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当好“学习共同体”中的“首席”
2018-11-21 07:4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我的顾问我的团

  师承建筑名家齐康院士,成长于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发源地东南大学,又反哺于母校——30多年来,王建国在城市设计与建筑学领域精耕细作,收获了丰硕的科研、教学成果。

  他在中国首次较为系统完整地构建了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开展了一系列城市设计工程实践和基础理论的持续研究,新世纪伊始,他开始思考并探索有关“数字化城市设计”的范型建构。

  他是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及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等,作为指导教师,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然而,他说自己在当今知识更新迭代日新月异的时代,和同学都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同步学习,自己只是一个“学习共同体”里的“首席”。

  11月13日,王建国院士受聘为本刊科学顾问,并接受了记者专访。关于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思维敏捷的王院士娓娓道来。

  “设计硕果”来自于累积和“抱团作战”

  广州市总体城市设计、南京市总体城市设计、郑州市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南京老城建筑高度导控研究、杭州西湖景观提升规划……30多年来,王建国领衔的团队先后进行了大尺度城市设计、城市建筑创作、绿色城市设计、城市建筑遗产保护四个方面的工程实践,“绿色、生态和美好”成为他设计的关键词,团队协同、合作攻关成为最重要的经验和体会。

  前年,王建国院士联合韩冬青、阳建强教授和日本日建公司参加北京城市副中心及重点地区国际设计竞赛中标六号地区;去年,跟段进大师团队合作,参加了雄安新区起步区国际城市设计方案征集竞赛,“当时全球有270多个设计机构报名,最后选出12个参加最后的竞赛。其中只有我们团队是国内独立参赛的,最终获得优胜奖。”

  去年,王建国主持广州市总体城市设计,创新运用手机信令、POI、Flicker等大数字技术,对广州整个市域的空间安排、公共空间体系、山水格局、历史演化、文化传承等做出了一系列设计规划。这个项目在今年获得了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另一个有关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古建聚落保护利用研究的成果今年获得了住建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尽管硕果累累,王建国院士却淡然说道:“都是过去团队合作的工作累积,只不过现在到了一个‘春华秋实’的收获季节。我跟很多老师、专家都有广泛的合作,而且是跨学科、跨领域、跨界的合作。”

  王建国认为,城市设计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城市巨系统,社会属性很强,它要解决的问题,不单单只是技术难题。“我们这个领域的科技问题跟别的学科为什么不同?因为它融合了很多社会、文化、艺术、经济等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科学的特点,我们要达成的目标是非常复杂、多样化的。”王建国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带领团队更加注重绿色、生态和美好,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探索“基于人机互动的数字化城市设计”

  王建国认为,美好、整体有序、富有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城市形态塑造一直是一个大家津津乐道的永恒话题。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赢得了速度和面上的效率,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至少从我们学科的关注角度来看,城市的风貌不是那么理想。”王建国直言。

  王建国分析说,在城市化进程进入下半场的时候,过去城市发展中以增量为主要特征的模式,将转为增量和存量结合的模式,并且逐渐进入以存量为主的一个发展新阶段。“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我们要去做生态修复,做城市修补(即城市双修)。老旧小区的改造,城市内部环境的提升,历史名城的保护,过去的快速城镇化留下来的欠账,我们今天要还了。”应通过“理性规划”实现面向未来的“持续发展”,近十多年来,王建国一直在思考并尝试探索“基于人机互动的数字化城市设计”的范型建构。

  “城市设计经历了传统城市设计、现代主义城市设计、绿色城市设计几个阶段的发展,目前已经呈现出以数字化为方法工具特征的城市设计发展新趋势。”王建国说,城市设计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多重尺度的全链空间体验性把握”,而数字化城市设计极大延伸了这种体验把握的尺度。现在的城市设计中,已经能够运用很多数字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简单的机器学习也都在用,同时这些数字技术结合了经典的美学方法的运用。“数字技术会给未来城市形态带来非常大的变化。我们现在还不太能完全看清楚,但这个变化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

  跟学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作为一位高校的学者,王建国院士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培养人才是教师的天职”。迄今为止,他已培养了上百名博士生和硕士生。

  王建国是东南大学“教授工作室”教改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认为自己跟学生们在一起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和学的关系,而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现在这一代年轻人,从生下来开始就是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当中,我算是新一代的‘移民’,也要从底层开始学习,终身学习。”

  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王建国给自己的角色是“首席”,“把我们自己对最新科技发展的认识和洞察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不断地保持对未来的科学追问和探求。”

  王建国说,“学习共同体”,讲大一些也是“科学共同体”,如果想站在学科前沿的位置上,这个“科学共同体”里的成员,就必须做到两点。

  一是要有批判性的思维。

  “我们年龄大的人容易受过去经验、尤其是成功经验的影响,存量知识一直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取向和事物决断,有些对,而有些则不会一直是对的。当今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非常快,如果我们没有终身学习和持续更新存量知识的自觉和行动,是很难和团队一起工作、持续创新的。”王建国说,从主观上讲,他希望做的每一个科研或者规划和设计项目都要有新的“灯火璀璨”,如果是简单的重复,没有一点新意,宁可不做。

  二是要对新科技革命及其发展有高度的敏感。

  “在科技革命的大环境下,我们的学科何以自处?这种变化对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的方式、人才培养的模式,甚至对我们科技创新的内容,会产生哪些大的影响?”王建国经常对自己发问,所以他对自己和学生都特别强调对前沿科技的敏感性认知,“如果说我们团队在城市设计研究方面拥有较大的学科优势,我觉得我们在科技创新和前沿探索方面的持续努力发挥了最关键的支撑作用。”

  “成功永远都是暂时的,它终究会过去,所以应该过往不恋。如果你不去对一个持续变化的环境有持续的新认知,你就不可能持续成功。”王建国说。

  记者 蒋廷玉 蔡姝雯 张 宣文/摄

标签:城市;设计;王建国;我们;共同;一个;学习;持续;自己;首席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