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 40年来,无锡老百姓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提升,无锡跻身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成首个全国文明城市群,并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长安杯”,近两年连续被中国社科院评为内地最宜居城市……这座工商名城,演绎了一个从“鱼米之乡”到“宜居之城”的生动传奇。
“百姓富”,
让人民群众更多分享发展红利
无锡经济发达、工商繁荣,作为富庶的江南鱼米之乡,这里曾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曾经夹缝中顽强生存的“草根经济”,改变了苏南原野的面貌,创造出全国第一个亿元镇、第一批亿元村,缔造了蜚声中外的“华夏第一县”“神州第一郊”“天下第一村”。如今,这里的百姓幸福地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普惠成果,享受着发展红利。
民生的温度决定着发展的高度。改革开放40年,无锡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一组亮眼的数据就是显著的证明:从收入情况看,无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2017年无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659元,较1978年增长154倍;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8358元,较1978年增长156倍。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6:1,优于全国的2.7:1和全省的2.3:1。在“百姓富”上有切实成效,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幸福生活的期盼。
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与之而来的是有了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整洁的环境……无锡的发展更有“温度”,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民生问题,不仅要关注“平均数”、更要关注“大多数”,尤其是关注相对贫困这个“少数”,无锡市民刘先生是普通工人,突患重病花去十几万元医疗费,按照《无锡市区特困家庭深度救助实施意见》,他拿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深度救助资金;根据新修订的《医疗救助办法》,医疗费报销比例提高了,又省下数万元;此外,街道、社区也纷纷伸出援手……像这样,就业、居民家庭因病致贫、看病难看病贵、物业管理缺失、农村老旧住房翻建等难点问题,纷纷都在扎实推进。
小康路上,一个不落。近年来,无锡大力实施民生共建共享战略,协调拉高全市人民生活质量的平均线、弱势群体生活质量地平线,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全省最低,在全省率先出台特困家庭深度救助实施意见和医疗救助办法,临时救助标准位居全省第一。推动122个年集体收入低于200万元的经济薄弱村实现脱困转化,成为全国首批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认定的大中城市和全国首批健康城市试点城市,公众安全感和法治建设满意度稳居全省第一。
共享,离不开共建;人人享有,离不开人人参与。无锡发展,正用切实成效的民生业绩,赢得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充分认可、真心点赞。
环境美,
生态升级普惠民生福祉
2017年,一个里程碑意义的“金字招牌”,让无锡名片更加熠熠生辉——无锡联袂江阴宜兴实现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引得多方关注。
全国文明城市,是目前国内荣誉最高、综合性最强、创建难度最大的一个城市品牌。无锡创成首个全国文明城市群,是这座城市共创共享的一个典型例证。
景区、医院、车站、社区、菜场、小巷……伴随着文明城市创建,变得更加美好。家住溪南新村的王苏明,家门口有一条青莲路,曾是一条大家不愿走却绕不开的背街小巷,路上停满了车,再加上占道经营,居民出行极为不便。经过整治后,王师傅连连感叹:“政府花大钱实施老小区改造,老新村住着感觉也挺好的!”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为了让发展成果具有更多“民生含量”和“民生温度”,无锡近年来最难打的一场硬仗,就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无锡终于跻身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看似“突如其来”,实为长期环境污染的集中爆发。为了保住这个母亲湖,2007年到“十二五”末,全市累计投入593.3亿元;实施太湖治理重点工程4295个,累计关闭化工企业4339家,关停重污染及不达标排放企业1000余家,治太工程完成率名列全省前茅;完成太湖清淤面积52.52平方公里,清淤量1800万立方米;建成13座藻水分离站,打捞蓝藻超过1100万吨。经过10年努力,结合“263”专项行动方案、环保“绿刃”行动等,太湖无锡水域水体由V类改善为IV类,从中度富营养状态改善为轻度富营养状态,总磷、总氮含量低于全太湖,水质优于全太湖。
如今的太湖边贡湖湾湿地公园,湖面波光粼粼,一派人和景美的宜人图景。谁也没想到,这里原本是连片的鱼塘。“一到夏天臭气熏天,大家都躲着走。”张元庆,从一名养鱼人转行当上了湿地管理维护人员,见证贡湖湾“退渔还湖”十年变迁。
生态文明建设久久为功,无锡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去年10月,停运6年的锡东垃圾焚烧电厂重新点火投运,成为近年来全国同类项目原址复工的唯一成功范例。经专家组鉴定,项目总体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根据规划,未来,锡东电厂将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的标杆项目、“花园式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环保宣教示范基地、工业旅游新景点。
如今,历经生态危机的阵痛,无锡坚定“舍得金山银山,赎回绿水青山”的信念,大力推进以太湖治理为龙头的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资源消耗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粗放发展向绿色发展转变,创造了经济发展转型的“无锡经验”。
宜居宜业,
让美好家园梦步步成现实
改革开放40年,无锡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宜业。近两年连续被中国社科院评为内地最宜居城市,建成全国首个高标准光网城市,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长安杯”……一系列闪亮标签,让居住其中的市民共享美好生活。
温馨的乡村客栈,斑驳的林荫大道,描绘出一幅自在田园的景象。40年来,无锡的最美风景不仅在城市面貌的改变,更在乡村的变美。锡山区严家桥村、惠山区礼舍村等5个村庄入选省级传统村落保护项目,江阴市璜土镇璜土村、宜兴市张渚镇祝陵村等乡村入选江苏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项目。“三星级康居乡村”和“江苏最美乡村”数量均位列全省前列,村庄环境整治在省内率先完成“全域覆盖”。
人居环境美了,城市靓了,百姓的幸福指数更高。近年来,无锡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科学推进城市建设管理,有效改变市容面貌。加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建设和管理,建成区生活垃圾机械化收集率、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全面开展全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加快建立“五位一体”的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十二五”期间,共完成192个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全市9079个自然村完成村庄整治,获评国家级美丽乡村2个、省级美丽乡村14个。
绿色空间,成为了这座城市“会呼吸的肺”。2017年,无锡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7%;建成梁鸿湿地、长广溪湿地、蠡湖湿地等国家级湿地公园,其中,蠡湖湿地公园成为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开放式国家湿地公园,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0%,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市域湿地群。
一个普惠你我他、享誉海内外的“美丽无锡”,正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微笑。2016年6月,时隔3年后无锡再次跃居内地宜居城市首位,8月入选首批“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9月斩获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11月率先创成全国文明城市群。宜居指标、生态文明指标,一连串数据背后,彰显的是市民不断增强的生态文明理念和付诸实践的自觉行动。
矢志不渝的坚守,终将化为意料之中的惊喜。如今,无锡在突破万亿GDP大关的同时,也让百姓成为幸福家园的主人。太湖之滨,一个内涵品质跃升的宜居无锡,正在展现出独特的新魅力。 记者 顾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