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江苏院士】精业济群 兴药报国 薪火相传 药学大师彭司勋院士的百年人生
2019-03-27 07:4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葛灵丹  
1
听新闻

  新药研究涉及多学科、多环节,周期长,有一定风险,有时候毕生奋斗也未必成功。面对荆棘丛生的道路,有一位药学大师为了人类的健康和医药工业的发展, 迎着困难,数十年如一日,竭尽一生,始终致力于推动和探索此项艰苦的研究工作。他就是我国制药化学、药物化学专业早期的创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彭司勋教授。

  湘西土家族走出来的药学教授

  “大伯的音容笑貌,对我的谆谆教诲,我一直没有忘记。我印象中的大伯虽然看起来很严厉,但实际上是很和蔼可亲,点点滴滴地引导我走向药物设计这条路。”去年12月9日,彭司勋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100岁。中国药科大学1992届学生、军事科学院某研究室主任彭晖回忆起堂伯彭司勋,满是感恩。

  “准确来说,我应该喊他叫堂伯,我的爷爷彭勇炎(我国著名的耳鼻喉学科奠基人之一,湘雅医学院教授)是他的四叔,1988年初,大伯到北京开会,路过天津来看望我们,那年我正准备考大学,他强烈建议我报考药大,成为‘药二代’。上大学后经常去大伯家里蹭饭,他那阵儿就时不时跟我讲要充分利用众多的中草药的有效成分为先导物,然后结合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等来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虽然当时我也不是太懂,但是他这么反复讲,对我以后工作选择药物设计还是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彭司勋与药学有着不解之缘。1919年,他出生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的一个土家族知识分子家庭。1938年,抗日战争愈加激烈,彭司勋辗转来到重庆,选择了学制四年的国立药学专科学校。

  1938年至1942年,是抗日战争极其艰难的四年,也是彭司勋艰苦学习的四年,从南京迁到重庆的国立药专,吃的是掺着沙子和稗子的所谓“八宝饭”,住的是几十人一间的简易宿舍,夏天闷热难熬,冬天寒风刺骨,还经常要躲避日寇空袭。毕业后,彭司勋进入当时最高医药科研机构——中央卫生实验院化学药物组工作。1948年,彭司勋获得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奖学金,赴美国马里兰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5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药学硕士学位。当时,美国当局企图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经过努力和斗争,留学生们终于在9月中旬踏上归途。

  1951年初,彭司勋回到母校任教。由于教材缺乏,他自编讲义;1959 年,彭司勋编撰我国第一部《药物化学》教材,并且继任后面各次修订本的主编,1988年版的《药物化学》在1992年被评为国家优秀教材。“记得大三时,当时有一门课就是王尔华老师教的《药物设计》,当时《药物设计》是我大伯从国外买了原版书带回来后交给王尔华,先把它翻译出来然后编写的教材。这本教材应该是国内第一本药物设计的教材。由于是第一次开设这门课程,大伯就特别关注我们同学的反应。到底对这门课有什么想法,大家能不能理解,能不能听得懂。”彭晖回忆道。

  为祖国建设而工作,才是中国人的立足点

  “新药研究是涉及多学科、多环节的系统工程,周期长,难度大,投资多。因此大家都不愿啃这块‘硬骨头’。但为了人民的健康和医药工业的发展,需要有一批勇于探索,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工作者,来从事此项工作。”彭司勋认为,除应继续研究合成的靶向药物外,还要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以其有效成分为先导物,进行结构优化和改造,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可能是缩短我国药物仿创转变进程的有效途径。

  80年代中期,彭司勋教授以多种中草药有效成分为先导物进行研究,发现多种化合物具有心脑血管活性,其中86017(氯苄律定)具有多离子通道阻滞活性,有抗心律失常作用,曾被列入医药科技创新技术“1035”工程,现已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已申请国内外专利;化合物CPU-23,为具有降压活性的新钙拮抗剂;另一化合物BTHP为一种新的钾通道阻滞剂,它与多种关附甲素的衍生物均具有较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上述阶段性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山东省(1995年)和江苏省(199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钙调素及其拮抗剂研究获国家教委(1993年)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彭司勋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有人问是否后悔回国?彭司勋笑着说:“报效祖国是我早有的愿望,可谓是无悔的选择!”2003年赴美国印第安纳癌症研究中心留学的彭晖,后来选择回国发展也是受到彭司勋的影响,彭晖回忆道:“我出国以后,逢年过节给大伯拜年或打电话问候时,他一再跟我强调说一定要回国来服务!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只有为祖国建设而工作才是中国人真正的立足点!’”2007年,彭晖由原军事医学科学院特招入伍、人才引进,在国内工作至今。

  薪火相传,寄语新“药师”心存天下

  改革开放后,彭司勋先后赴英、法、美、日、挪威、荷兰、丹麦、芬兰、土耳其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他指出,中国高等药学教育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生搬硬套盲目抄袭,应进一步提高质量,建立专业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规模适宜,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药学教育体系。

  1981年研究生制度建立后,彭司勋被评为药物化学博士生导师,迄今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名,他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1989年,彭司勋院士被评为江苏省教书育人优秀研究生导师。“他一到研究室就会到处走一圈,看到我们学生都会毫无架子地聊天,有时问问课题,有时问问家常,有时还和我们聊他的经历,我们从不觉得他是个大专家、大人物,而是亲人一样的长辈。如今大师已去,留下丰富的遗产给后人,相信会以另外一种生命形式传承。”1981年进入药大学习药物化学专业的陶德胜如是说。“彭老生前一再叮嘱晚辈,务必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凡事都要靠自己努力。”听闻恩师仙逝,2011年从药大硕士毕业、远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学生李颖颖悲痛万分,写下《悼彭老》遥祭恩师。

  2016年11月16日,药大举行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当时已经97岁高龄的彭先生出现在会场时,全场师生掌声雷动,热泪盈眶。彭先生耳聪目明,依然矍铄,有趣的是,他的学生王广基也同样是一位院士,王广基的爱徒郝海平还未满40岁,已经成了药大的知名教授、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彭司勋与弟子们同台,共同为母校送上祝福。彭司勋当时表示,自己的学生时代是“苦过来的”,在艰苦的条件下研学药业,为人民服务,他寄语新“药师”要珍惜当下的生活,精通药业,心存天下,将自己的心血和能力造福于社会。

  记者 葛灵丹 通讯员 姜晨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