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航天民企携手“国家队” 商业航天产业迎来“黄金期”
2019-08-28 07:3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火箭是航天工程的核心和基础,火箭运载能力有多强,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近日,我国民营商业运载火箭成功实施首次入轨发射。而此前,我国民营火箭公司已获多项重大技术突破。这表明,在日益强大的“国家队”之外,一批民营航天力量已露峥嵘。

  “随着航天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战略政策的不断推进,商业航天将成为航天领域的发展核心。”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王一然日前在全球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上表示。在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百舸争流的今天,我国航天民企与“国家队”携手发力,商业航天产业即将迎来发展黄金期。

  市场开放,产业规模有望达千亿级

  根据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定义,商业航天是指按照市场规则配合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以盈利为目的的航天活动。自2015年我国开放商业航天以来,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陆续成立并快速发展。截至去年底,国内已注册的商业航天公司达百余家。去年国内该领域融资额接近36亿元,较上年增长67%。

  今年6月,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这是我国商业航天开放后首个对商业运载火箭进行细则指导的官方文件。《通知》为民营商业航天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此次国内首枚成功入轨的民营火箭,由航天民企、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研制,是我国民营航天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后实现的一次重大突破。“这是截至目前我国民营商业航天界起飞规模最大、运载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标志着我国拥有除美国外全球唯一一个可发射运载火箭的民营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特聘教授张晓敏认为,此次成功发射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浪潮。

  “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服务需求将会不断地从行业应用向大众消费市场扩展,商业航天产业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级。越来越多的人会享受到太空活动创造的产品和太空服务带来的便利。”提及产业前景,星际荣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李顺成充满信心。他告诉记者,在此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发射任务中,星际荣耀注意充分挖掘商业价值:一方面开展卫星发射服务合作,另一方面进行了诸如“载荷营销”等令人耳目一新的商业化尝试。

  “火箭发射是卫星制造及应用的上游,只有火箭发射的瓶颈问题解决了,卫星制造和应用产业才能以更快速度、更大规模发展。”李顺成表示,民营运载火箭的发展将继续释放我国卫星及其产业链市场的活力。“我国已有一大批相关企业跃跃欲试,力争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和成功率,进而实现盈利。”

  控制成本、走差异化路线是趋势

  商业航天领域科技含量高、准入门槛高、投资回报周期长,民营企业的创立不可凭借一时之勇,而是必须建立在深厚积淀和准确研判的基础之上。能否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是航天民企生存发展的关键。

  据了解,当前国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运载火箭企业有49家,其中41家为民营企业。知名度较高的除了星际荣耀外,还有北京蓝箭、零壹空间、翎客航天等。“民营火箭企业需要探索出自己的产品研制模式和商业逻辑,才有可能在国家整体积累已经非常深厚的基础上,找到一片新天地,并在市场中形成核心竞争力。”蓝箭航天CEO张昌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在技术路线上,蓝箭航天选择了中型液体火箭。自今年5月“天鹊”TQ-12液氧甲烷发动机成功试车后,蓝箭航天拥有的大推力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完成了全系统试车考核。试车的成功,正式宣告中国民营航天企业首次掌握了百吨级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关键技术,并具备了发动机研制所需的保障能力。

  “我们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技术路线,原因在于目前竞争对手较少。不仅如此,中型液体火箭还是我们面向未来快速增长的太空低轨小卫星发射服务市场需求的主动选择。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中型液体运载火箭都是亟待去填补的空白。”张昌武说。

  同样是国内首家从事火箭研制的商业航天公司之一,翎客航天专注于可重复发射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并率先实现了中国首个可回收火箭。今年8月,翎客航天完成第三次可回收火箭试验,象征着翎客航天在可回收火箭领域又取得了新突破。“回收和可重复使用,是未来火箭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翎客航天在商业航天领域必须牢牢把握的关键核心技术。”翎客航天联合创始人楚龙飞表示,只有可回收技术才能大幅降低发射成本。

  “国家队”与民企,携手共进向蓝天

  “创业之初,我们就拿到了航天院所的订单。这其实是非常好的合作过程,体制内外一定会有不同层面的合作。”翎客航天创始人之一胡振宇认为,“国家队”与民企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未来,民企必将是国家航天事业有益且有力的补充。

  与美国航天工业基础相比,我国还相对较弱。观察美国的航天体制,“国家队”专注“技术探索”,而大量商业性的运营事务都给了波音、洛马等商业公司。“未来中国的商业航天产业也会逐步向这个方向发展。国企会选那些被赋予更多使命感的任务,而民营公司则会用更灵活的机制和更市场化的模式去做那些基础性工作。”胡振宇认为。

  “民营航天公司的优势在于管理模式的创新,在项目研制中可使用一些未经考验的新技术,而传统型号火箭一般都不会轻易使用新技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教授闻新告诉记者,“商业模式”周期短、快速发射、运营成本低的要求可促进传统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效率;而且商业航天发展壮大后与传统航天形成竞争关系,更能促进火箭发射的成本降低和技术发展。

  民营航天公司另一个优势在于,可在保证高质的情况下对市场作出更快速的反应。这对日益灵活机变的国际市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规模庞大、资源雄厚的“国家队”也在进行更加灵活的商业化尝试。

  8月17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的“捷龙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是“国家队”首次采用“纯商业”模式执行航天发射。其成功发射标志着“国家队”加速进军商业航天,掀开了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的新篇章。

  “‘纯商业’火箭的研制经费来自社会资本融资,入轨成本最低。”一院所属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总裁唐亚刚介绍,“捷龙一号”面向社会资本融资,以往火箭研制基本都与系统内单位合作,而“捷龙一号”打破原有配套关系,通过竞争来选择性价比最优的配套单位。

  中国航天产业链条扎实而深厚、市场需求强劲而旺盛。随着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国家队”与民营企业必将携手推动我国迈向航天强国。

  记者 王 甜 张 宣

标签: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