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屋使用面积由1984年的10.1㎡增加到2017年的44.9㎡。9月18日,国家统计局常州调查队举行改革开放40年常州民生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据介绍,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常州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收入渠道日趋多元
据介绍,常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4年的701元提高到2017年的49955元,增长70.3倍,年均增长13.8%。其中,1986年达到千元级,2003年跃升至1万元,2008年超越2万元,2015年突破4万元,2017年逼近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03元提高到2017年的25835元,增长249.8倍,年均增长15.2%。其中,1988年达到千元级,2002年跨越5000元量级,2008年突破1万元,2014年跨越2万元大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十年缩小,城乡收入比从2008年的2.123︰1缩小到2017年的1.934︰1。
改革开放40年,常州居民工资收入快速增长,所占份额明显下降。改革开放后,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1984年,常州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工薪收入667元,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达94.5%,到2017年,人均工薪收入已达31308.1 元,比1984年增长了45.9倍,年均增长12.3%;工薪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比1984年下降了31.9个百分点。
居民家底日趋厚实,财产收入成为亮点。改革开放以来,居民家庭以利息、股息、红利及出租房屋收入为主的财产性收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大幅度地增长。2017年,常州市城市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4287.5 元,在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为8.8%。
衣食住行全面增长
据介绍,40年来常州城镇居民从传统的温饱型消费模式逐步升级为生活质量型消费模式。2017年,常州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28445元,比1984年提高46.8倍,年均增长12.4%,其中食品和衣着类消费支出所占比重由1984年的72.0%下降为34.4%。
衣着 从陈旧单一到个性时尚。改革开放以前,常州城镇居民的衣着服饰基本以灰、黑、蓝基调为主。改革开放后,服装消费逐步向时尚化、品牌化、高档化的方向发展。调查显示,1984年,常州城镇居民人均购买服装2件,每件衣服的价格7元,成衣消费支出所占比重24.9%,衣着材料支出占比43.1%。2017年常州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2163.4元,比1984年增长22.9倍,年均增长10.1%。
食品 则从解决温饱到追求健康。改革开放以来,原来的油票、肉票、糖票等各类票证早已成为历史,人们更讲究饮食结构、营养搭配,不仅追求健康,也开始追求品位。2017年,常州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7624元,比1984年增长21.6倍,年均增长9.9%;食品消费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由1984年的56.8%下降到26.8%。
居住 从窘迫拥挤到宽敞明亮。改革开放之初,一家三代挤在一间房子里。1984年,常州只有14.0%的城镇居民家庭拥有齐全的厕所浴室设施,29.0%的家庭没有卫生设备,21.0%的家庭没有独立的厨房,16.0%的家庭没有独用的自来水。2017年末,常州拥有自有产权住房的城镇居民比重达到96.2%,居民人均现住房屋使用面积由1984年10.1平方米增加到44.9平方米;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由1984年的44元增长到2017年的5808.6元,年均增长16.5%。
出行 从出门困难到方便快捷。80年代以前,居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和公交车。改革开放40年,常州市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2017年底,常州市市区公交线路达301条,营运的城市公交车辆达2870辆,分别比1984年增加了18.9倍、13.0倍。到2017年底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小汽车56辆,居民人均交通与通信支出为4264元,比1984年增长257.4倍,年均增长18.3%。(刘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