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其国:耄耋之年寄情“功能农业”
2019-12-18 07:3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功能农业是继高产农业、绿色农业之后的第三个农业发展阶段。”11月底,在北京香山举办的中国科学院70周年学术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赵其国说,功能农业是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新兴农业方向之一。

  近日,赵其国院士接受科技周刊记者专访。他表示,深耕土壤66年,他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更希望这片土地高效高产;近年来,他将目光瞄向了清洁生产和功能农业生产等方向,即使步入耄耋之年,他仍不遗余力地在祖国大地上奔走。

  为中国土壤地图倾注一生心血

  位于南京市北京东路一栋小楼的二层,坐落着赵其国院士的办公室。不大的办公室内最显眼的是一幅中国土壤地图,上面用深浅不一的红、黄、黑、绿等上百个色块标注不同区域的土地特质,这张图倾注了赵院士一生的心血。

  1953年,赵其国毕业于华中农学院,幼时战争和饥荒带来的记忆,让他对土地饱含敬畏。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的第二年,他就被派往我国热带地区,在海南岛和西双版纳一待就是8年:“你看我地图上画的红颜色的,最红的地方就是热带,把我们喊过去选地,选择适合种植橡胶的宜林地,我们拿着仪器测定土壤酸、碱,晚上就是住在帐篷里。”

  此后几十年间,赵其国院士和他的团队用脚步丈量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去南方十一省考察红壤地、在黑龙江进行74万平方公里的荒地开拓,将北大荒变成了祖国的大粮仓。“万物土中生”,这是赵院士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对土地的尊重。

  中国南方的一大片国土都覆盖着厚厚的红壤,赵其国院士在年轻时就一直研究红壤。经过长期潜心研究,在热带土壤发生及红壤物质循环与调控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首次明确提出我国红壤具有古风化过程及现代红壤化过程两种对立统一的特征,指出红壤元素迁移的顺序。

  在赵其国院士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土壤圈物质循环开放研究实验室”,培养了一批青年科技骨干,从事土壤圈物质循环的研究。为了扩大研究工作的影响和推动世界范围内的合作研究,赵其国院士还创办了英文版的《土壤圈》杂志,向国内外发行。

  66年深耕土壤,赵其国院士画了几千张不同的图纸,拼成了那幅中国土壤地图。正因为深爱着这片土地,才愿意为其倾注一生的心血,用自己的研究,唤起更多人对这片土地的保护与热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这首诗是对赵其国院士工作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水气污染入土修复任务重

  近年来,农药的滥用、重金属污染等,让土地污染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对此,赵其国院士颇为担忧:“中国现在的耕地总共18亿亩,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农业资源的数量不但增加不了,而且还要减少,质量还要下降。我们污水灌溉的面积占七点几,不用好水灌溉,用污水灌溉,粮食本身就会受到污染,还有重金属的污染问题,我们污染的农田有1.3亿亩,造成农业损失很大。”

  2011年开始,他的研究方向开始转向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他和20多位院士和专家一起牵头对贵州、湖南等地的重金属矿区和耕地质量进行调研,积极为国家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言献策,提出要建立全方位的土壤治理方案:“现在空气中降的颗粒物进入土壤,水的一切污染也经过土壤带入土壤,所以土壤是环境最大的承载力,所有的好东西都要经过土壤,坏东西也要经过土壤,所以,土壤的问题是个污染源的问题,我们用高技术把它洗出来,用生物的办法,物理的办法、化学的办法来替代。”

  近年来,赵其国院士又将目光瞄向了功能农业生产等方向,已步入耄耋之年的赵院士依然没有停下步伐,甚至每周都会坐火车不遗余力地在祖国大地上奔走。过去他就有一个习惯,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开学术会议,回来必定写一个会议综述在《土壤》杂志上刊载,将听到的、看到的国际土壤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给大家,让未参加会议者也能迅速了解到学科发展的最新情况。

  赵其国院士还同步关注国内外土壤学科的发展和变化,他说:“我最近主要考虑土壤学这个学科发展当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方怎么在时间、空间上作发展路线的顶层设计,从时间上提出土壤学发展的路线图,从2020年到2050年中国的土壤科学研究怎么进入到世界前沿的水平。”

  以“吃得健康”解决“隐性饥饿”

  功能农业最早是由赵其国院士2008年在《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中首次提出。“功能农业是指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技术,使农产品中硒、锌等有益人体健康的矿物质或其他功能物质定量提高的农业生产过程。”赵其国院士解释。

  在赵其国院士看来,高产农业解决了人们“吃得饱”的问题,绿色农业解决了人们“吃得安全”的问题,功能农业主要是希望解决人们“吃得健康”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作用是消除‘隐性饥饿’。”赵其国院士表示,由于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缺乏,相比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营养缺乏更具有隐蔽性,世界微量营养组织就将目前矿物质的缺乏称为“隐性饥饿”。

  据统计,现在全球处在“隐性饥饿”状态的人群比例高达1/3,其中在中国,硒、锌、铁、钙、碘的缺乏更为普遍。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我国居民硒和碘的缺乏最为普遍。赵其国院士介绍,功能农业是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技术,向土壤中添加微量元素矿物质营养剂,改善土壤的矿物质水平与作物根际环境,进而作物吸收微量元素,通过食用再到人体。

  根据赵其国院士预测,2020年全球将推出80~100种功能农产品,仅中国产值就将达1000亿元,功能农业的占比2020年将达到1%,2030年到10%,2050年达到50%以上。

  2017年,功能农业进入中央一号文件。赵其国院士认为,功能农业作为由中国科学家提出,并率先实践的新方向,已在我国部分省区的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他希望有关部委提高功能农业的机遇意识,“这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带动我们国家的农业食品产业弯道超车”。

  “对今后我国农业发展宗旨与方针,要坚持科技领先、开拓发展、团结协作。”赵其国院士表示,紧紧抓住功能农业这一新兴方向,推动中国农业科技化获得新突破。

  链 接 >>>

  赵其国院士1930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53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农学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历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国际土壤学会常务理事、盐渍土分委员会主席等职。从事我国及世界土壤地理与资源的研究,特别是对热带土壤发生分类、资源评价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记者 张 宣 文/摄

标签: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