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涟水县成集镇条河村食用菌产业园进入忙碌季,一箱箱采摘的新鲜香菇从这里运往城里销售。
与众不同的是,这个设在条河村的香菇产业园,是由条河、六塘、余何三个村整合扶贫资金700万元联合兴建而成的,共有食用菌温控大棚63个,有50万支香菇菌棒,年总产量将达百万斤以上,刨去成本,每根棒净利润在1.5元,年效益达75万元。产业园的收益也都归三个村集体共有,村集体按照6000元/个标准收取大棚租金,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搭台、村集体服务、大户唱戏、低收入户参与的富民壮村“利益链”。
“批发价一斤5元,带动就业200余人次,人均年收入1.5万元以上,50多户低收入户受益。”成集镇党委书记黄勇说,食用菌种植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支柱产业,主要得益于涟水县探索的“飞地同创”发展模式。
涟水县委书记王向红说,这两年,涟水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积极探索贫困村脱贫增收新模式,鼓励一批位置偏远、基础薄弱、发展空间较小的贫困村,通过整合各级各类帮扶资金,打破村域、镇域区划限制,到基础条件较好的镇村发展一批产业带动项目,推动创成一批产业示范基地、产业园区,实现强村弱村优势互补、联合发展。目前,已有40余个“飞地同创”项目在涟水遍地开花。
高沟镇扁担村蚕桑扶贫产业园项目总投资800万元,其中产业扶贫资金300万元,建有桑园550亩,以及小蚕共育室、蚕茧烘干房和80个标准化钢架蚕棚。“今年饲养的是三眠蚕、四眠蚕,在5月到10月养蚕10批次,在11月份到来年4月份休蚕期发展桑园养鸡、蚕棚食用菌项目。”负责领办的翠平蚕桑养殖专业合作社大户黄磊告诉记者,园区已吸纳周边留守妇女120多人就业。
“‘飞地同创’不仅突破人才、区位瓶颈,而且破解资金难题。”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涟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杰介绍,今年以来共计整合资金1.5亿元,成功实施各类“飞地同创”项目21个,覆盖65个贫困村。
去年投资运营的红窑镇春雨芦笋园也属于“飞地同创”项目。该项目占地1100亩,总投入2200万元,除王崇左、胡明爽两人合伙投资1040万元外,其余由当地政府投入580万元,并集合了省、市产业富民资金和低收入村帮扶资金共计580万元。项目运行一年来,红窑镇新灯塔村、岔庙镇荣锦村两个经济薄弱村分别年增收6万元,红窑镇李庄村、三村村、金城村等低收入村合计增收22.8万元以上;带动周边群众3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低收入户人口67人,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飞地同创”产业示范基地逐渐成为涟水县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强引擎”。“村集体+合作社+大户+贫困户”的项目合作机制日益成熟,由发展基础较好的村实施建设一批标准化设施化大棚,产权归属项目投资村,合作社牵头运营,大户提供技术支持,带动周边低收入农户入园务工,确保6%以上年收益率,大棚收益按照项目实施村和产权所有村1:1分成,形成共用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今年以来,累计统筹34个村投入资金7490万元,实施了涟水正邦牧业有限公司猪舍购买返租、涟城街道甜瓜豆丹、黄营镇高效农业产业园、涟城街道张罗香果园、成集镇条河村食用菌、南集镇新合村食用菌、红窑镇李庄村青芦笋种植等7个项目,已获取项目收益150.28万元,分配到21个村,平均每个村增收7万多元,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前不久,涟水县出台《低收入村增收十条》,明确将“飞地同创”模式作为强村带弱村、产业富民的重要发展路径,引导农业产业项目向“一路一廊”集中,持续做大做强食用菌、中药材、鲜切花、青芦笋等特色产业,努力实现“靠自己的骨头长自己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