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科技周刊》科学顾问拜大年
2019-01-30 07:3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孙 庆 杨频萍 王 拓 蔡姝雯 王 岩 吉凤竹  
1
听新闻

  回顾过往 展望未来

  2018年,为更好地连接科学界、企业、政府和社会,同时为进一步推动办刊质量提升、扩大影响力,新华日报《科技周刊》先后成功聘任了12位科学顾问。吴孟超、倪光南、都有为、顾晓松、常进、张国良、金力、刘亚东、欧阳平凯、王泽山、王会军和王建国这12位名家,覆盖生物医学、计算机、材料、天文、生物化工、气象、建筑、科学传播等领域。这批高端科学智囊的汇聚,构建了江苏科技创新发展的思想舆论高地,也进一步提升了新华日报《科技周刊》的品牌效应,成为新华日报“科技蓝”最亮眼的底色。

  己亥年春节来临之际,12位科学顾问回顾过往、展望未来,为新华日报的读者送上一份科技味十足的新春祝福。

  记者 孙 庆 杨频萍 王 拓 蔡姝雯 王 岩 吉凤竹

  吴孟超

  201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在生病住院几个月的情况下,依然完成了80多台手术。在徐州,他牵头开展一系列工作,极大推动了徐州医疗事业的发展。院士工作站揭牌、肝胆胰多学科诊疗中心开诊、江苏吴孟超肿瘤精准医学中心及医学高科技创新转化基地项目落户、建立淮海经济区医学与生命科学院士专家联盟、成立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委会淮海经济区肝胆胰诊疗学术中心……

  前不久,吴孟超退休了,但他依然牵挂着徐州的工作。今年,在他的指导下,将重点在徐州建设当地首家中德肿瘤精准分子诊断研究院,同时全面推进徐州吴孟超医院和上海细胞治疗中心徐州分中心建设,并建设徐州第一家吴孟超基金幼儿园。吴孟超说,只要组织需要,只要病人需要,自己随时可以投入战斗!

  倪光南

  曾经有记者统计过倪光南2018年1月份的行程:4日,厦门,网信军民融合峰会;10日,广州,自主可控“数字政务”高峰论坛;11日,哈尔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论坛;13日,生态宜居高峰论坛;15日,无锡,物联网安全高端技术论坛;17日,北京,2018中国软件产业年会;19日,北京,CCF YOCSEF论坛;23日,成都,北斗卫星应用及国产基础软件应用人才培养联盟成立大会;25日,济南,可信云助力新动能论坛;26日,北京,电子文件管理推进联盟年会;28日,北京,工业互联网安全论坛; 29日,杭州,第二届中国IT武林大会;31日,北京,智能协同云技术与产业联盟成立大会……用“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奋斗”来形容这位备受尊重的工程院院士是再恰当不过了。

  时间迈入2019年,耄耋之年的倪光南将像“布道者”一样继续在祖国大江南北奔波。

  王泽山

  过去一年,国家和省里给了王泽山院士许多荣誉,他被评为“为江苏改革开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他所从事的含能材料研究,在建国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大部分研究都是进行跟踪、仿制。改革开放后的形势变好,随着自主创新的步伐加快,我国在高能火炸药等重要方向上的研究逐步走向世界前列。

  “做国防科研,强烈的紧迫感总是存在我的心里。现在我国含能材料的某些成果虽然领先,但整体实力、研究深度和广度还存在差距,必须努力扩大优势,缩小差距,占据我们领域的制高点。”王泽山说,做科研工作,要对国家、对人民有担当,不能满足于当下取得的成绩,要有责任感和危机感,始终保持领风气之先的锐气和闯劲,去创新和奉献。做火炸药研究这一件事,只要他身体还可以,就会一直做下去。

  张国良

  2018年1月8日,张国良凭借“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对于任何一个科学家而言,都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喜事。但对于张国良而言,却远不是创新的终点——

  5年前,张国良在碳纤维核心技术攻关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决定啃一啃“无水印染”这块硬骨头。“去年6月,终于成功试产,印染速度快,成本下降15%,绒布印染无需用水,平布印染省水80%,这是2018年最满意的科技创新成果。”

  谈起这项2018年最新取得的创新成果,张国良的语气里满是激动:“碳纤维技术的研发,我只是打破了国外的封锁,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但无水印染这项技术,连国外都没有,这场印染行业的革命,将由我来掀起!”

  常 进

  “过去的一年,那只‘猴子’没有让我们失望。”常进研究员言简意赅地总结2018年。“截至2018年年底,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发的我国第一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已绕地球飞行了16597圈,探测宇宙粒子55亿个,完成了其他“同行”至少10年的工作量。“我们希望到2019年末,‘悟空’的‘火眼金睛’能成功探测到300个‘奇异’电子,这将为理论家们提供足够的数据来研究奇异电子的本质。如果真的与暗物质相关,那将是一项殊荣。”

  都有为

  在过去的一年,都有为院士的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广州、辽宁、福建、湖北、四川等地,他参加了不少学术会议,与企业和地方都保持着互动,密切关注材料科技的前沿发展,以及磁性材料在各领域的进展和应用。他一直关注科研成果的转化,即使忙碌的时候,也常常会耐心倾听企业咨询的电话,为产业释疑解惑。他还关注青年人的科学创新,去年也曾赴江苏省青年科学家年会、中南大学等地与青年人、科技工作者一起解读“创新”,分享创新的真谛。

  王建国

  快过年了,学生们早已放寒假,王建国院士却依然马不停蹄,每天工作排得满满当当。“2019年,我将继续带领团队在数字化城市设计上多做创新探索工作。”谈及新的一年的工作计划时他说道。2018年底,王建国领衔的“数字化城市设计”项目入选东南大学“十大科学与技术问题”,“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全面应用数字技术,城市设计也将发生一场大的变革。”王建国说,他将带领团队在这个前沿方向继续探索,为塑造宜居乐业的城市人居环境提供科技方面的助力。

  刘亚东

  对刘亚东而言,2018年和往常一样忙碌,但又忙得不太一样。6月21日,身为科技日报总编辑的刘亚东凭借《除了那些核心技术,我们还缺什么》的演讲在网络上引发巨大反响。“报社总编辑与网红,原来只隔着一个周末!”

  2018年,PK“厉害了,我的国”一炮而红;2019年,刘亚东越来越重视科学精神的传播。他感觉到,以批判质疑为精髓的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唯有高举科学大旗、弘扬科学精神,中国的科学事业才能走向光明的未来。

  顾晓松

  “科技创新是时代的需求,建设现代科技强国需要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爱岗敬业,执着奉献。”顾晓松院士说,面对国际竞争,面对市场需求,我们要着力构筑可掌控的创新体系与产业发展体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前行。“祝科技周刊越办越好,祝广大读者新年快乐。” 他说,希望科技周刊记者多去挖掘投身科学事业的知识分子与科研团队的故事,弘扬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欧阳平凯

  古稀之年的欧阳平凯依然保持着对学科前沿的关注,每个月差不多都要出差三四次,参加科技部、教育部的评审,国内的一些学术会议,他还经常受邀作报告;一直致力于产学研结合的他,还会接受一些企业的邀请去做技术方面的指导和咨询。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只要不出差,每周他都要召集课题组的会议,不同研究方向的几个团队济济一堂,大家畅所欲言,展开头脑风暴。

  王会军

  2018年,王院士及其团队继续围绕中高纬气候变化、东亚气候变异与机理,以及短期气候预测理论和应用等开展研究工作。王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北方地区极端气候的变化及成因研究”以优秀成绩通过中期考核;他还主持完成了在苏院士咨询委员会委托的“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咨询报告,并提交省政府,为我省大气污染治理建言献策。

  金 力

  在过去的一年,金力院士先后来江苏四次,医博会、大院大所合作都留下他的身影,依托泰州队列,他正不断推动人类表型组计划,希望启动中国的国际大科学计划,这也是他2019年不变的科学梦想。

标签:展望;吴孟超;张国良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