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王义遒:追热点、抢名流办不成“一流大学”
2019-08-14 07:25:00  来源:教育改进社员村公众号  
1
听新闻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从根本上说,要是没有一流强国,就难以产生一流大学。大学既要保持“象牙塔”的形象,又要发挥“动力机”的作用。依据市场化的国际“排行榜”标准来办大学,谁也不能将中国的大学真正办到“世界一流”。我们看看叶企孙先生(清华大学物理系开创者,将西方近代科学的土壤带到中国)当时是怎么办清华大学理学院的。

  第一,是学科方向。不必为了在基础研究与先端技术上拔得头筹,向诺贝尔奖冲刺,纷纷在“热点”问题上发力。那时以叶企孙和吴有训为首的清华理学院,强调基础之重要,“要学生想得透”,不热衷于去开出“教师讲得糊涂,学生学得糊涂”的课程,要“力矫高调及空虚之弊”和华而不实的浮躁作风,结果清华大学反而大踏步前进了。

  第二,办一流大学当然要靠一流人才、名师。当下一些大学常不惜重金,以不合理天价的恶性竞争来网罗早已成名的学者,所谓“挖名角”,其后果必然会严重败坏学术风气。叶企孙更垂青于当时默默无闻却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年轻人,他力排众议,将在日本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却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聘为数学教员。他一锤定音:“清华出了华罗庚是好事情,不要为资格所限定。”他在西南联合大学从亲授的电磁学课程上发现了李政道,从而为他后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铺平了道路。他还曾让物理系高考状元陈新民转学化学;让化学系学生王淦昌转系学物理;让文史成绩满分、物理成绩只有18分的钱伟长攻读物理。

  第三,重视技术。与当下一般人想象不同,1930年叶企孙利用出国休假考察之机,并没有“挖”来多少“洋”教授,却从德国聘来了一位实验技艺精湛的技师海因策(Heintze)。叶先生非常重视实验技术人员,在物理系,他不让大家称实验员阎裕昌为“听差”,而要称呼他“先生”。在他所在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出现过“教授吹玻璃比赛”的轶事。

  要做出尖端精密实验,仅有创新的原理设想还不行,天赋和长期积累的经验所造就的精湛技艺也不可或缺。当前我国各学科所产生的高质量实验论文,所用绝大多数高端精密仪器和核心技术,都还是依靠国外,其源也在于此。

  是否重视技艺是一个社会是否进步的标志。在出过几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美国天体物理联合实验室(Joint Institute for Laboratory Astrophysics,JLA),一位处理材料的化工技师工资最高;据说,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NPL)工资最高的是一位玻璃工。

  最后我要说,叶先生办学完全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有厚重的家国情怀,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是他的职志。1929年,他在清华科学会上说:“有人怀疑中国民族不适宜于研究科学。我觉得这些说法太没有根据……惟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科学研究,五十年后再下断语。诸君要知道,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文明中立住!”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北大常务副校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稿件系作者在叶企孙与一流大学建设学术会议暨叶企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改编)

  来源:教育改进社员村公众号

标签:大学;清华大学;理学院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