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理德:拉魂腔里唱不尽的运河古韵

正月初九,龙王庙会,四里八乡齐聚皂河古镇,南来北往好一派热闹景象。往街那头走,穿梭于柳琴戏的水袖流云间,看谁家小娃馋着那一碗赵家糁汤,再与桃猴玉兔撞个满怀,轻触民间工艺的琳琅,笑闹声后,虔诚地点上一炷香,祈愿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每每到了此时,都是王理德最忙碌的时候,作为龙王庙行宫文物管理所的原所长,24年间他持续不断地记录着这场文化盛事,也为宿迁市的文物保护工作贡献了半生的力量。

乾隆行宫的“看门人”,历史记忆的“追寻者”

皂河发端于山东郯城墨河,南下汇入大运河,临湖靠河之际,圈出了一座古镇,从漕运时的商贾云集,到安澜桥下的船影渐起,船闸的开合见证着古镇人家的流水岁月,也一同度过了“灰暗时刻”。清代顺治年间,因受黄河故道连年的水患侵扰,清帝兴建水利的同时,建“敕建安澜龙王庙”,有“安澜息波,消除水患”之意。又因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于此,故称“乾隆行宫”。而在民间,为庆祝水灾退去,百姓自发组织起祭祀活动,龙王庙会由此而来,自清代沿袭至今,已有300余年。

“早期,苏北用古黄河代替运河通航,常受洪水牵连,百姓受灾,航道受阻。到了康熙年间,开凿了中运河,为清代漕运的畅通发挥了关键作用。”王理德说,宿迁历史上,有三条不同时期的运河,汴河、黄河故道和中运河先后作为隋至元、元至清以及清朝之后的重要河段,肩负着漕运转轴的使命。“有水的地方才会祭拜龙王,皂河古镇因水而建,与水相连,形成了典型的‘水文化’,祭祀水神的龙王庙就是最为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

1992年,彼时尚是文化站站长的王理德,接触到许多来自民间的庙宇轶事,并有意留心着这些历史故事,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场始于兴趣的“收集”,成了他之后20余年的生活“重心”。“1996年宿迁撤县立市,我被调到了宿豫区博物馆负责龙王庙行宫文物的管理工作。这里曾经历过特殊年代,还一度作为粮食仓库,建筑群和文物都遭到了严重破坏。”王理德明白,庙中原有的匾额、碑刻、书画多出自清帝之手,且金银玉器均为朝廷御赐,远非民间庙宇能与之比肩。为了尽可能寻回流失各地的珍贵文物,他踏上了一条“寻宝之路”。

“从过去收集的民间故事里,我们发现了佛家礼器‘罄’的踪迹,存于清代光绪年间,关于它的信息无从考证,但的确详实具体,值得一试。”循着线索,王理德率队赶往徐州睢宁,几经辗转,从一位吹鼓手口中再次印证了罄的所在位置,“他带着我们去了一家当地农具厂,在角落一堆杂物里翻出了罄,积压多年,但铭文清晰可见,丝毫未损。”王理德得知,当年这座罄被一位农民带走,准备烧熔了重新铸农具,但不知因何耽搁,才得以留存。此次佛罄的“劫后重生”,让王理德意识到行宫历史资料收集的重要性,回到宿迁后,他将过去收集到的故事重新整理,也加快了深入寻访的步伐。

这些年里,王理德走遍了宿迁的古街巷里,换来了一本近16万字的《敕建安澜龙王庙》,从乾隆下江南的轶闻,到帝王治水的功绩,从行宫修缮的经过,到庙会里的烟火起源,王理德以历史印记、历史探究、历史故事三个维度记录着运河边的庙宇往事。“现在科技发达、信息畅通,但仍然有很多东西被埋藏在过去,只有在这里能寻到痕迹,如果这本书的记载能让被遗忘的历史重新找回,就是它最大的价值。”

拉魂腔里的乡土情意,坚守下的文化传承

运河边从不缺少声音。纤夫们高亢激昂的运河号子此起彼伏;地方戏里蕴着咿咿呀呀的乡土之意;运河大鼓咚咚作响,再现金戈铁马万里沙场;扬琴声美,荡涤运河两岸传出余韵绵绵……运河上的五音六律,摄人心魂。在这之中,确有一曲,或爽朗嘹亮,或婉转柔美,拉魂腔一起,便代代传唱,牵拉着一处化不开的古城悠扬。

“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我们的柳琴戏,以鲁南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形成于乾隆年间,作为民间传统戏曲剧种,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60年前,刘氏家族在安澜龙王庙古戏楼唱起拉魂腔,260年后,王理德带着宿迁市柳琴剧团重登古戏楼,再续柳琴戏的古朴生动。“宿迁有2700多年的建城史,不仅有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逐水而居的人家也创造了众多非遗精髓,柳琴戏就是其中一项。可在建市以后的20多年里,一直没有市级的专业剧团,大家唱个热闹,却成不了气候。”

为了让柳琴戏不断代,王理德开始了剧团筹建工作,召集演员、拜访名师、寻找场地,2016年,宿迁市柳琴剧团正式挂牌。“剧团成立后,我们排演了大量戏曲作品,有乾隆皇帝惩治贪官的故事,有骆马湖边百姓生活的家长里短,也有抗战初年英雄儿女的机智英勇,很多都和运河文化、宿迁历史密切相关。”王理德说,柳琴戏最大的特点即男女唱腔风格各异,男腔朴实粗犷,高亢昂扬,女腔吸收了京剧旦角的唱法,细腻又温婉。丰富的花腔转和与独有的拖腔翻高,让柳琴戏的美更有韵味。

后来,王理德将柳琴戏搬进了龙王庙会,虽场场演出座无虚席,但仍没能让“王团长”满意:“来看戏的人大多上了年纪,可文化想要传承下去,缺不了年轻人的加入。”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王理德将传统柳琴戏做了改良,“在古装的基础上增加了时装戏,故事情节更加通俗跌宕,贴近现代生活,还融合了舞蹈表演,观赏性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观众席里逐渐有了年轻的身影,即便是短暂停留,也是柳琴戏生根发芽的契机。演员们的一招一式里,不再只有戏曲之美,还有文化传承的担当与使命。

“毁”于水亦兴于水,运河上漂来的古镇人家

将近年关,虽不知来年的龙王庙会能否如期举办,但王理德仍在期待着这一年一度的胜景。“回古镇参加龙王庙会,已经成了皂河百姓生活的一部分,齐聚一堂,热热闹闹又是一年。这里已经成了所有人的精神寄托,承载着对家乡最质朴的感情。”这样的感情,藏在滚烫浓郁的赵家糁汤里,藏在烟气缭绕的庙宇香火里,也藏在流淌千年、生生不息的运河之水里。“小时候害怕水,印象里总有和水相关的灾难故事。后来接触到文物保护工作,才明白流水对一方百姓的意义,我们的生活、文化、记忆,都是从水上漂来的。”

办龙王庙会,寻丢失文物,著行宫历史,组柳琴戏团,王理德早已将宿迁市的文保事业渗透进生活里的方方面面。“我对老物件有种特殊的情感,总觉得丢失了一件,破坏了一件,就再也寻不回来了,所以想尽最大努力保护好它们。保住了它们,某种意义上也是帮皂河保住了根,帮百姓守住了家。”如今,退休多年的他仍专心于柳琴戏剧本的创作,耐心跟进每场演出。偶尔也会亲自上阵,于龙王庙的古戏楼上,携着二胡再奏一曲《古城拉魂》。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柏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