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加拿大的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由于1985年与导师杰拉德·穆鲁(Grard Mourou)“激光啁啾脉冲放大”研究,成为人类史上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物理学家。
很多人说,她获诺奖完全就是运气。59岁的她,获奖时只是个马上就要退休的副教授。而得诺贝尔奖的成果是她博士阶段的一个无心实验,这个成果甚至不是源自于她的想法,而是同学的灵光启发了他们的导师。而她恰巧加班,做了这个实验,并将结果发了论文。
按照现在的流行标准,其所发的期刊《光学通信》也并不是什么重要期刊,影响因子也不高。唯一可取之处——这个刊物的发表速度比较快。
各路的媒体,都用大标题宣扬她这次被诺奖砸中的偶然加班。但这样的加班,只是她无数次加班中的一次。她本人也并不以这样的加班为苦。
对她来说,待在实验室,并不意味着枯燥乏味,反而是她觉得最开心的事。所以她一听到导师的安排,就立刻以超强的行动力实验、写作并投稿发表了。没有对科研发自内心的热爱,哪来如此的高效?她太专注于研究了,以至于对和研究无关的部分都漫不经心。
当其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有人为她还是副教授鸣不平,没想到她本人对于职称根本不以为意。她觉得,当了正教授也不见得涨工资,不提出申请也不会被解雇,而她“又是一个懒人,只做自己喜欢做和值得做的事”。填表格、给职称评审委员会准备材料这些事显然不属于此类。
实验和发现才是她的快乐之源。她回忆说,第一次进博士导师穆鲁的实验室,看到红绿相映的激光时就想:“我的天哪,这简直就是一棵圣诞树。在这种地方工作多开心啊。”
不得不说,相比唐娜,我们科研中的很多快乐已经被影响因子“劫持”了。要动手一个实验,我们会身不由己地考虑这个工作的性价比,往往会选择更稳妥的道路,而唐娜完全不是这样的人。
做别人的想法?没问题。加班?当然可以。做不出来怎么办?没关系!如果是我们,会不会在做这件事情之前就已经打过一千遍小算盘,投入了没产出怎么办?出不了科研GDP怎么办?署名权怎么办? 只有眼里只有实验的人,以科学探索为快乐、而不计较回报的人,才能享受工作的快乐,第一时间完成,第一时间取得结果。
当然,科研的另一面还是残酷的,“一将功成万骨枯”,无数个失败里才可能有一个成功,也许比披沙沥金还稀少,风险太大了。也许运气不好,就只能成为一辈子的平庸。
没有高影响因子,没有高级职称,在没有诺奖前,唐娜确实是个别人眼中“平庸的研究者”。但如果这样“平庸的热爱”多一点,我们是不是就能拥有更多“偶然的了不起”呢?
所有的科学工作者都是可敬的。我们应该尊重科学精神,尊重他们以科学为志趣,而不是单纯地看成果。有些成果要一百年之后才能看出效果,相信正是追求真知乐此不疲、不计回报的人们,才是伟大发现之源。 福 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