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忆江南,解码历史启示未来
2018-12-06 07:5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宏伟 于锋  
1
听新闻

  江南,一个说出来就令人称羡的地方,一个想起来就让人神往的地方,从古到今它总是与山温水暖、经济富庶、文脉深厚、人才辈出、生活雅致等美好的词汇联系在一起。望江南、梦江南、忆江南,江南成为一种特有的人文印象和文化记忆。

  江南的文化精神是什么

  在诗词歌赋中,在典章书籍上,在音乐舞蹈里,“江南”无处不在,但说到什么是江南文化,却很难说得清。

  文化江南像水一般灵秀,它的形成发展有一个兼收并蓄、浪奔潮涌的发展历程。泰伯奔吴点燃江南文明的火种,吴越争霸使江南第一次跃上中华文明的中心舞台,江南崛起则得益于两晋之交、唐末五代和南北宋之际三次“衣冠南渡”,江南成为中原正统文化的庇护地,中原文明则输送来大量人才和先进生产力。明清两代,江南的繁荣达到顶峰,清末的开埠通商使江南在时代巨变中古今交融、中西合璧。今天的江南,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文化版图中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

  “自南宋以来,长江三角洲一带的江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最集中地区,可看作是中华民族的粮食仓库和广大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家园”,夏威夷大学教授、世界中国哲学联合会名誉会长成中英在主旨论坛演讲时说,“我的少年时代已经历了南京鸡鸣寺、玄武湖一带的风光,感受良深,至今仍令我低徊深思不已,心中保存着一番诗情画意的形象。江南的多姿多彩、美丽温婉用之于现代,我可以预言,江南文化将在当代数字化与数据化的信息科学与生物技术设计上大露头角。”

  与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相比,江南文化的观念遗产更受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关注,他在演讲时说:“吴钩、越剑已不是今人防身利器,但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代代相传;东林书院已不合现代教育制度,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人生理念与世长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伟大理想,是孔子对常熟人言偃的询问作出的回答;中国最早的文学总集《昭明文选》,最早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和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产生于南京;歙砚、徽墨、湖笔、宣纸是天下闻名的文房四宝;宋代杭州以印刷质量之佳在全国独领风骚……中国古代著名藏书家中,江南人士占十之八九,晚清中国四大藏书楼江南共占三席……”在他看来,江南文化是气象万千的文化奇观,为我们继承传统、再创辉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大舞台,对江南文脉进行深入研究、总结,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在致辞中表示,江南的文化精神最突出的有四个方面:

  其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担当。东林书院胸怀天下的情怀,顾炎武“匹夫有责”的强音,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激情,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都是江南文化心系国运、勇于担当的生动体现。

  其二,重商致用、兴利济民的经世之风。江南孕育了贾而好儒、商而兼士的“绅商”群体,永康学派与永嘉学派主张事功之学,王阳明心学主张知行合一,顾炎武研究“天下郡国利病”,都是倡导经世致用之学的杰出代表。江南人“不贵空谈贵实行”,专精一技,丝绸、刺绣、苏式家具等巧夺天工,至今享誉世界。

  其三,崇文尚教、儒雅博学的精神追求。江南自古就是天下文枢,官学、私学皆兴盛,江南举子金榜题名者之多冠绝天下,学术与文学艺术登峰造极,江南的文教惠泽产生了丰富的精神文明硕果。

  其四,海纳百川、开放兼容的广阔胸襟。江南文化开放包容,东吴割据、东晋南渡开发、拓展了江南文化的疆域,近代江南碰撞、吸纳西方文明,改革开放以来江南始终走在开放和创新的前列。

  在论坛学术成果发布会上,省社科院副院长、东南大学教授樊和平表示,论坛最基本的学术成果,就是唤醒了“江南”的文化记忆和文化意识,在地域文化和地域文明形态的意识上形成“大江南”的文化意识,建设“中国的江南”“世界的江南”,从历史意识走向现代意识,从文化传承意识走向服务国家战略意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创新提供源头活水,为人类通往未来的文明理想提供智慧力量。

  博物馆里有纯正的江南记忆

  “江南是文化上的学霸、财富上的巨贾、制造业的匠人、天地自然的写生者、高情商多技艺的达人、衣食住行的生活家,那么纯正的江南在哪里?”在首届江南文脉论坛的分论坛之一“博物馆与江南记忆”上,论坛主持人、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说,“就在我们的博物馆里。江南文脉为博物馆注入什么样的文化基因?博物馆应该如何更好传承弘扬江南文脉?这是时代给博物馆人的大命题。”

  上海博物馆前馆长陈燮君在主旨发言中开宗明义:“博物馆里有江南文化的睿智、情怀和品格。”他所理解的江南文化,不仅仅有园林、戏曲、诗词、书院,更有人文精神、价值判断、人生理念,有敬畏,有感恩,有情怀,有风骨,不但是崇高的文化丰碑,而且成为一种融入百姓日常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交流方式甚至消费方式。因此博物馆呈现江南文化,不能仅限于风花雪月、丰饶物产,而是要有时空的穿透力。对上海市的博物馆来说,呈现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志丹苑元代水闸等表现江南文化是历史的,即将开幕的董其昌书画大展等则可以表现江南文脉的传承性,从清末江南制造总局到今天江南造船厂的沿革可以看出江南文化在一个城市中的转型,而各类与水相关的遗产遗迹则见证了这座移民城市的担当、重商、睿智、时尚和创新,体现了江南文化如水一般的开放包容成其大。

  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在演讲时归纳了江南文化的特色:江南民性灵秀慧颖,艺术发达;征服江河湖海培养了刚毅、勇武的气质;崇文重教,人才辈出;开放而善于融合,坚定但不固步自封;宗教氛围深厚,文化个性自由活跃……江南地区的博物馆数量及接待人数均名列全国前茅,那么博物馆该如何更好展示江南文化?陈浩认为,首先要明确博物馆的性质和定位,例如南京六朝博物馆定位于南京作为六朝都城的史实,通过城、人、事、美等角度全面展示六朝的历史文化,对文物进行组合式、场景式展出。余杭博物馆(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通过吴越春秋、江南市镇、水乡风情三部分展陈,表现江南如何从蛮荒落后的地区变成中国最发达、最文明、最具现代感的地区。其次要构建具有江南地域特色的藏品体系,深入研究江南地域的历史和文化,陈列展览的关注点要从帝王将相转向普通人视角,从展示奇珍异宝转向普通用品,反映不同时期江南地域特色的生产、生活用品,以展览陈列讲述江南故事。

  作为讲述“江南故事”的个案,常州博物馆馆长林健在论坛上介绍了该馆极具江南性格的《龙腾中吴——常州历史文化陈列》。展览共有五个板块,从中可以读出很多历史细节,如公元前457年,吴王寿梦四子季札封邑延陵,开始了25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南朝画像砖印证着两晋时期北方士家大族南迁,使常州成为齐梁两朝龙兴之地;运河开通后,常州得长江、运河之便商贸繁荣,宋神宗时常州人口超过宁波和温州这样的海外贸易港;南宋时元军统帅左丞相伯颜率20万大军围攻常州,讥称常州为“纸城”,但孤城人民浴血奋战半年,又被他叹为“铁人”……不仅呈现了灿烂、精致的物质文化史,也勾勒出常州人谦逊守信、南人北相与“事事当争第一流”的性格成因,表现出江南文化在常州留下的深厚底蕴。

  不过江南的味道在变淡,这也引起了与会博物馆馆长们的关注。一些馆长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作为文化意象的江南正在飞快地改变。例如乌镇、周庄这样的古镇,随着经济的发展更多地变成了旅游的景点,商业氛围越来越浓,而不是以前那种诗意的栖居地。因此,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江南文脉,正是论坛的意义所在,而博物馆更应该致力于江南文脉的保存,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该得到有效保护,让人们可以在博物馆里看到纯正的江南味道。

  《江苏文库》,江南文脉的承载和传续

  作为首届江南文脉论坛重点内容,《江苏文库》首批86册图书隆重发布,一共收录江苏历史文献152种,其中既有珍贵历史文献,又有代表当今最高学术水准的文献整理与学术研究。我省预计用10年时间,以书目编、文献编、精华编、方志编、史料编、研究编为脉络,出版3000册《江苏文库》,既全面展现江苏悠久绵长的文脉,又承担起传续江南文脉的历史重任。

  在“中华文化传统中的江南文脉”分论坛上,山东大学文学院杜泽逊教授列举一段史事,清代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要求各省献书。其中浙江(献书4524种)、江苏(献书3917种)两省献书最多。可以想见,出自浙江、江苏两省属于江南区域的献书,应该占到相当比例。

  从《江苏文库》收录的典籍中,可以看出江南人文之鼎盛,刊刻之发达。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锷教授介绍,《江苏文库文献编》首批出版38册,收录经部总类10部,《周易》类107部,很多易经著作出自江南人手笔,如宋代昆山人吴仁杰的《易图说》、元代苏州人俞琰的《周易集说》等。明清时代,江南研究、刊刻和传播《周易》的学者更多,如南京人焦竑、程廷祚、徐鼒,苏州人归有光、张献翼、浦龙渊、惠士奇惠栋父子,无锡人高攀龙、杨名时、任启运,常州人钱一本、孙星衍、张惠言等都是杰出的易经学者。

  在系统整理江苏历代典籍中,学者们也不断发现出自江南的珍贵文献。史料编主编、南京师范大学江庆柏教授介绍,江南地理史料中有不少和园林有关的文献,如《金陵园墅志》《寄畅园志》《沧浪亭志》等,珍贵史料记录下很多已消失的江南园林的尘影旧事,元代昆山的玉山草堂是文人顾瑛的别业,他在这里广招文人墨客。名流无不折节纳交,笙歌文酒,殆无虚日,这些在顾瑛的《玉山名胜集》中有生动描绘。

  社会史料则展示了江南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江南相关的有《毗陵二十四孝图说》《江阴乡约汇编》《清道咸间苏州府禁淫告示》等。江庆柏列举出《江阴乡约汇编》一书,此书由江阴乡约局于同治六年刊印,记录江阴农村乡民订立共同遵守的规约,并积极互助救济,生动反映了清末江阴社会风情。

  精华编主编莫砺锋教授说:“当代中国正处于文化复兴的时代,当代中国人应该保持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敬畏和传承,也应当重视典籍的保存和整理。动植物的生命奥秘在于一代代复制基因,文化的生命就在于某些基本精神的代代相传。今天,我们对江南文化的典籍进行全面细致的整理,对江南文脉进行探源溯本的研究,不仅能够为江南乡土文化的发展创新提供资源,而且能为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创新提供地域经验。”

  “盛世修典”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历代中国人通过各种方式保存、整理古代的典籍,进而从中撷取精华,阐释义理,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但是《江苏文库》志向并不止于此,这项工程本身就是江南文脉在今天的延续。古代的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价值,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而是供社会大众阅读,从而获得精神滋养,进而推陈出新,继往开来。

  “江南文化不仅属于历史,也推动着今天的进步”,江南大学庄若江教授表示,江南文化总是能敏锐地顺应时代潮流而变,在上世纪20年代和改革开放初的两次经济崛起,江南人都是领潮人。江南生活的诗性审美追求,既不排斥社会伦理又张扬人性,这种开放包容、汇通畅达的价值追求为新的世界秩序、新的思想体系建立输入了新的思想资源。璀璨的江南文化有助于丰富城市历史底蕴,探寻城市基因,也能有效提升城市凝聚力向心力。以“水”为性格的江南文化中经世致用、智慧灵动、兼容开放、崇文重教、精细雅致、刚柔相济等特质,在未来将会呈现更大的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

  记者 王宏伟 于锋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