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去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马庄时,80岁的村民王秀英告诉总书记,自己做的中药香包很好卖,每年净收入20多万元。习近平夸她手艺好,并自己花钱买下一个,笑着说“我也要捧捧场”。
有了总书记的“捧场”,原本就很畅销的马庄香包更加名声在外。在刚刚举办的一场媒体公益扶贫活动中,马庄村村民赶制400个香包,一天之内就被抢购一空。“乐团、香包、婆媳好”,如今被总结为马庄的“三宝”,成为村里人的骄傲。那么,马庄的香包到底为什么这么“香”呢?
马庄香包,代表了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手工香包曾是在徐州地区农村广为流传的民俗工艺,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村民都会缝制香包,内装中药随身佩带,以驱避蚊虫、御邪防病,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时代变迁,香包之类民俗工艺逐渐被人们遗忘。现在“徐州香包”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王秀英老人的“鸳鸯戏水”香包成为代表作品,这项历史悠久的乡土文化项目正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马庄香包,为乡村发展寻找到特色产业。小小香包,看似不起眼,背后却蕴含着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在与马庄村一路之隔的潘安湖国家级湿地公园,马庄香包作为特色旅游产品深受游客喜爱,每年600万游客来此观赏美景的同时,也形成巨大的香包消费市场。正因如此,非遗传承人王秀英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带出一大批徒弟。这些从小就会缝缝补补的农村妇女根本没想到,自己凭此技能一个月能赚三千多块钱。这样的文化产业不消耗多少资源,没有污染,技术门槛又不高,对于农村中老年妇女来说,可谓最佳就业途径。
马庄香包,体现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马庄曾是徐州的煤炭产区,小煤窑林立,当地人躺在金山上过日子,养成懒散的习惯,精神上很空虚。在小煤窑关闭之后,农民们不光要去找钱,还要去找精气神。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庄村视察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 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钱花之后,对精神文化有了更多需求。现在的马庄村,虽然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1.85万元,略高于江苏农民收入平均水平,但马庄的“三宝”和绽放在村民脸上的笑容,让我们看到乡村振兴的方向和希望。
今年春节,马庄村推出“首届香包文化节”,一方面展示传统乡土文化的魅力,做大做强香包市场,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预见的是,马庄的香包将会更加“香”!