位于大运河与古淮河交汇处,扼淮牵运,是历代南漕北运的重要枢纽。明清两朝的淮安府,自设漕运总督部院之后,又在清江浦设河道总督。淮安附近盛产盐,加上漕运发达,食盐行销全国,也让淮安商业金融生生不息。淮安榷关是全国最大的钞关,上缴关税占当时全国的一半之多。

融“漕、河、盐、榷”四大重地于一身的淮安,也迎来了她的黄金年代。这里有“仓房四十区”,转储江南数省漕粮;“清江漕船厂”绵延23里,拥有工匠6000余名;治河名臣如潘季驯、靳辅、张鹏翮以及著名水利专家陈潢、郭大昌等均在这里大显身手;“夹岸数十里,街市栉比”“淮郡三城内外,烟火数十万家”……诸多文坛泰斗为繁华的淮安留下大量锦绣华章。“南船北马,商贾云集”,淮安繁华与喧嚣了500多年。

大运河不仅哺育了淮安城市,而且造就了一代伟人周恩来、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抗倭状元沈坤、抗英民族英雄关天培、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温病条辨》作者吴鞠通等一大批彪炳史册的历史名人。

作为因运河而兴的城市,淮安孕育了集漕、河、盐、榷为一体的独特的运河文化,保存了相当丰富的大运河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大量的河道工程遗存,漕运总督署、河道总督署、淮关监督署等官衙遗存,漕船厂、常盈仓、盘粮厅等漕运相关设施遗存,惠济祠、大王庙、陈潘二公祠等祠宇遗存,以及运河线上的古城镇遗存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多种多样,包括河工文化、漕运文化、榷税文化、运河宗教信仰文化、戏曲文化、美食文化等。

大运河是老祖宗留给淮安人民最宝贵的遗产和财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既是淮安人民饮水思源、传承文脉的感情所系,更是淮安城市重现辉煌、重新崛起的重要路径。

进入新时代,淮安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统筹推进遗产保护、生态修复、配套建设、资源利用等各项工作,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一直走在前列。河下古镇、清江浦1415街区、中国漕运城、板闸遗址公园、西游记文化体验园、方特主题乐园等一个个建成或在建的文旅项目宛如镶嵌在运河沿线的一颗颗珍珠。

大运河淮安段是大运河全线历史最早、延续最久、变迁最复杂的河段,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航运功能。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项目建设是我省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省交通运输厅将建设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列为我省交通强国建设江苏十大样板之一,其中淮安市境内淮安船闸至九龙湖公园,长约16公里,被列为全省4个示范段之一。

近年来,淮安以京杭运河淮安段绿色现代航运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推动淮安内河水运转型发展,让绿色成为这条“黄金水道”的最美底色。立足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高度,淮安进行统筹谋划,将全线61.8公里与示范段同步实施、同标准提升改造。沿线各区结合自身特色,优化细化本地方案,共同打造绿色现代航运“淮安样板”。同时,对沿线重要节点、广场、文化标识、码头等统筹规划,积极建设沿河风光带、游园、慢行系统、体育园林,打造大运河文化长廊升级版。

历史上,大运河曾起到了“半天之财富,悉由此路进”的巨大作用。今天,淮安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正全力打造富有活力的运河文化经济带,让这条悠久的运河更好地造福民众、焕发生机。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记者 刘权 通讯员 孙铁成 侯洪玉 杨海飞
read_image.jpg
淮安与武汉间开通水上集装箱快航
淮安与武汉间开通水上集装箱快航

记者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获悉,近日,一艘满载粮食、麦芽、马口铁、建材的集装箱船从淮安新港驶出,经京杭运河进入长江驶向武汉阳逻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标志着“淮安—武汉”水上集装箱快速班轮航线正式开通。

该集装箱快航从淮安至武汉航程约6天,返程约4天,综合成本较原有公路运输降低一半以上。初期实行每周2班对开,后期将逐渐增加航班密度。

京杭运河畔的淮安是江苏北部的物流集散中心,集装箱吞吐量居江苏省内河港口首位,原来向西的物流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武汉等地往淮安方向的货物也没有水上直达航线。

通过该航线,淮安的粮食、麦芽、钢材可以低成本发往武汉等地,武汉等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化肥、石油焦、有色金属可直达淮安。预计2021年“淮安—武汉”集装箱直航航线运量约为10万标箱。

快航开通形成了以淮安港、武汉港为中心的区间集装箱物流运输新通道,将推动长江中上游与京杭运河区间的“江河联运”,有利于“散改集”和贸易物流,促进内循环的畅通。

来源:新华社 作者:杨绍功
未标题-5.jpg
淮安里运河畔上演精彩视听盛宴
淮安里运河畔上演精彩视听盛宴

10月16日,“水懂我心 自然淮安”2020紫金文化艺术节淮安分会场演出在里运河文化长廊精彩上演。市领导蔡丽新、戚寿余、李森、周毅、唐道伦、王红红,省文旅厅二级巡视员、艺术处处长官天涛携本届艺术节评审组专家、艺术家等出席活动。

演出在交响乐《你是这样的人》中拉开序幕,本次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联共同主办,同时还进行网络直播,为现场观众和广大网民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

原创歌曲《天下运河》首次发布,歌曲以运河开凿“挖下第一锹土”为引子,展现千年运河的深厚底蕴,并以“思恋”“相逢”等有温度、接地气、画面感强的描写,层层递进地唱出“运粮运马运岁月,运来安康幸福”,唱出淮安悠久的历史和现代气息、时代风采,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淮安市民葛镇和说:“这首《天下运河》从乐曲、歌词上,能听出我们淮安浓浓的乡情,让人感觉到很有家乡的味道,对于我们从小生长在运河边的人来说,感触特别深,一下子就打动了我。”演唱者赵弦箫表示,歌曲《天下运河》表达了浓浓的运河情,生活在运河边的人们更有体会。她说:“从大运河挖掘到流淌千年不息,再到生活在大运河畔的幸福,这首歌所表现的内容、情感十分丰富。”

童声颂经典,代代咏流传。在全民阅读分会场,淮安市淮海路小学的学生们诵读中华经典,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淮安市淮海路小学教师陈静说:“孩子们从小诵读经典,圣贤的熏陶在他们的心中、脑中植入了孝亲尊师、感恩博爱的种子,这将是伴随他们一生的财富。”

整场演出既富有时代气息,又融入淮安本土元素,音诗画《淮安览古》、相声《幸福快车》、广场舞《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都体现了浓郁的地域风情、时代气息。舞蹈《织梦》、歌曲联唱《圆梦小康》、歌曲《苍穹之下》等,或讴歌了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正能量,或展示了新时代淮安人的精神风貌,赢得了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来源:无线淮安 作者:记者:郑国梁 屠新元 曹昌贇 戴璐璐 摄影:王亦
录制_2020_12_09_10_04_12_416.gif
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惠及生态再现漕运繁荣
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惠及生态再现漕运繁荣

初冬时节的里运河畔,树木依然郁郁葱葱,家住东门社区、正在河边晨跑的李大爷告诉记者,自从有了河畔的市民健身步道,他和老伴早晚都来锻炼身体,儿子儿媳回来了全家经常去仿古美食街的小饭店里聚餐,小孙子特别喜欢吃美食街上的淮扬小吃。不仅如此,外地有朋友来了,李大爷就带他们参观淮安戏曲博物馆、淮安名人博物馆,“在家门口就能带他们一起游览,老朋友们玩得开心,我也感觉特别有面子。”

2013年,里运河文化长廊项目被纳入淮安市政府十项重点工程,北起清江大闸口,南至淮安区堂子巷,东至翔宇大道、西至京杭大运河,全长15.6公里,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计划在创建国家5A景区的同时,通过理水、营城、聚人、兴文四大策略,将里运河文化长廊打造成集高端论坛、文化旅游、生态养生、商务休闲以及特色主题乐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运河文化国际交流经典空间。2015年9月28日,淮安里运河水上夜游线路正式开通,国庆期间清江浦景区接待游客30万人次,超过2014年全年的接待量。

如今的清江浦景区,两岸绿化基本完成,市民健身步道早已完善,御码头美食街上,游客一边欣赏着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筑,一边饱尝淮扬美食。美食街对面,淮安戏曲博物馆和淮安名人博物馆已经建成,清江浦展览馆正在修建;而运河的另一边,南岸的轮埠路上,有传统的舞龙、花船、跑驴、明清时装秀,码头上游客们依次登上画舫游览里运河,夜晚的游船上不但能欣赏到古装美女弹奏古筝,还能饱览沿岸被灯光绿树装点的亭台楼阁。

淮州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益宝介绍说,淮安自古为水运枢纽、南北要冲,素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称。历史上鼎盛时期,这里是全国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粮食储运中心、盐榷税务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清江浦景区在保护历史遗存的同时,挖掘了运河文化内涵,同时彰显淮安古城特色。”

张益宝告诉记者,里运河文化长廊的建设尤其注重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在北面的清江大闸口,我们保留了百年老字号浦楼酱醋部分建筑和工艺,延续了淮安历史印记。并充分利用文渠水系,将该地区改造成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在漕运古城等项目规划中,为淮安非物质文化留足展示和建设空间。”同时,规划和建设还整合了清真寺、赛珍珠故居、福音堂,复建慈云寺国师塔,展示大闸口五教汇聚的独特风貌。依托榷关遗址,规划复建淮安大关关楼及部分衙署,以再现榷关漕运繁华景象。

“之前在进行北门桥水位控制工程时,我们发现了清江北城墙遗址,板闸风情街工程也发现了明代移风闸遗址。对于这些历史遗迹,我们第一时间停工待命,第一时间考古发掘,配合文物部门的保护工作。”

里运河文化长廊项目的建设还将惠及生态,其中里运河水位控制工程、河道清淤工程,不仅使千年里运河安然流淌,也让母亲河清澈荡漾。为了达到生态保护和防洪防汛要求,建设过程中还因地制宜实施了里运河驳岸工程,通过扩大生态护坡和局部块石浆砌,保护历代石工墙。“去年国庆节前完工的清江浦景区提升工程,不仅优化了大闸口的生态环境,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优美的休闲游憩空间。”

来源:人民网江苏视窗 作者:马焘焘
W020201121825875442987.jpg
音乐作品《淮安览古》惊艳亮相紫金文化艺术节
音乐作品《淮安览古》惊艳亮相紫金文化艺术节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屏列江山随地转,练铺淮水际天浮。城头鼓动惊乌鹊,坝口帆开起白鸥。胯下英雄今不见,淡烟斜日使人愁。”在目前正火热进行中的2020紫金文化艺术节活动上,一曲由明代著名“黑衣宰相”姚广孝所写《淮安览古》改编的同名歌曲,引来广大观众和评委专家的关注。由淮安市著名音乐人尹子创作,优秀青年歌手张雪演唱的这首音乐作品,通过婉转动人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优美传神的舞蹈,将风采无限、传承千年的淮安运河风情完美地呈现了出来,带给大家难忘的视听享受。

据了解,《淮安览古》为淮安市委宣传部在今年6月举行的“全市文艺精品生产工作座谈会暨重点项目签约活动”中现场签约的《淮安组歌》系列作品之一。该作品引用姚广孝的诗歌《淮安览古》,通过现代音乐的创作理念,将南闸民歌、淮剧、运河船工号子、清江浦楼、南船北马等诸多本地文化“符号”完美融合于一体,集中展现了淮安的景、淮安的人和淮安的情。在本次紫金文化艺术节的舞台上,《淮安览古》的舞美编导也展示出了新颖独特的创作理念——伴随着音乐旋律,身姿曼妙的渔家姑娘、强壮有力的运河汉子、活泼纯真的吟诗孩童依次登台,配合背景大屏上不断变换的“淮安四馆”等现代地标建筑沙画和运河夜景,在带给大家穿越古今的视觉震撼的同时,也将一个古老、开放、充满活力的淮安城市形象展示了出来。

作为歌曲《淮安览古》的作者,淮安市著名音乐人尹子一手包揽了这个作品的作词、作曲、编曲。他向记者表示,淮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他创作灵感的来源。为了创作好这个作品,尹子专门向“南闸民歌非遗传承人”金矿进行了多次请教,并邀请他在节目中演唱了一段原汁原味的南闸民歌。此外,《淮安览古》的演唱者张雪,既是淮安市淮安剧团的优秀青年演员,也是淮安音乐界知名的流行歌手,多年的戏曲表演和演唱经历让她在节目中能够在淮剧唱腔和流行音乐演唱中切换自如,最终完美演绎了这个作品。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储君
read_image.jpg
《后浪》导演将镜头对准江苏古镇,这一次他想让人们“慢下来”
《后浪》导演将镜头对准江苏古镇,这一次他想让人们“慢下来”

淮安河下古镇。 周长国摄

2020年刷屏全网的《后浪》,不仅让“后浪”一夜之间成为流行语,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后浪”和“前浪”的思考。面对纷至沓来的众多邀约,“后浪”导演付彬彬这一次却选择将镜头对准了江苏的河下古镇,讲述另一个维度上的有关时间的故事。

秋日清晨的第一抹阳光穿透云层,在镀着金边的古镇牌坊下,拥有55万核心粉丝的知名国风音乐人“红格格”化身为身着汉代裙裳的女子莞尔一笑转身入画。青石板街上,她翩跹起舞;吴承恩故居内,她阅书抚琴;广阔静穆的淮安府署里,她举目苍穹。当夜幕降临,在灯火通明的魁星阁畔,女子捧起一盏荷花灯,俯身放入运河水中,一座古镇的美在屏幕的方寸间绽放……由淮安楚韵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千年河下 风韵淮安》通过视觉语言,将河下景区最具代表性的人文景点与自然风光相互串联,展示出古城淮安的独特风韵。

淮安自古人文荟萃,而河下古镇是淮安古城保存最完好的历史街区,迄今为止整个街区仍保持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80%以上的民居系民国以前的砖木结构,清代以前的建筑占70%以上,石板路面占90%,既有古老的韵味,也有今时的生活气息。

“其实走进古镇的我,就像走进了清明上河图一样。人生活在景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也是河下古镇的一大特色。而我所做的就是如何去放大这一特色:比如快慢剪辑的穿插,快速运动的镜头和慢速的镜头相结合正像新与旧的交替,二者有节奏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让古迹焕发新生。”在付彬彬看来,河下古镇完整地保留了从古时候到现代的居民聚集区,沈坤状元府再现了状元的一生,淮安府署复刻了千百年前的繁华,吴承恩故居则让他看到了文豪的创作历程,魁星阁上淮安古镇尽收眼底,“其实每一处历史古迹都有不一样的美,整个老淮安区保留了如此多的历史古迹是令我惊讶的。”

3分钟的短视频《千年河下 风韵淮安》刚一上线,就受到了网友们的关注。和《后浪》不同的是,《千年河下 风韵淮安》并没有台词,而是以类似于明信片的方式,让古镇的美、旧时光和新生活的融合静静地流淌,青砖黛瓦、对称留白的“中国审美”让年轻人赞叹不已。

“其实在我以前的作品中就偏好国风的对称美学。不过这是我第一次花这么长时间这么仔细地去观察、去欣赏真正中国园林建筑的美。每一个屋檐、亭台、水榭都是不一样的,都是经过千百年前的工匠精心雕琢的。”《宋词》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淘宝造物节》中的民间手工艺、茶文化元素……在付彬彬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在他眼中,中国传统的东西处处都有着不一样的美,一片屋檐和天空是一幅画、一叶小舟和湖水是一幅画、铺在桌上的宣纸是一幅画、门上的竹帘也是一幅画。《千年河下 风韵淮安》中也挑选了淮剧、十番锣鼓等民间演艺文化及茶馓、汤包等充满烟火气的非遗饮食文化进行拍摄,“烟火气对于在城市中生活的人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其实我们小时候就是在这样的烟火气中熏陶长大的,这次的拍摄在这些烟火气中,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候。”

初次来到淮安,于彬彬曾惊讶于这个城市的繁华,而在拍摄过程中,他看到了这里的人们吃饭、喝茶等自在生活的另一面。“在这部影片中,我想要说的是:慢下来。在古镇的柔光中慢慢感受时间流逝。另一方面,在经历千年的变迁中,古镇却保有它本来的面目,就好像时间从未在它身上刻下痕迹一样,抚摸着古镇的城墙又好像快速穿梭千年。”付彬彬说。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陈洁
录制_2020_12_09_10_05_41_462.gif
千年里运河畔,夜经济蓬勃生长
千年里运河畔,夜经济蓬勃生长

“深夜三更人寂静,击掌为号桂花亭……”入夜,正是淮安里运河畔最热闹的时候,河畔传来阵阵悠扬婉转的吟唱声。一出经典的淮海戏剧目《皮秀英四告》正在大戏台上演,台下两三百名戏迷听得入神。在运河北岸,国庆长假期间依次呈现的旗袍秀、相声、黄梅戏等文化惠民节目正在不停顿彩排,台下观众反响热烈。运河南岸,古老的国师塔沐浴月色,岸边游客们正排队等待乘坐画舫游船,准备在碧波中体验不一样的运河风情。

“坐船一小时,沿途可以看到清江大闸、清江浦楼、济安水龙局,还能听古筝、吃水果、赏茶艺,加上讲解员实时解说,这趟游船坐得太值了!”来淮安读书的大一学生刘欣欣不住感叹。“现在景区每晚接待的游客量都在1.5万人左右,国庆长假期间预计将超过2万人。”淮安运河博物馆馆长、清江浦景区管理处主任常贵章说。

因运河而兴的淮安,从来不乏发展夜经济的基因。华丽的古运河夜景不仅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夜晚到访,也催生景区周边夜间餐饮、古玩、购物等产业的蓬勃发展。淮安市最老牌、客流量最大的淮海路商圈,空气中弥漫着各色夜宵的香气。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全民参与。今年以来,淮安先后制定出台20项消费促进政策,筹措各级财政资金超1亿元,进一步加大对商贸企业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品牌化、标志性夜经济示范点、消费目的地。“夜经济”成为淮安便民惠民富民的新增长点。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张莎沙
扛起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扬州担当
动工于去年5月,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的大运河博物馆,主体由大运塔和博物馆两部分组成。巨型船只造型、加以风帆元素的博物馆,宛如一艘即将扬帆的航船,停靠在岸边。这是扬州在大运河文化带扬州段建设中的精彩落笔。[详细]
扛起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扬州担当

初冬的扬州,层林尽染,水碧天蓝。城市南部,古运河三湾湿地公园,112.3米高的大运塔傍河眺江,雄姿巍然。

动工于去年5月,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的大运河博物馆,主体由大运塔和博物馆两部分组成。巨型船只造型、加以风帆元素的博物馆,宛如一艘即将扬帆的航船,停靠在岸边。

这是扬州在大运河文化带扬州段建设中的精彩落笔。

作为与运河同生共长的原点城市、中国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和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扬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将感恩运河、守护运河、反哺运河的绵绵情怀融入城市血液和基因,以责无旁贷的使命与担当,努力谱写新时代扬州运河发展的崭新篇章。

精细化保护

从一条天际线看守护30年的文化自觉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遵循这一原则,出台一系列精细化的保护举措,是扬州人民对“母亲河”最为质朴的反哺。

在世界文化遗产瘦西湖,一条视觉天际线,扬州人守护了30年。

从熙春台二楼放眼东望,一条由绿树、碧水、青瓦勾勒出的优美曲线,将人们的视线带向天际,流畅舒展,目光所及,没有一处高层建筑遮挡。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瘦西湖周边,无论哪里建新楼,都得按设计高度放气球。置身瘦西湖,视线所及,建筑必须“低头让景”。

2007年9月,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在扬州揭牌。从担当申遗牵头城市那一刻起,扬州就以高度的历史责任和文化自觉,把“精细化”镌刻于心。在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配合申遗文本编制、环境整治和本体修缮、数字监测管理平台建设、申遗宣传和普及等方面,努力走在运河全线各城市前列,发挥表率引领、带头示范作用。

精细见精神,保护结硕果。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扬州境内6段河道、10个遗产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大运河全线遗产段点入选最多的城市。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中,扬州是唯一全域被纳入核心区的地级市。

着眼于运河与长江交汇、与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廊道同线,扬州首倡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打造1800平方公里的生态大屏障,系统实施清水活水、良好湖泊保护等八大工程,展现千年运河文旅风景线、百里长江风光带和江淮生态风光图。

“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是扬州坚守多年的名城保护总体思路。如今,扬州以申遗成功为新的起点,设立运河文化保护缓冲区,推动“文物单体保护”向“文化遗产区保护”转变,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保持了大运河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文化的延续性,从汉唐到明清叠加遗存的历代扬州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墙、道路、水系、建筑遗址等,让扬州作为一座“通史式”城市备受世界瞩目。

活态化传承

从一个博物馆领略千年运河的永恒魅力

活态,是大运河最为显著的特征。大运河催生了以扬州学派、扬州画派、扬州曲艺、扬派盆景、淮扬菜系、扬州“三把刀”等为代表的特色淮扬文化,其中雕版印刷、古琴、剪纸等3项传统工艺技艺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漆器髹饰技艺、扬州玉雕、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等19项传统工艺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只有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活态化传承好运河文化,才能推动大运河文化展现新魅力、焕发新活力。

正在建设中的大运河博物馆,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先导示范段的鲜明标志,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休闲体验为一体,以生活化融入、当代化表达为切入口,以大运河发展变迁为时间轴,空间上涵盖大运河全流域,重点展示大运河带给民众美好生活。

目前,博物馆已交付南京博物院布展,明年春节前,整体工程项目施工将全部结束。根据布展方案,大运河博物馆布展定位于“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共设有“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因运而生——大运河沿岸的文化生活”“大运河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知名运河与运河城市”等11个专题展。

“每个展厅层次清晰,展示形式多样,涉及历史、地理、人文、自然等各个方面,构成中国大运河立体的、综合的面貌,全面展示大运河沿线地区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市民可触摸、可互动、可体验,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体验文化和科技的魅力。”三湾投资发展公司工程建设部部长宋建辉说。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传承,令运河文化在当下活力四射。

近年来,扬州建成雕版印刷、扬州剪纸等13个传统文化重点传承保护基地,努力打造一批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新时代文化经典和品牌。

2018年10月,中国·扬州首届运河主题国际微电影展在扬州举行颁奖晚会。影展共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影片1837部,这是积极探索推动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中的“中国行动、江苏实践、扬州案例”。

大型原创歌剧《运之河》、大型历史古装扬剧《鉴真》,接连问世的文艺佳作在剧场舞台精彩呈现,以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形式展示传承运河文化。

围绕展现“运河原点·精致扬州”的独特魅力,扬州正在打造以大运河博物馆为标志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先导示范段,规划建设三湾中国运河文化展示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高邮邮驿文化展示片区、古城开放式运河文化博览城等8个运河文化展示区。

一件件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传承之举,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

科学化利用

从“运河文化+”展望“人们心目中的扬州”

“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是运河沿线城市的共同传奇。当时代巨轮航行到新的历史“风口”,新时代的扬州如何书写利用好大运河的锦绣华章?

路径,指向“运河文化+”。

2019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官方微博上发布消息,扬州获评“世界美食之都”,成为继成都、顺德、澳门之后第四个获此殊荣的中国城市。

一年来,美食产业在扬州欣欣向荣,“高光”时刻频现。

“虽然有疫情影响,但冶春包子电商销售额上半年就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总额。加上‘双11’,今年我们在网上销售的扬州包子超过1000万个。”冶春食品副总经理魏玲说,这些包子一个个叠起来厚达40多万米,相当于50个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这只是扬州餐饮企业今年发展的一个“缩影”。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9月,扬州全市27550家餐饮服务单位实现营业额278.4亿元,增幅列全省第三,食品及相关产业带动就业24.5万人。

在科学利用好大运河文化资源中,扬州大力实施“运河文化+”工程,围绕建设“人们心目中的扬州”和国际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将文化产业尤其是运河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重中之重来打造。

以文旅深度融合为方向,全市布局打造了宝应湖、清水潭、邵伯湖、凤凰岛、瘦西湖、瓜洲、天乐湖7个旅游度假区;以特色小镇为载体,结合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培育运河沿线瓜洲、湾头、泰安、邵伯、界首、菱塘等10个旅游风情小镇,实现大运河文化带扬州段文旅项目县域全覆盖。

以再现历史生活原貌、赋予现代气息为目标,打造了“双东”历史文化街区、盂城驿历史文化旅游区;以时尚、动感的设计元素全新发掘运河沿线空间的生态、文化、生活价值,创新打造了凤凰岛、极地海洋馆、1912小镇等项目。

围绕打造高效益的经济长廊目标,扬州坚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在实施大运河扬州段“三改二”工程的基础上,新扩建改建了施桥船闸、邵伯船闸等一批运河干线支线船闸。推进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2019年,大运河扬州段年船舶通过量达4.22亿吨,是三峡船闸的2.9倍。

国际化交流

从连续14届“论坛”看用世界语言讲述扬州故事

全球50多个国家分布着520条运河,沿线近3000座城市共同面临着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运河文化”的时代命题。

今年9月28日,2020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扬州开幕,国外知名运河所在国驻华使节、全球运河管理者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课题,共商、共建、共享运河保护与发展路径。

时光回溯到2009年9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江苏唯一一家国际性社会组织“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在扬州成立。依托运河为媒、扎根扬州、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WCCO,扬州坚持一年一主题,连续14年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让海内外运河城市围绕共同关注的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修复、水利航运建设、文化旅游发展等问题开展对话、分享经验。多年来,WCCO“朋友圈”越来越广,会员从最初的13个发展到今天的153个,其中国外城市会员46个,遍及五大洲。

回首世界运河城市论坛走过的这些年,内河航道国际组织主席大卫·爱德华兹·梅说,扬州最令人敬佩之处,是不仅牵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而且结成全球“运河共同体”,找寻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答案。

运河通江达海、沟通世界。阔波千里的大运河,一次次为扬州与世界对话架起了桥梁。近年来,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世界运河古镇邵伯行等活动相继在扬州举办。

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造就了扬州历史上国际交往密切频繁的盛况。当“一带一路”倡议回响在新时代,扬州初心不忘:争当国际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牵头人。

看文化,“扬州小调”飘扬“浪漫之都”巴黎,扬州木偶的足迹遍布美洲、欧洲、亚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扬剧电影《衣冠风流》在第16届世界民族电影节荣获“最佳音乐电影奖”;

看工艺,古琴、玉器、漆器三大“扬州工”招牌在法国卢浮宫留下美妙身影,扬州园林亮相爱尔兰国际园艺节;

看美食,扬州炒饭随着流淌的运河炒遍全球,法国奥尔良市副市长玛蒂娜·格里沃听闻扬州荣获“世界美食之都”后,专程前往狮子楼体验扬州美食……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不断加入的“国际朋友圈”里,扬州正在用世界语言讲述运河保护的城市故事、中国智慧,让大运河这张金字名片在世界舞台上更加熠熠生辉。

来源:扬州日报
1.jpg
长江大保护 一江碧水书写“扬州答卷”
长江大保护 一江碧水书写“扬州答卷”

11月11日一大早,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李典镇沿江村村民胡春兵、宗卫东和陈如宝等相约来到村口,从江堤南码头开始巡江。几个老伙计过去有一个共同身份——渔民。2018年7月,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上交了捕捞证,成为了江豚协巡员。

“十年禁渔,只为年年有‘鱼’。”胡春兵说,“作为扬州人,我们感恩长江、依恋长江,更爱护长江。”

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江苏扬州地处长江和大运河交汇处、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取水口,坐拥81公里长江岸线。

长江经济带既是生态带,更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带。自2016年以来,扬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方针,全面落实“把握五个关系”的系统性要求,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美丽江苏”的部署,坚定不移抓好长江环境问题整改、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推动长江扬州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首倡并规划建设1800平方公里江淮生态大走廊,让“绿”的底色更亮、“金”的成色更足、“新”的特色更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生态修复,展现“绿杨城郭是扬州”的生态之美

今年6月,“中国酒店日用品之都”杭集镇经受住了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的考验。7月25日,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副主任张晓宁督导江苏防汛抗洪工作。在“三面环水,一口悬湖”的杭集镇,夹江堤上退让30米的绿带形成了一道“安全防线”,张晓宁连连称赞:“科学防汛、精准防汛,加上生态堤防、绿色长廊,称得上是长江防汛抗洪工作的模板。”

这座“生态堤防”,是指廖家沟、夹江、芒稻河等水域环抱而成的32公里河堤。河堤围绕的这片水域,是南水北调东线取水口的源头地带、淮河入江的重要水道。

附近的“国家森林乡村”华丰村护林员尤银根说:“六年前,村里启动了绿水山林的村建之路。如今,沿凤凰河的连绵森林成了全村人最亲密的朋友,就连白鹭、刺猬、野鸡、野兔,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动物,都在这里安家,成了村里的‘新居民’!”

“扬州拥有南水北调东线源头‘一个调水口’,长江与运河、淮河‘两个交汇点’,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三个涵养区’。”扬州市发改委基础处(长江处)处长韩世来说,保护长江、保护淮河、保护运河,修复生态,为南水北调输送一泓清水,扬州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一条大江,育先民;一条大河,哺两岸。生态保护,首要是修复水生态。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2015年,扬州提出“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在南水北调工程东线输水廊道沿线1公里范围内,规划建设1800平方公里的生态大走廊,强力推进总投入300亿元的产业转型升级、清水活水、良好湖泊保护等八大工程,实施“清水”“清废”“清企”行动,确保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清水北上”和淮河入江水道“清水南下”,保障京津冀与雄安新区稳定安全的水源供给。

此后,扬州的生态修复力度空前,逐渐实现“全域保护,统筹治理”,形成刚性约束、保护自觉。

城市永久性绿地人大立法保护、重点区域“四控一禁”、生态投入补偿保障、重大生态责任事故一票否决……作为全国首批正式拥有生态规划的城市,扬州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刚性制度,构筑长江大保护法治基础。

扬州还严格对照国家《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编制《长江岸线保护利用规划》和《长江码头布局规划》,强化长江沿线集约利用、生态引领。目前,水利部反馈扬州生态岸线占比达56.6%。

“十三五”以来,扬州将82.4%的沿江岸线划为保护区和控制利用区,清理整治长江沿线违法违规项目,排查整治入河排口,植树造林、修复湿地,严格实行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长江扬州段总体水质由“十二五”时期的Ⅲ类改善为Ⅱ类。

伫立长江岸堤,融合湿地、林地、田园于一体的“大江风光带”如一条绿丝带,郁郁葱葱。三江营省级湿地公园、南水北调源头公园、仪征滨江水源地、京杭运河扬州段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等8个亮点工程,纷纷呈现。

扬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马顺圣说,近三年全市“见缝插绿、见空补绿、应绿尽绿”,共成片造林12.7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至23.44%。眼下,正全力打造沿江特色示范段,按照长江沿岸造林绿化工程总体规划(2019-2035),启动新一轮绿色护江行动。

如今,站在淮河入江水道标志性建筑万福大桥塔楼,极目远眺:向西,瘦西湖景色迷人、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向东,江都水利枢纽、高铁枢纽扬州东站尽收眼底;向南,滚滚长江触目可及;向北,邵伯湖、高邮湖烟波浩渺,呈现出“江淮三百里生态风光图”。

重拳猛药,只为“一江碧水向东流”的使命担当

三江营水厂,是南水北调东线取水口、淮河入江水道口。为了保障一江清水北上,2家造船厂、4家养殖场、1家水上餐厅先后关闭。三江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为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及一线管控区域。

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母亲河的自然生态,扬州人编制了长江沿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三线一单”,划定了270个环境管控单元,出重拳、下猛药、去沉疴……

昔日,重化企业布阵沿江,砂石、建材码头沿岸排开;外河、夹江、内河沿线传统造船企业连点成线,它们在毁绿伤堤的同时,污水、固废给长江水体带来了侵害……

刮骨疗毒、壮士断腕。2019年,运营了18年的扬州化学工业园区“大瘦身”,面积从22平方公里压减到9平方公里;今年,随着扬农集团宝塔湾厂区全面关停,全市共关停转移化工企业469家。

在沿江主岸线上,68个小船厂、小码头、小企业全部拆除,仅造船业就去除产能290万载重吨。

重拳向高耗能、有污染的行业出击!雷厉风行,招招见效。

数据显示:今年1-6月,扬州规模以上工业非电行业用煤量比2016年减少70.2万吨,完成省定减煤任务的70.3%。目前,全市压减钢铁产能88万吨,退出铅酸电池产能300万千伏安时,淘汰铸造产能9万吨。

长江岸线,数架无人机终日开启“一线排查”模式和全覆盖航测,死盯沿江所有的排污口。从2019年5月以来,航测实施可见光和重点区域热红外飞行面积达到60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扬州全市域的版图面积,拍摄航空照片百万余张。

大运河两岸,江都、高邮、宝应在沿线153公里设立省级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清水通道维护区,实施严格的治理管护,推动“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有效涵养和保护大运河水体。

沿江沿河内陆腹地,“清水活水”工程、黑臭河道整治、“水美乡村”建设,多管齐下。5年来,扬州共整治江淮生态大走廊沿线黑臭河70多条、疏浚县乡河道100多条、清淤村庄河塘700多个,确保污水不入河、不入湖。

围绕让生态美成为“强富美高”新扬州建设的鲜亮底色,贯彻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建设“美丽江苏”的部署要求,扬州正在全面打响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六场硬仗”,开展美丽田园乡村建设“三大行动”。

一次次“重拳出击”,一条条“铁腕法则”,为长江大保护划红线、定规矩:

所有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只出不进”,对化工项目限批、限上、限期整改关停,坚决实施重点化工和医药企业搬迁工程;

根据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的三年行动方案,扬州市所有乡镇污水处理厂必须接受常态化的专项督查;

危险废物、医疗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储存、转运和环保处置设施,必须接受运行监管;

固废危、自建危险废物焚烧设施必须接受专项整治;

实施良好湖泊保护工程,把推进“碧水盈湖”作为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的先导工程、建设“水韵江苏”展示区的重要内容,全力推动高邮湖争创国家良好湖泊、宝应湖和邵伯湖纳入国家良好湖泊试点。

砸笼换绿,书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转型豪情

“呼来号啊,嘿哈;使使劲啊,嘿哈;弄船角啊,嘿哈;加把油啊,嘿哈……”11月10日,夜幕降临,刚刚随区渔政大队巡江下班的江豚协巡员杨怀忠坐在村口,双手拍着节拍,快乐地唱起了当地流传多年的《打渔歌》。

杨怀忠是广陵区李典镇沿江村人,2019年底,这个扬州最大的专业渔村完成了渔民上岸工程。全村195户渔民全部上交捕捞证,1592人全部进保。沿江村党总支书记王永来说,村里正在对接沿江乡村振兴计划,发展乡村旅游业,为村民们再辟一条致富新路。

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长江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绕不开的“必答题”。扬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绿”与“富”的共赢。

近几年来,扬州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动能转换、创新转型。重工业退出了,空间腾让了,替代的是绿色项目、朝阳产业。

2018年起,仪征大数据产业“无中生有”,重大项目纷至沓来:投资超百亿元的腾讯仪征东升云计算机数据中心、中星北斗卫星遥感等项目相继落户,大数据产业正成为仪征沿江经济板块上的新标识、新名片。

在“七河八岛”区域,生态科技新城依托绿色生态优势,打造“生态+科技”“生态+旅游”“生态+体育”,让这里产业“换新”:深潜赛艇基地、深潜大运河中心、国际沙排训练基地、哈工大机器人研究中心、北京金融街、迪拜D3设计区……一个个新项目创造的经济增长点,正成为“两山”理念在江广融合区的生动实践。

在廖家沟西侧,广陵新城不铺摊子,“引体向上”打造一座“竖起来的”现代科技城:以沈飞601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交通银行扬州金融服务中心、智途科技、咪咕视听等企业为代表,一座集航空、视听、大数据、金融等产业为一体的现代新城拔地而起。

在大运河畔,清华启迪智慧大厦、中汽中心工程院、国家农业科技园,让里下河腹地的高邮市插上了“金翅膀”……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扬州人用“长江大保护”的坚决行动,呵护了母亲河,重塑长江与人的关系,确保“一江碧水向东去”“一江清水向北流”,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

来源:扬州日报 作者:嵇长青 薛舒文
read_image.jpg
走进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
走进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

公元前486年,吴国以水路沟通江淮“开邗沟 筑邗城”,开启了大运河2500年的航程,这个地方在如今的江苏省扬州市。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省扬州市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了解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和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等情况。

三湾区域原为城郊接合部,农药厂、制药厂、染化厂等企业集中,环境脏、乱、差。近年来,扬州市利用三湾原有运河湿地资源,启动建设3800亩的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搬迁企业、拆除码头、清理违建,实施水系疏浚、驳岸改造、湿地修复,生态环境极大改善。

△曾经杂草丛生 现在绿意盎然(相同地点对比)

△搬迁企业 还绿于民(相同地点对比)

△清理违建 还地于民(相同地点对比)

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扬州市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目前正在分步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其中,大运河博物馆将于2021年7月对外开放。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魏子钧 等
录制_2020_12_01_11_16_28_873.gif
这,就是扬州!
这,就是扬州!

习近平总书记13日在江苏省扬州市考察调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南濒长江,北负淮河,中贯京杭大运河,长江和运河在此交汇。

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商业昌盛,人杰地灵。

来源:新华社
read_image.jpg
总书记和这位小朋友亲切互动“声音最大的小家伙”是谁?
总书记和这位小朋友亲切互动“声音最大的小家伙”是谁?

11月14日,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媒体产品《有爱一幕!总书记和小朋友互动:“我发现这个小家伙的声音最大”》一经推出,立即成为网络爆款,刷屏扬州人的微信朋友圈。

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考察期间,来到碧波荡漾的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

“总书记好!”“欢迎总书记来扬州!”看到总书记来了,大家纷纷围拢过来向习近平问好。站在妈妈旁边的小男孩一边拍着手,一边说“爷爷好”。稚嫩的童声、橙色的上衣,引起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

“我发现这个小家伙的声音最大,嗓音洪亮。”手指小朋友,总书记言语亲切,面带笑容。一句开场白,瞬间拉近总书记和市民的距离。

“爷爷好!”“你好,你好。小朋友们好。”总书记和这位小朋友的对话,引发了围观市民热烈的掌声和笑声。

成为“小网红”的小朋友是谁家的娃?带着众多网友的关注,我们找到了他——张刘森,今年5岁,小名“石头”,在美琪幼儿园中(1)班上学。

初见张刘森,虎头虎脑的小家伙身体壮实,嗓门大,是典型的“阳光儿童”。平时爱运动的他,昨天下午被妈妈带到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玩耍,巧遇习近平总书记。

“我们很意外,‘小石头’主动向总书记说‘爷爷好’,总书记指着孩子夸赞‘声音最大’。”回想当时的情景,张刘森妈妈张庆依然激动不已。

嗓门大、身体壮,得益于张刘森喜爱运动。张庆说,“小石头”从小就壮实,有力气,喜爱运动,最喜欢的是武术和篮球。

张刘森家住万鸿城市花园,喜欢运动的他经常到明月湖公园、来鹤台广场、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等玩耍。和喜欢看动画片、玩手机的同龄儿童相比,张刘森每天在户外运动的时间超过两小时。

“我们从来不让孩子玩手机。现在扬州城市环境美、空气好,特别是在运河边上走一走,让人神清气爽。”张庆说,我们希望孩子亲近自然,健康成长。

明月湖公园、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都有精致的城市书房,里面的儿童绘本,是“小石头”的最爱。

“在现场,总书记对我们说,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活幸福,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这真说到了我们老百姓的心坎上。”张庆说,孩子在公园里看书时文质彬彬,运动时虎虎生威,不经意间跑着跑着就长大了。

来源:扬州发布
read_image.jpg
耗时20多年!扬州一市民痴迷收藏万件运河沿线老物件
耗时20多年!扬州一市民痴迷收藏万件运河沿线老物件

运河古碎瓷

大运河,母亲河。扬州一市民耗时20多年,收藏了上万件运河沿线老物件:老照片,古碎瓷,老石像……每一件都能勾起不少人的乡愁记忆。

耗时20多年

收藏上万件运河沿线老物件

“经常到运河边玩,遇到了就捡回来。”仪征市民李臣星说,20年前,他到大运河边从一渔民那淘到几十片古代碎瓷片。那些碎瓷片是渔民在大运河中打鱼时捞上来的,李臣星觉得有些很好看,就要了放在家中。

古钱币

“那时到杭州出差,发现了上世纪70年代运河沿线生活老照片。”李臣星说,废品收购站内一张张船家生活照吸引了他,昔日运河景象也映入脑海,他花了点钱,将老照片全部买了回来。先是古瓷片,再是老照片,渐渐地,李臣星开始迷上了收集运河沿线的老物件,沿线城市的习俗物件,客运票,粮票……他看到什么就收集什么,只要是和运河有关的,他都收集下来。

清代漕粮税票

积少成多,20多年的时间,李臣星家中关于运河和沿线城市的老物件总计有一万多件,其中还有清代的漕粮税票,上世纪40年代的木帆船登记证书等等。

见证沧桑巨变

老照片、客票等勾起深深回忆

一堆老照片中,有几张摇橹船在运河中荡漾摆渡的场景,有防疫医务人员在岸边向船家科普预防的镜头,还有船家岸边休闲喝茶的景象,每一张照片都能勾起人们对运河沿线生活的回忆。

木帆船证

“这一组照片,应该是大运河杭州段的景象。”李臣星说,从照片的穿着等信息分析,应该是上世纪70年代的运河景象。

遗憾的是,李臣星想寻找扬州段各个年代的运河老照片,一直没有寻到,但搜集到了各种城市交通的客票,扬州的专线票价当时才2分多,南京一些长江渡口的票价也是几分……总数不少。

“这些客票,直接反映了当年运河沿线城市的生活水平。”李臣星说,这也是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尽管不是各个运河渡口的,也还是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摇橹船在运河上已难见踪影,木帆船更是早已难觅,现在的大运河上多是机械动力船,航运繁忙,沿岸的居民生活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岸边居民家中也有镇水石器

运河航运上,自古一直流传着 “九牛二虎一只鸡”镇水之物的传说,其中“二虎”就在湾头老街。现今“二虎”只剩下一虎,而且是无头壁虎,但形状依稀可辨。当地人回忆,1954年百年一遇的大水,水位涨至“壁虎”脚下。史料上也曾记载:“乾隆二十三年,又在中桥之北添建了一座木桥,原砖桥改成南桥,是谓壁虎三桥。咸丰四年,废扬州运河壁虎三桥,改为草坝。”壁虎坝与老坝一样,也是清代的归江十个坝之一。在壁虎坝上,曾有两只石头制成的壁虎,作为镇水之物。另据《壁虎石记》记载:“明万历年间,扬州连续多年在6-9月份,霪雨连绵,昼夜不止,江湖泛涨,灾情严重。为祈江河安澜,百姓安居乐业,人们置石雕壁虎一对,放置于湾头古街北端河边,形成淮扬‘九牛二虎一只鸡’的镇水之物。”

扬州段运河人家的镇水石器

“不仅运河沿线有,很多岸边的居民家中也有不少镇水石器。”李臣星说,他就曾在运河三湾附近的居民家中收集了多个镇水石器,有的看起来像怪兽……

本报征集

您家有运河老物件吗?一起来晒晒!

李臣星说,每一个老物件的背后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扬州段不仅有不少运河的治水传说,更有不少散落在民间的治水遗存。为了收集民间运河遗存,李臣星曾去过湾头、高邮等运河沿线村落走访,关于运河中有哪些鱼类的传说就不少,随着渡口码头的减少,一些岸边的渡口遗存可能还散落在岸边荒草中。

“各种渔具、渔船,一些船上的用品等都是水上人家的一段历史见证。”李臣星说,散落民间的运河老物件、遗存肯定不少,如果今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征集运河沿线遗存老物件,他也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孟俭
read_image-(1).gif
首次曝光!2500年6400里,运河精彩浓缩在这座博物馆
首次曝光!2500年6400里,运河精彩浓缩在这座博物馆

穿越2500年时光,纵贯6400里大地,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通航里程最长、使用时间最久、文化价值最丰富的运河,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之一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期间,专门到扬州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考察调研,察看运河生态廊道建设情况,了解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取得的成效。就在三湾公园内,造型如同巨船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已露出真容,100米高的唐式大运塔也即将拆去围挡。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由扬州建设,南京博物院运营,预计明年7月1日开馆。作为最能反映中国大运河文化的标志性工程,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会如何呈现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运河两岸的美好生活、运河全线的文化遗产和全球运河城市的交流互鉴?交汇点记者独家采访了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

这座博物馆是中国大运河“百科全书”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展览将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览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龚良表示,观众在这里将可以看到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的前世今生,以及运河上的水利工程、漕运盐利、商业贸易、宗教信仰、饮食风物、戏曲诗词、舟船样式、市井生活,运河沿线的自然生态、运河如何与“一带一路”交汇,并专题展示我省组织创作的《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

简而言之,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就是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

展览的总体定位是“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共设有“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因运而生——大运河沿岸的传统生活”“大运河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知名运河与运河城市”“中国大运河艺术史诗”“紫禁城与大运河”“隋炀帝与大运河”“运河与自然展”“运河上的舟楫”“流动的文化——中国大运河”“探索大运河:青少年互动体验展”等11个专题展。

虽然展览内容极为丰富,但是展厅有一个精神内核,那就是国家治理的中国智慧。龚良解释说,中国古代开凿和维护大运河的原动力是漕运,即以水转谷,大运河是中国南北融合的战略通道,在维护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最基本价值表述。“大运河的一头是江淮和江南,另一头是国家的首都,首都的变迁决定了运河的变迁,如宋代定都开封,通济渠依旧发达,但从洛阳通往北京的永济渠就衰落了;南宋定都杭州,开封到淮河的汴河开始淤塞,扬州、淮安的地位就下降,苏州成为运河沿线最重要的城市;元代定都北京,必须新开河道,截弯取直形成了京杭大运河。”龚良说,“从隋唐起,国家的经济、文化重心逐渐固定在南方,而政治中心往往在北方,古代国家层面的物资调配主要靠大运河,进而带动了民间和商业的交流,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创造出灿烂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到目前为止,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共有1万件展品,其中有20件(组)大体量展品,将成为展示运河巨大规模和人利用改造自然的最佳体现,例如复制的山东汶上南旺水利枢纽模型,将再现京杭大运河最高点如何引水济运、“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创举;明代鲁王出行仪仗俑构成了3米宽近10米长的队伍,浩浩荡荡,气势非凡;展厅里还会部分复制回洛仓中一座可存粮50万斤的粮窖,观众可以从巨大的粮窖底部穿过,感受运河漕运仓储巨大空间带来的震撼;开封是宋代汴河的终点,展厅里会陈列20米长的河道剖面,唐、宋、元、明、清历代地层堆积七八米高。

淮安的清口水利枢纽位于黄河、淮河、运河的交汇处,是运河漕运最复杂、工程难度最大的节点,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之大成,展厅将用数字技术再现“蓄清刷黄、束水攻沙”的治水思想,这种理念至今仍被用于黄河治理。

馆内特别设置了500平方米的环形数字馆,通过水、运、诗、画四个篇章展示运河美的意境,观众在空间内,随着“时空河道”自由地穿梭流动,展开人与自然、历史、现实的穿越时空的对话,通过“科技+艺术+文化”的创意表达方式,让大运河流入每个观众的眼中、心里。

舟楫往来通南北,船运载了四面八方的货物,南来北往的行者。运河上的船有多少种类?“运河上的舟楫”展厅将展出七八十种古船模型,其中最大的沙飞船长20米,宽4米,相传沙飞船是扬州沙氏所造,由于跑得快,人们称之为“沙飞船”,后成为明清时期扬州至杭州一带的舫船,是大户人家娶亲或看戏之船,也是康熙南巡时的伴驾之船、乾隆南巡时的御座船之一。展厅里的沙飞船本身就是一个小展厅,尤其在虚拟互动体验区,观众可以化身为康熙随行画师,南下途中结识驻于淮安府的漕运总督,讲述漕运总督日常管理漕运等相关事务;经由扬州邂逅江南曼妙女子,见证一场婚俗;途经苏州与文人骚客把酒言欢,听昆曲,感受江南水乡的婉约繁华;最终抵达杭州码头,与船工一起感受市井生活的富足美满。

展厅中那些小型船模,同样让人大开眼界:双体游船复制自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龙舟和翔螭舟分别是隋炀帝下江南时自己和皇后的乘舟;沙船是中国竖帆最多的船型,也是明清漕运的主力船型;“两节头”是清代货运的载重船,可以拆分成两船,尤其适合枯水期运输;高邮漕船尾部刷黑漆,俗称“黑屁股”;镇江客船的模型收藏于比利时国家航海博物馆,是清末首届万国博览会上参展的120多艘中国古船模之一;“米包子”是一种口小肚大的运米船,清代征收运输船税按舱口尺寸计算,船民为了少纳税,便把船只改造成“包子形”,这种特别的形制是一种民间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绝技。

看到听见,运河两岸的美好生活

“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在三湾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道。一条运河繁荣了沿线的城市乡镇,运河的重要节点必定是幸福生活所在,展览中浓墨重彩地展示了运河给人带来的美好生活。

“因运而生”展厅就复制了中原、燕京齐鲁、江淮、江南四个地域的城镇村落的街巷空间,再现了四幅“运河繁华图”。

“进入这个展厅,观众会有时空穿越的感觉。”龚良以第一单元“盛世东都,汴水繁华”举例说,展厅内分别呈现唐代洛阳和宋代开封的街巷、民居,小摊和遮阳伞取自《清明上河图》,屏风复制自宋代名画,码头和集市上叫卖采用方言,工作人员穿着的唐宋服装让人想到宋徽宗的《捣练图》,街巷上分布着果子铺、茶肆,卖宫灯、首饰、年画的店铺,在针灸馆观众还可以体验简单的针灸治疗,用于夜市小吃的道具是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可以用来在公众餐厅兑换特色美食。

接下来的三段街景,分别表现临清钞关街景、京师闹市繁华、淮扬雅致风物、南船北马要冲,以及江南地区的锦绣文章、物阜民丰和烟雨水巷,走在展厅中,仿佛行走在一幅自北国到江南的民俗风情画中,四合院、古戏台、盐商豪宅、千年邮驿、书院、商号、天下粮仓、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真实重现运河城镇村落的历史场景和生活场景。

运河流淌着绵延千年的非遗技艺,承载着两岸人民的美丽期许,在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运河沿线,戏园里演出着才子佳人的故事,茶楼上演绎着侠义天下的情怀,庙场上回响着插科打诨的笑声,都是两岸生活的缩影。展厅中“乐韵流淌”单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780年乾隆南巡时,全国各地的戏班子汇聚扬州,为皇帝和市民演出。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艺汇演”,当乾隆皇帝继续南下时,意犹未尽的戏班子群却沿着运河一路北上一路演出,在此过程中雅戏、花戏杂陈,运河之水融合了各种戏曲,一个新剧种呼之欲出。8年之后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四大徽班进京,当诸腔杂陈变得和谐统一,国粹京剧就这样诞生了。

在非遗展厅内,扬州清曲、京韵大鼓、苏州评弹、山东琴书、昆曲、京剧、木偶戏、皮影戏……各种戏曲、曲艺交相辉映,此外,五彩的颜料、考究的湖笔、精细的梳篦、玲珑的核雕、典雅的折扇,以及用织、绣、染等各种方式创造出的云锦、缂丝、苏绣、蓝印花布,各种技艺巧夺天工;四季交替,日月轮回,庙会、庆典、祭祀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情思,中国传统生活的魅力,就蕴藏在这些非遗项目中。

大运河不仅是古代交通大动脉,而且积淀了千姿百态的戏剧曲艺、传统技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民俗歌谣……一条水道沟通融汇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以及水利文化、漕运文化、船舶文化、商事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形态,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民俗文化,让观众在展厅中感受着生生不息的情思、代代相承的美好。

好看好玩,这里上演运河版“密室逃脱”

开放后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除了11个主题展览外,还设有考古研究所、文创商品、茶馆、咖啡馆、小剧场等,未来这里不光好看,还要好玩,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文化客厅,免费对公众开放。

博物馆内专门设置了一个青少年互动体验展,在展厅中,孩子们可以化身为古代官员,去游一游大运河,看它如何爬山过黄河,人们运用了什么智慧让它听话,那些从没听过的水利工程究竟如何运转,往来如梭的大船上都运载了什么货物……

不仅如此,展览还为10-15周岁的青少年设置了一个“密室逃脱”环节。这是一个角色扮演的互动游戏,参与者有一个身份:监水使者林镜,当时远在北京的皇帝染疾,急召鲁王回京担任储君,林镜的任务就是护送鲁王沿运河返回京城。

游戏一开始,玩家会在都水监衙门的屋檐下用身份证刷闸机,并运用运河知识获得密码和卷宗(解谜手册),打开密室。接下来,玩家将面对一个复古沙盘,并正确连接运河路线,机关被触发后,墙壁上将投影运河视频变迁,并提示运河中最难通行的地方,而这就为接下来的剧情埋下了伏笔。

启程之后,为了防止有人加害鲁王,玩家需要挑选一艘漕船,并仔细检查船身、桅舵,坐船北上的“行程”中,玩家需要操作船只、利用河工工具解决河道淤塞、河水暴涨等危机,在整个通关过程中,共有10个左右的机械,涉及运河航运、管理机构和漕粮仓储等相关知识,当“林镜”把储君安然送回京城后,就可以用手机打卡,生成成就令牌(含角色IP形象与自拍),分享至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

对于博物馆来说,更多刺激而神秘的故事情节暂时还不方便透露,但对于运河版“密室逃脱”的吸引力,馆方表示情节、道具和悬念的安排一定会让参与者过瘾。

为了让博物馆更好玩,展陈还把大自然搬进了展厅。海河平原的黄栌、紫椴、蜻蜓兰、花尾榛鸡和普通翠鸟,黄淮平原的旱柳、刺槐、狗尾草、苍鹭、普通秧鸡,江淮平原的榉树、朴树、石楠、芡实、中华绒螯蟹、鳗鲡,以及长江下游平原的马尾松、木芙蓉、乌桕等,还有湿地里的动植物,都将被放进博物馆,组成一个个生态系统,“普通生物就用实物展示,珍贵生物就展示标本。江南园林追求‘虽是人造,宛若天成’的效果,这个展厅我们希望它能成为博物馆馆内的自然园林,能够让观众在这里感受运河沿线的自然生态。”龚良说。

当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时,观众可以通过楼梯直达楼顶花园,进而通过廊道进入大运塔,站在塔上俯瞰整个三湾景区。三湾是明代水工遗产,扬州城北高南低,运河水原本在此倾泻直下,威胁航行安全。明代扬州知府郭光复带领当地百姓,将河道变直为弯,减缓了水流速度,使行船变得不再有风险,达到了“三弯抵一坝”的效果。

这里还是历史与现代的交汇处,大运塔与文峰寺的文峰塔、高旻寺的天中塔成一直线,形成“三塔映三湾”的美丽景观。

未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边将建成一座码头,观众在此坐船,向南可达长江边的瓜洲,向北可达东关街码头、天宁寺御码头,进而像康熙、乾隆南巡时那样,经瘦西湖直达蜀冈平山堂,串联起扬州最具特色的运河游览线路。

“我们的目标是在开馆后花三年时间,使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每年接待150万人次。”龚良表示,博物馆本身不盈利,但是它可以促进文旅融合,把更多的观众变成扬州的游客,为这座古城留下更多的人,体验一座运河古城的千年文脉与现代文明。

来源:交汇点 作者:王宏伟
运河脊梁固本原 漕运咽喉焕新生
大运河镇江段地处长江和京杭运河“十”字交汇的南口门,扼苏南运河入江之咽喉。自开凿以来,即为我国东部地区的水运枢纽,并加深、拓宽于隋,素有“五口入江”、“九省通衢”之美称,在很长历史时期,大运河镇江段作为“漕运咽喉”对江苏乃至中国南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和发展都曾发挥过重大作用。[详细]
运河脊梁固本原 漕运咽喉焕新生

大运河镇江段地处长江和京杭运河“十”字交汇的南口门,扼苏南运河入江之咽喉。自秦三十七年(公元前209年)开凿以来,即为我国东部地区的水运枢纽,并加深、拓宽于隋,素有“五口入江”、“九省通衢”之美称,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大运河镇江段作为“漕运咽喉”对江苏乃至中国南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和发展都曾发挥过重大作用。

大运河文化遗产成果丰厚

秦始皇开通徒阳运河开始至南北朝末期,镇江境内的运河水系逐渐成形,其中沟通南京与江南地区的破岗渎运河担负了大多数的航运功能。隋大业六年贯通南北大运河开始至清末运河漕运功能全面停止,一时期,镇江段运河成为了沟通长江南北经济与文明的主要通道,为保持运河水量,修建了复杂的涵闸工程和水源工程,并于宋代达到了技术巅峰。

清末至今,失去了漕运功能的镇江段运河,逐渐走向衰落,镇江和丹阳城区段运河部分被填埋成道路或淤积。1958年全面整治后,提升了通航能力,继续发挥着内河航运的功能。

京杭大运河镇江段本体部分全长近60公里,北起镇江古运河入江口(京口闸),南到丹阳市吕城镇边界。历史上的镇江大运河曾开凿过多个入江口,至明清时期,镇江大运河共存在大京口、丹徒口、谏壁口、新河口(小京口)和甘露口这五个入江口。但因为河道淤塞、航道变迁,现镇江大运河仅存前三个入江口,分别对应京口闸、丹徒闸和谏壁闸。其中,谏壁闸是现京杭大运河的主入江口,谏壁闸以南为仍然通航的京杭大运河段,全长42.74公里;从京口闸经丹徒闸至谏壁为古运河段,长16.69公里(其中流经镇江老城区约5.17公里),现已失去航运功能。

镇江地处长江沿江和太湖水系分水岭的宁镇山脉东延区域,是江南运河跨水系、过长江进入淮河流域最便捷的通道。但是这一过程中要跨越江南运河的最高处,即被称为江南运河屋脊的丹阳段区域,为此古人发明并建造出了练湖、京口闸等一系列由人工湖泊、闸涵枢纽,以及水道上的节制工程组成的复杂水利工程设施来维持镇江段运河的正常水位。同时,镇江大运河江河交汇处河段还要克服江水涨潮倒灌带来的泥沙堆积、河道淤塞和运河正常开闸通航之间的矛盾,每年承担着不间断的巨大漕运运输量。这些工程,不论是开挖工程量还是维护难度抑或是工程建设难度,其难度之大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都是极其艰巨的,更不用说在缺少先进测量技术情况下,古镇江运河河道选择至今看来仍是最佳路径的河道选线,所有这些大运河文化遗产成果都代表了上千年来人类杰出的科学技术成就。

大运河文化浸润当下生活

镇江城市因水而成、因水而兴,大运河作为镇江穿市而过的交通命脉、生活水道,奠定了镇江市的城市格局,影响了镇江市的发展变迁,孕育了镇江的文化特质,是打造镇江市“产业强市”、“城市山林”的重要物质文化资源和基础,也是推动镇江新时代经济社会进步、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2010年,镇江市制定了《大运河(镇江段)遗产保护规划》,科学合理有效对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近年来,镇江市文广旅局积极开展工作,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跑起来。

推进实施一批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京口闸遗址保护工程和京口闸遗址展示工程,营造历史文化和景观氛围,形成新的保护利用遗产点。推进镇江博物馆扩建工程、铁瓮城遗址西门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完成古运河京口闸至丹徒闸沿线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指导推进丹徒区殷氏六房、京口区王家花园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

推进实施一批文化遗产利用工程。完成镇江焦山碑刻博物馆展陈提升工程,组织指导实施殷氏宗祠红色大礼堂陈列展示、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文物数字化保护展示等工程、积极配合李公朴故居维修及陈列布展项目申报江苏省名人故居保护项目,推进指导江苏电力历史博物馆、扬中市博物馆建成开馆。

推进实施一批文化遗产传承工程。挖掘整理运河文化内涵,梳理汇编文献资料书目并实施沿线非遗保护工作。对镇江图书馆现有的大运河文献进行了整理,初步编出了书目;推进以运河为主题的歌曲《江河缘》和扬剧《茶山女人》的创作和展演;遴选文物参加“大运河文物精品展”;坚持运河非遗传承,创作运河相关的文艺作品,继续打磨小扬剧《河“约”》。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对沿线遗产、遗迹、地名、故事进行梳理,深入挖掘其中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内涵,形成雅俗共赏、深入浅出、理趣兼美的标识式图文、视频等,与旅游公共配套设施和节点景观深度融合,推动形成解读导览标识体系。开展首届江苏省“话运河·说非遗”少儿民间故事讲述大赛;开展第五届民俗文化周暨大运河沿岸风土人情展;多次开展“网友品文化旅游——大运河文化之旅”活动;进一步挖掘茅山抗日核心区遗产资源,通过红色旅游品牌打造,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新突破;已初步策划江河交汇风貌之旅、宗教祈福之旅、运河人文之旅等5条精品大运河旅游线路,并召集旅行社进行研讨;系统化培训沿线景区、景点导游,以正确解说镇江大运河历史和文化。

经过各级政府和社会的不断努力,大运河镇江段的文化遗产已经得到强力有效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在推动地域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运河散发出来的光芒会更加耀眼夺目。

来源:金山网
未标题-4.jpg
江苏镇江:千年古运河 逢春展新姿
江苏镇江:千年古运河 逢春展新姿

京杭运河苏南段江河交汇处江苏镇江谏壁两岸被春色浸染,风景美不胜收。 曹丽娟 摄

京杭运河辛丰段在春风的吹拂下展开美丽的画卷。 孙悦萌 摄

京杭运河辛丰段两岸满目绿色,春意盎然,一派生机。 孙悦萌 摄

江苏镇江古运河畔,一对母子正在和煦的春光里享受美妙亲子时光。 罗秀龙 摄

作为贯穿主城区的城市风光带,古运河是镇江流动的历史文化遗产。 罗秀龙 摄

镇江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江南运河的起点,漕运时代的重要枢纽,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众多,现在运河两岸的人家也为古运河增添了一抹亮色。 罗秀龙 摄

千百年来,大运河见证了镇江的兴衰,也留下了众多文化遗产,古运河在镇江人不断的保护传承下,逐渐形成古韵之河、休闲之河、生态之河。 罗秀龙 摄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read_image.jpg
镇江打造长江运河交汇水域治理新格局
镇江打造长江运河交汇水域治理新格局

京杭运河与长江干线在镇江十字交汇,从六圩河口至谏壁河口的15公里长江干线是两条黄金水道的重叠段,也是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中最弯曲、狭窄的航段。京杭运河与长江深水航道两股船流在此交汇,日均船流量3800余艘次,进出南北通江河口的船舶达到1000余艘次,导致该航段船舶交通流复杂、通航密度饱和。另外,从京杭运河进出长江干线的船舶,由于对河口附近过往船舶动态不清楚、对长江江苏段船舶航行相关规定不熟悉等原因,极易发生事故险情。

为破解这一水域安全监管难题,镇江海事局精准施策,从最开始的港监艇和海巡艇现场驻守,到在南北通江河口布置两条80米级海事趸船蹲点驻守,到如今积极谋划“岗哨联动”监管措施,积极打造干支交汇水域海事安全监管新格局。

信用管理互联,打造南北通江河口信用管理示范区。以统一标准规范交汇水域的船舶航行、作业、停泊行为,南北互认互动,有效推动海事信用管理实施,让《江苏海事监管领域信用管理规定(试行)》在该水域落地生根。联合该水域各安全监管单位、港口企业、船舶管理公司共建信用管理平台,并根据违章行为的严重程度,依法依规做好信用黑、黄名单的认定工作。

违章查处互动,实现南北海事执法基地联合管控。充分发挥南北海事执法基地的地域优势,在违章查处中,互通违章信息,开展联合行动。岗哨联动堵截在各自辖区内违章逃逸、肇事逃逸的船舶,并发挥党建联盟优势,协调施桥船闸和谏壁船闸进行船舶过闸管控,提升监管效率。联合管理定易洲锚地附近水域的锚泊船只,在待闸高峰、船流高峰期间,两头齐抓共管,提升锚地周转效率,缓解航道压力。

空中巡航互补,打通干支交汇水域空中巡航通道。大沙指挥岗亭的无人机巡航半径与六圩河口的大六轴无人机在空域上无缝对接,实现岗哨之间15公里的无人机空中巡航全覆盖。在局空巡大队的统一部署下,依据镇江海事局无人机使用规范,定期开展联合空巡,充分发挥无人机在空中巡航、对艇支援、数据采集、水上救援、违章查处等方面作用。

攻坚克难互助,形成重点船舶齐抓共管合力。加强“一条龙”船队监管。严格执行《京杭运河与长江干线交汇水域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规定》相关要求,严查船队超量、超长拖带违章行为。定期召开南北河口吊拖船队安全管理会议及联合安全监管会议,整合七家管理单位中涉及“一条龙”船队的监管资源,实现联合管控。通过采取提前预申报等措施有效减少船队在两个河口之间水域停泊、锚泊,缩短停留时间,及时过闸。将吊拖船队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岗哨联动严查船队船名标识不规范、故意关闭AIS、超载、超拖带量、无拖轮值守、越界抛锚等违法违章行为。加强进江海轮监管。依托指挥中心的信息支持,以“海事+引航”联合监控机制为抓手,岗哨互通辖区海轮动态信息,提前介入,预判海轮过六圩河口或谏壁河口时间,对进江海轮提前信息预报,提醒其控制速度,避开单向控制段会船、河口船流进出高峰等时段,有计划的通过尹公洲、六圩河口和谏壁河口。

镇江海事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岗哨将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执法力量下沉一线,提升基层一线执法监管效能,同时以党建为引领,进一步深化六圩河口全域党建联盟和谏壁河口党建联盟建设,全力推动两个党建联盟升级成为七家管理单位联合的大党建联盟,凝聚干支交汇水域安全监管合力,努力打造长江镇江段干支交汇水域治理新格局,确保辖区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作者:韩雁鹏 沈慧
W020201122305482228453.gif
守护大运河,志愿在行动
守护大运河,志愿在行动

11月8日上午,“守护大运河,志愿在行动”启动仪式在镇江市运河广场举行。来自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的志愿者和15组亲子家庭代表共计100多人参加活动。

此次主题活动由市生态环境局主办,市绿色三山环境公益服务中心、市正益社会组织发展促进中心、江苏大学环保协会、爱暖西吉公益团队、江苏科技大学环保协会等共同承办。

该系列活动以线上与线下互动的方式开展,覆盖多家社区和学校,环保宣传活动丰富多彩。线上部分包括发起“我为大运河种棵树”“大运河保护知识竞答”“我为大运河保护建言献策”等可以赢取礼品的趣味互动活动。线下部分走进社区及校园,选择10多个小区开展纸箱回收利用兑换绿植(或生活用品)活动,并免费发放《江苏生态文明20条》新年年画;还将在校园开展守护大运河主题宣传活动、校园变废为宝创意征集大赛、守护大运河主题演讲比赛等。整个系列活动计划本月完成。

启动仪式上,大学生志愿者代表宣读了《江苏生态文明20条》倡议书,进行环保时装秀表演;主办方还推出大运河及环保知识有奖竞答、亲子家庭彩绘横幅、环保行动留影等多项趣味活动。

来源:金山网 作者:杨佩佩 李媛
W020201010621331357616.jpg
数说运河之美:镇江文旅融合发展亮点频现
数说运河之美:镇江文旅融合发展亮点频现

近日,在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联等单位主办的“数说运河”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合作论坛现场,首次发布了“2020年度大运河文化和旅游发展榜(江苏段)”,镇江市京口区“三榜”齐上、收获颇丰,一举荣登2020年度大运河文旅服务满意度榜(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影响力榜(江苏段)金榜,并跻身大运河文旅产业竞争力榜(江苏段)银榜。

据了解,本次论坛以“数·说运河”为主题,共同探讨在数字科技背景下,如何利用好祖先宝藏,让古老运河焕发新机。本次评选根据客流、消费、感知等大数据评出金榜(前10名)、银榜(11—20名),本次榜单发布是大运河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旨在充分展示大运河沿线45个县(市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风貌、新成果、新经验。

广场文化活动 孙逸飞 摄

近年来,京口区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完善旅游六大要素配套为主攻方向,通过“讲好系列城市故事”等活动,不断加快大运河沿线文旅融合发展步伐,文旅融合发展特色明显、亮点频现。

京口区以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多方筹集资金,建成京口文化艺术中心,建成社区(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6个、图书馆分馆93家,建成率100%。启动“京彩”文化惠民服务机制,通过“点单式”、“定制式”、“配送式”等方式,实现“百姓点单,政府买单”,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000余场。出版《京口文化丛书》3册,多项作品荣获省五星工程奖、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辖区文艺团成绩卓著,共获奖216个。组织开展“讲好城市故事,遇见文化京口”等一系列活动,通过挖掘京口历史文化资源,切实提升京口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与此同时,京口区逐步完善旅游六大要素配套,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创建,率先成立区旅游协会,新建、改建旅游厕所50座,新增旅游停车场面积超10万平方米,住宿床位数达1.78万张。1家旅行社获评省五星级旅行社,4家旅行社被评为省三星级旅行社。

京口区还着力加快文化旅游市场体系建设,辖区现有文化旅游市场主体109家,建成苏宁广场等大型文旅项目16个,总投入达55.74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进一步显现,整体规模进一步壮大。成功举办“新媒体+”城市赋能融合峰会、镇江香醋文化旅游节等特色文旅活动,参加活动的游客累计超100万人。

来源:金山网 作者:王俊东 梅永生
镇江215.png
京杭大运河镇江段多举措保障船舶污染物零排放
京杭大运河镇江段多举措保障船舶污染物零排放

10月13日,由省生态环境厅带队、多家媒体参与的“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专题新闻采访活动在京杭大运河镇江段开展。记者从活动中了解到,镇江港航部门多方落实防污举措,实现了船舶污染物零排放的目标。

采访团参观了京杭运河镇江服务区谏壁船闸水上雷锋服务台及运河文化长廊,了解服务区内船舶生活污水接收装置完善情况、船舶垃圾及油污水回收流程等。

据了解,近年来,镇江港航部门持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在生态环境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多举措持续推进污染防治工作,实现京杭运河镇江段船舶污染物零排放,进一步强化港口自身防污能力,有效保护了周围水体环境。

京杭运河镇江服务区是船舶从长江进入苏南运河的第一座内河服务区,年停靠船舶超过1万艘次。服务区建有12套低压岸电桩,可供24条船舶接电使用,还可向来往船舶提供日常生活服务、应急维修保障、船舶污染物免费接收等服务。

目前,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交通运输厅已在京杭运河镇江水上服务区建立了“先锋绿源通”党建联盟,形成联合共建、协同推进绿色交通发展的良好态势。

来源:金山网 作者:姚晶晶 沈湘伟
ZJ3.gif
“行走江南运河”摄影采风作品展开幕
“行走江南运河”摄影采风作品展开幕

24日下午,“行走江南运河”镇江、杭州摄影采风作品展在西津画苑开幕,两地摄影家于苏南运河采风,用摄影作品展现运河之美和两岸风景。

作为金山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此次采风活动也是镇江、杭州两地文联共同策划合作项目。9月20日,镇江市摄影家协会采风团10名成员从谏壁船闸乘船出发,沿苏南运河经常州、无锡、苏州、嘉兴等地,最终抵达杭州,历时5天,全程约280公里。随后,杭州摄影采风团沿相同反向路线从杭州至镇江。参加采风创作的两地摄影家们亲身感受到了京杭大运河,特别是江南运河段的全新面貌,拍摄了大量照片,创作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兼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摄影佳作,形象生动地展现大运河的面貌。市摄影家协会从两地摄影家拍摄的数万幅照片中,精选了近200幅作品进行展出。

来源:金山网 作者:花蕾
唱响大运河文化的“常州精彩”
高质量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首要是“保护”。做好文化遗产保护是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前提。常州充分把握大运河常州段文化遗产的活态特征,以敬畏历史的态度,从根本上留住运河文化的“根”和“魂”。[详细]
唱响大运河文化的“常州精彩”

大运河常州段是江南运河连江通湖的重要河段,全长45.8公里,其中世界遗产段长23.4公里。据史料记载,自隋以来常州就成为漕运重要驿站。元朝以后,运河曾三次南迁,形成了现今“依河建城、河随城迁、河城相套”的“三河四城”风貌。先后走出了唐荆川、汤贻汾、盛宣怀、李伯元、瞿秋白、史良、刘国钧、赵元任、周有光等一大批名人大家。苏东坡曾14次乘船游常州,并终老于此。

到了近代,运河又成为民族工商业的摇篮,大成厂、大明厂、戚机厂、恒源畅厂等一批民族工商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于运河两岸。大运河孕育了常州的文化底蕴内涵,滋养了常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是见证江南历史变迁和文明演进的“活化石”。

千年运河,流向未来。近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领会把握省委书记娄勤俭关于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具体要求,从水态、形态、生态、文态、业态五个维度,科学规划、严格保护、有序实施,全力推动世界遗产与现代城市有机融合,还河于民、还景于民,创造良好的生态效应、多彩的空间环境、独特的文化魅力,唱响常州运河品牌,全力建设高质量的“民生之河”“人文之河”。

高质量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首要是“保护”。做好文化遗产保护是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前提。常州充分把握大运河常州段文化遗产的活态特征,以敬畏历史的态度,从根本上留住运河文化的“根”和“魂”。

认真实施运河沿线遗址遗迹保护修缮工程,严格执行相关国际公约和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规划,加强对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统筹推进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建立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征集并妥善保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与记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

通过活态保护,一方面维护遗产的价值内涵和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另一方面按照适度、合理、可持续要求,发挥功能,有序开发。

高质量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主线是“文化”。大运河代表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和精神,是祖先留给后人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

常州立足当今时代条件,深入挖掘和展示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强化继承创新,深化宣传教育,让这一流动的文化泽被当代、启迪未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全面记录、深度解读、充分宣传和弘扬大运河文化价值。

加强大运河文化带智库建设,依托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围绕“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工商文化”三大主题,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打造独具魅力和彰显特色的“人文之河”。

高质量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载体是“文旅”。常州以塑造“高质量的旅游明星城市”为导向,加快大运河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大运河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努力把大运河常州段打造成为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精心策划一批大运河国际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系列精品河段,通过旅游网站、网络社交平台、展会、赴境外开展旅游促销活动等多种渠道,加大对大运河名人、名家、风物、名言和各类人文景观的宣传推介力度,推动大运河文化旅游向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提炼大运河精神标识的现代表达,推动运河文创与市场结合,并形成城市对外宣传的文化符号。高质量建设好国家文化公园试点,加快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常州段建设,积极探索具有常州特色的建设范例,加快大运河标识系统导入应用,努力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世人评说的时代经典。

立足大运河常州段的第一性和唯一性,打造一批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坚持把弘扬运河文化与建设城市文化有机结合,加快运河沿线名城名镇名村建设,带动沿线城乡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关键是“生态”。《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现主要河道生态环境根本改善的治理目标,在保护各类文化遗产、人文景观风貌真实性完整性的基础上,着力推进运河河道治理。

常州加快推进大运河及其沿线生态建设,大力开展运河生态修复。对大运河遗产段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维持河道基本生态用水需求,提升运河生态功能,加强运河水安全保障。

提升运河沿线工业园区的清洁生产水平,加强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实现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和稳定达标排放。推进绿色水运工程,深入贯彻落实“水十条”“大气十条”“土十条”,继续做好船型标准化工作。

高质量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心是“人民”。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首先要搞清楚“它是谁的”“为了谁”等问题。大运河是常州人的“母亲河”,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穿越主城、城河相依,是常州大运河的基本属性。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社会关切,群众期盼。

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常州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科学处理好保护、传承、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坚持汲取民间智慧,广泛吸纳民间组织、民间团体及广大民众参与,把“为何保护”“为谁保护”,放在“如何保护”的前面思考。

在大运河文化研究过程中,坚持面向大众、面向民间、面向基层,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文化诉求和真切感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建设宗旨,把大运河文化带真正建设成民生工程、惠民工程。

大运河是线性的遗产、活态的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更是未来的。常州将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努力把大运河常州段建设成为充满魅力、令人向往的文化高地。

始终保持工匠之心,坚持以文化建设为引领,登高望远、精耕细作、久久为功,促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把大运河打造成常州乃至全省文化建设高质量的鲜明标识和闪亮名片。

始终保持争先之心,以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提出的“四个走在前列”为目标,大力弘扬“勇争一流、耻为第二”的常州精神,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奋勇争先,奋力推动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走在前列,为传承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贡献常州智慧、常州力量!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
常州460.png
常州钟楼打造漫步玉兰主题景观廊道
常州钟楼打造漫步玉兰主题景观廊道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常州北港街道的钟楼五星桥油库,10月份这里会进行拆除。“我们会在保留部分原样的基础上,将其余进行拆除,由此打通玉兰路。而该处也将作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一处景点,以工业遗存的形式与市民们见面。”钟楼区北港街道房屋征收与补偿服务中心科员郝冬雪说。

记者了解到,五星桥油库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如今该库区主要用作停放运输车辆,油罐等已废弃十年以上。库区里有大小20多个油罐、水塔一座,以及职工宿舍等数栋房屋。“我们将在保留水塔、北边4个大的油罐、两栋房屋的基础上,将其余部分进行清理和拆除。目前正在等待车队搬离,10月份将正式开工,进行工业遗存的景观改造。”郝冬雪说。

据悉,今年以来,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钟楼区不仅对新大运河、老大运河、后塘河沿线5处“两违三乱”进行了整治,还围绕老大运河(钟楼段),打造大运河南岸滨河绿地——古运河十里玉兰森林廊道。

古运河十里玉兰森林廊道东起五星大桥,西至安基村,全长约5公里,绿化面积约4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4.7亿元。北港街道水利站站长黄忠华介绍,该廊道初期建设内容是在玉龙路两侧建设2万平方米绿化项目,目前已竣工验收;中期建设内容则是在从五星大桥至童子河的2.8公里范围内,建设面积达13.7万平方米的绿化。目前,海棠路至童子河段的施工图绘制已完成,并于8月完成招标工作。“到明年春天,市民就能初步体验滨河的白玉兰景观廊道、休闲的广玉兰林荫廊道以及绚烂的红玉兰花海廊道。”

“远期规划是继续建设童子河至美丽乡村安基村段,使绵延的滨河玉兰主题景观廊道达到5公里,还将引种宝华玉兰、星花玉兰、望春玉兰等珍贵园艺品种,让市民朋友在赏花游运河的同时,享受玉兰花卉的科普‘大餐’。”黄忠华说。

来源:常州晚报 作者:董逸 河长办
W020201125412747534064.jpg
两项重量级展览联袂述说运河往昔与风情
两项重量级展览联袂述说运河往昔与风情

曾为江南运河始,阅尽千年繁华时。千百年来,古运河孕育了常州的历史文化与城市文明。昨天下午,“晋陵风雅——常州画派精品展”“龙城纪盛——《康熙南巡图》文献研究展”在常州美术馆7楼展厅对外开放。这两个重量级展览以不同视角,精选常武地区明清以来的艺术名家珍品,展现“常州画派”历史地位、传承、影响;深入挖掘常州大运河文化基因,集合众多专家学术研究成果,从历史和艺术层面述说运河往昔与风情,彰显了常州历史文脉及古代文化艺术成就。

展现明清时期常州艺文风流

清代初期,恽南田的花鸟、山水画以其广博深厚的文学修养、清雅俊逸的艺术风格自成一家,不仅影响了常州乃至江南地区绘画的发展,使“常州画派”占一时之盛,更凭借官方的推重与褒扬,成为画坛正统,影响绵延至今。

恽寿平《仿古山水图册十开之七》

“晋陵风雅——常州画派精品展”邀请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杨丹霞担当策展人,择取60余件展品,包括恽南田本人代表作、恽南田艺术同道的作品,以及恽南田家族前辈的诗作。读者可欣赏山水、花卉蔬果题材画作,感受恽南田的艺术造诣;透过一些书札,了解恽南田的为人、家族、祠田管理等相关情况,由此领略明末清初江南常州俊才辈出的人文风貌。

领略历史上江南重镇的繁华风貌

《康熙南巡图》是清朝初年宫廷绘画中的辉煌巨制,以康熙皇帝南巡路途为线索,对他的出巡过程进行了“起居注”式的记录。各卷分段描绘出巡沿途重要的山川、城郭、风物、官民,有“中华第一长卷”之美誉。记者从常州美术馆了解到,《康熙南巡图》共12卷,现存北京故宫5卷,海外博物院收藏4卷,私人收藏1卷,尚有2卷下落不明。

恽寿平《花果图册十开之七》

《康熙南巡图》第6卷重点描绘康熙从瓜洲渡江登金山,从奔牛镇至常州府的情景,全面细致地展现了大运河常州段的繁华胜景。此次“龙城纪盛——《康熙南巡图》文献研究展”展现的,就是《康熙南巡图》第1卷、第3卷,第11卷、第12卷以及第6卷常州段的复制品及印刷作品,邀请资深美术史研究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聂崇正担任策展人,凝聚他数十年研究成果,梳理国内外美术史专家研究《康熙南巡图》的手稿、学术论文等研究成果,其中不少文献资料是国内首次公开展出。由此展现历史上江南重镇的繁华风貌,通过山川景物、风俗百态、建筑、服饰等图像信息,让更多人了解大运河文化、运河城市变迁。

记者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了解到,常州市正结合老城厢复兴工作,坚持文化为魂,精准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核心样板。此次两大展览以大运河为媒,通过展板上故宫博物院专家的权威解读,展现常州艺文风流,再现常州运河的繁荣鼎盛,让观众读懂运河古城。

展览将持续至12月20日,有兴趣的市民可以前去欣赏。

来源:常州晚报 作者:常文旅 刘懿
录制_2020_12_09_09_54_22_526.gif
常州:精准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核心样板
常州:精准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核心样板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议昨天下午召开,会议对标高质量考核体系,研究部署了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近期重点工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涛出席并讲话。

副市长、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正春主持。

陈涛指出,当前,中央、省委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常州市老城厢建设工作也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紧密相关。在更高层面上谋划推进全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一方面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抓细抓实省委省政府的各项任务要求,结合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的重点与亮点稳步有序积极推进;另一方面,要聚焦核心重点,紧扣目标、扎实推进当前及下一阶段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的各项环节和任务。

陈涛要求,结合老城厢复兴工作,坚持文化为魂,系统挖掘老城厢文脉、赋能老城厢硬件工程,紧紧围绕老城厢红色文化、名士文化、工商文化、市井文化等四大核心文脉,提升老城厢文化景观的历史价值和当代功能;坚持保护优先,严格保护老城厢街巷肌理和大运河沿岸,优化文化遗产、河道水系、生态环境等保护传承利用的空间格局;坚持项目带动,以保护修缮、改造提升为重心,打通文脉,连珠成片,以代表性文化地标为物理载体,提升大运河文化标识度,精准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核心样板。同时,对标高质量考核指标,全面完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项目;加强统筹协调,抓好规划实施,聚合资源力量,奋力推动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走在前列、凸显特色、形成标识,为新时代传承民族精神、彰显文化自信贡献常州力量。

会议审议了《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总体规划(送审稿)》。该规划紧扣“文旅休闲明星城”目标,以“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工商文化”为魂,结合运河沿线的名人故居、考古遗迹、水工设施、工业遗存,提出系统建设高品位文化长廊、高颜值生态长廊、高水平旅游长廊目标。规划范围为常州市全境,其中新北、武进、天宁、钟楼为核心区,金坛、溧阳为拓展区。规划期限为2018-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武进区、市发改委、文广旅局、晋陵公司、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等围绕各自工作推进情况作交流发言。

来源:常州日报 作者:林云 周茜
未标题-2.jpg
大运河重点项目投融资对接会在常州举行
大运河重点项目投融资对接会在常州举行

11月21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主办,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发展改革委、省文化和旅游厅、常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承办的2020年大运河重点项目投融资对接活动在常州举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中宣部宣教局、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出席活动。

来自大运河沿线北京、河南、江苏、浙江等8省市共发布了71个大运河重点项目投融资需求。来自国家和各地40多家金融机构、投资企业进行对接。其中我省发布了包括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二期工程、大运河练湖历史文化公园、宝应古城保护工程、淮安(中国)水工科技馆、宿迁皂河龙运城、徐州窑湾大运河核心展示园等9个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负责人表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在加速推进,综合效益正在逐步显现,通过搭建投融资对接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支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我省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坚持政府主导、省市联动、市场运作、多元投入,设立了全国首只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首批母子基金规模已超100亿元,发行全国首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债券,规模23.34亿元,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辟了新的融资方式和渠道。

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大运河江苏段自古至今沟通水系最多、覆盖地域最广、通航里程最长、漕盐运量最大、流经城市最多、沿线城镇最为繁华。近年来,江苏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思路,精心打造重要运河节点城市,培育运河特色小镇,建成运河特色街区,组建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投资联盟,积极吸引和撬动金融力量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推动运河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千年运河”正重现昔日神韵、焕发勃勃生机、展现夺目风采。

常州市委、市政府高标准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老城厢复兴发展等工作。当天上午,春秋淹城遗址公园改造提升项目启动,规划建设以数字复原展览、VR体验、文物博览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博物馆,打造展现江南水文化、淹城遗址历史风貌和新时代文旅风采的文化空间,5000多名常州市民共同行走大运河。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蔡炜
read_image-(3).jpg
常州描绘美丽江南画卷
常州描绘美丽江南画卷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江苏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再出发的起步之年。8月,微讯江苏开展了“决战决胜时 ‘苏’影小康路”影像征集活动,用影像呈现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新进展,用镜头见证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精彩篇章。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收到了各设区市的踊跃投稿。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常州篇,跟随征集的影像,感受镜头下的美丽江苏。

在深化“强富美高”创新实践中,常州给自己设定了目标:到2025年,美丽常州建设的空间布局、发展路径、政策机制基本形成,到2035年,全面建成生态宜居、城乡融合、特色鲜明、文明和谐、绿色创新的美丽江苏常州样板。

实现这一“美丽蓝图”,常州在追求经济发展“产业美”、城市建设“形态美”、美丽乡村“协调美”、生态环境“自然美”、社会治理“文明美”上齐发力,抓落实。

如今,长江大保护、高铁新城建设、老城厢复兴、乡村振兴等工作正在常州如火如荼展开。

打造长三角“明星客厅”

高铁新城呼之欲出

为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机遇,打牢常州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今年2月,市委、市政府决定以常州高铁新城建设为主要抓手,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区域竞争力,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造城市新中心、中轴新支点、产业新高地、智慧生态城,推动常州从“运河时代”阔步迈向“长江时代”和“双铁时代”,放大常州作为长三角中轴枢纽地位,形成对周边县域城市的“强磁场”,成为锡常泰都市圈的引领型城市,并进一步撬动江苏南北中轴的加速崛起。

《北站夜色》 来源:常州日报

9月26日,常州高铁新城广发银行常州分行、太保财险常州总部、互联网智能制造创新投资基金和万帮交通智慧能源示范项目等30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环球港金融中心、新龙湖国际金融广场、创智大厦等31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标志着高铁新城从规划蓝图正式迈进轰轰烈烈的开发建设阶段。一年打好基础、三年基本成形、五年展现风貌,高铁新城呼之欲出。

《智能制造》 来源:常州日报

复兴发展老城厢

让城市留住记忆

为了让城市留住记忆、留住乡愁,也能提升中心城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常州出台了老城厢复兴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人文城厢”、“活力城厢”、“品质城厢”、“宜居城厢”,挖掘老城厢7.4平方公里范围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文旅资源,将老城厢打造成为独具特色、充满魅力的“城市会客厅”。

《生态天宁》 来源:常州日报

《古城余晖》 来源:常州日报

未来可期

绿色铺就生态最美底色

在今年7月31日召开的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上,常州市委书记齐家滨表示,常州要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彰显常州“自然美”,重点就在沿长江、沿太湖、沿大运河。以大保护倒逼大转型,以大转型推动高质量。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广泛共识。

《碧水蓝天科教城》 来源:常州日报

《最美河道》 来源:溧阳市交通局

村强民富景美人和

乡村振兴最美的风景

2017年,常州开启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了《常州市全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并以三年实践,走出了常州乡村治理新路子,不断推动农村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进发。如今,已建成了牟家村、庆丰村、梅林村等一批市级美丽乡村。今年,常州市委1号文件明确提出实现累计培育精品村50个、打造美丽宜居乡村550个的目标,打造更多具有常州特点、地方特色、形态各异的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示范样板,让幅幅美丽乡村图景,串起“鱼米之乡”的“最美风景”。

《村村通农路》 来源:常州日报

《惠民演出》 来源:常州日报

共治共建共享

社会治理彰显“文明美”

治理能力是反映一座城市担当作为的重要领域,良法、善治、文明,是衡量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准。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彰显常州“文明美”,推动“社区管治”向“社区善治”转变,这是常州走出的社区建设和治理的新路子。

与此同时,近年来,常州大力实施“五城五化”社会治理模式,持续深化全域文明城市建设,全市域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健全公民道德建设长效机制,加大《常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宣传、贯彻、实施力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正使常州成为一座有品德、有涵养、有温度的城市。

《“竞渡”》 来源:钟楼区宣传部

《诚信菜场》 来源:常州日报

《一起去冲浪》 来源:常州经开区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常州推进“工业智造、科教创新、文旅休闲、宜居美丽、和谐幸福”五大明星城建设的开局之年。从温饱到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追求小康生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里,小康正从美好愿景变为美丽实景。

一张张照片让我们看到了高楼大厦撑起的天际线,也看到万家灯火拼成的地平线,看到了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小康常州样板的现实模样,城市更美好,百姓更幸福!

来源:常州发布
录制_2020_12_09_09_53_45_487.gif
京杭运河常州市区段4家散货码头实现粉尘在线监测
京杭运河常州市区段4家散货码头实现粉尘在线监测

记者10日从常州港航事业发展中心获悉,常州市京杭运河沿线4家散货码头近期已完成粉尘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安装,有效实现粉尘24小时监测运行。

港口码头作为重要的货物集散中心,往往堆积大量物资,在煤炭、黄沙等货物装卸和存放过程中,往往造成大量粉尘飘散,产生严重污染。为守护“江河碧空”,常州港航中心开展京杭运河市区段散货码头粉尘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并结合常州市水路运输及港口企业实际情况,对辖区内重点企业实施重点督查,实现了运河沿线全面覆盖和一体推进。

记者了解到,京杭运河散货码头采用安装区内监测点的方法,对码头生产区域的总悬浮颗粒物(TSP)、PM10和PM2.5等指标实施24小时不间断精准监测,并实时同步到市生态环境监测平台。

目前,4家码头企业系统运行良好。

来源:常州日报 作者:俞翔 陈玉坤 唐文竹
借力运河城市品牌重塑文化场景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时至今日,更需要把大运河视为一种“思维方式”。近几年,无锡市重点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深入挖掘丰富大运河无锡段文化内涵,凸显大运河无锡段的特色优势。[详细]
借力运河城市品牌重塑文化场景

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南北沟通交流的经济动脉,也是运河两岸绵延千年的历史文脉。

近日,由无锡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江南大学主办的首届“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江南运河文化”高层论坛在无锡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就江南运河文化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等议题展开研讨,旨在推进长三角地区协同合作、联手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续写千年运河的“江南故事”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时至今日,更需要把大运河视为一种“思维方式”。此次高层论坛学术成果丰硕,从江南地域到国际视野,从文化旅游到工商品牌,专家们对大运河与江南文化资源、文化产业、文化策略进行对比分析,在传承与重构之间,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每座城市都因其历史环境、时代发展、生存方式等不同而带有城市的文化个性即城市性。“运河城市还带有‘运河性’。”论坛上,浙江大学教授刘朝晖以《运河支点城市的“运河性”与文化场景初探》为题做了演讲,为人们打开了一个运河城市发展转型的新视野。刘朝晖解释,“运河性”就是运河所具有的物质和非物质形态之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以及物与人互动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和社会心理的一种认同,主要表现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作为生活方式而存在的日常行为、文化符号和地域认同等等。

刘朝晖认为,就江苏段、浙江段的江南运河而言,运河城市的“运河性”蕴含于其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地域文化之中,深入挖掘、提炼、展示特色地域文化,对于彰显运河城市的“运河性”尤为重要。他提出,大运河沿线重要的支点城市要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夯实支点城市发展内生动力。流动的运河也是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受到区域文化的影响,大运河文化也是构成地方区域文化的一部分。鉴于此,刘朝晖表示,要以“站在中国看地方,站在地方看中国”的文化互换视角,来打造和理解运河文化。

今年以来,运河城市纷纷出台和颁布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编制规划方案,凸显各地运河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打造具有鲜明地方性的运河文化公园。刘朝晖强调,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在于打造“国家文化”标识,运河城市要在保持主色调、主标识和“文化品牌”等相对统一的前提下,再基于各运河城市的文化特色进行发挥。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试点建设阶段,专家学者们纷纷聚焦“国家公园”“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遗产研究”“城市景观规划”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其中,“场景理论”给运河城市规划带来观念革命。在刘朝晖看来,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城市形态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城市场景的构成是“生活娱乐设施”的组合,传递着文化和价值观,是以文化实践而不是以生产为基础的功能导向。因此,要逐步实现城市形态规划从“生产性导向”向“文化消费”的转型,否则将会直接影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的整体设计和建设实践。

打造文旅融合的运河品牌

无锡在大运河文化发展中最突出的创造是什么?大运河文化带研究院专家王健认为,是晚清民国时期,民族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这种价值,上承江南明清工商业的发展,下延近代西方资本的进入,甚至对乡镇企业、农村改革、工业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今,新时代下的大运河,成为无锡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轴。翻开最新的《无锡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无锡围绕大运河的布局跃然纸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无锡建设保护区将布局“两园三带十五点”,全方位立体展现运河独特风华。大运河是无锡的“文旅大通道”。加快大运河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更多特色品牌,把大运河无锡段打造成无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无锡属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南段的范畴,是大运河文化带的精华河段,运河畔的文化地标不胜枚举。人文艺术客厅“运河外滩”前身为荣宗敬、荣德生创办的开源机器厂,绯红的墙砖保留了历史痕迹,目前已经成为热门打卡地。北仓门、蓉运壹号、N1955等转型升级的文创园区,同样融合了运河文化和时尚元素,不断加强文创产品设计和营销,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

王健说,杭州段、塘西段已经被打造成为热点旅游景观,通过文旅融合方式,收获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无锡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城市,在学习借鉴外来经验的同时,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路子。”在他看来,具体要做到几个方面的融合:大运河文化和吴地文化的融合,吴地文化是江南特别是无锡的文化根基,需要抓住这一文化与运河文化的共通点;大运河文化景观和太湖自然人文景观的融合,白天看太湖,领略自然景观为主的太湖美景,晚上游运河、逛南长街,欣赏运河文化遗产,形成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古运河遗产与新运河景观的融合,在保持古运河风貌的同时,充分利用无锡新运河水岸景观来进行打造;古代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近代工业遗产的融合,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对接融合,比如实体景观与互联网、物联网等虚拟数字平台融合,这是无锡的一个特色;文化研究与运河沿线著名人物的融合,要讲好运河故事。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无锡的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一部分资源开发有序,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但也存在一部分资源活力不够、知名度低的现象。据悉,无锡市正围绕运河沿线打造精品文旅线路,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为基础,集成运河沿线街市繁华景象、市民生活习俗等优质旅游资源,精心打造古运河水陆游、名人故居游、古城夜间游、文旅小巷游等特色文旅线路。此外,无锡市还依托国家工业设计园、文创楼宇、文创园区建设沿运河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带;加大“无锡文创生活馆”“运河游礼”“无锡游礼”“滨湖游礼”等文创品牌的建设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品牌。

挖掘江南文化的运河符号

江南运河北起镇江,经常州、无锡、苏州,南至浙江杭州,贯穿长江、太湖和钱塘江三大河湖水系,是大运河开挖较早、文化遗存较多、航道运输量较大的一段,理应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样板区和示范段。

作为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无锡紧扣文化遗存保护、文化价值弘扬、生态保护修复、沿线环境建设“四个走在前列”目标定位,按照“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的标准,积极投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进程,扎实做好大运河文化带无锡段建设工作,让广大市民更好地亲近大运河、感受大运河,努力把无锡段建设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彩的一段”。

无锡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在岁月的更迭中,勤劳聪慧的无锡人以运河为轴线密布水系,繁衍生息,镌刻下龟背城里“商贾云集,船乘不绝”的胜景,书写了“四大码头”的传奇,孕育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展现了“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千里运河独此一环”的独特景观。

近几年,无锡市重点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连续两年举办江南文脉论坛,举办第二届运博会;实施大拈花湾、惠山古镇二期等重大项目;创作舞剧《千年运河》,开展行走大运河等主题活动;动员民间社会力量,组建“运河文化教育联盟”“无锡市大运河文化志愿宣讲队”,讲好无锡运河故事;实施美丽河湖行动,推进生态运河建设;深入挖掘丰富大运河无锡段文化内涵,凸显大运河无锡段的特色优势。

在挖掘整理江南运河文化方面,江南大学自成立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以来,作为省级重点高端智库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等工作,已组织运河主题高端论坛5场,立项自主科研项目30余项,开展运河游学项目4项,在理论研究、品牌策划、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弘扬江南文化和运河文化特色作出了积极贡献。

江南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庄若江教授把大运河比作是古代的“高速公路”,如今虽然运河的交通作用正在减弱,但她认为,运河两岸差不多聚集了无锡80%的文化资源,无锡今天仍然可以利用这条水上“高速公路”,通过文化高质量发展,带动产业、经济等领域的共同进步。通过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推动运河经济的发展,将大运河文化融入经济建设中,同时又通过运河经济的大发展,推进运河文化的大繁荣,实现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促进,实现文化强市的目标。

来源:无锡日报 作者:韩玲 陈菁菁 张月
无锡4602.png
江苏:运河文旅融合步入“新常态”
江苏:运河文旅融合步入“新常态”

文旅融合发展,文旅精品推广,美好生活共享,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9月3日正式在江苏无锡拉开大幕。新冠肺炎疫情和逆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应对?消费如何升级?新技术如何激发文旅行业变革?面对一道道时代考题,接待游客数占江苏省92%的大运河沿线用步入“新常态”给出了精彩回答。

新线路:构建运河文化旅游全矩阵

大运河江苏段是全线历史最悠久、文化遗存最丰富、沿线城市最繁华的段落,滋养了吴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和金陵文化等地域文化。放眼当下,运河沿线以占全省约八成的常住人口贡献了全省九成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是江苏的经济发展主轴和创新高地,也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重点建设区。深厚的历史文脉和繁华的现代文明,为江苏打造“千年运河·水韵江苏”人文品牌奠定了雄厚基础。

7月29日,江苏省文旅厅向社会公示推荐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千年兴衰·漕运文化、运河水工的智慧、寻找运河记忆等10条线路入选。这些线路包括漕运文化观光游、运河水利工程科普游、古城古镇记忆游、民族工业体验游,体育健身游、红色文化传承游,以及以大运河沿线的博物馆、国家级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的运河文博非遗游、运河美食游。

水塑造了江苏的地理形态,也塑造了江苏的人文精神。就在运博会期间,“水韵江苏”入境旅游精品线路征集活动将最终揭晓10条线路对全球发布,运河是其中重要的元素。经过发掘整理和推广,全省已经构建起旅游线路全矩阵,塑造着大运河江苏段文化旅游整体形象。

新业态:现代科技赋能文旅产业

7月31日,2020第九届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开幕,作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首个文化博览会,创博会开启了“云上博览会”模式,发布了“永不落幕的文创交易平台”。该平台聚集“云·展览”“云·资讯”“云·招商”“云·演播”“云·商城”五大板块,让文化创意突破时空,汇聚云端,全球热爱文化创意的人足不出户,就能分享这场文化旅游创意的“嘉年华”。

线上线下相结合,5G、VR、全景直播等信息技术的普及,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新场景,它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即使因防疫需要境外人士无法到场,也可以云看展、云洽谈、云签单,使文旅活动变得更智能、更高效也更绿色;全息技术、VR全景展示等科技手段可以使观众对展品进行360度无死角参观;通过建设云数据库,文旅数据信息可以进行检索和数据分析,提供每天24小时、全年365天的在线服务。

正是看中了智慧服务、智慧监管、智慧分析的强大功能,江苏省文旅厅于7月16日上线了江苏智慧文旅平台,打造江苏文旅“最强大脑”。对普通游客来说,平台的“苏心游”通过App端、Pc端、小程序、公众号等多终端提供攻略查询、住宿预订、景区导览、夜游路线、线上订餐以及退订退款、在线投诉等全方位服务,“一机游江苏、一图览文旅、一键管行业”的智慧文旅体系正在形成。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系主任侯国林表示,这些新科技将有效催生文旅融合新业态,开拓文旅发展新空间,构建全新的商业模式。

新视角:博物馆是文化殿堂,也是旅游景点

在文旅融合的视角下,博物馆的价值有了新内涵。

“南京博物院2019年游客接待量为426万人次,其中89.5%是外地人,提供给公众的社会福利为5.6亿元,对南京的旅游贡献值为15.8亿元,在南京所有4A级景区中的品牌贡献度占到10%,仅次于中山陵。”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告诉记者,“博物馆是公益单位,不追求盈利也绝不能以金钱衡量博物馆的价值,但是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办好一座博物馆对一座城市的贡献度有多大。”

在江苏,一大批博物馆成为当地的旅游“流量明星”。这也让人们思考,把资金用于博物馆提档升级,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是不是比新建一个旅游景点更划算?

在徐州,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就是徐州博物馆、狮子山汉兵马俑博物馆、龟山汉墓陈列馆和汉画像石博物馆等博物馆群。在镇江,除了原有的英国领事馆旧址和新建的展厅,镇江商会旧址等一批场地也将被利用起来,用于展示镇江的历史;在扬州,正在新建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于明年7月开馆,负责运营的单位雄心勃勃地定下了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的目标。

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博物馆参观人数普遍只有去年的30%左右,应对这种形势,江苏省内各地博物馆纷纷上线“实景展览”“虚拟漫游”“数字文物”等项目,打造能看、能听、能学、能玩,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的线上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南京博物院举办,3天的直播收看量达到21亿人次。

新体验:夜经济照亮美好夜生活

古运河、良宵夜、无锡味,8月8日无锡梁溪区南长街启动“今夜‘梁’宵——无锡夜市一条街”活动,在古运河和伯渎港交汇处,游客可以欣赏游船舞台表演,观看运河之眼3D灯光秀联动,还可以乘坐水上巴士,或品尝水上夜宴。水陆联动、人景互动的沉浸式体验使游客感受到梁溪的文化底蕴和都市繁华,尽享美好慢生活。

当今社会,夜间经济的繁荣程度是一个城市开放度、活跃度的重要标志,江苏各地推出了极具城市特色的文旅夜经济品牌,释放因疫情被抑制的文化消费需求,激发文化消费活力:

南京打造“夜之金陵”品牌,细化为夜购金陵、夜食金陵、夜宿金陵、夜游金陵、夜娱金陵、夜读金陵、夜健金陵等7个“章节”;

苏州推出“姑苏八点半”,开发特色夜间旅游体验活动,打造一批夜游园林项目,推出文博场馆夜间特展、演艺等体验项目;

常州着力发展“龙城夜未央”夜生活品牌,培育“夜公园”“水世界”“灯光秀”“音乐节”,让城市消费更加年轻化、时尚化;

徐州举办“国潮汉风·夜彭城”活动,聚焦“夜学、夜赏、夜娱、夜游、夜食、夜购、夜体、夜宿”八大业态主题,突出“汉文化、徐州味、烟火气、时尚潮”元素。

秋光正好,第二届运博会如约而至。在文旅消费的人气指数和信心指数双双回升的当下,以河为媒,国内及海外的文旅力量再度集结,我们面对的变化和挑战虽多,但是未来却像那条流淌千年的运河,涛声如歌,奔腾不息。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王宏伟 靳扬扬
未标题-9.jpg
融合·创新·共享 第二届运博会将在无锡揭幕
融合·创新·共享 第二届运博会将在无锡揭幕

流淌的文脉,千年的传奇。20日,记者从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本届运博会将于9月3日至7日举办,主会场设在无锡市,分会场设在淮安市。第二届运博会以“融合创新共享”为主题,同时围绕助力后疫情时期文旅市场重振,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强化区域互动和国际元素,旨在搭建大运河沿线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平台、文旅精品推广平台、美好生活共享平台。

共安排7大板块15项重点活动

据介绍,此次运博会共安排7大板块、15项重点活动,主要包括夜游古运河、开幕仪式、主题演出、展览展示、主题论坛、非遗分会场和互动联动等。其中,精心创排的运河主题原创舞剧《千年运河》和实景演出《运河四季》,将充分展示“串珠成链、闭合成环”的无锡古运河建设成果。此外,还有“运河文旅精品展”“运河文化创意展”“运河美食文化展”三场主题展览,以及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和文旅消费两大论坛,并推出一批运河文旅的新产品、新项目,促进运河沿线城市实现更高水平的区域联动、资源整合、政企合作。

既体现无锡味又突出全域化

第二届运博会既体现无锡味又突出全域化。通过携手省内外大运河沿线城市、文旅企事业单位,本届盛会将扩大运河 “朋友圈”,实现参展企业更多、参展项目更丰富、参展业态更多元。受国际疫情影响,本届运博会暂未邀请国际运河城市参展,但为增加国际元素,在华外国驻华使节、境外驻华文化旅游办事处代表及商务代表将会到无锡参加有关活动,同时邀请在苏国际友人参加抖音短视频大赛,通过新媒体平台把国际友人眼中的运河美好传递给世界。

云观展让更多人“云游”运博会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运博会主动适应“云经济”发展趋势和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探索运博会“云观展”新模式,通过现场取景、云端展示、全程直播、网红带货等多种方式,打造“永不落幕的运博会”,让更多人云游运博会。同时,充分发挥无锡市“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在运博会各项活动中推出更多基于人工智能的公共文化服务、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旅游体验服务、基于5G通信技术的文化娱乐服务,着力打造数字技术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无锡样板”。

来源:无锡日报 作者:陈菁菁
录制_2020_12_09_09_38_51_690.gif
新“夜”态潜力持续释放,古运河畔老宅变身“民宿群”
新“夜”态潜力持续释放,古运河畔老宅变身“民宿群”

“叮咚,叮咚……”江苏无锡民宿“小团月”的店堂内,网上新订单的接收信号响起,“‘五一’期间客房满员,这几天还有不断询价预订的客人。”五一期间,“80后”店主杨振明一边指挥店员处理订单,一边忙着为住店客人确认清名桥的夜游活动。他是这条街的“老商户”,几年前先开了一家猫咖店。而今,租下运河边的老宅子,改建成了民宿,也完成了他最初落户运河畔的愿望。“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杨振明在大文豪苏轼的诗词中寻找到了自家民宿的店名。

老宅,运河,城中……这些都是运河文化的历史遗存,老街区中传统民居虽底蕴厚重,却不能满足游客住宿的需求,于是催生了一大批由老宅改造的民宿出现,除了“推开门食人间烟火,关上门享遗世独立”的莫宅外,祝家花园、花筑小团月、挚舍等所构成的“民宿群”出现在古运河畔,给了游客更多入住选择,也补全了囊括吃住行游购娱的“运河十二时辰”。“我们是冲着运河边的民宿来的,这两天逛了祝大椿故居、丝业博物馆,还参加了青春夜市、夜巷市集的活动,很有意思。”扬州游客小凡说,运河边的设计师民宿,依然会是她下一次来无锡的住宿首选。

高品质的民宿群在提升旅游品质的同时,也活态呈现着历史遗存,为运河文化镌刻下时代印记。南下塘135号的挚舍,近日频频在国内外设计平台亮相,“五一”期间不少游客在此“打卡”。这是著名设计师蒋华健继“渝舍印象”后又一次的民宿作品,备受期待。“对于设计师来说,感觉很重要,在千年文化的运河边设计与其相符的民宿,让它成为国内外游客到锡打卡的地标。”蒋华健说,“保留传统历史,融入现代元素,才能让历史更好地传承,这是打造挚舍时的想法。”挚舍原址是典型的传统三进式院落,前低后高,较为保守。走进室内,白墙黛瓦,小桥流水,保留了这座江南小院古朴典雅的气息,而铁锈板、简约的落地玻璃及独特的导向系统等现代设计元素,则赋予了老宅新的活力。设计师们重视、研究并发掘地域文化元素,民宿不仅仅是游客栖息的经营场所,更是地域文化的精神媒介和功能承载物。

江苏古运河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杜军认为:没有高品质的住宿,谈夜经济发展只是空中楼阁。“健全产业链格局,尤其是重点发展住宿业,有针对性地引进与景区建筑风格、文化底蕴相吻合的主题精品酒店,在提升景区接待品质的同时,让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无锡运河畔的民宿群在吸引了设计师们的加盟后,呈现出更为深刻的价值——城市文化空间载体,体现着城市独特的性格。

来源:“学习强国”无锡学习平台 作者:韩玲 马晟
read_image.jpg
盘活工业遗产 围绕运河文化 “北仓门文创周”开启
盘活工业遗产 围绕运河文化 “北仓门文创周”开启

慢画廊里体验画水彩画、憩品堂中闻香习香、河边广场学一套功法,北仓门会议厅还有论语精讲……即日起至22日,“北仓门文创设计生活周”在运河畔的北仓门蚕丝仓库及码头举行,所有活动免费参与。

从“等人来”到自带流量

文创周里,无锡画家阿森(王建森)那一幅幅明亮、绚丽的“繁花”盛开在了江南规模最大的蚕丝仓库里。刚过去的这个周末,置身在阿森营造的“秘密花园”,市民们尽情涂鸦、开心做手工。今年是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第三年举办文创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本次文创周也做了精心提炼,包括“慧学周”亲子系列、中华传统文化系列、艺术和都市美学展览系列等。文创周以入驻的文创企业为主体,逐渐孕育出一个个的圈子,从“等人来”发展到了自带流量。

以工业遗产做好艺术文章

当下许多城市,都在探索利用工业遗产打造文创园区,以期为城市增添活力,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2005年至今,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走出了一条由民营资本保护、发展工业遗产、运营文创产业园的路。北仓门文创园区总经理郑皓华跟同事们努力做好“艺术”这篇大文章,保持着一个文创产业园的纯粹性,不依靠传统餐饮、酒吧及娱乐,对入驻机构严格筛选。目前,园区的30余家企业涉及艺术、设计、广告、数字直播、休闲等类别,在文化集聚度方面不断提高。

打造大运河畔的文创品牌

昨天,北仓门旅游码头上,“崇南养生营”体验课吸引了十余位市民参加。一个半小时,一套功法下来,身心舒活。经过15年的努力,而今,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北仓门成为了无锡保护利用工业遗产、运河文化遗产的典范。郑皓华是位“海归”,她也在不断借鉴文创街区鼻祖美国苏荷艺术区等国外的文保经验,探索社区美学。她希望把北仓门文创周做大做强,打造成长三角地区、运河沿线颇具影响力的文创品牌。

来源:江南晚报 作者:张月
read_image-(1).jpg
运博会:沿线城市深度参展 文旅融合精品纷呈
运博会:沿线城市深度参展 文旅融合精品纷呈

“秋意渐浓,欢迎来无锡赴一场‘古运河人文之旅’。”“运博会一楼真是人山人海,偶遇绒花,真是美。”“无锡博物院互动体验项目人气旺,泥人已补货中。”“大运河带货时间,走一个。”……刚刚过去的双休日,无锡市民的朋友圈被运博会刷屏了。这届精彩圆满、富有特色、令人难忘的运博会成果丰硕。

运河沿线城市参展广覆盖

“恭喜您抽中了‘连岛’旅游票,欢迎来连云港玩。”连云港展区内,等着抽好运的观众排起了长队。无锡的运河城市文旅精品展上,省内13个设区市精彩亮相积极推介展示文旅资源,此外,还有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等运河沿线省(市)的30多个城市现场销售线路产品。文旅精品展现场举办了163场文艺表演,59场文旅推介,现场旅游产品线路售卖超过30万元。

以“创意赋能文旅 文旅激发创意”为主题的运河文化创意展,囊括了近200家参展企业带来的3000余件大运河沿线城市旅游文创产品、非遗文创产品、文博文创产品,发布创意设计成果和创意设计案例,江苏对口扶贫协作的西藏拉萨市、贵州铜仁市也前来参展。展区形成姑苏繁华图、5G大运河、非遗体验区、博物馆展等多个网红打卡点。截至6日上午11时,文创商品销售额突破170万元,非遗文创合作意向订单55万元。其中,以惠山泥人造型为蓝本的运博会吉祥物“福运来”“喜运来”系列衍生品开展首日就销售一空。

运河美食文化展以“寻味运河共享美好”为主题,吸引了来自7个运河沿线省(市)和江苏13个设区市的173家企业参展,不仅有大运河沿线城市名宴名菜图文及实物展示,奉上 “运河宴”,展销老字号、地标、网红小吃和非遗美食,还特邀63位烹饪大师和非遗传承人举办了72场现场展演活动,全方位展示大运河的“食之韵”“食之味”“食之艺”“食之器”“食之谱”,让观众大饱眼福和口福,展会期间,实现销售200余万元。

扩大“水韵江苏”朋友圈

疫情未能阻挡世界运河城市对于“融合创新共享”的渴望,虽然很多境外代表无法到场,但运博会借助云端实现交流“不断流”。美国、瑞典、比利时、匈牙利、荷兰等国的运河城市市长纷纷发来视频,向第二届运博会在无锡举办表示祝贺。同时,在苏国际友人受邀参加抖音短视频大赛,讲述国际友人眼中的运河之美,生动诠释了中国运河的国际表达。

本届运博会还吸引了来自德国、英国、纳米比亚、葡萄牙、马来西亚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38家机构的近百名驻华使节、境外驻华文化旅游办事处代表及商务代表参加了“水韵江苏运河行”。

运博会期间还举行了“水韵江苏”十大入境旅游精品线路发布会,最终,“体验江南——文化和美食休闲康养(南京、扬州、镇江、无锡、苏州)九日游”“放飞梦想·乐享江南——南京、常州、无锡、苏州自助游”“品味江苏好‘食’光——南京、扬州、泰州、苏州、无锡七日度假游”“吴韵汉风——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六日休闲游”等线路脱颖而出。未来这些线路将通过线下旅行社以及脸书、猫途鹰等平台向全球推广,以无锡为代表的江苏运河城市将走向世界。

文旅融合打出“组合拳”

本届运博会以挖掘展示文化和旅游资源为重点,打出了艺术创作、文旅精品、非遗文创、舞台演艺、美食文化、夜游经济的“组合拳”。夜游古运河、音舞诗画《运河四季》主题演出、交响合唱《大运河》、舞剧《千年运河》等演艺项目点亮运河夜色。尤其是开幕式演出《运河四季》尽显运河景色之美、人文之美、风物之美,当晚吸引了逾1700万人次在线观看。展会期间,“行大运”骑行活动,有来自全省13个设区市的300多名骑手,沿古运河经典点段骑行约20公里,用低碳环保的方式推广守护运河。

本届运博会举办了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大运河城市文旅消费两场主题论坛,汇聚300多位国内外运河城市代表、文化和旅游业界专家学者,聚焦文旅深度融合,研讨文旅消费升级。论坛成立了“大运河城市智慧文旅消费联盟”,发布了《2020年度大运河文化和旅游发展榜(江苏段)》《2019江苏大运河文旅消费白皮书及2020趋势报告》和2020年度“消费者最青睐的江苏文旅融合标杆项目”“消费者最青睐的江苏运河名镇”。

来源:中国江苏网
录制_2020_12_09_09_39_56_172.gif
首届江南运河文化高层论坛在无锡举办
首届江南运河文化高层论坛在无锡举办

11月18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江南运河文化”高层论坛在无锡举行。十位国内外权威专家受聘为江南大学客座教授、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特聘教授。论坛就江南运河文化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在中华文化中的具体表现,在推动长三角地区的文化资源、文化产品、文化形象、文化人才等的全球化流动、传播、互动,提升中国文化自信等几个议题展开讨论。

论坛上,外交部原副部长周文重、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罗一民、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周纪昌等专家从区域协调发展、历史文化传承、锡商精神挖掘等方面,就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

借着论坛的举办,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江南文化研究院各研究中心集中授牌。两大研究院于去年成立于江南大学,整合江南文化研究资源,立足无锡、辐射全国、面向世界,致力于构建起集研究、转化、推广和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江南文化研究高地。研究院设立了近代中国民族工商文化研究中心、徐霞客研究中心、运河文旅数字基地与展示传播中心、大运河文化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大运河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研究中心等一批专业研究平台,积聚学术研究力量,扩大无锡在江南文化研究领域的影响。

该论坛由无锡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江南大学主办,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江南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承办。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张月
大运河“最精彩”段如何亮起来?
苏州作为国内重要的“运河城市”,更要以打造“最精彩”段为实现目标,不断彰显“江南文化”品牌效应,让运河段的一颗颗明珠都能亮起来。这两年,苏州沿运河的一些地方都在积极规划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更好地展现“江南文化”的魅力。[详细]
大运河“最精彩”段如何亮起来?

苏州作为国内重要的“运河城市”,更要以打造“最精彩”段为实现目标,不断彰显“江南文化”品牌效应,让运河段的一颗颗明珠都能亮起来,为苏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添上“最精彩”一笔。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流经相城、高新、姑苏、吴中、吴江五地,苏州要打造“最精彩”一段,足见其地位和影响。这两年,苏州沿运河的一些地方都在积极规划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更好地展现“江南文化”的魅力。

近日,苏州高新区就对沿河的老厂房、老粮仓和有年份且值得保留的老建筑进行梳理,通过“规划引领、分段实施、串珠成链、产业带动”来推动文化地标性建设。姑苏区则主动对接上海,学习和借鉴好的做法,加强对大运河文化带的项目建设,更好地提升运河核心地段的影响力。目前,苏州各地正在对标高水平推进“最精彩”段建设的力度,着力彰显地方特色。很显然,对照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加强对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力度,就要打造突出文化优势,着眼文化惠民,持续增强文旅产业的发展质量。

打造大运河“最精彩”段,重在突出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带,彰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振效应。苏州运河在发挥水上交通功能的情况下,休闲娱乐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不少地方在做好“原真性”保护的基础上,重视对文化故事的挖掘和传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近年来,一些地方正是通过重新规划和实施文化项目建设,为当地的发展创设了新的文化形象,并且成为推进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当然,沿河“串珠成链”更能彰显“江南文化”的品牌效应,为苏州高质量发展营造出一条叫得响的“文化带”。

打造大运河“最精彩”段,要着眼于做好文化惠民文章,让广大群众能够享受到文化建设的新成果。近年来,苏州沿河的一些地方通过加快建设宜居宜游的环境,为广大市民创设了有吸引力的文化休闲、文化消费环境。像苏州多地精心打造的沿河健身步道,就产生了健身、休闲娱乐和旅游等多方面的效应,进一步拓展了城市服务市民的新空间。事实上,很多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项目都属于“微改造”,钱不一定要花很多,工程量也不一定要很大,更多的是通过巧妙的设计和环境质量的提升,为市民创设一个别具韵味的空间,让大家能够来此乐游,尽享运河之美。

当然,打造大运河“最精彩”段,更要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让运河的“江南文化”激发出新能量。要看到,大运河苏州段的遗产节点很多,如何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不断讲好大运河苏州故事,传承和创新运河文化之魂,全面提升文旅产业的发展水平,应是一项非常值得开掘和推进的重要课题。做强苏州运河文旅产业确实有很多需要去推动的抓手,关键是能开发更多市场需求的产品,做活“文化+”的延展服务,更好激发“运河经济”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时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出了殷切期望,要求继续推进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苏州作为国内重要的“运河城市”,更要以打造“最精彩”段为实现目标,不断彰显“江南文化”品牌效应,让运河段的一颗颗明珠都能亮起来,为苏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添上“最精彩”一笔。

来源:苏州日报 作者:望路
read_image.jpg
主攻“降磷控氮” 让“一江两河两湖”碧水长流
主攻“降磷控氮” 让“一江两河两湖”碧水长流

2019年,苏州水生态环境治理交出高质量答卷:“十三五”以来,苏州市认真落实“水十条”各项任务,超额完成国家、省下达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减排任务,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削减12%以上,16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省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由64%提高到86%,全省排名由第10名上升至第5名,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苏州市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要平台,积极推行河湖长制、断面长制,有效促进了全市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精准治水 获取监测数据超130万个

木光运河善人桥断面是苏州市16个国考断面之一,是太湖主要出湖河道。如今,河岸两侧风景优美,河水清澈。谁会想到,一年多前,这个断面曾被省环保督察组曝光过。

2018年上半年,太湖枯水期间,善人桥断面氨氮、化学需氧量等指标超标。当年8月,江苏省环保专项行动第五督察组在对苏州善人桥国考断面整治情况进行督时发现,断面所在木光运河以及上游的浒光运河沿线存在多处“散乱污”集聚点,木光运河沿线有多处砂石堆场,扬尘管控不到位;福东路和银矿路交界处存在包括废铁打包、废玻璃回收、小木材加工等“散乱污”集聚点,沿河生活污水直排浒光运河。曝光后,木光运河善人桥断面经2个多月合力整治,水质明显提升,自2018年9月起至去年年底,断面水质均值达到年度考核目标,并一直保持稳定达标。

苏州生态环境部门围绕水环境质量改善的核心目标,综合施策。强化环境准入,完善落实“三线一单”管理机制,严把建设项目准入,共劝退拒批建设项目累计412个;强化风险化解,对17个直排长江工业企业排污口进行整治,通过注销、归并、中水回用等措施,将入江直排口削减至10个,每年减少直排长江污水约600万吨;强化许可管理,落实总量控制要求,科学核定固定源水污染物排放量,共核发涉及72个行业排污许可证5064张,规范企业排污行为。

与此同时,苏州市不断提升监测水平,优化水质监测断面,设置各类断面超过400个,实现重点河湖全覆盖;有序推进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全市共建成自动站333个,2019年获取监测数据超过130万个,为精准治水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建成打赢污防攻坚战协同推进平台,整合相关部门数据,实施清单化管理,统筹推进水污染防治重点任务落实和突出水环境问题整改,切实做到共享数据、协同治理、联合执法。

“铁腕”护水 出动执法人员5.2万人次

“现在,晚上睡觉可以开窗了。”居住在常熟市常源化工公司附近的刘大民感叹道,这家公司的仓库就在望虞河边,原先他们时常在河边闻到化学异味。目前,这家企业已经关停搬迁,化学品存储仓库也已基本搬迁完毕。

2019年,苏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牵头督办《2019年度苏州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挂牌督办重点任务》,并多次研究部署、实地督导,重点推动望虞河沿岸污染整治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截至去年底,常熟市望虞河沿岸两侧1000米范围内生态敏感区中17家危化品生产、使用、贮存企业关停、搬迁,除1家企业搬迁工作推进缓慢外,其余全部完成。

针对水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苏州市积极抓好督查和执法工作。据统计,2019年全年累计出动执法人员5.2万人次,检查企业2.3万家次,罚款金额2.56亿元;查处案件164件,其中涉嫌污染犯罪移送35件;积极开展生态损害赔偿实践工作,达成全市首例生态损害赔偿案件,毅嘉电子(苏州)有限公司造成生态损害案例入选了生态环境部生态损害赔偿磋商十大典型案例。生态环境部(原环保部)通报太湖水污染防治的22个问题全部整改完成;长江经济带审计通报的56个问题已整改完成48个;人大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166个问题已整改完成89个。

近年来,苏州市生态环境部门严控长江岸线开发利用,严格审批新增建设项目,严禁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危化品码头,部署沿江三市开展长江环境大整治环保大提升“百日攻坚”行动;有序推进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2016年至2018年底,全市共关停化工企业455家,关闭退出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14家,太湖一级保护区内化工企业全部关停。

“水污染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重中之重,实施源头管控是重中之重。”苏州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陈建宁介绍说,2019年,苏州市持续推进结构减排,实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退出,全市共淘汰关停电镀企业79家、整治电镀企业265家,吴江区累计淘汰喷水织机8.8万余台,相城区累计关停印染企业96家,全市累计整治散乱污企业约5.4万家;全面落实太湖流域新标准要求,完成48家污水厂和重点行业企业提标改造;开展25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水平衡调查,对区域供、排水量进行评估,推动管网建设,不断提升污水收集率。

“降磷控氮” 进一步提升水环境质量

在张家港,一个年产值超过200亿元,主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的新型产业园正在紧张建设中。园区所在的位置,原本是始建于1993年的纳税大户东沙化工园,由于产业层次低、污染排放高、安全隐患大,成为江苏省第一个整建制关闭的化工园区。“现在化工企业关停后,南丰镇对整个园区的规划进行了重新修编,实现了环保大提升、保护了长江,即将打造出一个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新园区。”南丰镇党委书记沈琳介绍。

绿色发展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2019年,苏州市新增污水管网1100公里、污水处理能力18.8万吨,城市、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7.5%、91%,城市污水处理厂均实现一级A排放;4.5万亩太湖围网全部拆除,全面完成太湖沿岸3公里范围内7.78万亩养殖鱼塘整治;全市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9.1%,列全省第一。

“2020年,我市将以‘一江两河两湖’(长江、大运河、太浦河、太湖、阳澄湖)为重点,以降磷控氮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提升水环境质量。”陈建宁表示,2020年,苏州市将继续从源头治理,完成长江、太湖入河排污口排查确定,编制排污口清单,制定监测方案,落实溯源整治;开展重点区域“水平衡”调查,补齐治污设施短板,不断提高污水收集率;完成重点行业清洁化改造、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整治。开展河流氨氮、湖泊总磷治理研究,完成阳澄湖生态优化攻坚行动任务目标;推进水生植物恢复、科学管护,湿地保护率达到60%。坚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协同治理,实施工业、生活、农业、交通四源共治,推进大运河、太浦河等重点流域整治;整合优化“水十条”、水功能区、河长制等断面监测点位和水质考核目标,不断完善考核排名机制,压实属地治水责任;加强水源地监测预警管理,保障水源地安全,加强蓝藻防控,做到“两个确保”。

来源:苏州日报 作者:惠玉兰 柳奇
W020201125414088222329.jpg
大咖齐聚 共谋长三角运河城镇发展新路径
大咖齐聚 共谋长三角运河城镇发展新路径

11月6日,2020长三角运河城镇发展平望峰会在诗意繁华的运河之畔精彩呈现,专家学者们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协同推进的新形势,聚焦长三角区域沿运河城镇发展新机遇,共谋长三角运河城镇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本次峰会以“新产业 新基建 新城镇 新乡村”为主题,由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指导,新华日报社苏州分社、吴江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平望镇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作为长三角运河城镇交流合作平台,长三角运河城镇发展平望峰会已经连续三年举办,不仅为运河城镇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也增进了友好往来。

吴江区作为江苏省运河走廊的“南大门”,不仅孕育出一批以平望为代表的运河城镇,更全域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江苏省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前沿阵地和排头兵。当前,吴江区正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双重国家战略,传承和保护运河文化,塑造长三角地区鲜明文化特色。吴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汤卫明在致辞中表示,我们确定建设惠及江南精华的运河生态文化风光带的总体定位,也规划了“一带两轴三河三片的空间结构。我们通过统筹开展文物遗产保护、非遗利用、旅游策划、生态修复和景观塑造等工作,积极将大运河文化带吴江段,打造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彩的一段和世界运河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

本次峰会的举办也得到了新华日报社的大力支持,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黄建伟说,讲好运河故事,这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时代使命与担当。近年来,我们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贴近基层,服务群众,深入宣传党中央和江苏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我们还致力于构筑融合创新的跨界平台,来擦亮运河文化品牌,助力运河沿线区域发展,构建运河发展命运共同体。长三角沿运河城镇水脉相连、文脉相通,地处中国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有着密切合作、互通往来的深厚基础。我们携手吴江平望镇,打造了长三角运河城镇发展峰会这一平台,从而以运河为媒,促进运河城镇多个领域深化合作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运河流淌千年,途经众多区域,保护、传承运河文化,成为沿运河城市的共同责任。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致力于共同探讨运河遗产保护利用之道,寻找运河文化促进城市发展之路,推动运河城市共同发展和繁荣。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秘书长邓清表示,WCCO将力争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把散落在运河沿线的古镇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来。

天光水色,一望皆平,古老的运河水阅尽平望六百多年的建镇史,也见证了平望迈向全国百强镇的坚定步伐。如今,借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东风,平望镇正努力实现运河名镇的精彩蝶变。平望镇党委书记沈春荣在发言中说,“什么是运河名镇?一定是充分彰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发展;一定是高度契合‘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总体方向。怎么来打造运河名镇?打造运河名镇,发展新产业要有新内涵;打造运河名镇,勾勒新城镇要有新维度;打造运河名镇,建设新乡村要有新理念。”

当天,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生态圈发布,沿线运河城镇将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潜力,推进沿线城镇交流合作,共创大运河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学术交流环节,四位专家围绕峰会主题发表主旨演讲,观点精彩、见解独到。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上海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何建华带来《千年运河古镇:构建城乡融合一体化文化认同》为题的演讲。他认为,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江南水乡古镇,集运河文化与江南文化、融城镇文明与乡村文明、汇古代遗存与现代发展于一体,成为最稀缺最值钱最珍贵的历史人文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街巷石桥、流水人家,拥有辉煌历史的平望,便是江南古镇具有代表性的活标本。促进运河城镇高质量新发展,他建议:

一是坚定实践理念创新。作为千年运河古镇,城乡融合一体化协调平衡发展,是克服城市化进程中所谓“愁乡”,即对城乡差距扩大趋势的必然选择。苏南先发地区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不应成为“灯下黑”,而应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优先美丽乡村,使先发区域乡村成为具有城市独特温度、气韵、情怀浸润承载的土地,让市民用“乡愁”消融“愁乡”,为江南运河水乡留下记忆,为高质量高品质发展增光添彩。

二是推进产业融合创新。对运河城镇来说,新发展无疑需要产业支撑,但应当守住底线,千万不能成为落后产能梯度转移的承载地,而是应当以创新创业引领,注重鲜明个性特色产业打造,在休闲旅游、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上集聚优质资源,尤其是应当在新工业革命中善抓机遇,吸引知识创意型资本、技术、人才与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用都市休闲型农业、非遗产品传承拓展、农家乐民宿开发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农民就地城镇化之路。

三是注重发掘本土资源。资源珍贵,本土资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显得尤为稀缺。千年运河城镇历史人文源远流长,应大力发掘特有的历史人文资源,强化特定乡镇所具有的自然风貌、历史传承和人文沉淀,力戒“山寨”版克隆复制,不能使乡村外观变化比人心想象还快,使“乡愁”无处寄托,精准开发深价值,着力打造新亮点。同时应谨防文化误区,即乡镇文化建设可让都市文化导入乡镇,让“高大上”文化人的人气、文气、才气惠及村民,注意不能成为城市文化物品存放地、文人雅士休闲地,搞成“两张皮”,说白了就是应注重乡村化、本土化、平民化特质,力避都市化、贵族化、商业化趋势。

四是擦亮文化品牌名片。提起运河城镇,留在外界人们印象中的联想自然是古老陈旧、破败落后、距离遗忘等概念。应当借力城市转型、产业创新、生态优化、文化认同等趋势,重塑运河城镇品牌形象,注入文化重镇、生态特色、绿色财富、运河古韵、宜居宜业等要素,使运河城镇品牌形象更新提升优化美化。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士林的演讲主题是《江南文化引领长三角运河城镇高质量发展》。他表示,长三角运河城镇基本上都是江南文化名镇,是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家战略的交汇叠加地带,最有希望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长三角运河城镇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运河文化带上色彩最为缤纷、故事最为动听和景色最令人留恋的“文化线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江南运河文化,建设一批生态优美、经济发达、人文繁盛的长三角新型城镇,不仅对长三角一体化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重要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对复兴中国历史传统城镇、构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同样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意义。

在新产业方面,长三角运河城镇需要重新研究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其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和制定长三角城镇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二是研究和制定长三角城镇工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规划。

在新基建方面,长三角城镇发展需要吸取借鉴特色小镇的经验教训。以上海为例,《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了指导思想、行动目标、四大建设行动的25项建设任务、8项保障措施,形成上海版“新基建”35条。其四大重点领域为:以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为主的“新网络”建设;以创新基础设施为主的“新设施”建设;以人工智能等一体化融合基础设施为主的“新平台”建设;以智能化终端基础设施为主的“新终端”建设。长三角运河城镇要积极探索数字产业和数字城市的融合发展模式,对促进新型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城市治理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在新城镇方面,长三角现代化进程最早、水平最高,以“苏州的城市化,带着农村一起跑”为代表,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最好,具有丰富的吴文化、越文化、海派文化、徽州文化等区域文化资源,具有多彩的运河文化、江南文化、长江文化等历史地理文化资源,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背景下,平望镇位于苏、浙、皖、沪三省一市的中心位置,应认真研究“文化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和温州龙港市“撤镇建市”的先进经验,在促进中国现代化、文化引领产业转型发展、促进城乡更高水平协调发展上率先作出示范作用。

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秘书长孙立以《文化创意赋能传统行业 推动城镇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题,他以上海为例,以“文”为核心,以“创”为灵魂,上海采用以商养文,以文促商的模式,夯实产业内容,丰富表现手段,输送文化“软实力”,跨界合作,协助城镇塑造城市文化地标,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长三角运河城镇如何将本地资源的“软”“硬”实力结合起来,孙立认为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核心IP。比如江苏盐城荷兰花海、大理双廊艺术家特色小镇、大理双廊艺术小镇等,这些城镇以文创理念和资源导入,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二是以在线新经济助力文旅新模式。在线新经济是借助人工智能、5G、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智能交互技术,与现代生产制造、商务金融、文娱消费、教育健康和流通出行等深度融合,具有在线、智能、交互特征的新业态新模式。比如直播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直播带货”正成为扶贫助农新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助力各地精准扶贫增收,同时还是破解农产品滞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有效手段。

中国城乡发展国际交流协会非遗复兴与乡村振兴工作组联合发起人、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产城融合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蔡励才的演讲主题是《当世界文化遗产遇见新文创IP》。他认为,大运河文化,是属于独一无二的“活”的文化遗产,跳出“点”的概念,以层络划分之——包括大运河物质文化和大运河非物质文化(文学、地理学、水利学、艺术学、历史学、制度学、政治学,民俗学、民族学、衣食住行、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以物态文化创造出的流动的历史。大运河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高级文化,包括建筑、文学等;大众文化,指沿途习俗、仪式、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等;深层文化,指价值观取向。

长三角运河城镇需把握传承与发展的“平衡”之道,从平望来说,“平”:可为和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平衡(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平心(融合新常态);“望”:可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望穿秋水(令人神往)众望所归(一带一路、数字贸易、服务贸易)。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张珺
录制_2020_12_09_09_22_17_406.gif
一副春联带你穿越古今游览姑苏古运河
一副春联带你穿越古今游览姑苏古运河

“醉柳笛风铃,万象更新中国梦;趁杏花烟雨,一篙摇活太湖春”。2020年春,悬挂在苏州盘门的一副春联,受到广泛赞誉。这副联对于苏州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都有涉及,细细品读,不仅可以品味其文学艺术性,还不啻是沿着历史的脉络,沿着古运河的流水做了一次穿越游。

苏州建城,已有近2500年历史。据说,苏州在春秋时期是由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建造的,是当时吴国的政治中心。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江东一都会”;宋时陆游在其《奔牛水闸记》中称“苏常熟,天下足”,后被美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明清时期又成为“衣被天下”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苏州“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苏州盘门,古称蟠门,是伍子胥所筑吴都的八门之一。因门上曾悬有木质蟠龙,又因其“水陆相半,沿洄屈曲”而得名。盘门是中国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一直有“北看长城之雄,南看盘门之秀”的说法。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苏州很美,唐朝诗人杜荀鹤的一首诗道尽了当时苏州城内河道纵横的迷人的江南水乡风情。

苏州因何成为这么美丽而繁华的地方,说起来还是和运河有关。苏州西抱太湖,北依长江,境内水网密布、河道纵横。伍子胥当年在以水乡泽国为主基调的吴越大地上建城,为了解决水的问题,他率众开挖了最早的人工运河胥江、环古城河等。其中胥江水源出太湖,是伍子胥建城时设计的苏州母亲河,也是苏州古城的生命线。后来,胥江、环古城河等都成了大运河故道。依凭运河之利,苏州有了发展和飞跃。以至于,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就将苏州赞誉为“东方威尼斯”。

历史发展到今天,苏州更加富庶和繁荣,更加文明和美丽,也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焕发出了更强大的生机和活力。这样的苏州,这样的盘门,如果说春节挂上一副对联,那么春联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毋庸置疑,我想大家对这副春联的要求肯定是:文字必须是美妙的,意境必须是隽永的,立意须是高雅的,反映的内容必须是涵盖度高的,须能反映历史积淀、现实的步调以及未来展望的……

大家知道,楹联,又称对联,它以短短两行反映一个主题,它还有自身的格律要求,比如讲究平仄、对仗等,再加上其文学艺术性以及广泛的实用性,让楹联充满了自身独特的魅力,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如春联、结婚喜联、励志联等,不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湖南联家康黎明写盘门的这副春联“醉柳笛风铃,万象更新中国梦;趁杏花烟雨,一篙摇活太湖春”,就以其文字、立意、格调而脱颖而出,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还被评为了一等奖,后由著名书法家仇高驰书写。

上联以“醉”字统领,引出一幅醉人的景象,那就是到处“柳笛风铃”。“柳笛风铃”是江南春天常见的风物,以此切入,既很亲切又很温馨,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音,更衬出江南的美,美得明快、动人!给人的感觉一切都是清新的、明丽的、欣欣向荣的、梦幻般的。“万象更新”,则将历史与现实在此处串接在了一起,立刻能令人产生联想:旧事物为新事物所替代,历史已翻到了崭新的一页,无数的风云变幻、惊鸿走马,已尽归于历史长河之中,而这条历史长河翻涌着春潮,正滚滚向前。因为春天已来到,“万象更新”,我们正在奔向我们的“中国梦”,以此引出上联的结论是“万象更新中国梦”,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下联从“杏花烟雨”写起,更加引人入胜。“杏花烟雨”是一个既有浪漫色彩又有历史底蕴的词,“杏花烟雨”已不独指一种美景,已超越了词本身的意义,成为了典型的江南景象、江南味道、江南韵律的代表。在这里,“杏花烟雨”不仅让人感到美,其朦胧的烟雨,让人不由会联想到那些隐于烟雨迷蒙之中的历史风云、人物以及传奇和传说。

此处用“趁”为引领,显出机趣。一个“趁”字,隐含着好雨知时、大好时机、时不我待等含义,接下来肯定要有所行动了。是什么行动呢?原来是“用篙行船”,一篙下去,将太湖水都“摇活”了。“摇”篙在古诗中也很常见,比如宋杨万里有诗“须把碧篙摇绿净”,宋郑伯玉也有诗“三篙摇漾彩帆轻”等等。活水,是有源头常流动的水,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摇活太湖春”言简意丰、有象征意,既指春天,又指生机活力、道路的宽广和明天的美好,既“摇活”了现时的太湖之水,也“摇活”了连接太湖的那条春秋时开凿的古运河之水,古今时光交织,时空的变幻,共同谱写出了一曲春天之歌。

一燕来而知阳春至。上联从江南的柳笛风铃,感知到春天的气息,从苏州到江南到全中国,镜头渐广渐远渐大;下联既是动作也是感受,是展望,更是祝福。全联意象美、文字轻灵、视野开阔,境界宏阔、立意高远。像古运河水瞬间流过几千年一样,读这副苏州盘门春联,内容涵古茹今,短短24字将镜头从古拉到今,文字虽不长,但对热爱苏州的人来说,对那些熟悉苏州历史人文、自然风光的人来说,对那些渴望了解苏州的人来说,读联就是一次时光之旅,吸引我们随着楹联去再次游览苏州,去探究那些隐于文字之外的历史之厚重、现实之明媚、明天之美好。

(作者系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魏艳鸣
苏州2152.png
苏州200亿元打造“运河文化小镇”
苏州200亿元打造“运河文化小镇”

前不久,“镶嵌”有大阳山的浒墅关,获批了省级“绿色技术小镇”;同样,大运河穿镇而过的浒墅关,正在积极打造“运河文化小镇”。

今年,苏州浒墅关经开区、浒墅关镇合二为一,一个既有大山,又有大河的浒墅关,正从人居环境、历史传承、经济发展等多方面悄然改变。

从500平方米到6000平方米

“万宝社区”成为居民常来的“家”

昨天下午,72岁的陆桂兴老人照例兴致勃勃地来到龙华社区参加歌队活动。这位已有51年党龄的老浒关人,既是社区志愿者骨干,又享受着老镇变迁带来的幸福时光。

“现住高楼了,不便串门。社区就成了我们的‘活动之家’!”

5年前,陆桂兴家从老镇上破旧不堪的、已建了近百年的老平房,动迁到了120平方米+60平方米的大房子里,别说心中有多喜悦了。

“不能带着落后奔小康!”10年前,作为市政府实事工程的浒墅关老镇改造开始推进,那些落后苏州中心城区好多年的脏、乱、差,开始得到迅速改变;农民、居民、渔民,开始一起“上楼”。

“可以说,动迁前后的活动场所,简直就是天地之别。像我们龙华社区,从过去的社区用房500平方米,一下子上升到了6000平方米。”社区党委书记朱东敏说。

记者在龙华看到,这里俨然成了一个应有尽有的“万宝社区”,一个集服务、医疗、综治、娱乐、居家养老、物业管理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社区。

走进大厅,一站式服务一目了然。不仅有物业服务、警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及24小时便民超市,还设有6张输液观察位、18张输液椅。

“把最小空间留给办公、把最方便空间留给居民办事、把最大空间留给居民娱乐与活动,这是我们社区工作的宗旨。”朱东敏说,“现在每天都会有七八十名居民,来社区活动。”

在这里,还有按摩椅、沙发躺椅,有配餐间、棋牌室、茶吧、老年网吧、乒乓室等活动场所;有妇女儿童之家、图书馆等公益坊。考虑到老年人休息有顾忌,还分了男女室。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里只有三层楼,但我们仍充分考虑老年人实际需求,特别投资60多万元,在室外加装了居民用电梯。”社区主任张梦娇告诉记者,平房迁楼房后,最大不便是晒不了被子。“居民向我们反馈后,我们便‘侦察’阳光哪里最多、又不影响停车,便在这些空地上,做了300多个3.6米长的大晾衣架。让‘上楼’居民,仍拥有‘楼下’人的生活。”

如今,社区还针对不同对象,建起了青少年志愿者队、巾帼志愿者队、“五老”志愿者队、“小薪芽”志愿者队、便民志愿者队、楼道长志愿者队等9支志愿者队伍,社区真正成了“上楼”居民经常“聚聚”的活动中心。

留住老浒关传统文化记忆

投200亿元打造“运河文化小镇”

“这10年来,老镇的变化,可用翻天覆地来形容。”陆桂兴说。他记忆里的大运河,是“小运河”;儿时运河两岸到处是店铺,充盈着市井生活气息。

“最早运河上有很多拱桥。”陆桂兴说,随着现代水运需要,这穿镇而过的运河,也经过了三次大规模拓宽。

在浒墅关,历来就有“江南要冲地,吴中活码头”之称,全镇河道纵横、公路四通八达。老镇改造了,居民生活改善了,但千年的文脉还需留存。

已到古稀之年的吴连男,传承了祖上红木制作技艺。为了老浒关记忆,他与吴是穆等老浒关人,把对古镇的追忆,提炼成一件件景观微缩雕刻。

记者看到,他们将历史上占地15亩的龙华寺,缩微到1平方米空间,而庙宇、书院仍是活灵活现。

如今,吴连男又在根据清代画家王翚所绘的《康熙南巡图》,复原清代浒墅关大运河沿岸风貌景象——将南起兴贤桥,北至南津桥;涉及15座桥梁、17条里弄、10个单体景观及无数老店铺……

传承不仅在艺术中,更有在现实中。目前,浒墅关已对董公堤、文昌阁等历史古迹进行全面保护。

“特别是浒墅关运河文化小镇的打造,已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预计总投资将达200亿元。”浒墅关新浒旅游公司总经理蔡丹萍告诉记者,将以京杭运河景观轴、运河文化体验轴两条轴线,串联浒墅关上塘核心区、下塘核心区、浒关大码头三大中心。

其中,“大码头”作为浒墅关运河文化小镇项目重要组成部分已先行建设。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分为蚕里、剧源、晓学、守艺、尚河、钞关等六个主题,通过恢复修缮运河沿线蚕种场,挖掘传承钞关、草席、蚕桑等文化。

记者在已改造完成的蚕里街区看到,这里包括5栋民国时期保留建筑,以蚕种场民国建筑为主体,不仅有老建筑,还有诸多老物件。在保护、传承、利用指引下,正在立足打造有底蕴、有氛围、有人文的北苏州运河特色文商旅融合产业园区。

截至目前,已引入了花间堂酒店、金鸡湖文化书院、太湖雪蚕桑文化馆、非遗技艺工作室、菩提生活馆、精品茶室及特色餐饮等多元化品质商户,招商率达到100%。

“系统梳理运河文化,构建文化体验、旅游景观、商业休闲等系列文化产品,通过文化展示、体验、演艺等手法,导入运河文化产业,讲好浒墅关运河文化故事,擦亮大运河文化带名片,是我们留住老浒关传统文化记忆的方向。”浒墅关镇镇长叶其中说。

昔日宕口已成生态风景

绿色发展引来更多高质量项目落户

浒墅关人不仅拥有穿镇而过的大运河,还拥有离苏州城区最近的“城市绿肺”——大阳山。

就在今年重阳节那天,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负责人王建芳迎来了他参与的江苏省第八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步步登高”重阳登山活动。当天,千余名户外运动爱好者一起登山,蔚为壮观。

其实,王建芳就是浒墅关原新民村人,村址就在如今的大阳山景区。“但过去我们拥有的山却是满目疮痍。”他告诉记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开山采石,大阳山上大面积山石裸露,被人为开凿形成23个大小宕口。

“当时满山坡都是‘瘌疤’,尘土飞扬。拖拉机的声音,从早到晚响个不停。当时,老百姓把当地山下路叫作‘水泥路’:雨天路上全是水,晴天路上都是一层烂泥。”

2010年,苏州高新区、浒墅关提出全面启动宕口整治目标,先后对辖区大小宕口开展集中整治与复绿。

“你看,这里的文殊寺正门口,就是当时一个最大的天狗庙宕口。”站在售票处前,王建芳跟记者讲述说。

“伴随景区建设,我们从阳东的文殊寺到阳西的百果园,对绵延50公顷山地开展了林相改造。”通过常绿、落叶、落叶花纲乔木间杂相植,让红枫、青枫、樱花、朴树、银杏等多种乔木在山下扎根;复绿后的大阳山不仅有了浓绿,秋季的山麓还呈现层林渐染的迷人秋色。

“眼下,从宕口上建起的文殊寺景区,年游客量超过了30万人次。”王建芳说。

与大阳山一起恢复活力的,不仅是生态,还有大阳山脚下的经济。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的“梧桐树”下,引得“金凤凰”纷至沓来。一个个智能制造、新能源、医疗器械、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项目,纷纷选择在大阳山下落户。

今年前三季度,商超巨头开市客、多肽创新药等31个高质量产业类项目加快进入;新增合同外资1.69亿美元,增长83.7%;实际利用外资1.55亿美元,增长44.9%。

“一手大力推动生态修复、文化保护;一手筑巢引凤,吸引大批高科技重点项目进驻。浒墅关人正用自身的行动,诠释着绿色才是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浒墅关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周晓春说。

近日,在全省118家经开区参加的年度考核中,浒墅关经开区排名再进7位。

一个产业升级、民生提升、环境宜居、文化繁荣,围绕大阳山“城市绿肺”、大运河文化风光带、特色田园乡村等做好“山水田园”文章的现代浒墅关,正在悄悄迎来华美蝶变。

来源:苏州日报 作者:周建越
read_image-(2).jpg
这段步道已完工!苏州的大运河风光等你来赏
这段步道已完工!苏州的大运河风光等你来赏

最近的天气,温度宜人,暖阳和煦,最是适宜出游。而就在近日,京杭大运河风光带曙光苑段至永利广场段(除狮山桥两侧)约2公里完成建设,正式对外开放啦!如今的运河风光到底成什么样了呢?11月8日,看苏州记者就进行了实地探访,小伙伴们赶紧一起来先睹为快!

高新区京杭大运河堤防加固暨运河风光带建设工程,北起寒山桥,南至友新高架,全长8.8公里。狮山横塘段是从枫津河至石湖大桥,约6公里。去年,启动段(横山路至晋源桥段)已建成竣工。

最近,曙光苑段至永利广场段(除狮山桥两侧)约2公里也完成建设,对外开放。大运河风光带曙光苑段周边有曙光苑、河山花园、姑苏花苑、锦丽苑、锦华苑等多个小区。这里也成了周边居民徒步健身、周末带娃的好去处。

“我们两个是邻居,步道建好后我们就每天来这里荡荡,锻炼身体!”住在附近的谭阿婆和薛阿婆说道。看苏州记者注意到,风光带的跑道设计有快跑道、慢跑道和散步道3种,适合不同需求的市民。沿岸还有独特的亲水平台、活力广场。沿路的景观小品,漫步其中 一步一景。散步乏了,沿步道也有不少长凳供游玩者小憩。

京杭大运河作为古代的交通枢纽,其航运功能一直沿用至今,如今在运河边仍能看到,大货船往来如织。放眼远眺还能看到,河对岸的运河体育公园、苏州市体育中心。

据了解,目前高新区运河风光带狮山横塘段仅剩徐思河至横山路段、胥江南岸段正在施工,其余部分已全部建成。高新区运河风光带狮山横塘段全部工程,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完成。

来源:名城苏州
录制_2020_12_09_09_19_04_896.gif
苏州将打造“运河十景”
苏州将打造“运河十景”

大运河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明,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苏州是大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为打造好标志项目,加强运河“活保护”,昨天,苏州“运河十景”建设工作专题会议召开。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洁主持会议。

会前,金洁一行前往运河沿岸盘门景区现场调研,深入了解盘门景区现有文化价值、旅游开发价值。会议听取了苏州“运河十景”建设情况,与会者围绕“运河十景”特色、亮点、开发思路等畅所欲言,并就如何建设苏州段大运河文化带,做好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引领、文脉传承、生态保护和文化产业繁荣等方面展开探讨。

会议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运河十景”的真正含义,争取在短期内分解目标、实现目标。

会议指出,“运河十景”有必要联动发展,做出亮点特色,做出差异性,把最有代表性的点位提炼出来,打响苏州运河文化品牌;要加强统筹规划,“运河十景”的打造需要综合考虑历史遗存、文化生活、水路结构等要素,同时提前谋划好今后旅游产品开发的线路;要善于挖掘文化内涵,讲好“运河十景”的故事,让文化参与到规划中,打好苏州文化这张牌,努力把苏州段建设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彩的一段”。

来源:苏州日报 作者:罗雯
顾风:谱一首流动的史诗,续一曲传承的乐章

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门前,曾挂着一块集初唐楷书字体,用汉代楠木制成的“扬州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门牌,笔力挺劲,雄浑秀逸兼而有之。13年前,原大运河联合申遗办主任、知名学者顾风亲手将这块门牌挂起,自此,扬州也以运河长子的身份,正式拉开了大运河申遗序幕。

漫漫申遗路去意不改,千年古运河重担在肩

2005年,郑孝燮、罗哲文、朱炳仁3位专家联名寄出了那封给运河沿岸18座城市市长的公开信,促成了运河全线的第一次全国大考察。2006年全国两会上,58名全国政协委员共同响应“运河三老”的呼吁,草拟“大运河申遗提案”,让扬州与运河沿线35个城市一起,共同踏上了历时8年的漫漫申遗路。

一切都是未知,是顾风接到大运河申遗任务时的全部感受。“世界遗产申报的国际标准,运河遗产的保护现状,申遗工作的架构、路径、建设基础,专家团队的组成,千头万绪,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必须踏出第一步。”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搜寻,去运河遗迹实地考察,申遗团队夙兴夜寐。“运河沿线城市的一些遗迹价值虽在,但现状已惨不忍睹。”作为文物考古专家,顾风肩负起各运河城市沿岸文物保护与修缮的指导工作,“大运河的价值要通过具体的遗产点支撑和呈现,必须尽可能地让它们得到有效保护,在此基础上确定预备名单。”在双鬓染上白霜的年纪,他奔走于运河城市之间,为那些被遗忘的遗迹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而努力。

顾风回忆,当年考察队来到河南浚县,眼前的景象让他记忆深刻。“卫河是永济渠的一部分,属于历史河道。可实地一走,河水是彩色的,河面四处漂着垃圾。”借着大运河申遗的契机,浚县开始了河道治理和沿岸遗产小道铺设工程,“等我们再见卫河,它的变化非常大。申遗的过程,其实也是唤醒民众和社会的过程。”

2014年6月22日,到了决战多哈的那一天。顾风笑称此行怕不是长坂坡一战成名,而是关公走麦城,铩羽而归。“和当时一起申报的项目相比,我们没有必胜的把握。但不管怎么样,已经拼尽全力了。”世界遗产大会现场,原定的审议顺序一变再变,返程机票和宾馆一改再改,顾风身着的黑色短袖早被汗水打湿,衣服上象征着罗哲文老先生的相机图案静静地贴在胸前,和他一道等待着结果。

多哈当地时间22日上午9时30分,大运河项目开始审议。当大会主席、卡塔尔公主玛雅萨一槌落下,身处现场的顾风一瞬间陷入了恍惚,“只想到赶紧离场,记者还在等连线。”他快步走进前厅,接通记者电话,将申遗成功的消息传回了国内。“酸甜苦辣的滋味在那一刻全浮出来了,空荡荡的前厅只有我一个人,握着手机始终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顾风说,大运河申遗成功,向世界展示了大运河的遗产价值,也意味着大运河保护的重担,实实在在地压在了国人的肩上。

天下之水缓缓流淌,山河巨构福佑古今

地处苏中,却成“百戏之祖”的第二故乡;名曲丰蕴,进驻京剧凌烟阁成头号功臣;盐漕察院,写进红楼成黛玉魂牵梦萦的家园……运河的流动带来了扬州城融汇南北的文化风韵。江淮要冲、南北襟喉,河中樯橹如麻,岸上做买做卖,千年水韵滋养,古城经脉也因水而兴。“大运河扬州段是通史式运河,可以指认这一段是春秋的,那一段是隋唐的,水系的改变留下了城市演变的痕迹,从古至今,都与我们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从邗沟开凿到康乾盛世,从广陵大镇到富甲东南,运河赋予了沿线一切生机与灵气。“谈起长城,群山峻岭绵延起伏,一看就是世界遗产。可很多运河城市长大的人,从小在河里摸鱼抓蝌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回过头来想一想,运河对人们的哺育,对国家的贡献,比长城更多更大,它赋予了社会发展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顾风认为,如何让运河继续活下去,是运河保护的核心任务。“有时候能让它活起来,却活得很短,像打了一针强心剂,很快就会死去。”顾风说,想让运河活下去就离不开利用的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矛盾。“大运河申遗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不同部门在利用方面的不同需求,水利部门有防灾减灾、南水北调的需求,交通部门则希望河道不断升级拓宽,虽说都对活态化有好处,但不能对遗产河道、遗迹、文物产生破坏和影响,要找到需求平衡点,确保长远利益,运河才能得到永续利用。”

类似火车复线,开凿于不同年代的大运河也呈现多条主道与支流并存的形态,首先要对所有河道进行科学评定,确定保护等级。“最高等级保护的河道需要保持原状,不能承担现代功能。”可以开发的河道,也需要进行全方位的评估认证,“比如河道的拓宽,岸线形态可以用生态手段处理,用水生植物护岸,以对待文化遗产的方式来开发运河,不是盲目地、草率地干预它。”

守护千年之城,不负广陵之春

长于扬州的顾风,对这里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情感,他说,和保护大运河一样,他也在使尽全力保护这座城市。从2500多年前的邗城开始,扬州城就与这条运河一道,于历史车轮中滚滚向前,上演着一幕幕朝代更迭。“目前城内现存最大的遗迹是20平方公里的唐代城市遗址,保护难度可想而知。”顾风说,扬州百姓对这座城市有强烈的文化认同,对遗址的保护意识也在逐年提升,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为了城市与经济建设,一道道水泥墙拦住了巷弄穿错的千年风光。“以前的社会环境不像今天,一切都要为经济发展让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很多古迹都在锹铲下一点点消失。”

扬州虽历经多次毁灭性破坏,但地下遗址、建筑遗址、手工业遗址依旧保存着,且城市格局清晰,是除长安洛阳之外地方城市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样本。“这些历史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帮助和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在当时都被忽略了。”顾风将自己和所在的文物部门比作一枚砝码,虽在城市发展的天平上分量较轻,但历史文化名城一定要有这枚砝码的存在。“在街头巷里穿行,总能看见当年被我保下来的遗迹,这一点让我很欣慰。”

如今,当历史遗存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新的课题又摆在了眼前。“不论是运河的文化带建设,还是对运河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都需要不断加温。就像泡茶,如果离开了温度,茶的味道就不一样。香气,有效成分,都在持续加温中不断释放,文物保护开发与文旅产业发展同样如此,热点追得快,也容易冷却得快。”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柏丽娟

赵钧:盘门始终是我的责任和牵挂

清晨7:30,一碗热腾腾的小馄饨下肚,老人早早准备好出门。经胥江路、盘胥路、盘门路,步行约2公里,便来到盘门。沿着盘门古城墙缓缓走一圈,他边仔仔细细查看城墙情况,边在笔记本上认认真真记录。至多隔半个月,他就要来盘门一次,为它做一次“体检”,这件事已经融入老人的生活。眼前这位衣着朴素的老人名叫赵钧,今年78岁,他用近40年的时光,只为做好一件事情——守护好盘门。

赵钧和盘门

矗立在苏州古城西南隅,盘门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京杭大运河之水于水门缓缓流过,陆门下游人往来不绝。古老的盘门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历经岁月洗礼,它静静见证着苏州这座城市的变迁和发展,也承载着像赵钧那样的“盘门人”的奋斗和情感。

初识

赵钧和盘门的缘分可以溯源到1976年。当年,34岁的赵钧和妻子到苏州定居。“第一次来到盘门,见到它既有水门,又有陆门,真是很新奇,一下我就被吸引住了。”身为西安人,赵钧对古城墙有着割舍不断的感情,“盘门让我想起了家乡的城墙。‘北观长城雄,南看盘门秀。’相比西安城墙的雄伟,盘门则是灵秀的。”

盘门的水门

始建于春秋时期,相传伍子胥在主持建造阖闾大城时,根据江南水乡的特点,在阖闾大城分设了八座水陆城门,盘门就是其中一座。后经元明清三代陆续修建,作为具象的文化符号,盘门成为了苏州独家的城市记忆。在赵钧看来,盘门独特气质的形成和苏州的“水”离不开关系,它与大运河水相呼应,印刻着苏州世代流传的文化基因。

“现在盘门附近干净整洁,最早我见到它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赵钧回忆20世纪70年代的盘门古城墙,破损严重,墙体开裂、脱落,城墙边沿随处都是搭建窝棚的小屋,古城墙下面一片荒芜。“这样宝贵的历史建筑历经沧桑,就像是蒙尘的明珠,亟待发掘和保护。还好很快盘门的修复工作就开展起来了。”

守护

1980年前后,盘门古城遗迹修复工作陆续展开,赵钧受邀成为修复专家团队之一,为盘门量身设计修复方案。赵钧和修复团队一点点修,一点点补,巧用有限的修缮资金,要把最重要的400多米长的景观城墙修复。

盘门瓮城

“修复的工作最关键的是结构安全,还有就是修旧如旧。”赵钧说,修复盘门的一个重点是保存它古旧的风貌,这就对修复材料的要求十分严格,“所以当时摆在面前的难题是,在制砖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怎么才能得到大量的古城砖。”

“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当征集古城砖的消息贴出后,很多老百姓主动把自己拾捡到的散落的城砖拿来,支持盘门复建。”赵钧说起这段历史时仍然很感动,不仅如此,还有许多市民报名为城墙修复义务劳动,可见苏州人民对苏州古迹的感情很深。大家不计回报,用一腔热情支持我们这项工程,也是盘门能重现风姿的重要原因。如今有的游客也许会奇怪,盘门古城墙有些城砖大小不一、颜色深浅不一,其中就“藏”着这么一段历史。

盘门城墙上眺望瑞光塔

在修复景观城墙、城台四周女墙、垛口、登城坡道后,1985年-1986年期间,赵钧所在专家团队按众多古文献资料的描述,在陆门城台原址重建重檐歇山式两层三开间城楼,修复了瓮城、城门洞。90年代初,赵钧又参与复建了瑞光塔、吴门桥,至此,“盘门三景”成功修复,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边这颗“明珠”光芒璀璨,享誉世界。

期待

站在盘门城楼上远眺,朱红色的瑞光塔、玉白色的吴门桥,在层绿之间,在运河之畔,与青灰的盘门遥相呼应,景色美不胜收。2019年,盘门当选最美运河地标,赵钧说,他得知消息后很开心,“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得到了认可”。

吴门桥

在赵老看来,盘门是他一直守护的“孩子”。“南方夏天的雨季和冬天温度的变化,对于城墙影响很大,还有城墙上长出的粗壮植被,也会让墙体松动。”即使在退休后,赵钧仍然对盘门放心不下。“随时监控、应急处理、中长期规划、定期维修,这几样保护盘门的措施,一样也不能少”他说,“做好这些工作是我的责任和习惯,盘门始终是我的牵挂。”

2015年6月,连续的大雨冲刷导致水陆城门东段长达76米处的城墙滑坡、崩塌。赵钧心急如焚,马上和专家团急议修复方案,经现场反复考察、讨论,决定在城墙基础与河道驳岸基础之间打入公用桩,加固城墙地基、加固河道,还利用“挂网喷浆”的方式,用细钢筋将钢筋网片固定在土体上,再灌入毛石混凝土,加固墙体。“在修旧如旧的同时,我们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采用最新的技术,给与古城墙新的生命。”他期待未来的“盘门人”从他们老一辈手中接过守护盘门的重任时,能够引进更多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让它更好地保存下去,让我们的子子辈辈都能感受到盘门的价值和魅力,并通过盘门这个纽带领略中国古老的历史和文明。

盘门

晨光里,古老的盘门依旧清秀美丽,而城墙脚下的赵老已白发苍苍。赵老凝视着盘门,而盘门仿佛也在静静回望着他,见他步伐仍坚定、心中的热忱未减,忆起初见他时的模样。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唐韵

秦剑铭:绘千年运河入百米长卷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如果用画笔呈现,需要多大的尺幅?在著名山水画家秦剑铭团队的笔下,答案是135米的巨幅长卷。

8月28日,由秦剑铭领衔创作的百米长卷《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在南京博物院特展馆展出。这幅长135米、纵3米的巨幅画卷,从时间、空间等多个维度,将大运河全域铺陈开来,绘制出一幅当代的《清明上河图》,令观众叹为观止。

百米长卷,串联运河前世今生

一幅超过百米的画卷要怎么画?作为史诗图卷创作组组长,秦剑铭有自己的想法。“应该把大运河的前世今生都画出来,要有多样性,能把大运河的四季都呈现到位。”当江南草长莺飞的时候,北方还是白雪皑皑。一年四季,大运河流域的变化如诗如幻。从银装素裹的燕赵大地,到秋色怡人的冀鲁平原;从郁郁葱葱的江淮夏日,到桃红柳绿的江南春色。特别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面貌、新变化,更使这幅画卷充满了活力。

画卷从北京昌平徐徐展开,随着运河流向一路南下:昆明湖、燃灯塔、漕运码头、戴村坝、淮安水上立交、浙东运河……时空交错的创作手法,不仅给人带来极目纵横的观赏体验,更让人对画中多样的元素产生强烈的探知欲望。

“在古代,看到燃灯塔你就知道,到京城了。燃灯塔往下是昆明湖,它是大运河的第一个蓄水库。水一路往北走就到通州,灌溉整个京城,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长卷所绘元素,皆来自于秦剑铭和同仁们的无数次实地考察写生。画中的每个地标元素,都有生动鲜活的故事。

与北京昆明湖的银装素裹不同,画中山东汶水河边的戴村坝,此时秋色正浓。从汶水出发,筑堤引水,西注运河地势最高的南旺,然后向南北分流。“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保障了自明成祖定都北京到清朝末年五百多年间的漕运畅通。

明清时期,拥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交通要冲地位的淮安,是漕运的中枢。长卷的江淮绿野篇章,创作组用大量笔墨绘制了淮安的“前世今生”。淮安水上立交,河道纵横,绿地如茵;京杭运河南北航运,船队浩荡。右侧清江浦闸与淮安新城隔河而望,一古一今,尽显运河中枢由古至今的历史变迁。

历时两年,画尽运河一年四季

2018年的夏天,当秦剑铭第一次接到创作大运河百米长卷的工作邀约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很难。“一开始我是没有答应的,我就在想,这个三米高的画要怎么画?”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秦剑铭仍十分感慨。

“这么一张大画,不是猛然就可以画的,要走很多工序。查阅资料、研究史实……所以一个多月后,我才答应省里来画这幅画。”说起创作历程,秦老拿出了构思手稿展示给记者。两小卷约20厘米宽的宣纸卷,精致小巧。但当你展开纸卷,方知其中分量。三米多长的文字手稿,五米多长的构思草图,所有文字皆出自秦剑铭之手,构思草图上的每一篇章,都细心地用铅笔加上标注。

有了前期构思,秦剑铭和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的15位书画家组成的创作团队开始实地考察。他们走遍了20多个城镇,采风、写生、巡查,大运河的各种风貌和变化已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底。“从杭州到北京,写生一个多月,到一个地方就画,过程中还开了多次研讨会,就是反复讨论画面如何呈现。”

8省市的画家,画风各不相同。如何联合创作,成了横亘在秦老面前的巨大难题。“我是创作组组长,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最终,他决定充分听取15位同仁的意见建议,由四位新金陵画派画家执笔,完成这幅画作。

画卷中的大运河包含四季景致,画卷外秦剑铭和他的同仁也一起看遍了沿河的春夏秋冬。从2018年到2019年底,创作组在东郊宾馆度过了一整年的封闭创作时期。住处、画室、饭堂,三点一线,自清晨画到日暮。画室中3米多高、30米宽的画板,是秦剑铭这一年来最亲密的“伙伴”。“住了整整一年,春节都没有回家。艺术创作是一项非常严肃、艰苦的工作,答应了就一定要做好。要让专家认可,更要让老百姓喜欢。”

六十余载,镌刻时代风雨年轮

出生在常州武进的秦剑铭自小在运河边长大。“小时候,我们家门口就是运河的支流,上学每天都要从运河边上走。从东坡公园再往前,经过一段运河,就到我的学校啦。”多年过去,那时运河沿线的风貌秦剑铭早已回忆不起来,但河面上吹来的轻风,幼时喝过的运河水,都化成了一种对运河本能的情感,深植在秦剑铭的心中。“这条运河哺育了我们家乡,我对它有一种对母亲河的感情。”

秦剑铭20岁离开家乡进入省国画院,至今已有60年光景。彼时的他定然想不到,几十年后会因一张百米长卷,与运河再续深深的情缘。因为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不管是作为新金陵画派的一员,还是喝着运河水长大的江苏人,秦剑铭觉得自己都有责任去完成好这幅画作。“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很苦很累也很高兴。不讲条件,不计报酬,认认真真地把运河的风貌与变迁,用你的画笔记录下来,给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遗产,也是研究这个时代大运河变迁的资料。”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2月、6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就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赋予了运河沿线地区光荣的使命。江苏作为大运河起源地和申遗牵头城市所在省份,正致力于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公园的建设,为千年运河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悠悠两千年,迢迢四千里。中国大运河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兴盛,见证了中国人民的生生不息。秦剑铭和他的团队坚信:新的时代,这条流淌不息的长河正焕发出新的更加蓬勃的生机。未来的大运河,会给世人展现出一幅更加恢弘绚烂的画卷。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冯晓丹/文 实习记者 汤翰林/摄

冯健:有人的运河才有故事,有故事的运河才有温度

堂子巷口的老虎灶已等不来取水闲聊时的家长里短,庆城门的城墙遗址依然守着一方岁月与光阴;老站长带着那段黄浦轮船站的记忆停留在耄耋之际,古瓷片的收藏爱好者仍在废墟中探寻历史的遗迹……暮去朝来,运河边的百姓故事虽悄无声息,但从未停歇。《大运河口述史》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了这些故事,和它们一起,共同等待着被时间想起的那一天。

在消失之前,找到它、记住他

2500年前,由扬州江边南来的古邗沟在末口与淮水相接,自此,南船北马舍舟登陆,漕运襟喉造运河之都,淮安由末口而建,发展日益迅猛并趋于鼎盛,成了政治、经济、军事重镇。千年以来,它与穿城而过的古老运河日夜相伴,缔造了无数商贾传奇,留下了文人骚客平平仄仄的吟哦,也藏起了弥散满城的民间烟火。冯健,《大运河口述史》纪录片的主编与执行导演,和他的团队一起,用整整两年时间走遍淮安运河两岸,采访了200多人后,完成了30集纪录片的拍摄。

被拆除的堂子巷,即将消失的黄浦代办站,现代技术冲击下的打铁工艺,冯健常说,团队一直在与时间赛跑,进行着一项“抢救性”挖掘工作:“淮安城里曾发生的这件事,有过的这个人或这条巷子,都成了大运河中流动的文化和群体,有着弥足珍贵的研究价值。可如果我们不拍,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去,它们就会彻底消失。”

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东接南门大街、西通里运河东堤的堂子巷正被一点点拆除。过去,聪明的商人就近挑来了运河水,在巷子里开了一家又一家“澡堂子”,伴随着粮食行的兴起,这里也渐渐热闹起来。巷子东首,有一家“德泉浴室”,迎来送往,已过百年。“巷子里的人来这不单单是洗澡,一杯茶,一块澡布,一待就是一个下午。这里早就变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以前的故事,美好的回忆,几十年岁月一点点沉淀下来,成了彼此的谈资。”冯健说,德泉浴室就像这条巷子的缩影,拆除了,这里的人也就没有根了。纪录片播出后,居民们告诉他,他们在片子里头重新找着了根。“记录下这些场景,也是想让后来的人知道,原来过去大运河边,还有这样的生活。”

消失的不仅是巷子,还有人。让冯健印象最深刻的,是黄浦轮船代办站的老站长刘导文。“他从1959年开始到90年代,一直在运河航运公司工作,每月领着5块钱的工资,既是售票员又是站长,在交通不便的年代里守着轮船码头,接送着从黄到镇江的乘客。”当纪录片团队找到刘导文时,他已因身体原因无法进行完整表述,“看他实在撑不下去,我们暂停了拍摄。可一个星期后再去找他,他已经不在人世了。”刘导文的离世给了冯健很大的冲击,也让他意识到“历史补救”迫在眉睫,“我们留下了刘导文生前最后的影像,后来他的儿子刘正学补上了这段故事。如今没有人再愿意坐慢班客轮,代办站也面临拆迁,但是这段运河记忆,我们想保住。”

以真实反映历史,用生活记录运河

冯健说,大运河边过去的故事,常常是由一张照片或一段文字引出来的,相比切实存在的文物遗迹,几乎寻不到可以为其证明的客观物证。“记录历史,最大的前提是保证它的真实性,所有的采访都按证据走,虽然以口述的方式呈现,但不会听取一家之言。”

单集时长为8分钟左右的纪录片,总会出现至少5位以上的被拍摄对象,以亲身经历拼凑还原出当时的故事:“一个人的记忆会出现偏差,也会被传言误导,所以每次事件涉及到的人,我都会去找去问,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具体什么情况,用旁证来共同支撑,不做想当然的事。”

《淮安茶馓的传承》一集中,通过几代人的回忆,还原了从岳家茶馓到鼓楼茶馓的变迁过程:“大家都认为后来的鼓楼茶馓和最开始岳老师傅的茶馓一脉相承,但经过多方考证,才知道中间经历了一次断代的风险,是岳老师傅外姓徒弟的帮助让岳家茶馓的技艺得以血脉传承。”冯健说,即便是这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也要尽可能确认清楚,把真实的历史挖出来,这就是大运河口述史的意义。

历史定格在过去,却也带来流动的韵律。大运河促进了沿岸经济的发展,吸引了许多船民投身运河水路运输。从十多吨的小船到上千吨的货船,从船民的喜怒哀乐到生活的苦辣酸甜,冯健和他的团队,将几十年的水上人生浓缩进质朴的话语里,记录了一段流动的历史。“通过船的变化,船民生活的变化,反映运河的变化,一个时代的变化。以鲜活的人生为证,这样的表达更市井些,更有烟火气,有人的大运河才有意思,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大运河。”

困难挡不住脚步,将散落民间的人文记忆一一拾起

冯健热爱摄影,爱拍老街老巷老故事,《大运河口述史》的雏形也由此而来,可动态影像的记录难度,远远超过他的预期:“一些采访对象的记忆早就模糊不清,前一天说的话,后一天又自己推翻。也有不少当事人已经过世,或者十几年前就搬走了,考证无法继续。除了这些,还有寻访、配合问题,拍摄工作总因各种情况被搁置。”

困难接连不断,但这支团队从未有过终止记录的想法,他们中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有地方文史专家,也有大运河网络文化志愿者,兼顾本职工作的同时,扛起了抢救运河沿岸生活记忆的责任。“运河边有宝贵的历史遗迹,有日益兴盛的文旅产业,但更多的还是无数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的普通百姓,他们让这里更有温度,更有人情味,同样值得被发现和记录,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原因。”

目前,《大运河口述史》第二季的拍摄已接近尾声,元代青花缠枝牡丹纹铺首耳盖罐被发现的经过,世代与沟塘浅水相伴的种蒲人家,古玩爱好者从瓷片纹饰中收获的乐趣……运河边的百姓故事,仍在继续。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柏丽娟

冯亦同:一撇到隋唐,一捺通京杭,大写的“人”昂首东方

“大运河,一撇到隋唐,一捺通京杭。一个大写的人昂首阔步世界的东方……”2020紫金文化艺术节开幕前夕,新江苏对话大型合唱交响音乐会《大运河》词作者冯亦同,听他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

冯亦同展示其发表的诗歌

“当最后一个乐章‘大运之河’的主题歌响起,女高音唱到一撇一捺这一句,人声和乐器的融合,引发了共鸣,将情感推向了高潮。”冯亦同说。

谈起和大运河的故事,冯亦同向新江苏介绍了自己此前发表在《新华日报》上的一首名为《渡江桥下》的诗,大运河流过扬州,流过了美丽的渡江桥,他就住在桥下。“写《大运河》,我是作为一个‘大运河人’和大家讲这个故事。”

《大运河》彩排现场

2500多年来,大运河在维护国家统一、繁荣社会经济、促进文化交流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运河始终和人民的悲欢连接在一起,今天创作得以完成,是历史给予的一个机遇。”冯亦同说,“大运河是一棵大树,既是大动脉,又是繁荣世世代代的生命之树。”在歌词中,冯亦同写下了自己对大运河的理解。创作时,他曾试图寻找大运河的源头,但发现“运河是把所有的能够流到大运河沿线的水都集中起来,如果非要说有源头,那可能是劳动人民的铁锹,或是设计者下定决心和大自然‘要水’的想法,两三千年的历史在其中流淌。”

冯亦同今年80岁,大运河在他家乡宝应县这一段,从最北的黄浦到最南的界首,长度也正好是80里。两个“80”让这次创作具有特殊的意涵,“对我的生命而言意义太大了。”

“美哉!大运河;伟哉!大运河。四海情谊铺大道,中国精神铸脊梁——啊,一部流动的史诗,永远为蓝色星球歌唱!”《大运河》的结尾部分,冯亦同将诗歌献给了养育了人类的地球。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周永金

肖斯塔:一首唱给运河的诗意情歌

对于无锡人来说,最熟悉的古桥莫过于清名桥。秀美清丽的运河水穿桥而过,岸畔的南禅古寺钟声悠悠。一座清名桥,望尽运河400年。它曾是中国运河史上黄金时代的繁盛代表,承满江南水乡热闹熙攘的生活气息。站在桥上凭栏四望,枕河人家、市肆街坊,河上橹声咿呀,一派江南民俗风情。

一首《清名桥》,江南缱绻运河间

“柳前夕阳照,清风绕小桥。”缱绻韵律间,诗意与烟火气相伴,静谧的江南水乡图景展现在眼前。一首《清名桥》用音符串起了古桥与运河的星辰顾盼……这是肖斯塔唱给清名桥的情歌。

2019年,原创歌手肖斯塔创作了这首被网友们称为“好听到犯规”的歌曲《清名桥》。歌曲一经发布,就在无锡人朋友圈引起了刷屏分享。 “哼出副歌部分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一下就浮现出了清名桥的画面,我知道就是它了。”清名桥是无锡非常有代表性的城市地标,飞跨古运河上,历经岁月变迁。“我经常去南长街,觉得它有特别江南的古韵,但也兼具着时尚气息,既古典又现代。”以此为灵感,肖斯塔创作了这首古典与现代结合的中国风歌曲,传递一种流行时尚的江南风情。

运河无锡城区段是整个大运河上唯一抱城而过的河段,因开凿历史最久,古朴风貌浓郁,沿河景观丰富,有着“千里运河独一环”的美称。运河,对无锡人来说,是每天陪伴的家人、朋友。

这首歌江南味儿十足,其中还融入了童谣元素。稚嫩的童声中蕴含的对家乡的感情,既勾起了无锡人的乡愁,也让每一个人产生情感共鸣。“我从一些朋友的回忆中了解到,清名桥承载了很多老无锡传统生活的缩影,有老无锡的无数回忆,热热闹闹的生活气。所以我在这首歌里加入了童谣的元素。我希望听到这首歌的老无锡们,能在我的歌中忆起儿时的运河岸边。”

两岸人家尽枕水,“运河眼”望穿400年

运河所经之处,皆有故事。清名桥是无锡古运河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清名桥为单拱,在水里的影子与拱形桥面连接成一个圆形,就像眼睛,所以居住在附近的老无锡人喜欢唤清名桥“运河眼”。

在不少无锡人眼里,清名桥就是古老运河历史的符号。在古代,清名桥连结南上塘和南下塘、伯渎港,桥畔酒楼茶坊、米店布行林立,两侧桥耳朵商店栉比鳞次。在现代,穿行在狭窄悠长的水上里弄,前门上桥逛街,后门洗菜下船。倚窗晾衣养花,靠岸下棋喝茶。这是运河人家的生活码头。

“这是一个你平常生活中也会想到要去的地方,我常约朋友在这里喝茶聊天。对于无锡人来讲,清名桥它不仅仅是一个古桥,它其实就是最原始的江南生活的一部分。”

在肖斯塔眼里,运河是无锡人的生活日常。春天到了,在南长街看看花,到运河边的茶馆点上一壶明前茶;初夏,与三五好友窝进街边的啤酒屋,又是酣畅淋漓的一夏;等“江南水弄堂”上秋意渐浓,带上女友来运河古道看秋色;待到飘雪的季节,冬雪绵绵的清名桥,又别有一番风貌。“运河佳绝处,放眼清名桥”。用这句话来形容清名桥一点都不为过。

古运河畔唱出江南好风景

肖斯塔是在无锡成长的原创音乐人。对于在无锡生活了多年的他来说,这里即是故乡。“我是湖南人,自在江南大学读书时算起,我在无锡已经12年了。”儿时对江南水乡的印象是美好而模糊的,来到无锡之后,这座运河城市的温柔和包容给予了他归属感。

“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气。江南水弄堂如《无锡》般婉约动人,也像《清名桥》一般俏皮活泼充满灵气。”从空灵大气的2019物博会官方主题曲《融· WIOT》到明亮轻快的《清名桥》,肖斯塔的音乐里离不开运河元素。在他眼里,古运河是无锡这座江南城市的魅力所在。

“怎么让还不太了解清名桥和大运河的人,更好地去进入这个故事,我觉得我的音乐可能只是其中一个小部分。但我希望听到这首歌的人,能觉得:清名桥是个很不错的地方,我想去看看。”目前,他正在创作“无锡音乐名片”系列,将无锡地方文化特色与流行音乐结合,让更多人通过音乐的形式了解无锡这座江南名城。

“现在大家逐渐有这样的意识,对民族文化有一种自豪感,进而会去主动了解它。我希望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为讲好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故事,做出自己的努力。”

千里运河独一环。大运河在无锡环城而过,赋予了这座城市古韵与新机。清名桥就像一张生动而独特的名片,向世人展示着无锡人对于水乡记忆的回味和异乡人对于江南风韵的归属。

清名桥

出品:无锡有氧音乐

作词:董元欣

作曲:肖斯塔

编曲:肖斯塔

演唱:肖斯塔 / 蔡瑜(戏曲)/沈甜田等(童声)

柳前夕阳照,剪一缕微笑。

清风绕小桥,思绪飘摇。

你默默撒着娇,等我撩。

月满桂花飘。

亭外雨潇潇,饮一杯逍遥。

诗酒趁今朝,一曲年少。

你回眸的笑,尽闪耀。

星转燕归巢。

叶儿飘,月儿摇,清(呀清)名桥。

情微妙,你多好,只有我知道。

醉良宵,愿执子之手一直到天荒地老。

共此时轻轻哼着歌谣。

花儿俏,风儿闹,清(呀清)名桥。

情怎表,问窈窕,只有我明了。

梦缥缈,看庭前云卷云舒花落知多少。

缠绵不觉晓。

朝霞映东床,添一抹想象。

流水绕庭廊,思念悠长。

你静静在闺房,梳着妆。

月圆桂花黄。

烛影透轩窗,舀一盏故乡。

韶华敬远方,一笔芬芳。

你羞的脸庞,似海棠。

星罗燕成双。

叶儿飘,月儿摇,清(呀清)名桥。

情微妙,你多好,只有我知道。

醉良宵,愿执子之手一直到天荒地老。

共此时轻轻哼着歌谣。

花儿俏,风儿闹,清(呀清)名桥。

情怎表,问窈窕,只有我明了。

梦缥缈,看庭前云卷云舒花落知多少。

缠绵不觉晓。

Rap

古运河慢慢流淌,诉说着过往。

清名桥倒映月光,邂逅的姑娘。

而如今谁的模样还在我心上

Ye la la清名桥Ye la la清名桥

醉良宵,愿执子之手一直到天荒地老。

共此时轻轻哼着歌谣。

花儿俏,风儿闹,清(呀清)名桥。

情怎表,问窈窕,只有我明了。

梦缥缈,看庭前云卷云舒花落知多少。

王卫:新苏州人和大运河的故事

阳光和煦,洒在运河上泛着粼粼波光。风轻轻拂过,树的倒影在这水面上摇摆起来,跟着摇摆的还有运河两岸游客的心。古桥、古寺、古关、古镇,京杭大运河的水到了苏州,应着枫桥这画似的美景,也变得愈发温柔沉静起来。

如果说,枫桥景区是千古传唱的主旋律,那么,运河枫桥段无疑就是枫桥景区的序曲。对枫桥景区熟悉的人们,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江枫洲北侧多了一座玉色的桥,跨过古运河细窄处,将江枫洲及其对岸连接了起来。这座古色古香的石桥与寒山寺、枫桥遥相呼应,融进了这片美景之中。“这座桥名叫‘指月桥’,是今年刚刚建成的。”站在桥上说话的人名叫王卫,话语中带着满满的骄傲,“往后市民就可以通过指月桥,从北侧枫桥景观节点步道步行到枫桥景区。这座桥将运河风光带步道全线打通,为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堤防加固工程画龙点睛。”

指月桥

近年来,由于工情、水情的变化,运河最高洪水位不断刷新纪录,2016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运河苏州段堤防加固工程建设。苏州市水利工程建设处作为项目建设单位,负责包括运河枫桥段在内的运河姑苏区段的工程实施,该处的王卫成为了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运河苏州段堤防加固工程建设项目定位为‘1+2+N’。‘1’是指运河文化带建设,‘2’是指防洪排涝、环境整治两项基本功能,‘N’是指在此基础上因段施策,附加步道、景观、文旅等功能。”王卫介绍说,项目将通过提升运河防汛标准、保护运河文化遗产、挖掘运河综合价值、整理运河发展空间四个手段,将大运河打造成为一条滨水风情人文带、旅游休闲观光带、防洪排涝安全带、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带。

保障防洪排涝需求是堤防加固工程的首要任务,按照“两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建设要求,不仅将堤岸标高做到6米,更在工程建设中融入了“海绵城市”的理念。沿着运河岸边的蓝色步道缓缓前行,各色的植物迎面而来,错落有致、移步换景,步道的左边是生态密林,不时传来声声鸟鸣,右边是生态水池,零散的卵石间各种水生植物生长繁茂,这赏心悦目的景色里却藏着“海绵城市”的秘密。“你看,这瓶水倒在步道上,一下就全被吸收了。”王卫介绍,堤防沿线的步道采用新型铺装材料,透水性极好,遇到大规模降雨时,雨水能够快速渗透至碎石基层,并通过排水管流转到两旁的生物净化区。生态水池、生态湿地等就像是连通在一起的一个个蓄水池,不仅能将雨水储存起来,涵养其中的各类植被,更可以通过水位高低调节,将过量的雨水“转移”到运河边水位较低的生态区,排到运河里。“城市里的雨水通过净化后流到运河里,同时也保护了运河水不受污染。生物净化区不仅有效缓解城市内涝,也大大美化了环境。”

透水步道

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运河与百姓生活也越发亲近。“我们许多段落即将完工的时候,周边市民告诉我们,迫不及待想在步道上走走、景观节点上转转。也经常向我们询问,步道什么时候能够正式开放,步道上能不能骑车,晚上有没有夜景灯光等等。”王卫说,项目为大运河构建了坚强有力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也很重要的是,让大运河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让老百姓都能近距离体验、感受大运河,享受到大运河历史、人文、绿色“福利”。

运河苏州段姑苏区段堤防加固工程预计将于今年12月完工。“通过4年的实施建设,眼看着运河沿线一段段步道建成开放,我作为全程参与者也感到十分欣慰。”王卫说,在这4年里,他在所负责的运河沿线,走了不下上百遍。工程在一步步推进,他也在一步步成长,从最初接到这个项目的压力重大,到静下心来推进项目的实施,在征地拆迁、方案设计、材料选择、建设程序等等各个方面高标准严要求地工作。“现在回忆起来确实走了很长的一段路,经历了许多的挫折,但也干成了一件重要的事。”他说。

“金阊门、银胥门”“米市探听枫桥价”“苏州过后无艇搭”这些苏州特有的俗语俚语因大运河而生,大运河对苏州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今,古老运河的故事,在苏州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着,不仅带来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更为像王卫这样的新苏州人开启成长之路和新的生活。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唐韵

王理德:拉魂腔里唱不尽的运河古韵

正月初九,龙王庙会,四里八乡齐聚皂河古镇,南来北往好一派热闹景象。往街那头走,穿梭于柳琴戏的水袖流云间,看谁家小娃馋着那一碗赵家糁汤,再与桃猴玉兔撞个满怀,轻触民间工艺的琳琅,笑闹声后,虔诚地点上一炷香,祈愿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每每到了此时,都是王理德最忙碌的时候,作为龙王庙行宫文物管理所的原所长,24年间他持续不断地记录着这场文化盛事,也为宿迁市的文物保护工作贡献了半生的力量。

乾隆行宫的“看门人”,历史记忆的“追寻者”

皂河发端于山东郯城墨河,南下汇入大运河,临湖靠河之际,圈出了一座古镇,从漕运时的商贾云集,到安澜桥下的船影渐起,船闸的开合见证着古镇人家的流水岁月,也一同度过了“灰暗时刻”。清代顺治年间,因受黄河故道连年的水患侵扰,清帝兴建水利的同时,建“敕建安澜龙王庙”,有“安澜息波,消除水患”之意。又因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于此,故称“乾隆行宫”。而在民间,为庆祝水灾退去,百姓自发组织起祭祀活动,龙王庙会由此而来,自清代沿袭至今,已有300余年。

“早期,苏北用古黄河代替运河通航,常受洪水牵连,百姓受灾,航道受阻。到了康熙年间,开凿了中运河,为清代漕运的畅通发挥了关键作用。”王理德说,宿迁历史上,有三条不同时期的运河,汴河、黄河故道和中运河先后作为隋至元、元至清以及清朝之后的重要河段,肩负着漕运转轴的使命。“有水的地方才会祭拜龙王,皂河古镇因水而建,与水相连,形成了典型的‘水文化’,祭祀水神的龙王庙就是最为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

1992年,彼时尚是文化站站长的王理德,接触到许多来自民间的庙宇轶事,并有意留心着这些历史故事,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场始于兴趣的“收集”,成了他之后20余年的生活“重心”。“1996年宿迁撤县立市,我被调到了宿豫区博物馆负责龙王庙行宫文物的管理工作。这里曾经历过特殊年代,还一度作为粮食仓库,建筑群和文物都遭到了严重破坏。”王理德明白,庙中原有的匾额、碑刻、书画多出自清帝之手,且金银玉器均为朝廷御赐,远非民间庙宇能与之比肩。为了尽可能寻回流失各地的珍贵文物,他踏上了一条“寻宝之路”。

“从过去收集的民间故事里,我们发现了佛家礼器‘罄’的踪迹,存于清代光绪年间,关于它的信息无从考证,但的确详实具体,值得一试。”循着线索,王理德率队赶往徐州睢宁,几经辗转,从一位吹鼓手口中再次印证了罄的所在位置,“他带着我们去了一家当地农具厂,在角落一堆杂物里翻出了罄,积压多年,但铭文清晰可见,丝毫未损。”王理德得知,当年这座罄被一位农民带走,准备烧熔了重新铸农具,但不知因何耽搁,才得以留存。此次佛罄的“劫后重生”,让王理德意识到行宫历史资料收集的重要性,回到宿迁后,他将过去收集到的故事重新整理,也加快了深入寻访的步伐。

这些年里,王理德走遍了宿迁的古街巷里,换来了一本近16万字的《敕建安澜龙王庙》,从乾隆下江南的轶闻,到帝王治水的功绩,从行宫修缮的经过,到庙会里的烟火起源,王理德以历史印记、历史探究、历史故事三个维度记录着运河边的庙宇往事。“现在科技发达、信息畅通,但仍然有很多东西被埋藏在过去,只有在这里能寻到痕迹,如果这本书的记载能让被遗忘的历史重新找回,就是它最大的价值。”

拉魂腔里的乡土情意,坚守下的文化传承

运河边从不缺少声音。纤夫们高亢激昂的运河号子此起彼伏;地方戏里蕴着咿咿呀呀的乡土之意;运河大鼓咚咚作响,再现金戈铁马万里沙场;扬琴声美,荡涤运河两岸传出余韵绵绵……运河上的五音六律,摄人心魂。在这之中,确有一曲,或爽朗嘹亮,或婉转柔美,拉魂腔一起,便代代传唱,牵拉着一处化不开的古城悠扬。

“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我们的柳琴戏,以鲁南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形成于乾隆年间,作为民间传统戏曲剧种,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60年前,刘氏家族在安澜龙王庙古戏楼唱起拉魂腔,260年后,王理德带着宿迁市柳琴剧团重登古戏楼,再续柳琴戏的古朴生动。“宿迁有2700多年的建城史,不仅有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逐水而居的人家也创造了众多非遗精髓,柳琴戏就是其中一项。可在建市以后的20多年里,一直没有市级的专业剧团,大家唱个热闹,却成不了气候。”

为了让柳琴戏不断代,王理德开始了剧团筹建工作,召集演员、拜访名师、寻找场地,2016年,宿迁市柳琴剧团正式挂牌。“剧团成立后,我们排演了大量戏曲作品,有乾隆皇帝惩治贪官的故事,有骆马湖边百姓生活的家长里短,也有抗战初年英雄儿女的机智英勇,很多都和运河文化、宿迁历史密切相关。”王理德说,柳琴戏最大的特点即男女唱腔风格各异,男腔朴实粗犷,高亢昂扬,女腔吸收了京剧旦角的唱法,细腻又温婉。丰富的花腔转和与独有的拖腔翻高,让柳琴戏的美更有韵味。

后来,王理德将柳琴戏搬进了龙王庙会,虽场场演出座无虚席,但仍没能让“王团长”满意:“来看戏的人大多上了年纪,可文化想要传承下去,缺不了年轻人的加入。”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王理德将传统柳琴戏做了改良,“在古装的基础上增加了时装戏,故事情节更加通俗跌宕,贴近现代生活,还融合了舞蹈表演,观赏性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观众席里逐渐有了年轻的身影,即便是短暂停留,也是柳琴戏生根发芽的契机。演员们的一招一式里,不再只有戏曲之美,还有文化传承的担当与使命。

“毁”于水亦兴于水,运河上漂来的古镇人家

将近年关,虽不知来年的龙王庙会能否如期举办,但王理德仍在期待着这一年一度的胜景。“回古镇参加龙王庙会,已经成了皂河百姓生活的一部分,齐聚一堂,热热闹闹又是一年。这里已经成了所有人的精神寄托,承载着对家乡最质朴的感情。”这样的感情,藏在滚烫浓郁的赵家糁汤里,藏在烟气缭绕的庙宇香火里,也藏在流淌千年、生生不息的运河之水里。“小时候害怕水,印象里总有和水相关的灾难故事。后来接触到文物保护工作,才明白流水对一方百姓的意义,我们的生活、文化、记忆,都是从水上漂来的。”

办龙王庙会,寻丢失文物,著行宫历史,组柳琴戏团,王理德早已将宿迁市的文保事业渗透进生活里的方方面面。“我对老物件有种特殊的情感,总觉得丢失了一件,破坏了一件,就再也寻不回来了,所以想尽最大努力保护好它们。保住了它们,某种意义上也是帮皂河保住了根,帮百姓守住了家。”如今,退休多年的他仍专心于柳琴戏剧本的创作,耐心跟进每场演出。偶尔也会亲自上阵,于龙王庙的古戏楼上,携着二胡再奏一曲《古城拉魂》。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柏丽娟

李璟:水上立交,传承运河之上流淌千年的建造智慧

古时镇淮楼上赏船帆,看滔滔浊水随船而动,如今登上安澜塔顶层俯瞰,运河贯穿南北,淮水横跨东西,两河交汇之处立着一座宏伟立交,过往船舶川流不息,低沉婉转的汽笛声载着涟漪,慢慢驶向远方。

淮水运河,相连却不相阻

据《重修山阳县志》载:“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船,衔尾而至山阳,经漕督盘查,以次出运河,虽山东、河南粮船不经此地,亦遥禀戒约。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实属咽喉要地也。”千百年前,大运河和古淮河在此相汇,南粮北调、北盐南运,“漕都”淮安成了南北交通的要冲,有了“天下粮仓”的美誉。而多流并汇下的船运兴盛,也代表着中国古代水利技术的精湛水平。千百年后,淮水运河交汇处又立起了一座水上立交,复刻着当年盐帆飘展的热闹景象。

“水上立交建立在淮河入海水道和大运河的交汇点上,大运河作为内河中航运量最大的河流,承担着运输职责。但淮河入海水道也肩负泄洪、排涝的功能,两者之间存在冲突,这就是建水上立交的初衷。”江苏省灌溉总渠管理处工程管理科副科长李璟说,过去淮河两岸常年受洪水侵扰,1998年,在苏北灌溉总渠的基础上,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开始动工,为淮河下游洪水出路安上双保险,保证里下河、渠北地区的防洪安全。“这种情况下,如果以‘水平交’的方式让它与运河交汇,一期2000多个泄洪流量,那么大的洪水奔泻下来,运河航运肯定会受影响。水上立交能让两条河彼此相独立,各司其职互不影响。”

胆识魄力,促成水利创新

大运河作为黄金水道,用千年流动搭建了一座“古代水利工程博物馆”。减河、节制闸、拖船坝、水源工程……不同区域的地形地貌和水系条件,让运河不同河段呈现着各异的水利特点,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水利遗产。李璟说,这座规模巨大的水上立交,正是对这些水利遗产的传承和呼应。

当年,从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毕业的李璟,初次听说水上立交工程时,心里只有掩不住的诧异:“这个想法太大胆了,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和公路立交比较,水上立交的结构形式和受力条件更加复杂,一旦出现贯穿性裂缝,就是巨大的安全隐患。”当时,李璟研究生时期的导师、河海大学水工结构学科前副主任朱岳明带队参加该工程项目的研究,“朱老师的研究领域包括混凝土防裂方法,以及工程的渗流特性和渗控方法,而结构搭建和防渗防裂正是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

结构上,淮河与运河之间的水位差,没有通过平原河上建闸的传统思路来解决,而是利用了上槽下洞结构,上层航槽承接运河南北航运,下层15孔涵洞没入水中,自西向东沟通淮河入海水道。

解决了结构问题,紧接着就是防渗防裂的问题。李璟说,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和混凝土之间的约束,都会导致贯穿缝的产生。“通过分析计算,添加了温控防裂设计,避免了致命性的贯穿开裂,这在当时是重要的创新,获得了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工程所用的技术在全国其他工程上也得到推广运用,在技术层面取得极大效益。”

据李璟回忆,朱岳明重病缠身的那几年,仍埋头研究,并解决了南水北调中线上的一系列渡槽问题:“朱老师和整个团队,还有拍板定案的人,都有了不起的魄力。但也正是因为我们有更先进的技术,更系统的知识,更高的机械效率,才有了大胆创新的底气。”

以史为鉴,运河因“流动”而生

运河水上立交的东北方向,即为黄河故道。当年黄河夺泗入淮,形成了高水河道,常年泥沙淤积后又经历了数次决口泛滥,继而改道北流,这条河流因此废弃。“‘废黄河’不止这一处,自古以来很多河流最终都走向了落寞,甚至会给沿河百姓的生活带来负担。而运河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沿线的水利建设工程。”一切的工程管理又建立在河流的可利用价值之上,“例如有了南水北调,就一定会有相应的管理流程。运河的生机勃勃归根结底源于它的航运价值,古有漕运,现有货运,只要运输不断,运河就不会‘死’。所以当年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增设水上立交,最大目的就是不影响运河航运,维持它原来的状态。”

李璟自小在运河边长大,孩提时代摸鱼抓虾的运河,成了她十多年里日夜守护的“珍宝”:“小时候觉得它普通,工作以后时时刻刻与它打交道,反而能静下心来看看它的美,也意识到管理责任的重大,保护它的通航,就是保护它的生命。”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柏丽娟

X
  • W020201114339045838456.jpg
  • W020201114339045837785.jpg
  • W020201114339045836229.jpg
  • W020201114339045835293.jpg
  • W020201114339045831139.jpg
  • W020201114339045991977.jpg
  • W020201114339045997152.jpg
  • W020201114339045993367.jpg
  • W020201114339045995140.jpg
  • 微信图片_20201130095422.jpg
  • 8344534714285284.jpg
  • 微信图片_20201201142945.jpg
  • f93da1a7adf14cd0aa14dc88aec8c99e.jpg
  • QQ截图20201201110752.png
  • b4f3471c7a6e40d28a9577daf5349d0d.jpg
  • 24e8dc30998a479a9bfd1feb9683bbba.jpg
  • 微信图片_20201201143451.jpg
  • 5864151503232436.jpg
  •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努力把大运河江苏段建设成为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生态、自然与景观相得益彰的江苏“美丽中轴”。
    守护好大运河,人人有责。
    江水不止,文脉不息。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为推动绿色发展贡献扬州力量。
    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幕幕,令人印象深刻,让我们备受鼓舞!
    以创新发展打造“金山银山”。
    生态环境这么美,我们定要好好守护!
    生活在这里 ,感觉好幸福。
  • 以前都是岸上走,如今水中游。人在画中,画在景中,美不胜收。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为扬州文化文物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书记这次考察特别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环保人,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作为大运河沿线社区,我们更要保护和爱护好我们的大运河。
    守护好大运河,我们既是责任人,也是受益人。
    在家门口的公园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既激动又自豪。
    生态文明建设好,我们都是受益人。
    总书记说要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说到了我们的心坎里。
    风景美了,空气好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也提升了。
    今后我要多给孩子讲运河故事,让这条流淌千年的运河流向孩子的心田。
  • 1.jpg
  • 3.jpg
  • 5.jpg
  • 7.jpg
  • 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