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小故事丨国徽诞生背后的故事
2019-09-16 15:08: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1
听新闻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清华大学档案馆馆藏)

  

  清华大学营建系师生设计国徽图案时合影,真实地再现了当年设计的十余种方案。(清华大学档案馆馆藏)

  这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1950年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向全国发布,现存于清华大学档案馆。国徽采用金、红两色,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麦稻穗和齿轮。如此富丽庄严、气势恢宏的设计,经历了怎样精彩动人的创作过程,清华大学档案馆几件珍贵的藏品,为我们讲述了国徽诞生背后的故事。

  1949年7月,《人民日报》刊登了国徽征集启事,征集到的稿件和图案虽各具特色,但都有不足之处,均未被采纳。全国政协邀请清华大学营建系和国立北平艺专(后中央美术学院)分别组织人力对国徽方案进行设计竞赛,重新开启国徽设计工作。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担任组长,成员有建筑学家林徽因,营建系教师莫宗江、李宗津、朱畅中、汪国瑜、胡允敬、张昌龄、罗哲文等。1950年6月,政协会议讨论的国徽图案中,清华大学设计的5颗金星方案和中央美术学院张仃小组设计的彩色斜透视天安门图形方案受到与会者赞赏,并请两个专家小组综合几种不同方案的优点再做设计。

  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新林院8号自己家中召集设计组成员,传达周恩来总理关于国徽图案内容增加天安门和麦稻穗等元素的要求,讨论开展新一轮的设计工作。设计组成员分工协作,有的负责绘制天安门立面图,有的研究国徽外形采用正圆还是椭圆,有的研究麦稻穗的形象以及它们的排列组合。张昌龄先生为研究齿轮形式特意去找清华机械系的老师请教绘制标准机械齿轮图的原理和方法……大家每提出一些方案设想后,就在梁、林两位先生的主持下,组成几个整体图案。

  梁思成先生为国徽的设计工作倾注了全部心血,以高度的热情和爱国之心,夜以继日地研究、创作,甚至将家变成了工作室,餐桌上、沙发上随处可见国徽设计方案,每天来家里讨论国徽设计方案的营建系师生络绎不绝。因过度紧张和劳累,本来就体弱的梁先生病倒在床。我们馆藏的拍摄于1950年的照片,生动记录了病榻上梁思成手捧国徽设计稿与林徽因推敲、讨论的情景。

  1950年6月20日,在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国徽审查小组会议上,参会人员对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的方案各抒己见,最终选定了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庄严典雅的清华设计方案。6月23日,毛泽东主席主持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全体会议上表决通过了国徽图案。

  随后,清华大学营建系雕塑教授高庄承担了将国徽从平面图案做成立体浮雕模型的任务。高先生不顾盛夏酷暑,精雕细刻,常常凝思几个小时才动一下刀。为使国徽更庄严、更明朗、更符合于应用条件,高先生对国徽图案的细部进行了修改,如天安门的大小、华表的位置、红缦穿插的形态等,修改后的国徽图案,整体与局部变化更统一,更自然美观。有人认为国徽图案已经批准不应再做修改,高先生为此专门给毛主席写信陈述修改理由,得到中央的批准。国庆前夕,高庄、徐沛贞等先生带领营建系学生,完成了第一批各种规格的国徽模型的制作任务,并绘制了国徽图案的墨线图和断面图。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公布国徽图案及说明。新中国美丽而庄严的国徽终于诞生了!(清华大学档案馆郭故事)

标签:国徽图案;清华大学;档案馆
责编:吴旻玥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