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思想周刊·智库】推动江苏县域经济强转化为省域经济强
2019-04-23 07:0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智库出品

回顾江苏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历程,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一大特色和亮点。如何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大背景下,更好发挥江苏县域经济强和园区经济好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既是现实挑战,也是发展路径的创新和探索,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

突出聚合,构建资源要素强磁场。着力破除区域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体制障碍,打破县域行政边界限制,推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资源在省域范围内合理流动和高效聚合,进一步提高创新要素流动的顺畅度和效率。强化经济区域化发展,弱化行政区的差别,采取区域性的经济考核举措,如昆山太仓的一体化发展考核、江阴靖江融合发展考核,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有效配置。发挥优势区域的“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进一步增强资源聚合度,引导资源要素科学合理配置,促进各区域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协调发展、联动发展。发挥重大项目和平台在区域创新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以重点高校、国家级平台、重大科技创新载体、重大项目等为依托,打造支撑创新发展的核心平台载体,放大平台集聚效应,推动区域提升整体突破力和向心力。加快建设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人才信息平台、金融资本对接平台、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等资源聚合平台,集成价值评估、中介服务、经纪服务等资源,加快建立顺畅的资源流动体系,促进各类发展资源有效聚合。促进区域人才有效聚合,鼓励南京高校科研院所顶尖研发人才通过挂职、柔性引进、企业工作站的形式流动至高端制造业密集区,在全球范围选聘一流领军人才担任项目经理,系统培养一大批产业关键领域优秀创新团队,更大力度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打造世界级人才聚集的高地。

突出融合,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积极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跳出地域空间的硬约束,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构建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发挥扬子江城市群科技水平领先、产业体系完备的综合优势和百强县的支撑带动作用,从省级层面统筹推进区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融合、平台共建,通过有效的跨界融合、跨区域融合,使县域经济强的优势在更高的平台和更广的区域得到更有效发挥,形成更强大的竞争优势。强化生态互补,推动跨区域交互融合,鼓励县域合作发展、结对帮扶,实现资源、产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城际铁路和民航为重点,完善长三角城际铁路网规划,加快建设以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积极推动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接入重点机场,补齐区域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短板。充分发挥互联网集聚效应,实现区域之间的无缝连接,比如在推动软件产业发展方面,可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虚拟软件谷,集成对接南京雨花软件谷资源,以资源融合实现产业发展优化配置。比如在产业融合方面,要大力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拉动能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跨越县域区域对产业发展的限制,推动产业跨地域融合,支持苏宁云、徐工信息、紫光云引擎、无锡华云等平台,实现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赋能,有力地推动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和协同创新升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

突出整合,推进省级整体战略实施。回顾历史,江苏省域的整体发展战略缺乏强力的推动,如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苏锡常都市圈建设等。新的科技和竞争态势下,要树立系统化思维,更加注重发展战略的整体性,全面落实“1+3”功能区战略,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从全省“一盘棋”的战略层面进一步明确各区域发展的总体思路、方向和定位,推动各地区差异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区域政策的互补性,加强省级层面的政策整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给予差异化的政策支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更加注重产业发展的整体性,从省级层面加大区域产业互动和资源整合力度,完善区域产业链布局调整,由区域同质竞争转向区域产业链协同发展,进一步增强对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自主控制能力。苏南地区的技术、资金与苏北、苏中欠发达地区相对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相结合,引导产业在县域之间合理转移,推动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服务链交互对接,加快形成一批千亿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集群。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的互补性,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区要提升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医药、新材料、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南通、镇江等地区重点发展建筑、船舶与海洋工程、电动工具、生物医药、纺织等特色产业,依托自身比较优势,错位竞争和辐射苏北。苏北地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承接苏南先进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的能力,初步形成以沿江、沿海带动陇海经济带,以产业转移促进转型,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协同和持续发展的局面。更加注重区域创新的生态性,在省级层面加强创新政策的协调,消除创新政策、资金、空间的碎片化问题,强化创新政策的整体效能,通过政策协调和政策整合,加快完善创新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创新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创新要素流动收益机制、创新链条的全面服务支撑体系,为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内在支撑条件和外在良性环境,加快构建竞争力强的创新生态体系。

突出耦合,促进区域协同共进。协同推进扬子江城市群建设,形成市域经济耦合发展网络,提高中心城市共享性和开放度,形成不同层次的城市功能定位,把县域经济强引向更大区域的功能强、服务强、协同强。加快构筑多级城市体系,进一步强化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着重提升以南京、苏州为核心的都会核的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城市群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建设,把县域经济的优势与都市圈的发展更好耦合,实现协同共生,让其内在的协同机制迸发出更大的动能,营造创新创造的高峰。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基础优势,结合产业高端发展需求与区域发展实际,进一步强化区域协同性、联动性和整体性,打造更多依靠内生力量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发挥百强县集中区域的特色和优势,谋求内在机制上的资源耦合,形成更大区域的竞争优势,带动产业升级和发展。进一步提升南京发展首位度,发挥南京科教创新资源优势,着力构建市场化配置创新资源的动力机制,有效集成推动科技创新的政策举措,加快布局科技创新中机制创新的新方向,全面增强科技创新动力活力,成为比肩深圳和北京中关村的创新高地。更好发挥苏州、无锡城市发展特色优势,逐步实现与周边节点城市联动发展,实现中心城市、节点城市以及周边县域的互补互促、耦合联动,形成江苏省域经济整体竞争优势。

(作者单位:江苏省工商联、江苏省知识产权局 丁荣余 刘宏伟 龚跃鹏

标签:发展;区域;创新;经济;产业;资源;省域;优势;推动;县域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