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漫笔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因为在文化建设的工程中始终坚持“守正”与“创新”。“守正”守的是初心,是宗旨,这是基础和前提;“创新”是动力,是能力,这是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
“守正”首先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必须毫不动摇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次,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力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育对象、服务人群、领域特点,按照轻重缓急分阶段、有差异性地实施。最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理念。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主体。要始终坚持文化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始终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40年来,我们党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的引领者、推动者、实践者。首先,对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充分肯定,而且对儒家文化也给予充分肯定,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如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等等。
其次,坚守和创新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保持革命性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内在要求。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次,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文化竞争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关键是增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要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构建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软环境。应加快实施版权的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战略,严厉打击盗版假冒行为,使我国文化产业主体将人力物力投入到文化产品的创新上。二是要以项目带动文化载体建设,完善园区功能。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争先恐后用文化去“赚钱”,滋生了一些缺少文化底蕴和背离文化本质的乱象。对此,一方面要警惕“产业化”埋葬“文化”问题,通过推进园区产学研结合,树立以“大产业”“大文化”“大战略”为特征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另一方面要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加强投融资和管理咨询服务,提升园区企业业态。在此基础上要突出区域特色,注重错位发展,以此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文化产业梯度结构。
最后,以创新性举措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实践经验证明,只有政府和市场的两股力量双向推动,才能实现文化的发展繁荣。一是要加快制度改革和创新。要转变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能,通过统筹“引导、管理、放权”之间的关系,推动政府从过去“办文化”向“管文化”和“引导文化”等发展方向转变。二是要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积极探索以政府“管理资产为手段、出台行业意见为途径”的管理模式,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归属谁谁管理”的归口管理和属地管理原则,不断探索和总结主管主办、出资人负责制等为特征的现代资产管理制度。三是要完善对网络文化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通过转换互联网领域的管理思路,进一步建立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并加快构建以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
(作者为江苏省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