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人文周刊·文脉】当微信群遇上1500岁的《世说新语》
2019-01-25 07:2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唐代孙位的《高逸图》,展现《世说新语》中潇洒不羁的魏晋人物。

  “今天我们来读《世说新语言语第二》,‘刘琨虽隔阂寇戎,志存本朝……’”每天晚上,在一个名为“《世说新语》学习群”的微信群里,群主“爱在深秋”都会和群友们分享一篇《世说新语》的故事,大家用诵读、手写的方式“共读共学”。

  在虚拟的微信世界中,有很多这样不抢红包、不转鸡汤文、不传谣言帖的群,人们因为同样的爱好进入其中,用业余时间共学经典,交流分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微信已经成为大部分中国人无法离开的社交工具,每个人都身处几个或者几十个微信群中。“《世说新语》学习群与众不同,我们只学习和讨论《世说新语》。”“爱在深秋”说。她供职于一家外资企业,从事技术管理工作。从小喜欢传统文化的她虽然阴差阳错地学了理科,但对传统典籍却非常热爱。一次,“爱在深秋”来南京参观南京博物院,观赏镇馆之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时,深深地被画中人物潇洒放达的个性姿态吸引住了,“魏晋南北朝人物自由、清高、潇洒的风度让我神往和倾慕,他们的故事就记录在《世说新语》中。”

  《世说新语》,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材料。《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每类有若干则故事,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世说新语》于公元444年左右编纂完成于刘宋首都建康(南京),也是一部能够代表江苏文脉的经典著作。

  “《世说新语》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爱在深秋”举例说,唐诗宋词代表着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在这些伟大的诗词作品中,常常引用出自《世说新语》的人物典故,如王维名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体现出的自得其乐,就很像陶渊明隐居田园之乐。“长啸”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栖逸》中阮籍的豪迈:“阮步兵啸,闻数百步”。对于普通人来说,虽然没有通读过《世说新语》,但平时使用的很多成语、俗语其实就是出自这部书,如“难兄难弟”“登龙门”“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吴牛喘月”等。

  在“爱在深秋”的身边,并没有多少和她一样喜欢《世说新语》、喜欢古典文学的朋友。因此,她在微信上建了一个“《世说新语》学习群”,邀请有同样爱好的朋友一起共读这部经典,“从一开始我就定位为纯学习群,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分享这本有趣、有实用价值、但对于初读者来说稍有难度的书。书中涉及的魏晋人物多,大家一起交流,有疑难问题也能及时解决。”

  就像布置作业一样,每天“爱在深秋”都会贴出一则《世说新语》的故事,有原文、注释和白话文翻译,群友们认真诵读,完成“作业”,有人会工整抄写并“晒”在群中,有人则诵读原文和释文,用语音的方式在群内分享。“我们计划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用1001个夜晚学完《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学习群”目前的群友已超过百人,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各行各业,有书法家、医生、律师、工人、公司白领、大学生、中学生、在读硕士博士等,也有很多古典文学专业的教授学者,有群友在阅读时遇到疑难问题,在群中提出,总会得到专家及时解答。

  “生活工作家庭忙忙碌碌,每天可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读书写字,学习经典著作,这是多么幸运的事。”“爱在深秋”说。

  和“《世说新语》学习群”类似的,因为爱好同一部经典著作或拥有共同雅好而建立的微信群越来越多,如唐诗群、宋词群、李白群、红楼梦爱好者群、明史群、城市地域文化群等。群友共读一部经典著作,“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客观上也起到传播和普及的作用。

  在一个宋词群中,记者看到,每天都会有群友分享各自喜欢的宋词,交流读后感,解析其中的疑难词语和蕴藏的典故。从事IT技术工作的白领赵飞云本来对宋词并不了解,被朋友拉进群后,每天细读群内分享的词,也成了李清照、辛弃疾、晏殊们的粉丝,“在我的影响下,我的女儿也对这些一千多年前的‘长短句’产生浓厚兴趣。”

  毋庸讳言,网络时代,每个人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成为“低头族”,阅读也呈现“碎片化”的趋势。“爱在深秋”说,如果将微信群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每天坚持分享共读,能让更多人走近经典作品,“微信没有白刷”。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路成文教授表示,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传统经典,能如此“吸粉”,建立起众多的微信群,体现了传统文化本身的魅力。微信群好比“没有教室的培训班”,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这是普通人或初学者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值得广泛提倡。 记者 于 锋

标签:新语;世说;微信;学习;群友;深秋;经典;传统;分享;每天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