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魔法”
2019-11-13 07:5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新锐

  中国江苏网讯 11月8日,南京农业大学在张家港市的水稻超高产攻关百亩示范方实产验收,专家组随机抽取三块1亩以上田块实施机械化收割,亩均产量为1071公斤,其中最高田块亩产量达到1102.9公斤,这是太湖稻区稻麦两熟制条件下水稻亩产首次突破1000公斤。

  验收专家组组长、浙江大学程方民教授验收水稻示范方后表示,“高产方水稻长势非常均衡,田块间整齐一致,个体间也整齐一致,里行和边行一样穗大粒多。”扬州大学霍中洋教授拔起稻株仔细观察,“这个方水稻穗子大、结实率高、灌浆饱满。”

  南京农业大学丁艳锋教授介绍,这次验收的水稻田主要采用了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该技术在云南创造了小面积1287公斤/亩、百亩方亩产超1000公斤纪录后,他就有个梦想,在太湖稻麦两熟制地区实现水稻机械化种植超吨粮。为了这个共同的梦想,南农大的科研人员和当地农技人员一干就是8年。

  同一个品种,从第一年开始攻关的亩产800多公斤,到后来连续5年亩产900公斤,原苏州市作栽站站长郁寅良研究员意识到,“只要技术应用到位,大家就越干越有信心。”种植大户虞卫平发现,秧苗插下去基本没有缓苗期,要成功,的确就是看技术到位率。几年来,在专家指导下,他慢慢摸到了门道,手把手地带出了一支精干的技术组。

  张家港市作栽站副站长顾明柯每周都要亲自下田采集数据和调查农情,他告诉记者,“今年水稻整个生育期的长势长相达到了设计的理想株型,穗子多而且特别大;加上后期天气很好,结实率都超过了90%。”

  “设计的理想株型核心是建立抽穗后的高光效群体”,南京农业大学李刚华教授向记者详细介绍高产的“秘笈”——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李刚华认为,水稻群体大小适中、穗型整齐均匀、穗大叶小、基部节间短粗等是高光效群体的基本特点。要塑造高光效群体,关键是要掌握让水稻呈现分蘖前期黑、后期黄、幼穗分化期渐变黑、灌浆期渐变黄的黑黄节奏变化。

  这样一套“藏”于水稻栽培全过程、连续多年创下高产纪录的到底是怎样一套技术体系呢?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创始人凌启鸿教授告诉记者,该技术根据水稻高产生育的基本规律,做到“生育有模式、诊断有指标、调控有规范、措施可定量”,将栽培从凭经验到能够定量,用工程技术的方法,设计栽培方案“按图施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效果,让基层农技员和农户易学、易懂、易掌握。

  丁艳锋告诉记者,这套技术理论体系的关键点之一,在于摸索出了水稻施肥的关键参数。过去施肥就是“一炮轰”,前期的秧苗分蘖多、看起来长势很旺,但到了结实期,成穗率却很低,收割时农户常常是“笑苗哭稻”。施肥的关键参数主要包括需氮量、供氮量和施氮量,丁艳锋说,500斤的稻子和1000斤的稻子,需氮量肯定不一样,不同地区的土壤中土壤质地不同、有机质含量不同、前茬所种植的作物不同,其供氮量也就不一样;此外,肥料在什么阶段施、施多少,最后的氮肥利用率也大不一样。

  “就像人的一日三餐,早餐、中餐、晚餐要定量,吃多了会虚胖,吃少了又会营养不足。”丁艳锋告诉记者,这套理论体系探索出的就是一套科学的水稻“营养餐”,即根据作物的目标产量、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土壤肥力以及当季的需求量等指标,精确确定水、肥的供给量。

  不仅仅连续多年带来“高产”,这套栽培技术的关键优势还在于“绿色”“生态”,目前全国使用该套技术的300多个试验点,平均增产18%,氮肥利用率高达45%,节水、减药20%以上。

  对于未来的应用方向,丁艳锋表示,为了更好地满足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对绿色高效技术的新要求和老百姓对优质大米的新需求,他们努力的方向就是选用优质稻进行攻关,让水稻好种、好吃,对环境友好,真正达到绿色优质高效的综合效果。记者 王 拓

标签: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