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产业强市重振雄风 转型升级笃行致远 书写“强富美高”新无锡
2019-12-24 18:19:00  来源:无锡日报  
1
听新闻

  12月20日,无锡市产业强市贡献奖、科技创新贡献奖颁奖大会,吸引全城注目。宣读表彰的一个个名字掠过现场参会者的耳边,过往五年那些同心求进、执着向前的日日夜夜,于这一刻凝铸成一座新的里程碑。

  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提出了“强富美高”的殷切期望。建设一个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无锡——城市未来发展的总命题,以“经济”为开篇就此开始了浓墨重彩的落笔。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五年来全市上下砥砺奋进、孜孜探路,标注在历史刻度上的,有奋斗者的足迹,也有藏在一连串数据中的累累果实,勾画出一个“体格”变壮、“体能”变强、“体型”变优的崭新形象。

  (图片来自网络)

  “体格”变壮

  坚实的战略支点撬动经济重振雄风

  【地区生产总值由2014年的8358.98亿元增至2018年的11438.62亿元,其中2017年突破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实现8753.1亿元,超过2014年的全年总量;

  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15年开始增速由负转正;预计2019年增长8.3%左右,总量接近18000亿元,较2014年净增约2800亿元;

  规上工业增加值2016年首次突破3000亿元,2018年增速加快至9%、全省第一位,今年1-11月份增长7.7%、高于全省平均1.8个百分点;

  近三年,引进落地投资超1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125个,平均投资规模达50亿元,其中超百亿元项目14个。】

  五年前的无锡经济,可说是一个大写的“难”字:总量排名持续下滑、增长速度持续下行、发展动力持续下降;五年间,从止跌企稳、回升提速,到趋优向好,无锡深刻体会到“不经风雨怎见彩虹”的个中艰辛。

  解难脱困,倚靠的是战略决策的一以贯之。立足本地产业禀赋、工商基因,2015年8月,“坚定不移走产业强市之路”明确提出,为负重爬坡的无锡校定了发展方向。

  “产业强市”主战略贯穿不变,其内涵却在不断更迭演进。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总部经济枢纽经济……带着自信的姿态,转型升级迈出了稳健的步伐。

  重振雄风,依赖的是路径实施的勇于担当。作为发展的“牛鼻子”,项目建设成为五年间最具显示度的一道风景线,华虹、天津中环、海力士二工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接连被缀上。2016年下半年以来,无锡引进重大产业项目的数量、质量都创下历史最好水平,并且14个百亿元项目都实现竣工达产或部分投产。

  信心回归,活力迸发。一扫之前的颓势,企业发展呈现活泼泼的朝气。就在无锡跨过万亿GDP关口后不久,企业接连写下“千亿”故事,这既是指海澜和中信特钢营收突破千亿元,也指药明康德的千亿市值企业。这五年,全市工业企业数净增了逾1.5万家,规模工业企业数净增735家、全省最多;入围2019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企业数分别达到14家、30家和15家,增量和总量都居全省第一。

  (资料图)

  “体能”变强

  以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笃行致远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今年1-10月为45.4%,较2014年提升4.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0%,较2014年提升6.1个百分点;

  规上工业增加值率今年预计为22.6%,较2014年提高2.7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利润2015年以来持续攀升,2017年超千亿元,2018年达1204.9亿元,今年1-10月份增长4.3%、增速领先全省优势由2014年的2.9个百分点扩大至10.2个百分点;

  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4年的61.3%提升至2018年的64.8%,连续六年全省第一。全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由2014年的1373家预计增加到今年的2790家以上,实现翻番。】

  无锡经济发展的进阶之路,也是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市场链高端攀升,由产业大市迈向产业强市之路。

  远景集团,国际新能源市场中晋级最快的企业之一。7月初发榜的2019年“50家聪明的公司”中,打造了全球领先的智能物联操作系统EnOS的远景,位列Top10。跨域探索的不竭勇气,不仅让远景成为中国风电领域最引领创新的企业,也让其“世界最大的智慧能源科技公司”的追梦之旅充满了底气。

  努力着,去创新、去突破,直至成为掌握“话语权”和“不可替代”的存在,这样的企业在无锡有很多。在微电子、传感网、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领域,无锡也取得了一大批核心技术。2014年以来,无锡共获得了国家科技奖励33项、中国专利奖46项,位居国内同类城市第一方阵;在《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8)》中,无锡创新竞争力指数位居中国城市第12位、地级市第2位。

  唯有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利润增加,经济发展才能拥有高质量的“体能”。去年,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的无锡,有了更高的站位:树立全球视野,敢于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创新引领者,努力建设世界格局中的创新无锡。

  做强做长产业链,形成一批具有独特竞争力、较强控制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开始酝酿部署。无锡首次在市级层面对产业集群进行了顶层设计,物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16个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概念落地,并且加快培育5G产业、人工智能、石墨烯、增材制造等4个未来产业集群。这些,将是未来显示无锡世界影响力的“城市产业新名片”。

  不妨从集成电路来展望一下集群的美好前景。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中之重,2018年,无锡集成电路产值超1100亿元,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二。9月,华虹无锡基地12英寸生产线正式建成投片,为半导体产业链的发展再加码。可以想见:到2020年,会有更多产业规模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崛起。

  (图片来自网络)

  “体型”变优

  区域协同,擘画一体化发展新蓝图

  【苏锡常南部高速、宜长高速、常宜高速、南沿江铁路等一批在建项目正抓紧推进;

  江阴第二、第三过江通道,312国道快速化改造,苏南硕放机场集疏运体系等一批筹建项目蓄势待发;

  谋划“轨道上的锡澄宜”,期盼多年的锡澄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启动建设。】

  近期,《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重磅出炉,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入了加速推进期。

  感受到这波涌动的热潮,无锡主动响应、积极行动。加快补足对外通道欠缺的短板,苏锡常南部高速、宜长高速、常宜高速、南沿江铁路等一个个项目,陆续落地实施。

  多年以来,受制于太湖和长江的天然阻隔,无锡南北向的对外通道不太顺畅。待2021年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竣工通车后,这条沪宁高速第二通道将有效缓解沪宁线目前的车流拥堵状况。在工程建设者描绘的蓝图里,宜长高速将在宁杭高速外为宜兴至杭州增加一条复线,京杭间将因常宜高速的出现再添一条快速通道;跨越长江的北向通道——江阴第二、第三过江通道则将极大释放无锡联系苏中、苏南的交通运能……

  市区、市域的交通一体化发展格局正在形成。10月中旬,无锡至江阴城际轨道交通工程锡澄线在江阴青阳镇正式开工,今后市民从江阴外滩出发,可一路直抵无锡最南端的南泉,真正实现一线贯通、通江达湖。

  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开路”,区域产业协同随之迈出可喜的模式探索步伐。

  2019年9月,继华虹项目生产线在新吴区投片的十天后,中环大直径硅片项目在宜兴宣告投产。无锡市域范围内,封装在江阴、芯片制造在市区、原材料在宜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闭环已成。

  世界500强企业博世为无锡提供了又一个区块联动的例子。11月29日,博世中国氢燃料电池中心、博世中国创新与软件开发中心、博世智能网联中国项目3个项目同时“落子”无锡高新区、无锡经开区与锡山区。

  两桩事里有着多层的“协同”概念,既是华虹走出上海在更广阔空间内布局“芯片攻略”,也有市内不同板块利用各自优势、在不同产业生态圈中各寻各位的良好互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长三角一体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区域产业协同是大势所趋。便捷的交通网络会让长三角越来越“小”,区域融合和协作后的产业聚变则将释放出越来越“大”的能量。在“经济强”篇目中一笔一画书写了精彩的“无锡答卷”后,无锡张开双臂,拥抱更光明的未来。(英洁)

标签:无锡;网络;产业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