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 域
具有陆地行驶和空中飞行两种模式的“飞行汽车”,主动感知载荷力量大小并自动发出预警的“智能螺栓”……6月13日-19日,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如约而至,这些“黑科技”亮相在扬州举办的江苏分会场启动仪式上。
全国双创周江苏分会场启动仪式何以花落扬州?
时光闪回到几年前。中小微企业是创业的主渠道、创新的主力军,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2015年起,由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等五部委联合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采取竞争性评审方式选拔示范城市,对示范城市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当年,扬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研究编制富有扬州特色的“两创示范”实施方案,按照“可定义、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追究”的“五可”要求,确保“两创示范”确定的119项考核指标个个有落实、条条有措施。2016年,扬州在众多参选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的第二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
从那时起,扬州,这座拥有着2500多年历史、风光旖旎的淮左名都,站上了双创的“风口”。
“全国双创周江苏分会场启动仪式放在扬州,正是对扬州‘双创’工作的认可与肯定。”扬州市财政局副局长罗庆寿自豪地说。
三年来,该市制定“双创示范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双创”示范的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组建“双创”示范工作领导小组,以实现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经济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
一个个脚印、一组组数据,见证着扬州勇走“双创”之路的决心之深、动力之强、效果之优——
脚印一:装上创新“发动机”
0.23个百分点,这是从2015年到2018年,扬州全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的增长数字,从2.27%增至2.5%,折射出的正是一个“把钱花在刀刃上”的发展中城市,坚持创新驱动战略的决心。
该市领导多次提到: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把新兴科创名城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航道。三年来,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015年的640家增至2018年的1004家,增幅达56.9%;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5%,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1000家,企业主体进一步壮大,产业质态进一步调优。
脚印二:打造人才“蓄水池”
兴城先兴人。建成市级院士工作站94家,引进院士专家586名;建立全省首家乡土人才市场,每年培养2000名左右紧缺工种高级技师;三年内获批省“科技副总”数居全省第一……打造“新兴科创名城”,还需筑巢引凤,打造人才“蓄水池”,以人才引领推动城市创新发展、转型升级。
扬州市人社局相关人士介绍,该市积极构建人才政策新格局,探索产才融合新路径,实施“绿杨金凤”等人才计划,通过“真金白银+机制创新”,不遗余力吸引高层次领军人才团队来扬创新创业。
脚印三:建设双创“孵化器”
壮大培强双创主体,离不开载体建设。三年来,扬州市累计投入265亿元资金用于建设和发展科技产业综合体、孵化器、众创空间、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商贸集聚区等载体空间,形成“众创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社区—双创基地”完整的创业创新孵化链条。截至5月,扬州已建成28个科技产业综合体,入驻企业近2000家。52个小企业创业基地、83个众创空间等双创载体“全面开花”。
脚印四:探索机制“永动机”
每年,扬州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发放服务券、创新券、技改券等“三张券”共计9亿元,有效撬动各类社会资源向双创集聚。“三张券”,也成为扬州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创新活力的一个缩影。
机制创新永远在路上。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拓宽融资渠道,扬州推出“e融扬州”品牌,构筑一个21亿元的财政资金池;构建“政税银大数据平台”,实现线上融资金融近30亿元……多措并举,全力引导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
推进创新、加快转型,创新创业再出发的号角在扬州已经吹响。
“扬州将继续在深化改革、载体建设、公共服务、政策支持等方面再发力、再优化,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的活力,不断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 扬州市市长夏心旻表示,该市将以推进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为契机,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力推进新兴科创名城建设,努力打造生态环境好、政策服务优、生活成本低的创新创业“高性价比”城市。 本报记者 付 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