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工信厅最新数据显示,去年全省软件业务收入达8834亿元,较上年增长10.7%;今年上半年全省软件业务收入达4748亿元,同比增长11.2%。这是一份“双增”的数据,与这组数据产生内在逻辑的还有份“育鹰计划”——2011年开始,江苏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面向全省重点软件企业组织江苏产业人才高研班,累计为江苏培养了2000余名软件工程师、企业家……
选择了一座城市,不仅选择了它提供的机会,也选择了它的气质和它所提供的服务。锚定软件信息业,各地精英人才络绎汇集,过去他们缘何看重江苏?未来他们何以信任江苏?带着问题,记者走进这一群体,从他们书写的“创新故事”中,去寻求答案。
攻克关键技术,人才是软件企业发展的“硬底气”
“有个说法是软件定义世界,新一代信息技术所需的技术人员约七成以上是软件工程师。”本刊科学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第十五届中国(南京)软博会期间谈到,中国应重视精准人才、稀缺人才的培育,用软件来支持我国打造世界质量。
在软件业,高精人才往往决定关键技术的突破。从一个安于现状的“外包企业”向“技术攻关”转型,江苏润和软件的发展关键词毫不意外地落在“人才”上。“润和软件目前有9600名员工,其中1000名深度参与了华为海思系列芯片的研发。”润和软件董事长周红卫向记者谈到,之所以能与华为这样的企业携手寻求破局之道,与这1000人的“精英力量”分不开,他们带着攻坚克难的锐气,最终成为企业发展的硬底气。
周红卫回忆,公司到2010年时销售额已经做到了几亿元。但在周红卫看来,当时的润和软件仍处于国际软件产业价值链中的低端,要跳出软件外包业“卖人头扩规模”的窠臼,只有依靠研发人才,强化软件研发和平台结构搭建,才能让企业持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同样在人才问题上有着深刻感悟的,还有江苏卓易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乾。11年前,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硕士毕业后,谢乾毅然放弃多家英国知名企业抛出的高薪“橄榄枝”决定回国创业。凭借着十几位国外留学时的友人和国内知名大学同学这样的人才“软实力”,公司一步步发展成为了如今国家火炬计划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吸引人才,关键在于给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人愿意过来,并且能得到极致的发挥。”谢乾说,近年来江苏对于软件人才的奖励政策清晰、优厚,成为他们创业发展的“定心丸”。
以新兴产业集群为方向,政府牵头构筑“人才梯队”,有利于形成区域“创新生态圈”。江苏知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廖君谈到,营造创新氛围,集聚创新要素,是区域创新的“基石”。她举例表示,当前江苏不少高校以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为导向,成立创新学院,这给足了相关企业发展的信心,“人才”是有力支撑新兴行业未来发展的根本。
以赛促教,校企合作打造“近悦远来”人才环境
为帮助企业有效解决人才培养问题,江苏持续打造了一批优质的人才类项目。刚刚结束的第八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上,从全国5254支高校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的50个项目齐聚江苏,通过15分钟的路演一决高下。现场,一批企业和投资机构为项目指点迷津,也以真金白银促进成果转化,各地大学生在赛事中体会到了江苏诚意、江苏氛围。
在公共场所如何对人流密集程度进行实时分析?软件杯上,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参赛团队带来一款“公共地点人流量计算的云监管平台”软件,该系统可以对监控视频进行实时识别,处理一张图片只需0.04秒。这一项目在现场路演完成后,立即收获了两家企业的签约意向。
“互联网+大背景下,既懂技术,又懂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始终是企业渴求的‘千里马’。”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系主任陈惠萍告诉记者,自2013年起,学校就将大赛与本科课程相结合,构建起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据悉,6年来,该校不少团队通过大赛脱颖而出,项目获得企业资金扶持,也有学生选择在软件互联网领域继续深造。
统计显示,“软件杯”共吸引超过了3.5万支高校队伍参赛,累计参赛师生超过了22万人。作为执行单位,自2011年起,江苏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基金会积极对接省内外各大高校,通过“政府指导、企业出题、高校参与、专家评审、育才选才”的方式,发挥“以赛促教”的积极作用。“我们希望通过和高校之间的合作,为江苏培养出更多的软件行业优秀人才,破局高校培养方向和企业实际需求间的矛盾,并从根本上解决江苏软件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问题。”江苏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马镭说。
广聚贤才,万亿级产业“呼唤”稀缺人才
资金奖励对于人才落地,不仅是种激励手段,也起到导向作用。江苏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擎天科技总裁汪晓刚谈到,近年来基金会对于落户江苏的人才给与了不同程度的奖励,例如一次性补助落地的博士生12000元、硕士10000元、优秀本科生6000元。“学校是人才培养的‘第一道’,企业则是人才成长的‘加工区’,很多人需要经过从学校到企业的‘磨合期’,才能达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汪晓刚说。
培养精准人才、稀缺人才,高校也在探索 “新模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院长陈兵介绍,今年,该校启动了“长空实验室”计划,从全校3000多名学生中遴选出60多名作为“拔尖人才”培养,不设专业是该计划的最大特点。“由学校的院士、杰青等组成的‘名师团’亲自带徒,对拔尖学生进行定向培养。”陈兵说。
近年来,江苏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基金会已累计为江苏12万余人次的软件和互联网人才提供了优质的人才公共服务。面向全省重点软件企业组织举办江苏产业人才“育鹰计划”高研班,累计为江苏培养了2000余名优秀的软件企业家;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公益学堂”,迄今已培养1500余名紧缺的技术骨干、1300余名软件企业架构师和项目经理……
“人才是整个软件产业最重要的支撑条件,软件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更需要依靠高端人才来解决。”省工信厅副厅长池宇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谈到,以前制造业只要有设备就好,但现在如果不强调自动化,不基于工业互联网、不上“云”就没有市场,江苏是制造大省,软件产业对接制造业方面有着巨大的需求,“软件杯”这样的活动就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为企业发展提供精准人才支撑。“当前软件产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以前是单纯的改变消费端,而现在更加强调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紧密结合,通过软件产业来促进传统制造业产生变革,通过高端人才来促进相关产业变革。”池宇说。
今年,江苏软件业务收入预计将达到万亿级,产业规模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破题大而不强、“有高原无高峰”等问题,亟需通过人才来解决。但实际上相对其他城市,江苏已经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众多的精英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打拼,书写着江苏乃至中国创新创业的“软件故事”。
记者 王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