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媛
杨丽
1对1
在南京各大高校,都能看到“蹭饭族”的身影。面对“蹭饭一族”,高校心情复杂,有的学校加收40%的管理费,有的严格控制校外人员就餐时间……高校食堂是否应该对外开放的话题引发热议。
食堂开放,利人利己
高校食堂是否应当向社会公众开放,网友意见不一。我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换一换:机关食堂是否应当向社会公众开放?恐怕不少人会回答:机关食堂当然应该开放,让老百姓实实在在获利。事实上,一些机关食堂对外开放的举措,赢得了各方一致肯定。同样是原本为特定人群服务的设施,同样是讨论是否应向公众开放,学校食堂和机关食堂的“待遇”可真不太一样。有人说,干部和学生不同,干部为人民服务,为了群众利益牺牲一些便利性没什么不妥。但我们讨论食堂开放,出发点不是要求某一方作出“牺牲”,而是希望通过社会公共资源优化整合,让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在平衡中获得双赢。
媒体报道,南京高校食堂不仅吸引了附近居民,也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了美食爱好者。这是市场对食堂质量的肯定,说明高校后勤市场化改革获得了良好成效,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对外开放高校食堂,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服务成本,减轻学校和学生个人负担。高校食堂对外开放,既有利于为食堂“造血”,又能促进公共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让更多社会群体获益。
倘若一个食堂对学生都没有吸引力,那么其存在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也可以认为这个资源没得到最大化利用。如何激发高校食堂的活力?适度市场化,参与市场竞争,让社会消费成为食堂利润的组成部分,也有助于提升高校食堂经营者的服务意识,防止自给自足式经营可能造成的服务质量逐步下滑。
高校不应是象牙塔,学子也不是温室花朵,都应以开放的姿态,在与社会的交互中成长、提高。高等教育资源是一个城市宝贵的财富,做好开放这篇大文章,全社会都会受益良多。食堂、景观、图书馆、体育场……把这些高校设施的开放做好了,公共资源的供给总量和质量都会显著提升。当然,高校设施的使用还应以满足师生需求为第一考量,这就对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食堂的开放,应是有侧重、有秩序的,例如向附近居民发就餐卡、提高社会公众的就餐费用、分时开放等,让就餐的各方都能满意。 袁 媛
开放食堂,想得别太美
高校食堂物美价廉、卫生安全有保障,高校食堂在服务师生之余,对市民打开方便之门,看起来是皆大欢喜的好事。但细细想想安全管理等问题,高校食堂开放就没有那么简单。学校食堂的饭菜、餐桌毕竟有限,外来人员的涌入会加剧高校食堂排长队的现象。很多学生反映,中午就餐高峰期有时候没位置坐,只能站着吃饭或者打包带回宿舍。更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外来人员鱼龙混杂,学校的安全管理难度也因此增大。北大清华采用预约入园,一些高校也开始试行刷卡入园,都从侧面说明,学校无法承载过多的外来人员。
从图书馆、体育馆到食堂,高校资源对社会公众开放似乎已经达成社会共识。但是,大学图书馆、体育馆的开放,倡导了很多年,实施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是资源供给能力不足;二是管理不畅。与这两者相比,食堂开放的问题则更为复杂。高校食堂的经营模式有所不同,有的是学校自己运作,享受国家补贴,有的则是承包等商业化经营模式。如果食堂运营有财政补贴,那么财政补贴应该用在什么方面,不能离开它的适用范围。如果是承包性质的食堂,是否开放则需要考虑承包人的意愿。而且,食堂开放还涉及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复杂问题,这些都要统筹考虑。
校园资源对外开放,优先应考虑校内人员的意愿和需求。如果校内人员觉得自己的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又谈何余力?如果校内自我管理中都存在漏洞,又如何处理外来人员进入后带来的更多问题,如何平衡好校内外人员资源分配?大学,是开放的,是没有“有形围墙”的,但要把管理的“无形围墙”筑好才行。在媒体报道中提及,南京一高校的外来人员就餐比例在5%左右。如果高校食堂进一步对外开放,这个比例将大幅提高。届时,如何优先满足校内人员就餐需求,如何维护好秩序安全,这些问题不考虑清楚,没有想好管理方案,谈食堂开放恐怕为时尚早。 杨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