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在南京落成 “硬核”科技监测服务万千气象
2019-05-22 07:3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梦然  
1
听新闻

  

  强对流天气“短临”预报如何更准确?公路交通上出行提醒如何精准到公里、分钟级?硬核设备如何捕捉大气变化中的每个“小动作”?5月18日,以“科技强国 气象万千”为主题的2019年全国气象科技活动周主场活动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开幕,全国60多个气象单位通过布展,让我们窥得“智慧气象”的点滴发展。现场,中国气象局、江苏省政府、南京市政府分别签定了共建“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合作协议,发挥双方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和政策优势,推进气象全球观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推进气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江苏落地。

  对话预报员的“小助手”——

  揭秘气象黑科技

  “小苏!5月份南京最大降水量和最大风速是多少?”“稍等,我马上查看历史记录!”三秒钟内,眼前这个科技感十足的机器人“小苏”,就调出详细的气象数据。在江苏风采展区,江苏省气象台副台长王啸华告诉记者,2017年台里引进两台这样的“气象机器人”,作为预报“小助手”,它被应用在日常的气象监测中,发挥其特有的气象科普作用。小苏主要有两项“超能力”,首先是记忆力超强,它的“脑库”里存储了几十年来江苏各类气象信息的历史记录,例如任何时期、任何地区的强降水情况,他几秒钟就能“回忆”出来,并脱口而出,随时对参观者作出气象分析,发出预警。此外,“分析整合力”也是它的强项,预报员把几个气象预报数据报给它,它就能快速而有条理地整合出气象预报或预警信息。

  江苏展区另一侧,VR世界里,正上演着雷电交加的气象灾害。戴上VR眼镜,用户可以步入气象现场,感受雷电风雨,感受清风拂面,感受万千气象给我们带来的不同体验……此外,VR展区也通过火灾、地震、气象灾害等虚拟环境,向用户科普正确的逃生方法。这些“隐身”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气象“黑科技”,默默驻守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为精准预报,智慧生活开启无限可能。

  70年气象主题展中,记者看到一组来自中国气象的最新数据——全国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达2400多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近6万个,乡镇覆盖率达96%。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气象综合观测经历了从人工到自动化,从单一地面到地方、空、天立体观测,从部门观测到统筹部门、行业、社会观测的发展历程。据悉,目前,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全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交通气象精细化——

  江苏公路预报将以“公里”计

  近年来,气象预报始终伴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革新。截至2018年,江苏境内共纵横交错着4688公里长的高速公路路网,也是全国高速密度最大的省份,高速线上的气象预警,能为道路行驶安全、提升运输效能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江苏高速公路路网中共有304个观测站,平均每隔10~15公里,就有1个观测站。”现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所长曾明剑指着全省高速路网图,告诉记者,凡是在短时间内将有强风、强降雨、大雾等极端天气的路段,图中相应位置都闪烁明显的红色,并实时发布气象预警以及交通避让建议。

  左右两边各长出“小臂膀”,一双“眼睛”目光炯炯,记者在交通气象图的一侧发现一台高耸着的监测“神器”,就是最新应用在江苏高速监测展的“能见度分布激光雷达”。曾明剑介绍,普通监测手段只能“观察”到几百米内的大雾情况,然而,利用激光技术,它却能监测到12公里辐射圈内的大雾数据。加上智能化、数字化的辅助,未来,大雾预警等高速交通重要气象信息将可能精确到“公里”“分钟”级。

  由江苏省公安厅巡警总队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近年来,江苏公路交通流量上升15.9%,而特大交通事故率下降28.4%,交通事故人员伤亡率下降40%。城市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公路交通的安全、高效以及“智慧化”程度,而智慧气象的预警和提示,也为应急处置争取到了宝贵时间,为政府各部门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硬核技术助力——

  “气象研究院”聚焦国计民生

  展区内,“硬核”技术在气象方面的应用随处可见。两台“升级版”无人机在江苏展区格外吸睛,不同于一般市场级无人机,这一“探空”气象机,可以飞至4000米上空,捕捉大气变化的每个“小动作”,为地面气象预报人员看清大气状态,摸清气象规律提供数据支撑,提升预报的准确率。

  “气象无人机”作为省科技厅社会发展示范工程项目,备受瞩目。曾明剑告诉记者,该项目与大桥机器有限公司合作完成,技术核心完全自主研发。“这个‘大家伙’最突出的技术难点在于,敏感性以及抗干扰性。”工作人员表示,应用在气象中,这台无人机需要极强的“传感”能力,实时感应气象变化的细枝末节,并快速传输至地面。

  “硬核”科技闪耀气象监测的各个方面。随着中国气象局、江苏省政府、南京市政府三方共建的“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项目正式落地,未来,智慧气象将更紧密地服务国计民生。江苏省气象局副局长严明良介绍,研究院按照国际水准、国家站位、江苏特色,联合气象部门、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的科技资源,面向世界气象科技发展前沿,面向地方政府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重点开展灾害性天气预报、气象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气象应用等气象核心技术研发,将研究院建设成为全国领先、世界先进的气象科技研发中心和气象智能装备产业孵化基地。

  在中国气象局策展的“气象科技成果展区”,记者看到,有“超级千里眼”之称的多普勒雷达,能够检测到距离地面8—12公里高空流云层的变化,精准推断云的移动速度。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218台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实现应用。此外,GPS探空、自动探空系统、北斗探空系统,甚至气象火箭,都各有所长地对大气温度、气压、水平风进行数据捕捉。据悉,我国现已有120个高空气象探测站。

  星罗棋布的“气象眼”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5月下旬,湖北西北部、河南中东部、山东西南部、江苏中部夏粮开始进入成熟期,这时候,气象卫星遥感就开始为农业监测“发力”了,提早形成预报信息,为提高粮食产量,预防灾害提供重要信息。去年,沙尘分布、植被覆盖、产草量、林区生态等一系列“生态图谱”,都在通过气象监测“绘精描细”。有了硬核技术助力,冰雹、雷暴大风在哪发生、何时发生、何时停这些困扰预报员的难题将逐步得到解决。近年来,气象服务已从服务人们的衣食住行,延伸至工业、农业、环保、交通、旅游等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也在为气象“升级版”加足马力。

  记者 王梦然

标签:预报员;助手;气象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