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新论丨讲好故事要重情感认同与形象塑造
2019-12-31 07:4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宋奕  
1
听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进入新时代,讲好红色故事,不仅仅是对故事本身的挖掘与文字构思,更是讲、受双方心灵的契合与情感认同,是语言艺术从狭义备稿到文字语言化、语言艺术化的创作过程,是语言艺术的探索,是人物形象的再现与塑造,是情景与语境的交融,是情与理的冲突与抉择,是精神与信仰的传达与坚守。

  找准心理认同的“时代感”。塑造好红色故事中的英模形象,无论从心理上还是语言上都要分析、理解故事中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就要求讲述者既要有宏观的历史观又要有明确的时代观,站在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多角度审视和思考,准确定位人物所处的时代,进而理解英模在不同时代面临的艰难险阻与人生抉择并非偶然,是个人成长的轨迹与历史发展方向的重合与顺应,是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荣辱与共、同频共振。故事的开端即为进入时代的闸口,讲述者要有瞬间进入历史时空的能力。讲述者在用声上需要朴实无华、立足讲述,反映在语气上并非是从无到有的“大幕开启”式,而是一种“随风潜入夜”的融入式表达,能够使语言迅速“融入”故事,让受众在瞬间就能够认同和信任故事的真实性。

  把握语言中的“运动性”。时代是生活的背景,生活是时代的片段。在红色故事中,情节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甚至瞬息万变。因此,讲述者在语言创造上就要具有不断推进故事情节“正在进行”的能力。首先,语气与语调的灵活度与自然化的运用,是讲好红色故事的基础。声音的明暗、高低、大小,音节的长短、轻重、饱满度,语气的变化,重音的使用和节奏的改变等,都需要依据情节发展在声音状态上随时发生改变,让受众在讲述者声音与语言连续不断的变化中,寻找到符合生活逻辑的熟悉感,产生与英模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体验。其次,语言的细节化处理,是讲好红色故事的关键。有声语言的整体化推进离不开对细节的准确处理,而对动词的把握和对语句间逻辑关联的梳理是语言细节处理的重点。譬如,“拿”“举”“捏”“握”“攥”等,虽然都是涉及手部动作,但因持物的方向、轻重、松紧等不同,语言也应发生细微的变化,而在对这些动词把握的过程中,听众能够理解并感知人物肢体上的运动状态的改变,从而感受到人物内心中的情感变化。除了要注意在保证字音准确、语流顺畅的过程中对动词的有声化处理外,还要注意分析语句之间的关联,寻找到语词中所包含的不同行动特征及行为目的,从而确定语句之间的语气关系与停连处理等,这有助于帮助受众准确理解人物的思想动态和情感状态。通过语言中“运动性”的把握与处理,形成了故事讲述中的“过去进行时”,即讲述者进入已经发生的故事中,用语言来有层次、有目的地推进故事的发展进程,进而使受众产生身处其中、感同身受的审美体验。

  立足人物情感的“人格化”。作为时代的先锋与楷模,红色故事中的人物身上充满着弘扬时代正气与体现民族气节和精神的正能量。正因为如此,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一个个“小我”最终被标识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代言人”。在红色故事的讲述中,讲述者需在情感表达层面具有如下认识:一是讲述者对红色故事中人物“情理合一”的情感定位。即无论从情感认知上还是理性化的判断中,讲述者不仅要理解人物的所作所为,更要认同和接受人物的所思所想,不仅欣赏人物的行为,视其为英模,更要接纳人物的性格,融入其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意识到今天被歌颂的英模人物就是历史中生活着的平凡人物,是其精神高度使其在个人与集体面前做出舍己为人、在民族和国家利益面前做出舍身取义的壮举。二是讲述者对红色故事中人物“感同身受”的情感认知。有了这样的情感认知,就会产生与人物同心同德的创作愿望与动力。在表达人物情感时就会真实而细腻,摆脱对人物性格图解化表达和人物情感情绪化创作的窘境,真实还原人物的精神面貌,准确塑造出人物的个性化特征。将“英模”还原为“人物”,挖掘出普通人身上伟大的精神力量,并将红色理想照进现实,激励生活在当下的每一位中华儿女,使红色精神的传承具有了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红色故事的讲述过程,就是语言艺术对国家形象、民族气质的塑造过程,值得语言艺术研究者高度关注。既要从理论上进行专业的研究,更要用研究成果对红色故事的语言呈现方式给予实践指导,使大家能够讲准红色故事、讲清红色故事和讲好红色故事。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