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扎根经济薄弱村,做精准扶贫支点
2019-12-03 10:58: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12月2日,市委为86名新一批驻村第一书记集中送岗。他们都是来自机关单位的40岁以下优秀处级干部,大多数是80后。很快,他们就要奔赴新的岗位——从过去坐机关,到走进田间地头,扎根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他们的新角色不仅是第一书记,更是精准扶贫的支点。

  这些新任第一书记从哪儿来?

  这些年轻的第一书记是怎么产生的?

  市委组织部相关人士介绍,新一轮机构改革后,市扶贫办于今年10月重新调整明确市级机关单位“万名党员干部帮万户”挂钩结对关系。“本轮选派考虑综合全市工作需要和干部队伍实际,注重突出‘三个精准’工作导向。”该人士介绍,一是精准把握脱贫攻坚任务要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重要指示精神,保持现行帮扶体系不变、挂钩结对责任不变、第一书记选派力度不减。

  二是精准衔接年轻干部培养链条。把第一书记的人选资格条件明确为40周岁以下(1979年1月1日以后出生)副处职或二至四级调研员,通过驻村历练,及时培养和发现一批优秀年轻干部。结合前期调研情况,直接掌握全市1270名符合条件人选名单,针对性编制选派计划,跟踪考察德才表现,及时择优推荐使用。

  三是精准配置重点领域攻坚力量。选派工作实行市区联动、统一实施、分层管理,覆盖全市所有市级帮扶的经济薄弱村(70个)和年稳定性收入150万元以下的欠发达村(16个)。其中市派第一书记近八成安排在六合、高淳,在支持南北两区高质量发展中带头挑重担、打硬仗、啃硬骨头。

  角色的转变:从机关干部到第一书记

  机关干部李杰2017年底被派驻到溧水区晶桥镇孔家村任第一书记。

  孔家村是一个经济薄弱村,谈起驻村的经历,李杰谦虚地说:“我就干了一点小事。”可是,村民们却记得这位城里来的书记为大家伙做的事。

  来到孔家村驻村后,李杰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市里争取两个美丽乡村示范村项目,落实市区补助资金1600万元,并积极协调争取已建美丽乡村的区级奖补资金220万元以上。接着,他向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打申请报告并多次上门拜访,努力推进300万元扶持计划的实际到位等。在李杰任期内,他指导村里完备各种档案资料,特别是低收入农户精准脱贫和相关档案管理工作,做到了一户一档,扶持资金及时落实到位。

  精准扶贫更需要的是增强经济薄弱村的“造血功能”。溧水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孔家村地处偏远,无工业基础,李杰来了之后,四方奔走,联系村里100亩钢架大棚的招商工作,通过努力,孔家村与农业龙头企业大生集团、“豆果果”等合作,盘活了村里的实体经济,帮助村民增加收入。

  村里的低收入村民、生活困难的群体是第一书记们牵挂的人。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徐洪春曾在江宁区江宁街道西宁社区任驻村第一书记,在挨家挨户走访中,他来到村民王慧(化名)家。“我还记得她家住在一幢老旧的二层小楼里,家里几乎没什么家具,她丈夫去世了,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苦。”徐洪春说,还有一户村民,80多岁的老母亲独自照顾瘫痪在床40多年的儿子。这几户困难家庭让徐洪春揪心,经过他的多方联系牵线,王慧找到了工作,小家庭生活得到改善;村里的村民和那对母子结对子,轮流到家里帮忙做家务,照顾他们,两家人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在我看来,当了驻村第一书记最关键的是要完成角色的转变。”2016年,时任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法规处处长的祁欣,作为我市第一批驻村第一书记来到六合区程桥街道竹程社区。驻村期间,祁欣结合社区地势特点,注册成立“伍胥莲香”公司,大力发展藕虾合养项目,项目实施后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5万元,并带动低收入农户每年增收近2000元。

  回忆驻村工作经历,他说,从过去的机关干部到社区第一书记,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当成村民的家人。到村里工作不再是过去坐办公室,而是要靠腿去丈量每一块土地,“老百姓认不认可、跟你亲不亲,就是对你工作的评价。”

  六合区委副书记孟凡有介绍,3年来,市委先后选派了20名市级机关干部到六合区担任村、社区第一书记,在他们的带领、帮助和指导下,六合区村、社区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各项工作得到全面进步。

  据市委组织部提供的数据,2016年以来,市区两级先后向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选派两批第一书记,每批70人(其中市派每批43人)。截至2018年底,第二批驻村期满时,累计协调融资近4亿元,引进项目552个,70个村稳定性收入均达百万以上(平均160万元),取得积极成效。

  接过接力棒继续干

  徐来是市交通运输局综合规划处副处长,很快,他就要到新的岗位,高淳区阳江镇临湖村。

  临湖村是全市唯一一个未脱贫村,到这里当驻村第一书记,徐来感到肩上责任重大。“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我一定要好好干。”他说,这次到村里工作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自己制定了初步计划,到了村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利用自己在交通部门工作的优势,尽快修通临湖村村公路。

  徐来还悄悄向记者透露了一个消息,33岁的他和妻子正准备要个小宝宝。这次选派到高淳,他准备变驻村为住村,妻子也非常支持他,小两口的“造人计划”要向后推迟一年。

  “我们要接过前任的接力棒,一任接着一任干。”市水务局基建处副处长施丛丛这次被选为高淳区北固村第一书记。施丛丛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机关工作,“真正沉到基层一线直接服务这么多百姓群众这是第一次。”他说,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脚上沾满泥土,心中装满群众,把村里需求、群众期盼与上级部署要求有机结合,誓要啃下几个村里发展的硬骨头,实现几个群众期盼的微心愿。

  在当天的第一书记集中送岗会议上,市委对86名第一书记提出了四个方面要求:

  政治建设上加强历练。坚持党建引领发展,认真落实《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在街镇党(工)委领导下,依靠村社区班子,着力建强基层村社区党组织这个“主心骨”,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加强党内政治生活锻炼,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战斗力,真正建设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强村富民上拿出实招硬招。精准施策,根据每个村区位条件、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工作力量等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要培养人才队伍,在抓好产业项目落户的同时,更加注重建立一支懂产业、善经营、会管理的村干部队伍,培养一批熟悉市场、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专业农民队伍和致富带头人,想方设法为农民赋能,让每个农民掌握1—2项实用技能。

  为民服务上要捧着真心、带着感情。访民情听民意,对低收入农户一家一户上门了解情况,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和柴米油盐,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根据群众意愿和村社区实际,拿出一份为民办实事清单。要在化解基层矛盾问题上下功夫,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上下功夫,坚持为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引入先进管理经验,传播文明健康生活理念,倡导良好乡风。

  在工作作风上谦虚谨慎、低调务实。主动走近当地干部群众,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牢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本报记者江瑜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