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回望张家港的成长历程,人们会惊讶于其发展速度之快!
作为1962年才设立的行政区划、1986年才撤县建市的年轻城市,张家港这40年来平均经济增长速度高达18.7%,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2亿元增至2017年的2606亿元,并连续13年稳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前三甲。迄今为止,张家港还获得两百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实现了从“苏南的边角料”到“明星城市”的飞跃,也在江苏改革开放40年的壮阔历程中镌刻下一个鲜明印迹。
今日走进张家港,探寻张家港飞速发展之谜,人们会轻易找到答案:因为有“张家港精神”!正是靠着“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的激励,张家港人在经济转型中负重前行,创造了令人折服的张家港速度;在文明建设上久久为功,成为全国唯一获得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的县级市;在生态建设中直面压力,砥砺出全省唯一的“中国生态文明奖”;在民生事业上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摘得“联合国人居奖”。
站在新起点,始终保持敢于争先锐气的张家港人,正高高擎起这个“精神火炬”,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把“伟大理论成功实践”推向新境界,让“张家港精神”在新时代熠熠闪耀新光芒。
孕育 “‘张家港精神’是干出来的”
与周边城市相比,曾经的张家港并没有突出的区位优势,更没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家底。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解放思想、自我革新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先行先试、奋勇争先中,张家港才能从昔日的“穷沙洲”一跃而起,成为经济实力位居三甲、精神文明享誉全国、城乡统筹协调均衡的新兴现代港口城市。
张家港市文化中心文明张家港展示馆内,一幅幅图片详细记录了这座城市持之以恒抓文明创建的奋斗历程。上世纪90年代,时任张家港市委书记秦振华领着大伙儿从上街拍苍蝇、扫马路、拆除露天茅坑开始,靠着一把把笤帚“扫”出国家卫生城市,后来叫响全国的“张家港精神”也由此发端。
“张家港精神”的源头正是来自秦振华。1992年,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刚刚走马上任的张家港市委书记秦振华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大发展机遇!“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建超吴江!”秦振华提出这“三超一争”,一下子就在苏州几个县市中挑起了竞争,同时也把张家港人推上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境地,没有一点后路了。
秦振华把官帽子一直拎在手上,奋不顾身向前冲,带领市委工作班子和全市人民,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全市上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弘扬创业者,支持改革者,鞭挞空谈者,惩处腐败者,大胆激励开拓者,打响了三个硬仗。
“三个月时间动迁1283户居民,半年实现区内‘五通一平’,抢建全国第一家内河港型保税区”,这样的传奇故事不断上演。张家港“抢”建了全国县级市第一条高等级的张杨公路,建设了全国第一个城市步行街,创下了28个“全国第一”。短短两年间“三超”目标全面实现,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1995年10月18日,中宣部、国务院办公厅在张家港市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向全国推广“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的张家港经验,同日《人民日报》以《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为题发表评论员文章。从此,“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闻名全国,成为江苏改革开放的“三大法宝”之一。
“‘张家港精神’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秦振华依然激动不已。从领导岗位退下20多年来,秦振华应各个地方的邀请,奔赴全国各地作“弘扬张家港精神”专题报告会300多场,特别是到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陕西等祖国西部地区作报告就达70多次,把张家港精神传遍全国各地。
弘扬 “张家港精神”始终与时俱进
“只有用好‘张家港精神’这个‘传家宝’,才能接好张家港改革发展的接力棒。”履新不久的张家港市委书记沈国芳坦言,来到张家港这样一座光荣城市来工作,既深感使命光荣、又倍感责任重大,唯有全力以赴把张家港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经过历届历任领导班子和全市干部群众的大力弘扬和身体力行,“张家港精神”已经内化为张家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融入了城市血脉,成为集体创造、共同守护、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40多年前,永联村吴栋材老书记带领永联村全村干部群众艰苦创业,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江边荒村,发展成为全国农村前三甲。现在的永联村,98%的村民实现了城镇化集中居住,98%的土地实现了集中流转,98%的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业、离土不离乡,98%的农民享受到比普通城里人都优越的福利和社保待遇。“虽然永联村富了,但是对照乡村振兴标准,还有很多可以改进。”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介绍,因大力发展钢铁产业而兴,现在以全域旅游为抓手,建设田园风情小镇,年均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
在张家港另一个明星村——长江村,同样上演着更新迭变。村党委书记、长江润发集团总裁郁霞秋在父亲郁全和的劝说下,毅然告别公立医院科室主任的“铁饭碗”,回来干起了村官。她领头强村富民,打造了苏州第一家上市村企,又通过兼并重组成功转型大健康产业。
大力实施村级工业用地整合优化,累计“腾笼换鸟”土地面积2.9万余亩,其中70%以上用于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把80%以上的政府财力投向民生,让困难群众有了家庭医生、少年儿童接受到了城乡均衡的优质教育、老年人群有了日间照料等养老服务,增强市民的荣誉感、幸福感;实施《张家港市镇(区)党政主要领导生态环境责任审计办法》,对镇区党政主要领导任期内对土地资源保护、环境质量改善、生态效益、环境风险防范、群众评价等七个方面的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审计评价,实现生态建设指标具体化、考核刚性化;启用厂房信息网启用,盘活用好现有各类厂房,开辟“零增地”招商的新路径……在弘扬“张家港精神”中破解难题,张家港又一次树立起超越自我的强大追求,这个闻名全国的精神法宝也因此熠熠生辉、鲜活生动。张家港在全省率先出台干部容错免责机制,并出台《关于担当作为好单位、担当作为好干部的考核方案》,让张家港精神始终成为全市干部队伍的鲜明特质。
在张家港决策层看来,“张家港精神”之所以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上世纪90年代初,“张家港精神”突出体现在“拼搏、进位”上;90年代中后期,张家港发展走到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张家港精神”突出体现在“巩固、提升”上;进入新世纪,经济社会进入转型阶段,“张家港精神”突出体现在“统筹、协调”上。
融入 “张家港精神”塑造城市鲜明特质
可以说,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源于实践、苦干实干拼出来的“张家港精神”,就完全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成为城市之魂和力量之源,塑造了城市鲜明的精神特质。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全国典型,张家港从未沾沾自喜,而是埋头找不足、补“短板”。多年来,“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的传统始终没变。文明城市创建在张家港市始终是“一把手”工程,市委书记兼市文明委主任,每年春节上班后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第一个会议,都是精神文明建设总结表彰大会。
行走在沙洲中路步行街,处处收获感动。街区落地灯箱,展示着一位位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事迹;商场外张贴着信用星级和微信号,手机扫一扫,商家诚信度一目了然;步行街头的“诚信驿站”里,志愿者们正为组织义卖。现在的步行街不仅有着商业经营功能,也是提升人文素质的舞台。
走进张家港的医院、社区,走在上下班高峰期的红绿灯路口,节假日的园林景区,处处都有志愿者的身影,都能感受到张家港人对“张家港精神”的坚守以及对这座城市发自内心的热爱。
张家港还在全国县级市率先开发“城市e管家”信息平台,市民用手机就可随时随地参与城市管理,为文明创建建言献策。平台累计实名注册用户6万余人,受理和解决问题30万余起。目前,全市每10个张家港人中就有1个志愿者,志愿服务团队近900支,志愿者服务总时长超过了200万小时。全市共有2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数量位居江苏省县(市)第一,拥有省内最大的“好人群体”。
“张家港精神”不仅感召着全体张家港人,来张家港投资兴业的广大客商亦为之感动。
“在这样一个昂扬向上的文明城市创业,我们很容易受到感染,总觉得形势催人、不敢懈怠。”意发功率半导体有限公司创办人周炳留学归国后,与民营企业江苏骏马集团达成合作,双方成立公司,在张家港这片发展热土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如今,在广大投资者眼中,张家港市是一个讲诚信、守法治的城市,有着一流的亲商环境。道康宁,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正是看中张家港市的城市环境而不断追加投资,拿出约18亿美元,在张家港建立了全球最大、最先进的有机硅综合生产基地之一。这家外企还积极出资,赞助当地志愿者协会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搞起了环保公益活动。类似这样因青睐张家港文明环境而选择扩大投资的企业还有很多。
得益于长期弘扬“张家港精神”,城市影响力也日益扩大。2016年底,张家港市“社区协商——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新探索”项目获得“中国法治政府奖”,成为全国获奖的唯一县级城市。
展望 “张家港精神”引领高质量发展
站在历史新起点上,张家港又一次自加压力,要求大力弘扬“张家港精神”,抢抓机遇、攻坚突破,走出一条具有张家港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全省乃至全国发展探路。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一大批重大交通工程纷纷上马,一举改变了张家港长期以来“边角料”的交通弱势。尤其是沪通铁路、通苏嘉城际和沿江城际三条铁路的建设,使张家港成为长三角沿江地区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张家港即将拥有全国县级市中最密集的“公水铁空、江海联运”交通网络,可以高速连接吸纳世界任何一处创新资源。
“张家港正进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但是机遇能否化为发展动能,关键还得靠我们发扬‘张家港精神’,勇于担当,真抓实干,加快发展步伐。”张家港市长黄戟说,步入新时代,“张家港精神”重点要体现在“再出发、再突破、再引领”上。
上一轮发展中,张家港以“张家港精神”推动“张家港崛起”,打造了以世界500强企业——沙钢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地标型企业。这些经历了全球化市场摔打的规模企业,有着非凡的国际化视野,在创新体系布局上也有独到之处,正成为张家港新一轮创新发展的“操盘手”。沙钢建成国内首条工业化超薄带项目,成功参与东北特钢重组,并积极布局新兴产业;东渡集团把生产工厂先后转移到越南、柬埔寨、韩国,并在新加坡设立办事处,在国内保留研发机构和主导产品生产线,最大限度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澳洋集团借力资本市场,拥有3家上市公司,成为一家跨地区、多元化的民营企业集团,产业涉足纺织服装、金属物流、新能源、医疗健康、地产养老、文化创意、绿色生态、电子商务、金融等九大领域。
目前,张家港市拥有19家A股上市公司,最新总市值约3000亿元。张家港创新推出了“港城合伙人”平台,促进本土上市企业、创新创业企业和国内优秀企业、投资机构跨区域合作,累计促成84对企业携手结对。一批创业激情历久弥坚的企业家与掌握核心技术的科学家“拥抱”后所产生的创新创业合力,成为张家港最强驱动力。
在张家港保税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一排排汽车停放在宽阔的场地上,各种高端品牌汽车令人眼花缭乱。这里原先是铁矿砂停放场地,自从成了全省唯一的汽车进口口岸后,进口汽车源源不断在此“登陆”,再销往长江沿线地区。截至目前,口岸累计完成进出口超8万台,吸引近300家各类进口汽车贸易商入驻,累计销售超300亿元。张家港保税区创新产业形态,抓住机遇升级“流量经济”,汽车、进口消费品、冷链业等新业态不断涌现。
走马张家港,在“张家港精神”激励下,全市上下迎难而上,积极打好传统产业、化工园区、港口“三大转型”硬仗,调优产业布局,力争走出一条“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筚路蓝缕40年,张家港不仅造就了发展的一个奇迹,也使自己成为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如今,各方人士走进张家港,无不对张家港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所贡献的标本意义肃然起敬。在他们看来,十六个字的张家港精神,源自于实践、成就于奋斗,是张家港人不甘落后、敢争一流特质的高度凝练,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追求。有理由相信,在这样强大的精神力量引领下,张家港一定会创造新的发展奇迹,始终屹立在改革开放潮头。
■本版撰稿 李仲勋
■本版图片由张家港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