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机遇就像是河里的鱼,很多很多。但如果你不做准备,那么机遇就像鱼一样,从身边游过去了。”3月29日,气象一新的早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国雄回到母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会议间隙接受了记者采访,回顾自己和九州风云相系的“大气”人生。
青春追风上下求索
望着学校拔地而起的一幢幢建筑,吴国雄回想起1961年手握通知书的那个盛夏。初见心目中的“象牙塔”,却是一片满地泥泞的建设工地,洗脸刷牙要到附近的池塘去,有时候舀起一杯水尽是小虫子。
“教室很简陋,连窗户都没有,清风晴天乱翻书,雨水阴天借风进,雨点淋湿了大家的衣襟。”吴国雄笑着说,任性的风雨给这帮未来的“气象人”一个下马威,也磨炼了大家的性格,“大家蹚着泥水下田插秧,秋天收割,饿了吃地里的萝卜、龙王山上的蘑菇。”50多年前的求学时光至今仍历历在目,当年的青涩少年也依然目光炯炯。
大学毕业后,他意气风发准备报读研究生。可“文化大革命”打破了原计划,只能等待毕业分配。本有机会留在大城市,但他不愿意离开当时被看作“没前途”的气象行业,与未婚妻、同班同学刘还珠商量后,两人坚决要求到环境艰苦的甘肃省张掖气象台工作。
当地干旱侵袭、风沙肆虐,吴国雄每隔一小时到户外风杆下,两分钟看风向,两分钟看风速。在张掖,大风一起,往往是七八级、甚至是九十级的“黑风沙”,如果预测不到,往往会造成重大损失,吴国雄不断总结,对大风预报摸索出了一套办法。“预报出来后,一直在等待跟踪,觉睡不着饭吃不香。预报成功,大风过去后,那种精神享受,是吃什么肉、喝什么酒都无法比的!”
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0点下班,就这样满负荷的生活,吴国雄和妻子却从没放弃过学习,还制订了“五年复习自学计划”。“我俩到张掖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邮局订了《气象杂志》等三份英文杂志。”除了业务实习,两人还把大学数学和物理课程从头到尾看了好几遍。吴国雄至今能说出其中的很多章节,“当时只是觉得丢了太可惜,后来才发现一辈子都很受用”。
不久,气象台领导号召大家向“九大”献礼,吴国雄设计出了能自行发电的自动风向风速观测仪,并把国际学术权威汤卜逊的著作《数值天气预报》翻译成了中文。
虹雨翻晴不忘来路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由于工作出色,1973年夏,吴国雄夫妻被调往兰州西北中心气象台从事短期天气预报。不久,北京大学与中央气象局联合举办数值预报进修班,幸运之神再次降临。因为他已翻译过数值预报方面的著作,被大家一致推选到北大学习。1977年研究生考试恢复,《数值天气预报》更是两本指定参考书之一。
1978年,吴国雄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中国气象界泰斗叶笃正院士收为弟子。入学前,又恰逢国家出台留学新政,吴国雄顺利通过了出国研究生考试,但他深知,导师叶笃正身边特别需要人帮忙来恢复各项研究工作,考虑再三,他跟叶先生说,“我留下,跟您干一样的”。
“没想到的是,叶先生非常认真地说:那不一样。我们闭关自守了这么多年,国外的科学进展我们都不知道,你学成后再回国不迟。”很多年后,有人问吴国雄,当初怎会舍弃一切回国,吴国雄不假思索地说,走的时候就没想过有不回来的可能!在国外求学时,西北农民的生存状况时常浮现在他眼前,“那时候山区农民全家的财产不过5块钱,经济社会落后的情况亟待改变”。
因此,当大使馆的人带来国内科学春天的消息时,吴国雄和几个同学当即收拾好了行装,大家都明白回国后待遇很低,但都义无反顾。
回来后的确生活艰苦,“我和爱人每月都是86元的工资,一家5口挤在集体宿舍,家里没有煤气炉,全家开始吃食堂”。而在回国前,吴国雄已经在世界第一流的气象中心——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工作,接触了许多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一个博士生能得到这份工作殊为不易,这得归功于吴国雄在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读博期间解开的学界谓之“正压地形波不稳定”现象的爱德曼谜,有关论文被狄金森(Dickinson)院士评价为“杰出的、指导性的工作”。
从青藏高原看万千气象
能在博士期间就解开长期困扰气象界的难题,这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也是一个机缘巧合。吴国雄原来并不做这个方向,1981年,中国气象代表团给他在英国的导师格林送了一本书《青藏高原气象学》。“导师心血来潮说青藏高原是你们国家的,你做一下青藏高原多好!”结果吴国雄的方向改做青藏高原对全球大气的影响,而这个方向至今仍然是一个国际热点。
“滚石不长苔”,正如吴国雄常说的一句话,他将近30年的时间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对青藏高原气候动力学和热力学的研究,并由此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成果。从2013年开始由他主持的一个2亿元的国家自然基金十年重大研究计划,正是研究青藏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变化及其全球气候效应。
“青藏高原地域广阔,占中国国土的四分之一,它能通过影响东亚季风系统进而影响整个北半球环流和天气情况。”吴国雄介绍,随着观测手段、数值模拟能力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对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季风的气候动力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目前,吴国雄及其团队揭示了青藏高原热力强迫对亚洲季风气候的重要作用,而这一发现目前已经引发了强烈的国际反响。
“气象的题目永远做不完,做个试验出个结果很容易,但挖掘本质,解答一个大问题就很难。”在吴国雄看来,气象研究不能急功近利,一定要从“是什么”的经验性回答,发展至对于“为什么”的理论性回答,探索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天气、气候形成的机制。
如今已年逾古稀的吴国雄院士,出差开会都随身带着电脑,前天晚上在改一篇课题组的文章,昨天晚上又在看博士生的论文。正如吴国雄所说,“沙发很松软,但容易让人昏昏欲睡,只有惊涛骇浪、熊熊烈火才能让人永不迷失方向。不要把困难想象得那么可怕,只要有恒心和明确的目标,机遇就会接踵而来。”
记者 杨频萍 通讯员 贾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