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互融与共生”的圆融雕塑,是金鸡湖畔的一道独特风景,也是苏州对外开放的一张名片。从“鱼米之乡”跃向全球知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从江南小城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苏州在开放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0年间,苏州改革不动摇,开放不停步,“苏州之路”越走越宽。去年,苏州以不到全国0.1%的土地和0.8%的人口,实现了全国7.7%的进出口额、8.3%的出口额和3.4%的实际使用外资额,进出口总额居全国第四,出口居全国第三,累计实际使用外资列全国第二。
敢为人先,以开放的理念迎来经济大发展
6月,康宝莱(中国)保健品有限公司总部办公室启用;8月,松下空调中国销售总部落户;9月,博世集团中国区新研发中心启用……今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持续深化与跨国公司战略合作,又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密集落户。
开放型经济正是苏州最大的特色与优势所在。外资总部尤其是研发中心的设立,意味着外资企业对苏投资正从纯制造向研发和制造并重转型,未来将持续凸显创新外溢效应。目前仅园区一地,经认定的各类总部就有82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功能性机构(省级总部)39家,占全省20%。
开放见证了苏州人改革创新的勇气。上世纪80年代中期,穷则思变的昆山人大胆决策,从有限的财政中挤出经费,在城东的一块农田上自费办起了开发区。当时,正赶上发达国家第一波产业转移浪潮,昆山人抓住机会,大力引进外资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苏州开发区发展的号角正式吹响。
从上世纪90年代到“十一五”末,苏州进入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飞跃阶段。这一阶段,苏州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资本转移和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中国加入WTO等重大机遇,外资、外贸、外经“三外齐上”,各级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成为集聚发展要素的主战场和主力军,园区经济成为苏州显著特色。由此,苏州一举成为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的外向型经济高地。
目前,苏州已拥有“中新合作”“两岸合作”两大开放品牌和14个国家级开发区,3个省级开发区,8家海关特殊监管区和5个特色进口口岸,被公认是全国开放载体数量最多、功能最优、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苏州全市已拥有外资企业1.7万家,在苏投资的世界500强公司151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104家。苏州市科技局局长张东驰说,苏州现有的外资企业在推进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外资企业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均占到全市的50%以上,是苏州创新发展进程中的一支生力军。
太仓市对德合作20多年来,累计引进德企300多家,投资总额近20亿美元,年产值近300亿元。这些德企带动了300家民营企业为之提供配套生产服务,催生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科技创新高成长性企业。双方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丰硕的合作成果,太仓也因此被认定为“中德企业合作基地”“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成为“中新合作”和“两岸合作”以外苏州对外合作的又一块金字招牌。
开放型经济让苏州走得越来越远。以苏州为起点的“苏满欧”“苏新亚”“苏满俄”等国际铁路联运班列,已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运输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下辖张家港、常熟、太仓3个港区的苏州港,已开通多条直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航线。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印尼吉打邦农林生态产业园、霍尔果斯口岸和开发区等境内外开发区和产业园,已成为苏州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
精益求精,以开放的姿态营造更优营商环境
9月29日,苏州举办全球跨国公司投资环境说明会,提出将以更大力度、更为全面地推进对外开放,现场发布了《2018年苏州市外商投资营商环境调查报告》。这份基于1400余家在苏外企的调研报告显示,在苏外企普遍对苏州的营商环境表示满意,认为苏州具备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创新环境好、产业配套设施全等优势。
“政府服务优良是苏州一大特色。我们明显感受到,近几年苏州政府的服务效率越来越高。”美国礼来公司中国区副总裁高彤说,“企业能在第一时间了解辖区最新政策,有了问题,也有顺畅的渠道求助政府解决。”今年9月,礼来被评为“2017年度苏州百佳外资企业和外资工作单位”。
与国际接轨的一流营商环境,吸引着国内外资本争相涌入。如何精益求精、好上加好?苏州提出,除了“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店小二”式贴心服务,还要积极对上争取各项政策。一大批“试验田”“示范区”的获批和建设,为辖区内投资者带来了制度红利,拓宽了发展“快车道”。
近年来,苏州积极复制推广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和试点政策,国家层面要求推广的自贸试验区改革措施已全部落地生效。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苏州正在开展中国(苏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深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综保区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等一系列项国家级试点工作,同时正在推进CEPA、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服务外包、电子商务、下一代互联网、电子社保等领域的国家级示范城市建设。
作为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区域,苏州工业园区在2015年提出实现三大目标、建设五大平台,其中约半数与“开放”有关,包括实现“中国开发区升级版”“国际化开放合作示范区”的目标,建设“更棒的开放合作示范平台”“更开放更国际化的创新驱动示范平台”等。为此,园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各项改革,目前已累计实施130项重点改革任务,19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
开放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型经济已成为苏州思想解放的重要推动力。苏州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开放水平的过程中,全社会法治观念不断强化,制度运行机制悄然改变,政府部门完成了从被动亲商到主动公开、透明行政、高效服务的转变;市场经济制度更趋完善,要素市场更加完备;公共福利制度得到普及和强化监督,社会更趋公平正义。
在开放带动下,苏州开始以更加清醒的发展自觉和高度的文化自信,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大力发掘当地优秀文化和弘扬本土经验,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 “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早已走出苏州,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改革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海纳百川,以开放的胸襟打造国际化大都市
今年2月,美国冷泉港实验室总裁布鲁斯斯蒂尔曼博士被授予“苏州市科技合作贡献奖”。冷泉港实验室是“世界生命科学的圣地与分子生物学的摇篮”,自2010年起,该实验室先后在苏州工业园区设立亚洲中心、亚洲DNA学习中心,成为中外科技创新合作的标杆。与布鲁斯斯蒂尔曼一同获奖的还有哈佛大学教授大卫韦茨,由其倡导领衔的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去年1月在园区成立,未来3年内将依托哈佛大学资源落地100个创新项目。
开放不仅为苏州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也让苏州人眼界更宽、心胸更广、思维更活。蓬勃向上、活力迸发的城市氛围,吸引了数十万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在此创新创业。据统计,目前长期在苏州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超过5万人,他们在为苏州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不断融入苏州生活。春节包饺子,端午赛龙舟,他们热心参与乐在其中;跟着中国老师打太极、练书法、唱昆曲,他们也学得有模有样;连续举办多年的外国人才艺大赛、外企运动会,参加人数年年增加……苏州已连续7次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很多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都活跃着“洋苏州”的身影。
众多“洋苏州”的到来,为这座城市增添更多“国际范”。苏州交响乐团、苏州芭蕾舞团的成立和走红,既让苏州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西方文化大餐,又把江南水乡的鲜明印记带向世界。
“洋苏州”对这座城市公共生活日益提高的参与度,反过来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苏州人的生活方式。从星巴克官网最新公布的数据上看,在全国大中城市中,苏州以171家门店数量仅次于上海、北京和杭州,位列第四,高于深圳和广州。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从一杯咖啡中,品出了苏州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开放让苏州联通世界。目前,苏州已缔结54个国际友好城市,年均文化产品和服务国际贸易额超2亿美元,中外合作办学的高等教育机构达12家,外商独资和中外合作医疗机构达6家。去年,苏州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72.5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3.5亿美元,一系列重大国际体育赛事纷至沓来……
创新创业是城市活力的源泉,背后是开放包容的城市气度。面向未来,苏州提出建设“三个示范区”的战略目标,即:贯彻落实中央对外开放战略部署的示范区,在主动落实和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当好表率,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贡献“苏州力量”;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示范区,加快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面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在全球创新链中的功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层次;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示范区,增创新时代集商聚智新优势,为再创古韵今风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注入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 记者 孟 旭
本版图片由新华日报社苏州分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