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智库|让革命老区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2019-12-03 07:2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卢爱国  
1
听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军9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狼牙山五壮士”、“白刃格斗英雄连”、“刘老庄连”、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无数英雄群体和革命先烈,用生命诠释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刘老庄镇,伫立在苏北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历史的战火硝烟孕育出的崇高精神,积淀着红色的基因。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大地,老区人民为革命事业和新中国建立作出了突出贡献,烈士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江淮儿女投身新的革命征程。

  过去由于资源缺乏、交通闭塞,刘老庄及周边地区一直是我省重点扶贫六大片区之一,是全省发展的“贫中之贫”。随着振兴苏北深入推进和“三大攻坚战”全面打响,刘老庄面貌不断发生变化,老区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当地干部群众用“三变”概括刘老庄的巨大变化,即“农村变市镇、农田变乐园、农民变市民”,这形象说明了乡村面貌的巨大变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大幅跃迁。

  具体而言,刘老庄以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方向,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建设集爱国教育、旅游观光、采摘体验三位一体的特色产业链,立足一产、引进二产、带动三产,真正实现三次产业之间优势互补、产业互融。以苏北农民住房条件改善为契机,狠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农民生产生活更方便、更舒适,狠抓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整治成效更明显、人与环境更和谐,努力让群众过上现代化生活。以农民持续增收奔小康为目标,坚持产业扶贫的工作思路,为脱贫致富注入源头活水,坚持多渠道促进群众增收,创建“租金+薪金+股金”的增收新模式,坚持红色传统与现代乡村文明融合,促进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奋力谱写乡村振兴的富裕篇章。

  地处苏北腹地的刘老庄虽然实现了自身发展的巨大跨越,但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相比,老区的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克服老区振兴面临的现实“痛点”“堵点”,老区人民有“四盼”。

  一盼政策依托,支持老区发展的政策力度有待加大。政策依托是老少边穷地区追赶发展的前提。目前我省对老区的支持政策很大部分还停留在十多年前,绝大部分帮扶政策接近尾声,财政、产业等帮扶措施没有跟上新的发展步伐。老区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缺少对口部门专业指导。村镇建设受到土地指标限制,项目落地乡镇掣肘多,实现乡村振兴乡镇一级发挥空间有限。

  二盼资金输血,仅靠自身财政难以实现跨越发展。老区的发展底子薄、基础差,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目前刘老庄镇财政仍是“吃饭财政”,财政收入可以满足基本开支及实施部分民生实事,但要实现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目标,乡村特色产业开发深度不够,文旅景观数量不足,难留游客过夜,文旅综合效益和深度开发不够。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项目引领,光靠乡镇自身,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盼产业支撑,自身产业链条短基础薄弱。虽然现代农业获得长足进步,但农业附加值仍然较低,农业富民力量有限。群众自主创业本领还不高,适合本地特点适应发展要求的高端项目匮缺。全镇工业化和信息化步伐相对滞后,缺乏支柱产业和先进产业发展规划,新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四盼人才扎根,亟需的各业人才不愿落户老区。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留住人,尤其发展现代农业和文旅三产,需要高质量的从业群体支撑。长期以来,因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城乡差异悬殊,乡镇对人才吸引力较弱,乡贤大户流向城市趋势明显,乡镇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短缺。引领现代产业和支撑重大特色项目的领军型人才更难在乡镇生活工作。

  我省革命历史悠久,全省96个县(市、区)中,76个县(市、区)有革命老区,淮安市刘老庄镇是全省老区发展的一个缩影。加快老区的发展,彻底摘掉老区贫困帽子,让老区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革命先烈的理想追求,是我们的重大责任。为使老区发展尽快跟上全省乡村振兴整体步伐,在新时代实现老区新的发展辉煌,需要加大政策力度,强化帮扶措施,吸纳多方力量,创新方式方法,使老区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传承革命精神,多方支持老区。加大对老区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的挖掘整理宣传,用革命精神和英雄事迹感染人教育人。积极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和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的形式多方面宣传老区,反映老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搭建多形式的宣传平台。深化各级党政机关和老区的结对帮扶,鼓励国有企业、大型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与老区建立协作关系,促进多方面力量走进老区、感受老区、帮助老区。

  实施帮扶战略,政策助力老区。依据大部分老区属于扶贫攻坚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老区的帮扶进行针对部署和考核。将老区的帮扶列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提升帮扶的针对性和延续性。统筹省市县对老区的财政支持,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争取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向老区倾斜,增加转移支付资金规模,扩大支持范围。对国家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加大省级财政投资补助比重。实施一批老区发展亟需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项目。推动大型项目、重点工程、新兴产业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优先向老区安排。

  强化实体支撑,产业“造血”老区。进一步增强产业帮扶针对性,变“输血”为“造血”,实现老区内生增长。要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农业基础较好的,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生态环境较好的,要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增加三产收入;村里富余劳动力较多的,想方设法发展劳务经济、加工经济、服务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盘活用好土地、水面以及闲置办公用房、校舍等资源,积极发展资源型经济。探索在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建设标准化厂房,作为经济薄弱村集体资产进行经营。充分发挥驻村干部和帮扶联系人的作用,逐村逐户摸底调查,摸清老区人民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针对发展的产业项目提供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全方位服务。

  激活体制机制,能人扎根老区。一方面,盘活人才存量,减少人才外流。增强年轻一代投身老区、建设老区的荣誉感。从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村“两委”班子成员等农业主体人员中精选招收对象,实施分类培育。完善老区人才流动机制,推动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另一方面,扩大人才增量,鼓励人才进村。打好感情牌,广泛深入挖掘域外人才资源,通过亲情、乡情感召他们“凤还巢”,支援老区建设。打好事业牌,搭建创新创业大舞台,让已然跳出农门的大学毕业生、企业主、退役军人和离退休干部等到老区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使老区真正实现红色吸引人、绿色留住人、文化感染人。

  (作者单位:省政府研究室)

标签:老区;老庄;发展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