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江苏省科协副主席、江苏省工程师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缪昌文,在江苏STEM教育高峰论坛上,作了题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创新体系建设》的报告。他说,科技创新是全球趋势,也是国家战略,决策部门在研究制定长期经济政策时,出发点应在于尽快实现从传统产业政策到创新政策的转变,而创新政策应立足于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各种创新要素的升级和优化配置。
缪昌文说,江苏是人才资源大省,有近百名两院院士,高校及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人数在全国也名列前几位,有条件将这种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创造的优势。江苏这几年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高水平研发平台建设资金等投入和扶持,加上高校院所和企业自身的建设,科研条件已经在一些领域达到了国际一流的水平,为引进培养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建议,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可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好政策要落地才能见效
国家在鼓励科技创新、个人创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项目经费加大研究人员费用比例、小微企业融资扶持等等。但是这些政策在各省市具体落实时,尚未形成完善的配套细则,使好的政策无法完全落地,不能发挥对科技人员真正的激励作用。
建议:出台一些政策配套细则,让科研人员更加专注于研究工作本身,如在重大科研项目团队设“科研秘书”;对科研人员的考核区别于机关考核模式,实行成果导向,并给予更加宽松宽容的环境和氛围等等。
好环境才能让人才安心创业
优秀人才最需要的是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科学”的氛围和环境,我们鼓励人才创新创业,感情和待遇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相应的创业条件,否则也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建议:在落实政策同时,注重解决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鼓励优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流动,用“机制创新”找准“用人引才”的方向,落实和完善政策双管齐下。
解决“开放共享难、重复建设多”难题
江苏的科研条件在全国有一定的优势,一些领先的科研设备都集中在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的研发条件相对薄弱。而设在高校院所的研发机构,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开放共享难、重复建设多一直是两大难题,无法将政府大量的科研投入转化为匹配的创新能力。
建议:借鉴美国国家实验室的运行模式,探索建立高校、院所实验室的“公共服务平台”,整合省内同学科的实验条件与设施,建设共享管理机制,提高高校、科研院所的设备利用率。对一些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在税收减免、财政投入等方面给予倾斜。建设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使这些企业成为产业创新的排头兵。
建立产学研联合实体和产业联盟
当前的科研工作,由于考核方式和指标导向,往往偏重研究论文的发表和专利著作的形成,高校和院所缺乏对成果后期转化的兴趣和工作力度,导致很多成果停留在纸面上。而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对成果转化兴趣更大的企业,由于研究积累和体制机制的原因,很少能获得将成果合作开发并转化的机会。
建议:落实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法》并制定实施细则。推进产业创新,最终落脚点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主体也是企业,建议政府搭桥,建立一些产学研联合实体和产业联盟,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孵化。
记者 蔡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