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诺奖自然科学三大奖对科学界的启示
2019-10-16 07:41:00  来源:中国科学报  
1
听新闻

  前沿

  近期,诺贝尔奖的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一一揭晓。跳出三大奖项的科学贡献来看,今年的诺奖自然科学奖项或许能给中国科学界带来一些启示。

  启示一:师徒同心,其利断金

  去年和今年,物理学奖已经连续两年出现师徒分享奖项的现象。去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三位得主中的两位——热拉尔穆鲁(Gerard Mourou)和唐娜斯特里克兰就是师生关系。斯特里克兰在穆鲁的指导下完成了诺将成果:与啁啾脉冲放大相关的博士论文。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又一次出现了师徒——米歇尔麦耶(Michel Mayor)和戴狄尔魁若兹(Didier Queloz)分享诺奖的情况。

  这些年来,关于师生争端的新闻常见报端,但愿诺奖中“师徒同心,其利断金”的美好结局可以为国内重塑合作共赢、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提供一些启示。

  启示二:反对唯论文≠反论文

  物理学奖三位得主中的两位——米歇尔麦耶和戴狄尔魁若兹曾在2013年被科睿唯安授予“引文桂冠奖”。

  “引文桂冠奖”是众多“诺奖风向标”中的一个。至今,诺奖六大奖项得主共935位,其中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219位、物理学奖得主213位、化学奖得主184位,“引文桂冠奖”仅凭论文相关情况预测出了52位诺奖得主。

  虽然论文被引情况与能否获得诺奖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被引率多多少少能反映出论文成果的重要程度和影响力。

  近些年,我国大力推进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唯论文”被列为亟待破除的“四唯”之首。不过,在科研工作中,反对“唯论文”不应走向“反论文”的极端,毕竟在基础科学领域,论文仍是科学共同体交流的重要平台。

  启示三:板凳虽冷,探索无涯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B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以97岁高龄刷新了诺奖得主的最年长纪录。

  古迪纳夫有句名言:“我们有些人就像是乌龟,走得慢,一路挣扎,到了而立之年还找不到出路。但乌龟知道,他必须走下去。”

  1986年,64岁的古迪纳夫离开工作了十年的牛津大学,进入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担任教授,就在大家都以为他是打算在这里安心养老的时候,古迪纳夫默默地研究起了磷酸铁锂材料,并在75岁那年因为研制出这个材料而震惊世界。

  古迪纳夫一直是诺奖预测的热门人选,一连“陪跑”十年后,他最终在2019年10月的早晨“被诺贝尔奖的电话叫醒”。

  97岁的足够好先生(他的名字Goodenough,中文直译为足够好),陪跑诺奖10年,75岁仍奋战在科研一线,不被看好却仍像乌龟一样踽踽前行,可以说,这是在用生命诠释有坚持力、不怕困难、不辞辛劳、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启示四:科学,向生命致敬

  关于21世纪究竟是哪个学科的世纪,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不少人认为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威廉凯林(William G. Kaelin Jr)、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以及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因为他们在“理解细胞如何感知并适应氧气的作用机制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与去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关注到肿瘤免疫疗法类似,今年这个奖又一次与癌症治疗有关。

  同时,今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研究来自物理宇宙学和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这是人类在浩瀚宇宙中寻找生命同伴的努力,是人类对回答“自身是不是广袤宇宙中唯一生命”问题的尝试。

  无论是在细胞尺度的微观世界,还是在宇宙尺度的宏观世界,人类最熟悉和最陌生的都莫过于生命本身。而真正伟大的科学探索,其目标不是为了求名得利或哗众取宠,而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为了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同时,向生命致敬。

标签: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