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种跨界黑科技,它可以让人体构造“浮”在空中,让主刀医生拥有一双超级“透视眼”,让患者在“动态大片”里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它就是混合现实(MR)全息影像技术。
MR技术是将已有的CT、核磁共振数据通过软件还原成一个全息立体的可视图像。手术中,医生戴上配套的虚拟现实眼镜,患者手术处的内部结构、骨骼畸形的位置以及术中标准力线的位置,就会清晰可辨地“悬浮”在空中。MR技术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手术的精准,在如今的骨科手术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一说到骨科手术,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拍片子。但仅仅依靠X光摄片是不够的,片子所能提供的信息量太少了,而且病人往往也很难理解。”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姚庆强解释,MR的科学意义在于让医生能够实时、全面地观察患者的病情。“全息影像的数据来自患者本身影像数据的重建,因此信息的真实性和唯一性都能够得到保证。除了让医生阅片更加精确外,患者也可以充分了解自身病情和相应的治疗方案,减少因双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会,缓解焦虑情绪。”
通过MR技术,将全息影像模型移到病患体位或者叠加在病患病灶结构上,这样虚实融合的方式可在创伤最小的基础上实现病灶结构的最大化暴露。“甚至打一个钉的角度、深度都能够得到精准化执行,患者置换后的关节偏差可控制在1度左右。”姚主任介绍,医生还可以通过平板电脑,对悬浮的3D影像进行缩放、移动、旋转,甚至可以隐去里面的血管、神经等以更清楚地看到手术部位。而护士也会佩戴同样的设备,以便随时掌握手术进度,提前准备好医生所需要的器械,提高团队配合程度,有效缩短手术时间。
自今年1月开展这项技术以来,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已经完成了20余例MR手术,除了复杂的关节疾病外,脊柱疾病、粉碎性骨折的患者也从这项技术中受益。目前,刚投入临床使用的MR技术仍面临许多探索空间。“MR技术亟需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生物材料科学等领域深入整合。”姚主任表示,作为数字骨科新技术的MR技术,其软硬件本身还有升级空间,技术仍然在不断地迭代更新。
随着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的发展,临床医学加速与这些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数字医学也应运而生。计算机辅助导航、3D打印、虚拟/增强/混合现实等技术,指导骨科的手术前计划、手术实施,能够实现骨科手术的个性化、精准化、微创化。江苏省数字骨科学会主任委员王黎明教授表示:“目前我省数字骨科发展较快,并建设了专门的学术组织,相信不久该技术就会在全省范围内普及,给广大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记者 王 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