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互联打开“信贷闸”
中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想引入金融“活水”,常遇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最近无锡银保监分局给出的一组数字,让人看到科技的力量:截至去年底,江苏银行、无锡农商行和江阴农商行3家试点“物联网金融”的银行,共计服务动产融资客户207户,且全部为中小微企业。资金累计投放1540笔,授信金额19.95亿元,无一不良风险。
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技术,到底是如何直击痛点打开信贷新闸口,又将如何深度改变融资难、融资贵的信贷格局?国家物联网首席科学家、无锡感知集团创始人刘海涛对此进行权威解读。
位于无锡高新区的感知集团,不仅在物联网技术上树立了标杆,更在物联网金融方面成为“全球首创”。早在2010年,刘海涛带领感知集团团队在国际上首先探索物联网金融,2012年初,感知中国团队在全球发表首篇物联网金融文章,首次提出客观信用体系,发布全球首份物联网金融白皮书,出版《物联网——重构我们的世界》,系统论述物联网金融体系,创立国际物联网金融标准研究工作组,得到了50多个国际成员国的支持。
在刘海涛看来,2018年10月物联网金融国际标准ISO/IEC 30163正式立项,标志着物联网金融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认可。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将重构信用体系,推动一个全新的、客观的信用体系。
国内商业银行广泛采用保证担保、不动产抵押担保等传统授信方式,而中小微企业总资产中大部分是存货和应收账款等动产资源,由此造成融资困难。
2017年在金融监管机构的指导支持下,无锡感知集团、江苏银行、无锡农商行、江阴农商行协同开展全国首个物联网金融示范工程项目,利用物联网技术破解传统动产融资难题,试点首选无锡不锈钢市场作为切入点。彼时从事不锈钢加工贸易的企业有5000多户,年交易额上千亿元,占到全国的1/3,但现实中与银行有信贷关系的只有10余户,更多的钢贸企业只能通过民间借贷等方式进行融资,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刘海涛表示,“物联网监管技术应用于动产融资,有效避免了以往动产质押中一物多属、一物多押等情况的产生,实现质押权利与质押物、质押物与货款的一一对应、实时匹配,实现了‘资金流、信息流、实体流’三流合一,从而有效防控金融风险,让更多企业能够通过流动资产进行融资。”
目前,无锡感知集团已累计提供物联网监管押品动态置换服务批次超万次,融资不良率为0,安全事故发生率为0,无一风险事例。
“物联网动产质押融资业务创新,不是简单地利用物联网技术解决传统金融业务的风控难题,而是要通过物联网将银行的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和商品交易流通等进行融合,推动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创新。”刘海涛认为,物联网技术通过物与物的联通减少了人为环节,变主观信用为客观信用,构建了一个新的、基于物的客观的信用体系。科小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