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自1944年便开始进行菊花相关研究,目前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菊花及其近缘种属的种质资源库。为了寻找“抗寒”的野生种质,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观赏园艺专业副教授王海滨先后三次来到青藏高原,扛着氧气瓶、戴着防护工具,让当地老乡带着,在西藏的米拉山口找到了珍贵菊种——紫花亚菊。
为什么非要进藏找寻菊花种质资源呢?“亚菊属大多生长于西部及高原地区,为填补收集宝贵的资源,进藏探访势在必行。”2017年,王海滨和他的师弟陈希第一次进藏,两人从处于零海拔的南京乘飞机前往拉萨,紧接着便奔赴人迹罕至的目标地——川藏线第一垭口,海拔5108米的米拉山,两人携带的43瓶氧气在上山的第一天就消耗殆尽。
随后搜寻的七座采样目标山,没有氧气瓶,他和师弟两人选择了“硬”上。每次在山上搜寻目标资源,都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搜寻完毕,眼都是花的,头也是蒙的。“有次,我们离目标资源垂直海拔仅100米,但因海拔高,坡度陡,经过多次试探冲击,几经变换路线,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才爬上去,找到了想要的材料。”王海滨说。
这个活儿相当危险,相对于平原地区,高原地区几无灌木缓冲,一旦在攀爬过程中不慎跌落,后果不堪设想。“其实也有办法,摊开四肢用肚子刹车就可以。我就曾经滑落过一次,其实也是受了点伤的,男人嘛,没必要往外说。”现在回忆起来这些,王海滨豪爽地笑着说。
高地研究人员需要有强壮些的身体和野外生存能力,又要有扎实的植物学知识背景——能够辨认得出所需要采的样品。王海滨笑称自己尚懵懂,在进藏之前自以为做了充足的准备——连续五年坚持锻炼,但依旧被高原缺氧折腾的不轻。心虚的他每次进藏都给自己买上15份保险。所幸,几次赴藏翻山越岭,把几乎所有亚菊属的种质资源都搜寻到了。
让王海滨欣喜的是,还有不少新的发现,例如铺散亚菊通常在海拔4800-5000米左右的地区出现,而在5560米海拔高度的意外发现,改写了《中国植物志》中对铺散亚菊的分布地区及海拔高度叙述。“这一发现也有助于研究高原植物的起源进化,同时铺散亚菊的抗寒性基因可以通过远源杂交和转基因导入等技术来提高菊花的抗寒能力。”
几次进藏,让王海滨结识了不少当地的朋友。当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县长窦锦兵找到他咨询是否能够将菊花移植到地处柴达木盆地边缘——海拔3000米的乌兰县,并借助菊花资源进行产业扶贫时,“3000米海拔的青海地区能不能种菊花”“怎么种菊花”“种什么菊花”这3个问题在王海滨脑海里翻涌了好几轮。
乌兰县处于高原地区,紫外线强、氧气少、温度低、霜期早,加之较偏僻的交通情况,较差的市场消费能力,这些不利于菊花的产销条件让王海滨的回答慎之又慎。他特意邀请学校的几位专家一同前往乌兰县考察现场实际情况,最终决定做一次大胆的尝试。要解决当地特殊气候条件对菊花育植带来的困难,王海滨精挑细选了花期早、抗寒性好的品种,将这些品种送往乌兰县进行引种试验。
记者 王 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