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思想周刊·前沿】集体“跪拜父母”, 感恩还是作秀?
2018-12-11 07:3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观点1对1

  近日,网络上一则中学生接受“感恩教育”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沁阳市第一中学2000多名学生集体身穿校服,排列整齐与父母相对,向父母三叩首。对这样的感恩教育,网友褒贬不一。

  甲方

  弘扬“孝道”没有不妥

  沁阳市学生跪拜父母的视频近日在网上引发热议,有网友留言质疑这是封建形式的“作秀”,遭学校官号怒怼。跪拜父母究竟是“愚孝表演”还是感恩教育?回答这一问题之前,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愚孝。

  “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这样的言行才是封建愚孝,其核心思想是剥夺子女的独立人格,把他们当作父母的“私有物”。今天的社会,早已远离这种压制人性的封建氛围,即使子女跪拜父母,也不可能形成倡导“愚孝”的社会共识。今天的中国家庭,面临的问题不是“愚孝”,而是不少子女缺乏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是子女角色缺位导致的“啃老”和“空巢老人”现象。正因此,以特定仪式唤醒子女心中的感恩意识很有必要。跪拜父母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父母行礼的一种形式,其核心是向父母表达感恩、敬重的孝敬之情。跪下的是双膝,表达的是情感,跪拜父母有何不妥?

  可曾记得小时候,大年初一跪拜父母领取压岁钱,那种阖家欢乐其乐融融的氛围?可曾见过为人子女者在父母逝去时,难以自抑跪地痛哭的悲伤?不少人长大成年再也说不出“爸爸妈妈我爱你”,再也不能接受跪拜这种感恩形式,恰恰说明了今天的社会,多么需要一种仪式感,让人们能够铭记感恩双亲这种朴素感情。

  跪拜父母好不好,应当听听参与跪拜的学生心声:“排练时有些抵触,但真正到了跪拜的那一刻,感动得泪流满面。”一次跪拜仪式当然不能解决子女感恩意识淡薄的社会问题,但这样深刻的人生记忆,一定会有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东亚文明的祖先崇拜传统,早已让跪拜父母深深烙入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孝道文化是值得自豪的中华传统文化,看待跪拜父母这件事,不妨多些文化自信。袁 媛

  乙方

  感恩教育也应有度

  近年来,多次出现中小学学生跪拜父母、给父母洗脚等现象。近日,河南一所中学2000多名高三学生向父母磕头感恩,再次引发争议。

  一些学生缺乏感恩和担当,学校通过开展感恩教育改变这种情况,当然是好事,但跪拜父母的做法值得商榷。向父母行跪拜礼,显然是将古代对“孝”的表达方式复制到现代社会,但是时代不同,“孝”的本质也发生了变化。古代的孝,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上的伦理,而这种不平等,会通过一系列仪式性活动表现出来,跪拜叩头就是其中一种典型的仪式;现代社会,父母和子女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平等,传统跪拜礼在今天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退一步来说,不同人对“跪”的含义有不同认知,自发跪拜父母也未尝不可,但是,跪拜行为放置在公共空间,成为集体行为时,也会带来个人与集体的伦理冲突。涉及爱国等公共空间的情感如此表达无可非议,但私人情感的集体表达和确认,甚至通过形式主义的表演和强制,其实是相当冒犯和荒谬的。

  除了不合理之外,其效果也值得质疑。类似做法即便表面上能展现以感恩为实质的现代孝道,但从现场视频看,学生们跪在父母一旁,一边作揖一边跪拜,整齐标准。如此感恩,传递出来的更多是按照规定动作的“形式”,甚至是一种“作秀式”的表演。孝顺父母是知恩图报的真情流露,而非情感意识的强制,就算学生出于校方“仪式感”的考虑,向父母跪拜,也只是目的性很强的“假感恩”,这不仅背离了感恩教育的初衷,反而会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

  感恩的表达是个人的、日常的。真正的感恩教育,在于引导学生在生活点滴中理解父母的辛苦,把担当和责任的种子植入孩子的心中,既能内化于心,又能外化于行,而不是靠一次仪式、一个活动。魏晓敏

标签:父母;跪拜;感恩;作秀;集体;学生;教育;愚孝;子女;社会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