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智库丨既要创造价值更要创造意义
2019-06-18 08:1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张平  
1
听新闻

  智观

  2005年以来,我国出版在产业化的道路上突飞猛进,成就世人瞩目。然而,在繁盛的经济效益大丰收的背后,出版的本原性属性——社会效益,却在渐渐成为一句口号。出版在追逐投入产出方面走得太快,而在谋求社会效益方面步履蹒跚,这已经背离了出版的本原。因此,有必要再认识出版的社会效益属性。要厘清这一问题,只要厘清出版究竟是一种什么行业,问题自然明朗。

  作为框架的出版。不同于一般性的产业,出版的目的在于制造影响和控制影响。它不单纯是一种媒介,更是一种框架,一种界定。或者借用麦克卢汉对媒介的认知,如果出版是一种媒介,也是人的延伸,即是人的思想和心灵的延伸。出版的产品不是冷冰冰的“无机物”,而是赋予了某种精神和灵魂的血肉之躯,是大众教化的灵性之物。所谓制造影响和控制影响,意味着出版不是简单地生产产品,也不是简单地创造价值,而是创造意义;不是作品简单的提供者和延伸物,而是作品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出版框架的存在,使得作品得到合理科学并政治正确的设计和再创造,并通过契约手段得到信任委托和法律保护,其根本核心就是整个出版过程均实现社会效益。

  作为社会表征的出版。出版行为是社会表征之一,即使在产业化追求经济属性的今天,它的表征使命不应该弱化,正相反,必须得到强化。一则,一旦出版行为丧失了社会表征作用,社会思想必将陷入混乱,主流导向力量减弱,社会矛盾尖锐,如此一来,势必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又遑论经济属性的繁荣发展!二则,出版历来代表着最高形式的传播媒介,学术之自由的真正实现和政治之清明的真正呈现,教育之合理的真正达成和科学之精神的真正完成,都需要真正的好书不断问世。出版产业在追逐利润和积累金钱资本的同时,别忘了它的真正使命在于追求真理和真善美的不断进阶、不断攀高,辉煌的经济指标的数字理应是追求更加辉煌的社会风尚的动力。

  作为心智的出版。出版业拥有的是心智,是从业者的头脑。组成出版心智的元素基本有四个部分,即判断、审美、品位和理性,它们共同建构起出版业的专业主义。自从出版产业化以来,投入产出和市场表现的考虑分量在明显加重,甚至于已经大于对社会影响的考虑分量。选题和内容的确立几乎围绕着经济属性展开,出版框架被经济指标束缚,编辑被市场束缚,不能不说由于这样带有浓厚商业化的操作,造成了许多好的内容被框在了出版的外面,同时也可能让没有出版价值的内容在金钱的作用下得以问世而出现劣币逐良币的不幸。另一方面,由于言必投入产出,出版的主体业务能力即编辑能力在弱化,编辑似乎成为影子工作,机构趋利消退了寻找好内容的动机,个体趋利消退了加强业务能力的动机。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出现一些繁荣的贫困现象,这和出版心智的市侩气息脱不了干系。

  鉴于上述对出版业的再认识,让出版的社会效益属性回归到其本原性的地位,才应该是出版产业化始终保持正确方向的根本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