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江苏省企业发展协会主办的2019“企创杯”创新创业大赛在南京举行。此次大赛汇聚300多项江苏在校大学生团队比拼,其中28个项目挺进决赛,涉及医药、安保、健康、通信等多个领域。
“中国设施园艺面积占世界总量的70%,劳动效率只占日本等发达国家的5%。”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学生朱琪瑶道出中国农业的痛点。她说,大棚光照时间短,病虫害无法精确预防,水肥比例管理不当都是目前客观存在的问题。在学习生涯中,朱琪瑶和所在团队更注重农业实践,研发出温室智库服务系统。系统内包含大棚病害预警系统、水肥比例管理及智能补光装置,农民只要下载一个APP就能实现精准控制,实现科学种植,赢得评委的一片好评。
“通风系统涉及到矿工的生命安全,面对险境,发挥的作用如何?”面对评委的提问,维安通风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毛佳伟是这么回答的:“2018年,项目团队产品驭风者智能不停风倒机系统在平煤四矿使用,保障了井下工人的呼吸和瓦斯超限问题,甚至还增加了1800万元的经济效益。”“不断优化控制参数,改进核心算法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毛佳伟说,为了获得一个精准的通风参数,他们曾下井采集第一线的数据,每次上井都是灰头土脸。
“以往大学生创业项目大多涉及商贸、餐饮等,科技含量相对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且单打独斗较多。”大赛评委姚志勇表示,但从此次大学生创业比赛的项目看,大学生创业越来越注重团队力量,创业项目也越来越“高大上”,一改大学生创业档次偏低的旧印象。
“当然,有些大学生创业项目还有些稚嫩。”姚志勇说,从比赛项目来看,部分大学生创业项目缺乏关注和引导。“对许多尚处在寻路阶段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来说,导师是他们和投资方之间的一座桥梁。如果一直有人引导,这样即使某个团队成员离开,导师还可以带领其他学生继续,引导创业项目走得更远。”
“有的学校的创业课程由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任课教师来教授,他们只能提供基础能力的训练。”有评委认为,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导师需要具备专业性。他建议,中国可以借鉴新加坡在创业指导服务方面的经验,探索创业导师的专业化,“我们的高校可以考虑招有创业背景的人,专职在创业中心为学生提供指导”。
记者 张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